简介
绦虫纲有2亚纲、20目、84科、525属、2502种。2个亚纲是单节绦虫亚纲(Cestodaria)和多节绦虫亚纲(Cestoda Eucestoda)。其中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假叶目(Pseu-dophylidea)和圆叶目(Cyclophyllidea)最为重要。寄生人体的绦虫有 30 余种,生活史多为复杂型,人可作为终末宿主、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常见的有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
绦虫均营寄生生活,绦虫广泛地寄生于人、家畜、家禽、鱼和其他经济动物的体内,引起各种绦虫病和绦虫蚴病。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或以脊椎动物为中间宿主。各种寄生性绦虫寄生于动物和人体内会引起绦虫病。其中只有圆叶目和假叶目绦虫对畜禽和人具有感染性,绦虫的成虫和绦虫蚴均可致人畜严重的疾患。
外部形态
成虫
绦虫成虫呈乳白色,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如带状,分节。体长从数毫米至数米不等。无消化系统,靠体表吸收营养。多数雌、雄同体。
虫体通常分为三部分:头节、颈节和链体。头节:细小,有吸盘、顶突及小钩等虫体的固着器官;颈部:紧接着头节,短而纤细,不分节,有生发功能,可自此向后生发出链体;链体:位于颈部以后,由数目不等的节片连接成长链状,节片数目因虫种而异,由 3~5 节至数千节不等。
近颈部的链体节片较细小,其内的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称为幼节;往后至链体中部节片较大,其内的雄、雄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称为成节;链体后部的节片最大,节片中除了充满虫卵的分支状子宫外,其他器官已退化,称为孕节;孕节可从链体上脱落,新的节片又不断从颈部长出,从而使绦虫得以保持一定的长度。
虫卵
假叶目绦虫卵与吸虫卵相似,呈椭圆形,卵壳较薄,具有卵盖,卵内含 1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圆叶目绦虫卵多呈圆球形,外面是卵壳和很厚的胚膜,卵内是已发育的幼虫,具有3 对小钩,称六钩蚴。
结构机能
体壁结构
绦虫无体腔,其内部器官均包埋在实质组织中。绦虫的体壁由皮层(tegument layer)和皮下层(subcutaneous layer)构成。皮层表面分布有大量微小指状的胞质突起,称微毛(microthrix)。其末端呈棘状,可插入肠绒毛间隙,具有固着作用。微毛密布虫体(包括吸盘)表面。微毛下面是较厚的、具有大量空泡的胞质区(cytoplasmic region)。胞质区下方为皮层的最内层,线粒体密集。皮层与皮下层之间以基膜( basal membrane)为界。在皮层部分见不到细胞核。
皮下层位于基膜下,由表肌层( superfacial muscle)组成,包括环肌(circular muscle),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和少量斜肌(oblique muscle) ,3种表层肌均为平滑肌( smooth muscle)。它们包绕虫体的实质器官,贯穿整个链体。随节片逐渐发育成熟,节片间的肌纤维慢慢退化,固着力减弱,故孕节可从链体自动脱落。肌层下的实质( parenchyma )结构中有无数的电子致密细胞,称核周体( perikarya)。核周体分泌的大量蛋白类晶体、脂类或糖原小滴等进人皮层,促进皮层的更新。
排泄系统
由若干焰细胞与4根纵行的排泄管组成,排泄管贯穿链体,在每一节片的后部有横支左右连通,虫体最后一个节片的排泄管与外界相通。排泄系统不仅有排出代谢产物的功能,而且还可调节体液平衡。
神经系统
头节中有一神经节,由此发出6根纵行的神经干,贯穿整个链体。在头节和每个节片中还有横向的连接支。感觉末梢分布于皮层,与触觉器官和化学感受器相连。
生殖系统
一般为雌雄同体,在每一成熟节片里有1~2组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是随体节的逐渐发育而形成的。首先分化出雄性生殖器官,然后再分化出雌性生殖器官。当体节受精后,雄性生殖器官就开始萎缩逐渐退化而雌性生殖系统则继续充分发育,直到子宫完全发育成熟,其内逐渐充满虫卵,此时节片内除去高度扩张的子宫外,雌性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已逐渐萎缩和退化消失。孕卵节片随着虫卵的成熟,纵肌纤维的萎缩而脱离链体,随粪便排出体外。
科学分类
虽然绦虫种类繁多,但是关于它们的分类方法尚未达成一致。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以布劳恩-卢埃的分类系统为基础,根据需要进行扩充或修订。中国陈心陶的分类法是:绦虫纲分为两个亚纲:单节亚纲(Cestodaria)和多节亚纲(Cestoda)。 单节亚纲分为对线目(Amphilinidea)、 旋环目(Cyrocotylidea)和二孔叶目(Biporophylidea);多节亚纲分为11个目,其中,假叶目和圆叶目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目,人、畜绦虫病的主要病原都来自这两个目的绦虫。
生活史
绦虫纲分两个亚纲,即单节绦虫亚纲和多节绦虫亚纲。单节绦虫亚纲(Cestodaria)成虫寄生在鱼类肠内。身体呈叶状,不分节,幼虫为十钩坳。如旋缘绦虫( Gyrocotyle )等。多节绦虫亚纲(Cestoda=Eucestoda)成虫寄生于人和脊椎动物的肠内。身体呈带状,分节,幼虫为六钩蚴。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us )、阔节裂头绦虫(Di phyllobothrium latum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等。
绦虫生活史的各发育时期均营寄生生活。且其生活史比较复杂,除寄生于人体和啮齿动物的微小膜壳绦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外,寄生于动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绦虫的发育都需要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的参与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绦虫的受精方式有同体节受精,异体节受精和不同链体间的受精等。精子经阴道进入受精囊,受精多在受精囊和输卵管内进行。
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小肠中。幼虫寄生于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组织内。绦虫幼虫有多个发育阶段,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时期统称为中绦期(metacestode)或续绦期。
属于多节绦虫亚纲假叶目(Pseu-dophylidea)和圆叶目(Cyclophyllidea)的绦虫最为重要,人、畜绦虫病的主要病原都来自这两个目的绦虫。寄生人体的绦虫有 30 余种,圆叶目和假叶目这两个目绦虫的形态与生活史有较明显的区别。
假叶目绦虫
假叶目绦虫的虫卵在其卵壳的一端有卵盖,虫卵内有一个受精的卵细胞或经分裂为多个卵细胞,在卵细胞外有许多卵黄细胞。这些成熟的虫卵累积在子宫内并随子宫孔逐个排出到宿主肠腔中,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必须在水中发育。孵出的幼虫体内亦有3对小钩,体外被有一层纤毛,能在水中游动,称为钩球蚴(coracidium)或钩毛蚴。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桡足类动物剑水蚤,钩球蚴在其体内发育成中绦期幼虫原尾蚴(procercoid),已初具绦虫雏形;第二中间宿主鱼或其它脊椎动物如蛙在吞食了含有原尾蚴的第一中间宿主后,原尾蚴继续发育为裂头蚴(plerocercoid,sparganum)或实尾蚴。裂头蚴已具成虫形,白色,带状,但不分节,仅具不规则的横皱褶,前端略凹入,伸缩活动能力很强。裂头蚴必须进入终宿主肠道后才能发育为成虫。
原尾蚴
体部较大,其特征除体为实心结构外,在体后端还保留着三对小钩。原尾蚴与其宿主共寿命,直到宿主被第二中间宿主所吞食。
实尾蚴
又称条带或裂头蚴。带有原尾蚴的第一中间宿主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而形成的。实尾蚴已无小钩,具有成虫样头节,但链体及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的实尾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发育为成虫。
圆叶目绦虫
圆叶目绦虫卵在子宫内发育成熟。圆叶目绦虫受精的虫卵为球形,经分裂成为大、中、小裂球三种细胞,大裂球产生胚膜,小裂球经多次分裂形成原肠胚,最后原肠胚形成六钩蚴,中裂球则变成一个双重细胞层的内胚膜包围着原肠胚。成熟虫卵自内向外包括六钩蚴、内胚膜、胚膜、外膜,其中外膜与胚膜之间有卵黄。由于圆叶目绦虫没有子宫孔,虫卵不能从子宫排出,到孕节脱落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孕节的活动挤压或破裂才得以散出。圆叶目绦虫的中间宿主为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剑水蚤、蚂蚁、地螨等)和软体动物等,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其中的六钩蚴才能孵出,然后钻入宿主肠壁,随血流到达组织内,发育成各种中绦期幼虫。当终末宿主随食物或饮水吞食了含有成熟中绦期幼虫后,其头节即附着在宿主肠壁上,经一定时间发育为成虫。因绦虫种类不同,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发育成不同类型的中绦期幼虫。
似囊尾蚴
在甲壳纲及昆虫纲等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形成。体型较小,为一个含有凹入头节的双层囊状体,其一端具有六钩的尾巴样结构。它是多种圆叶目绦虫如裸头科绦虫、膜壳科绦虫、双壳科绦虫及戴文科绦虫的幼虫期。
囊尾蚴
为一个半透明囊体,囊壁的外表为角质层,内为生发层,在囊壁凹入处含有一个头节,囊腔内充满液体。在压力改变时,头节向外翻出。囊尾蚴寄生部位随绦虫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寄生部位有肝、腹腔、肌肉、脑及眼。
多头蚴
另一种囊尾蚴型幼虫,一个囊体内壁的生发层芽生出多个头节,呈一堆一堆的排列,每堆有3~8个不同发育期的头节,这种囊体称为多头蚴。它是带科多头属(Multiceps)绦虫特有的幼虫期。
棘球蚴
是一种较大的囊,囊内无数头节称原头蚴或原头节(protoscolex);此外,还有许多小的生发囊(brood capsule),生发囊附于囊壁或悬浮在囊液中,其内又可有许多头节或更小的囊,以致一个棘球蚴中可含成千上万个头节。如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
链尾蚴
节在体前端,囊泡在体末端,两者之间有多节无性器官的链体。如带状泡尾绦虫的幼虫。
代表物种
常见的有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
类别 | 牛肉绦虫 | 猪肉绦虫 |
体长 | 4-8m或更长 | 2-4m |
节片数 | 1000-2000节,节片较肥摩,不透明,略呈方形,直径约1.5-2.0mm,无顶突及小钩 | 700-1000节,节片较薄,略透明,球形,直径约1mm,具顶突及2圈小钩,约25-50个 |
成熟节片 | 卵巢仅有两叶,子宫前端可见分枝 | 卵巢分左右两叶及中央小叶 |
孕节 | 子宫分枝呈对称分技状,较整齐,每侧约15-30支,枝端多分叉 | 子宫分枝不整齐,呈树枝状,每侧约7-13支 |
寿命 | 30-35年 | 25年 |
囊尾蚴 | 头节无小钩,不寄生人体 | 头节具小钩,可寄生人体致囊尾蚴病(囊虫病) |
图片 | 
| 
|
参考资料
诱发疾病
概述
绦虫病是由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的多节绦虫亚纲所属的各种寄生性绦虫寄生于动物和人体内而引起的一类蠕虫病。其中只有圆叶目和假叶目绦虫对畜禽和人具有感染性,绦虫的成虫和绦虫蚴均可致人畜严重的疾患。中国所见主要是牛肉绦虫病与猪肉绦虫病。
病因
猪肉绦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猪囊虫的猪肉而患病,人可成为其终宿主,也可由于吞食其虫卵成为其中间宿主而患囊尾蚴病。牛肉绦虫病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的牛囊虫的牛肉后,牛囊虫在小肠中受胆汁的作用,伸出虫头,吸附在肠黏膜上,而人成为其终宿主。或由饮食不洁,误食其虫卵所致。
感染途径
猪肉绦虫病是因为吃了没有经过煮熟的、含有幼虫的猪肉而感染的;牛肉绦虫病是因为吃了没有经过煮熟的、含有幼虫的牛肉而感染的。此外,猪肉绦虫的虫卵或节片进入人体肠腔后,孵出囊状的幼虫,也会引起人体自身感染,而发生囊虫病。
临床表现
成虫引起的症状潜伏期为2~3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为大便中发现白色虫体节片。右中上腹和脐部隐痛,进食后腹痛缓解为其特征。部分患儿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或亢进、体重减轻等。
囊尾蚴寄生的症状因囊虫数量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对于脑囊虫病,轻度感染可能无症状,而重度感染可能导致猝死。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是三个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瘫痪、知觉障碍。癫痫发作通常在排虫后或皮下囊包出现半年后发生,脑脊液检查可能正常,少数病例中可见细胞数和蛋白质轻度增加。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脑囊虫病可以分为皮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导致不同的症状。如果寄生于椎管,可能会压迫脊髓。对于肌肉与皮下组织囊虫病,囊尾蚴侵入肌肉和皮下组织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微隆起或不隆起于皮肤表面,躯干多于四肢,数目成百上千,如黄豆或蚕豆大小,硬而有压痛,无炎症反应,蚴虫死后发生钙化。对于眼囊虫病,可发生在眼的任何部位,玻璃体和视网膜受累多见。轻度者视力障得,重者失明,以单眼多见。眼底检查在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灰色包囊,周围有红晕光环。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多正常,部分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加。粪便检查大多可发现绦虫卵。以不同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进行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环卵沉淀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阳性率为73%~99%。
疾病预防
在流行区开展卫生宣教,彻底治疗绦虫病患者。中国所见主要是牛肉绦虫病与猪肉绦虫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未煮熟的猪肉、牛肉;仔细清洗蔬菜与水果;加强肉品检验,应区分生、熟食品的砧板。
临床治疗
驱虫治疗
治疗绦虫的药物有很多,目前常用的包括吡喹酮和甲苯达唑等。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可用于治疗各种肠道绦虫病,疗效优于氯硝柳胺,是驱绦虫的首选药物。但是,此药的副作用比较严重,因为虫体死亡后炎症反应和水肿加重,可能导致颅内高压加剧,原有症状加重,甚至个别病例因脑疝死亡。因此,在使用时应高度警惕,必要时先降低颅内压再进行治疗。
甲苯达唑也适用于各种肠绦虫病,尤其是对猪带绦虫病的治疗效果更佳,而且不会导致囊虫病的发生。在进行驱绦虫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留集24小时粪便寻找头节;二是无论使用何种药物驱绦虫,在排便时应坐在盛有水温与体温相同的生理盐水中排便,以免虫体遇冷收缩而不能全部排出;三是治疗三个月无虫卵和节片排出为治愈。
手术治疗
眼囊虫病目前主张以手术摘除为宜。颅内、尤其脑室内单个囊虫也可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