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Ipomoea nil (Linnaeus) Roth)又名牵牛花、喇叭花、筋角拉子、大牵牛花、勤娘子等,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的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原产热带美洲,现已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牵牛生于海拔0~1600米的山坡灌丛、干燥河谷路边、园边宅旁、山地路边,喜温暖通风及阳光充足的环境,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牵牛的茎上被毛,叶片呈宽卵形或近圆形,常3裂,基部圆,心形,中裂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侧裂片比较短,呈三角形,叶面被微硬的柔毛;叶柄被毛。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苞片呈线形或叶状,被开展的微硬毛;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披针状线形;花冠呈漏斗状,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果实为蒴果,近球形,3瓣裂。种子呈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

牵牛为夏季常见的蔓性草花,花朵迎朝阳而放,常用作花架和绿篱等,也可盆栽整形修剪作盆景;牵牛也是城市住宅垂直绿化最普遍的装饰材料。牵牛种子入药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牵牛的:形态特征、物种分布、生长习性、繁殖方式、人工种植、功用价值、延伸文化等介绍

中文名

牵牛

别名

牵牛花、喇叭花、筋角拉子、大牵牛花、勤娘子等

拉丁学名

Ipomoea nil (Linnaeus) Roth

分布区域

原产热带美洲,分布于美国、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厄瓜多尔等国;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植物界(Plantae)

木贼门(Equisetophyta)

木兰纲(Magnoliopsida)

茄目(Solanales)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番薯属(Ipomoea)

牵牛(Ipomoea nil (Linnaeus) Roth)

形态特征

牵牛为一年生缠绕草本,茎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

牵牛

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深或浅的3裂,偶5裂,长4~15厘米,宽4.5~14厘米,基部圆,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叶柄长2~15厘米,毛被同茎。

牵牛

牵牛的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序梗长短不一,长1.5~18.5厘米,通常短于叶柄,有时较长,毛被同茎;苞片线形或叶状,被开展的微硬毛;花梗长2~7毫米;小苞片线形;萼片近等长,长2~2.5厘米,披针状线形,内面2片稍狭,外面被开展的刚毛,基部更密,有时也杂有短柔毛;花冠漏斗状,长5~8(~10)厘米,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及花柱内藏;雄蕊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柔毛;子房无毛,柱头头状。

牵牛

牵牛

果实与种子

牵牛的果实为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厘米,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长约6毫米,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

牵牛

物种分布

牵牛原产热带美洲,分布于美国、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厄瓜多尔等国,现已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中国除西北和东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如福建、西藏、贵州、上海、湖南、湖北、广东、澳门、香港、安徽等。

牵牛

生长习性

牵牛生于海拔0~1600米的山坡灌丛、干燥河谷路边、园边宅旁、山地路边。牵牛喜温暖通风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耐干旱、盐碱、暑热、瘠薄;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牵牛于短日照下形成花蕾,花朵通常只清晨开放,少数种类或品种可开放较久。

牵牛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牵牛的花期在6~10月,果熟期在7~11月,各地略有差异。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牵牛的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能开裂,所以需要分批采收。当4~5月温度达15℃左右时,进行播种。可预先用温水浸种1天,再进行播种。出苗时,待2枚子叶分离时,即可定植于花盆或露地。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可保持牵牛母株的优良性状,而且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可取牵牛的茎蔓为插条,扦插于营养元素含量高和透气性好的基质中。

人工种植

栽培方法

牵牛地栽容易,地生苗经间苗后,待真叶长出3~4枚时定植,适时设架使其爬蔓于上即可。盆栽用土以富含腐殖质壤土,混有腐熟的粪肥为好。可将幼苗植于盆中,待正常生长时,置于炎日下,每日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隔15天施用1次腐熟尿液。当幼苗具4~5枚叶片时进行摘心,使其多分枝,攀附于一定形式的支架上,或搭棚架,使其攀援生长。

病虫害防治

牵牛白锈病

为害症状:白锈病是牵牛的主要病害,危害牵牛的叶片、叶柄、嫩茎和花。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浅绿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黄褐色、周围有褪绿的晕圈,后期叶背出现隆起的白色疱状物,并散出白色粉状物。叶片发病严重时病斑会连成一片,使叶片变为褐色枯死,嫩茎、花梗肿胀、扭曲。当病斑绕嫩茎一周时,会影响养分向上输导,导致上部组织萎蔫死亡。

防治方法:种子繁殖时选用无菌种子,播种前用粉锈宁浸种。注意排除积水,合理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源。发病初期用波尔多液、疫霉净或甲霜灵喷雾。

旋花天蛾

为害症状:旋花天蛾以幼虫食害叶片,大龄幼虫食量很大,叶子吃光还可食嫩茎。

防治方法:可用灯光诱杀成虫。人工捕杀幼虫。幼虫发生期也可喷洒胃毒剂、触杀剂消灭幼虫,如敌百虫、烟参碱等。

功用价值

观赏与绿化价值

牵牛花为夏季常见的蔓性草花,花朵迎朝阳而放,常用作花架和绿篱等,也可盆栽整形修剪作盆景。由于牵牛的花大、叶大而且有毛,具有吸粉尘、净化空气、提高阳台湿度、遮阴降暑的功能,因此也是城市住宅垂直绿化最普遍的装饰材料。

药用价值

牵牛的种子为常用中药,种子黑色者称“黑丑”,淡黄白色者称“白丑”,两种混合者称“二丑”。种子入药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效,主要用于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等。

相关研究

生物修复能力

有研究表明,牵牛具备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对镉、铭、汞等重金属具有较高的耐性和较强的富集能力。同时,牵牛对镉还具有较强的运转能力,具有较高的生物修复价值。因此,牵牛可以作为城市土壤镉、铭、汞污染的植物修复资源,在重金属污染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延伸文化

相关文化

在中国,牵牛花象征着勤劳、宽容、顽强的品格,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栏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北宋诗人秦观笔下的牵牛花如仙女下凡。南宋诗人杨万里则将牵牛花比如成扶着竹篱远眺的姑娘,“素罗笠顶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篸”。叶圣陶的名篇《牵牛花》,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牵牛花装扮的秋色,犹如一幅多彩的水粉画。齐白石大师用大写意笔法画过一幅惟妙惟肖的牵牛花图,并题诗“用汝牵牛鹊桥过,那时双鬓却无霜”,据说是见了梅兰芳先生亲植的大朵牵牛花触发灵感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