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赣州市下辖区,地处江西省南部,东与于都县、安远县交界,南与信丰县相连,西与南康区、章贡区相邻,北与万安县、兴国县接壤。距赣州市区7千米。县境最南为韩坊镇水口村,距县城78千米;最北为白鹭乡枧坑村,距县城69千米;最东为三溪乡古茂村,距区中心56千米;最西为沙地镇湖溪村,距区中心63千米。区域面积299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赣县区户籍人口为66.05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赣县区的:名称来历、行政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人文、社会事业、交通、风景名胜、人物、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赣县区

英文名

Ganxian District

面积

2993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部

所属市

赣州市

行政类别

行政区划代码

360704

人口

66.05万人

GDP

232.19亿元

著名景点

客家文化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宝莲山风景区

邮政编码

341100

政府驻地

灌婴路1号

电话区号

0797

简介

赣县区处于赣江上游源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东周前,属扬州之域。西汉高帝六年始有“赣县”地名。截至2022年10月31日,赣县区辖12个镇、7个乡。区人民政府驻灌婴路1号。

2022年,赣县区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公布为2021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区。主要景点有客家文化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宝莲山风景区、三溪寨九坳景区等。2021年,赣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2%。

名称来历

赣县区名称来自2个说法。

一说法因赣县区位于章、贡两水合流处赣江的源头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

历史沿革

古代

东周前,属扬州之域。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高帝六年(201年),设赣县,为建县之始,属豫章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为豫章郡;兴平二年(195年),属庐陵郡。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属庐陵南部都尉,析赣县东北境分设平阳县(后改为平固县)。

西晋、东晋,属南康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郡为国属南康国,齐、梁、陈时,复属南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平固县复归赣县。

五代十国后梁时,初属虔州,末属百胜军;南唐时,属昭信军。北宋时,属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元时,属赣州路。明、清时,属赣州府。

近代现代

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直属于省;1932年,属第十一行政区;1935年,属第四行政区。1949年8月14日,赣县人民政府成立,同时析赣州镇设立县级赣州市(今章贡区),县机关仍驻赣州市,同属赣州分区。

1949年11月,赣州分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区。1950年6月,析龙口区归兴国县。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区设赣州专区。1954年6月,赣州专区更名赣南行政区。

1964年5月,赣南行政区复改为赣州专区。1969年7月,县机关驻地由赣州市南外迁梅林镇现址。

1971年2月,赣州专区更名赣州地区。1978年5月,赣州地区更名为赣州地区行政公署,期间析蟠龙、沙石、沙河、湖边4公社归赣州市(今章贡区)。

1984年5月,政社分设,建立乡人民政府。1999年7月,赣州地区撤地设市,隶属赣州市。

2016年12月28日,赣县撤县设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31日,赣县区辖12个镇、7个乡。区人民政府驻灌婴路1号。

赣县区下辖区划

梅林镇

田村镇

五云镇

阳埠乡

白鹭乡

王母渡镇

南塘镇

湖江镇

大埠乡

三溪乡

沙地镇

茅店镇

储潭镇

长洛乡

石芫乡

江口镇

吉埠镇

韩坊镇

大田乡

参考资料: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赣县区地处江西省南部,东与于都县、安远县交界,南与信丰县相连,西与南康区、章贡区相邻,北与万安县、兴国县接壤。距赣州市区7千米。县境最南为韩坊镇水口村,距县城78千米;最北为白鹭乡枧坑村,距县城69千米;最东为三溪乡古茂村,距区中心56千米;最西为沙地镇湖溪村,距区中心63千米。区域面积29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赣县区地势东南高,中、北部低。地处九连山余脉、武夷山系于山余脉、罗霄山系诸广山余脉的结合部,南岭东西构造带北侧。地形分为东部和南部重峦叠嶂,迂回起伏,属中低山地,地带夹有山间条带状谷地;中部和北部多属丘陵,大小河流纵横其间,切割成大大小小的低丘岗地及河滩平原。主要山脉有东南部九连山余脉,东北部武夷山系于山余脉,西北部罗霄山系诸广山余脉。境内最高峰水鸡岽位于韩坊乡小坪村宝莲山风景区,海拔1185.2米;最低点古田张屋村河口位于湖江镇石伍村,海拔82米。

气候

赣县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表现为春早、夏长、秋短、冬迟,春夏之交多洪涝,秋冬两季雨量稀。多年平均气温19.5℃。1月平均气温8.4℃,极端最低气温-4.4℃(1991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气温40.0℃(1988年7月9日)。无霜期年平均290天,最长达352天(1991年),最短247天(1998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658小时,年平均辐射总量11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90多天(一般为2月20日至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398.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65天,最长达196天(1994年),最少为139天(198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796.7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962.4毫米(198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1月至8月,6月最多。2014年,平均气温20.6℃,比历年平均值偏高1.0℃,年日照总时数1977.5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多225.7小时,年总降水量1104.0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342.3毫米。

水文水利

  • 水文

赣县区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上游区,主要河道有赣江、贡江、桃江、平江四大河系。平江、桃江汇入贡江,贡江汇章江入赣江,境内总长182.7千米。有大小支流708条,总长2383千米,流域面积2900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8千米/平方千米。年平均地面径流19.34亿立方米,过境水径流270.7亿立方米。赣江,境内第一大河。章、贡两江自章贡区北汇合始称赣江,于储潭镇陈屋入境,从南至北流经五云、湖江、古田、沙地、攸镇,在小良崇流入万安县,境内全长45千米,流域面积829.8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69亿立方米,有大支流田心、五云、湖江、攸镇等35条。

  • 水利

2014年,赣县区山塘总计9765座,蓄水量180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987公顷 。有水库65座,蓄水量6169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55座。

土壤

赣县区全县土壤共有7个土类,15个亚类,51个土属,96个土种。主要土类有山地草甸土、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草甸土及水稻土。

自然灾害

赣县区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虫灾、风灾、冰雹和雷电。水灾年年有,甚至一年数次,多发生于4月至8月,有时兼有大风暴雨和冰雹。最为严重的有1915年7月1日至7日,连日暴雨、洪水猛涨,赣州“城墙淹没、船只通行城内外,沿河田屋如洗,溺民无数”,县民干支纪年俗称“乙卯大水”;1998年3月8日至10日,受“厄尔尼诺”影响,三日内降雨量高达561.9毫米,全县24个乡镇、315个村都不同程度受灾,2700多人被洪水围困,受灾农户26880户12.1万人,受灾早春作物4730公顷,冲毁农田122公顷,倒房782间,伤12人,死亡大牲畜153头,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旱灾一般发生在6~9月。每年的夏秋季节,南来的热带气流受到高山阻隔不易入境,往往造成境内长时间大面积受旱。如1986年6月至10月,境内久旱无雨,水库干涸、溪河绝流,晚稻受旱9270公顷、减产粮食7337万斤,甘蔗受旱1400公顷、减产6.1万吨,15万人饮水困难。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赣县区有耕地26636.59公顷;种植园用地11667.31公顷;林地224396.50公顷;草地401.93公顷;湿地30.7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674.8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206.2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598.18公顷。

矿产资源

赣县区地下矿藏有钨、铜、稀土、金、银、萤石、煤、石灰岩、高岭土等20多种。其中,县办矿储量,稀土22万吨、煤3043万吨、钨精矿2.7万吨。

生物资源

赣县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野牛、麂、云豹、穿山甲等23个品种;野禽有野鸡、白鹭、喜鹊、乌鸦、鹧鸪、竹鸡、杜鹃、水鸭、白鹏、鹌鹑、斑鸠、鹰、鹞等30多种;鱼类12科60多种。植物资源有树种80科,约350种。其中国家二类保护树种有银杏、野茶树、三尖杉、福建柏;三类保护树种有天竺桂、凹叶厚朴、花榈木、桢南、南铁杉和半枫荷;珍稀树种有竹柏、木莲、红楠、辛夷、方竹、罗汉松等近20种。木本粮油植物,有油茶、油桐、茅栗、苦槠等80余种。用材树种有松、杉、樟、竹等100种。野生药用植物有约500种,较高药用价值的有300种。有观赏植物、饲料植物等类百余种。

水资源

赣县区水资源较丰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三个部分。地表水平均径流深650毫升,地面径流量19.3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动量为4.49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量的23.1%。县内4大河流由外县入境,过境水径流量年平均为270. 7亿立方米米。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赣县区常住人口总数为57631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4696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346人,增长5.37%。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9773人,占总人口的52.02%;女性人口为276537人,占总人口的47.98%。总人口性别比为108.4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5。

截至2021年末,赣县区户籍人口为6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赣县区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蒙古、回、苗、壮、满、布依、侗、白、纳西、土家11个少数民族。

赣县区常住人口年龄构成(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年龄

人口数

(人)

比重

(%)

总计

576310

100

0-14岁

132311

22.96

15-59岁

351981

61.07

60岁及以上

92018

15.97

其中:65岁及以上

66368

11.52

参考资料:

经济

综述

赣县区建有“中国稀金谷”,逐渐形成了以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钨精深加工及应用、钴镍为主的有色金属、先进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四条首位产业。

2021年,赣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2%,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0.1、0.3个百分点,在全市居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9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75.11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32.19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三次产业之比由上年的11.9:30.8:57.3调整为10.7:32.4:56.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7.34亿元,增长11.3%,占GDP比重为67.8%。

第一产业

赣县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花生、油料作物等。蔬菜主要品种有冬瓜、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白菜、空心菜、大蒜、萝卜、豆角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渔业以养殖为主。

2021年,赣县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农业产值18.74亿元,增长8.3%;林业产值5.38亿元,增长9.5%;畜牧业产值14.92亿元,增长10.2%;渔业产值2.17亿元,增长7.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2亿元,增长14.5%。

第二产业

2021年,赣县区有1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50.51亿元,同比增长34.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0.1、0.3个百分点,位于全市第4位。加19.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职工18427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5家,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世瑞矿产品贸易有限公司、赣州力谱赛科新技术有限公司、华能瑞金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新海洋精密组件(赣州)有限公司等。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4家,赣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1.2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21年,赣县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1.2、2.0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一是工业投资增势较快。工业投资增长29.2%,排名全市第2位。二是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上年的0.7:53.9:45.4调整为1:62:37。

2021年,赣县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9.9亿元,比上年下降0.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年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项目20个,实际进资84.97亿元,增长9.71%。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0.84 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年财政总收入25.95亿元,同比下降1.3%。年末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49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增长3.0%。

人文

文物古迹

赣县区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较多;有大宝光塔、白鹭村古建筑群、夏府村宗祠群、白鹭官村商周遗址、南朝齐墓、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西晋储君庙、后梁麂滩妙高寺、夏府宗祠群、文昌阁、“江口会议旧址”、江口贸易分局旧址、白鹭福神庙红军军团长以上会议旧址、田村“进士第”旧址、三十年代初国民军建的碉堡永固楼、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战斗发生地、大埠暴动旧址等文物古迹。其中田村大宝光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府村宗祠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赣县区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时代

文物类型

地址

级别及批次

大宝光塔

  唐 

古建筑

赣县区

国保第六批(2006年)

夏府村宗祠群

古建筑

赣县区

省保第五批(2006年)

参考资料:

  • 大宝光塔

大宝光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田村镇,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大中七年(853年)重建,占地面积8.8平方米。平面近正方形,基座边长2.99米,通高4.5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三层须弥座,底层束腰每面设四壶门,内雕刻狮子和驯狮人;中层束腰每面雕刻三只凤凰或瑞兽;上层束腰每面设五壶门,内雕刻乐伎。塔身落在一覆莲座上,中辟塔室,四角用八楞倚柱,柱头施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斗棋,补间铺作一朵。塔室正面雕有眼光门龛,龛内有一坐佛,两侧各有一金刚,手持宝剑。塔顶由四坡屋顶和塔刹组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综述

赣县俗称客家摇篮,南迁客家人的发祥地,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别具特色。既有传统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汇了历史发展的深刻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花灯、云灯、长龙灯、鲤鱼灯、柚子灯、麒麟狮象灯、采茶戏、木偶戏、东河戏(赣昆)、古文、高跷、抢打轿、迎灯彩、烧瓦塔、赛龙舟、食贡、花鼓、黄元米果等。

赣县区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称

编号

类别

公布时间/批次

申报地区

东河戏

Ⅳ-162

传统戏剧

2014年(第四批)

赣州市赣县区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

Ⅷ-32

传统技艺

省三批

赣州市赣县区

赣县云灯

4-Ⅲ-4

传统舞蹈

省四批

赣州市赣县区

赣县木偶戏

5-Ⅳ-2

传统戏剧

省五批

赣州市赣县区

参考资料:

  • 东河戏

东河戏是长期流传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区的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话,在赣闽粤湘广为流传。早在明嘉靖年间,东河流域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坐堂班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只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简单灵活。

  •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

田村花灯,拥有1300多年历史,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

赣县区

  • 烧瓦塔

烧瓦塔,相传是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活动,燃烧的瓦塔代表着祝福与平安,如今已成为赣州市的赣县区村民祈福、欢庆的重要仪式。也是当地一项特色中秋活动。

赣县区

地方风俗

  • 综述

赣县区地方风俗主要有抢打桥、放“添丁炮”、黄元米果、擂擂茶等。

  • 抢打桥

抢打桥,是赣县白鹭村独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正月初七迎彩灯结束后,有一群赤膊短裤的彪悍后生,簇拥一个“井”字形的粗大的木架打桥,窜到祖堂世昌堂上,点烛焚香之后,礼炮轰鸣,鼓乐喧天,众手高擎打桥,三起三落,重重地击地三下,雷爆般怒哄三声“发!发!发!”参加争夺的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桥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托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桥的那户人家。打桥象征“打(大)发”,大家都以领到它为荣。

  • 放“添丁炮”

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

  • 擂擂茶

擂茶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即可食用。

美食特产

  • 综述

赣县区境内土特产品有湖江鱼丝、沙地板鸭、阳埠腐竹、赣南蜜饯、荸荠糕、吉埠贡芋、汶溪绿茶、甜菊糖、湖江蜜枣、田村温柑、南塘脐橙、茅店葡萄、储潭果荠、韩坊香菇、长洛蜜糖、赣县茶油、王母渡红瓜子等。

  • 沙地板鸭

沙地板鸭是赣县汉族传统名吃,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工而成的。

赣县区

  • 阳埠腐竹

赣县区阳埠乡被誉为“江南腐竹之乡”,阳埠腐竹清朝时曾被列为贡品,有色泽金黄、透明松脆等特点,可烧、炒、煮、炖。经过高温840度长达8小时的柴火慢熬,炼制出腐竹的最后一张,这一片就是腐竹中的精品。

赣县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赣县区普通高中招生6175人,在校学生18694人,毕业生4730人。普通初中招生9925人,在校学生30700人,毕业生11592人。普通小学招生7569人,在校学生50107人,毕业生9894人。

赣县区有4所全日市高中分别为赣县中学、赣县实验学校、赣县中学北校区、赣县中学西校区。

广播电视

截至2021年末,赣县区全年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3800户。全年全区完成本台新闻采、编、播323期1624条,专题节目15期;完成上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用稿1939条,其中中央级52条、省级302条、市级1585条。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末,赣县区投入卫生健康支出28065万元,同比下降51.8%。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2个,卫生院24 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992张,卫生技术人员2704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42人。其中,赣县区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赣县区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中医院。赣县区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社会保障

2021年,赣县区城镇新增就业4315人,新增转移劳动力76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发上线“赣县区智慧就业”微信小程序,新建赣县区人力资源市场,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34场,累计有125家企业提供15000多个就业岗位,达成录用意向3200多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22.13万元,发放疫情期间失业补助金138.6万元。

交通

  • 综述

赣县区处在赣州市区的“二环线”上,是闽南9市、赣州市东河8县(市)下赣州、上京九、达105国道的咽喉要道,更是大京九经济增长带和赣龙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十字交汇点,境内赣江通达长江至海外。赣县区距赣州黄金机场23千米。

2021年,赣县区公路货物运输量1750万吨,增长7.4%;运输周转量455825万吨公里,增长7.0%。公路旅客运输量689万人次,下降4.3%;运输周转量33865万人公里,下降14.6%。

  • 公路

赣县区公路有厦蓉高速、赣州内环快速、赣大高速、105国道、323国道等多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其中105国道、323国道呈十字型纵贯区境,西接赣粤高速公路,东接昌厦一级公路。2014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约1900多千米。

铁路

赣县区有京九铁路横贯境内48千米,并设有3个火车站,其中设在城区的赣州东站是京九线上四大货运编组站之一,是京九线南段设备较先进、吞吐量较大的现代货运站。赣龙铁路、赣瑞龙铁路与京九铁路在赣县区接轨。新建的昌赣高铁将经过赣县区,并设赣州北站。

风景名胜

综述

赣县区有狮子岩、丫机岽、菩提山、石林山、文峰山、金鸡洞、大湖洲、小湖洲、马口森林公园、宝莲山风景区、三溪寨九坳景区、客家人民广场、客家文化城、客家名人园、客家名俗园等景点。

赣县区A级景区

名称

等级

评定时间

客家文化城

4A

2009

参考资料:

主要景点

  • 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位于赣县区杨仙大道1号 ,整体设计外方内圆,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赣县客家文化城内有客家宗祠、太极广场、杨公祠、艺术长廊、客家博物馆、风情街、九曲迎恩桥等主要景点。 

赣县区

  • 赣南客家名人园

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位于赣县城南新区、贡江之滨,临赣江上游贡水,东河西城,从梅林大桥沿贡水西岸,公园顺水势岸形,建有十里樱花景观带,园内有亭台楼阁、名人雕像、长桥圆墩、竹樱月季,公园一期占地面积360亩。园内分别为“一祖(开山祖)、四园(状元园、乡贤园、名宦园、宗师园)、两堂(将军堂、进士堂)、一阁(文昌阁)”。

赣县区

赣县区

赣县区

人物

人名

简述

刘思诲(1570~1630年)

梅林村人,明晚期政治家

钟崇俨(1778~1858年)

字若思,号敬亭,白鹭乡白鹭村人

刘景熙(1858~1917年)

字敬居,号皓畲,王母渡浓口人

赖传珠(1910~1965年)

号鹏英,大埠乡赖村人

参考资料:

荣誉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参考来源

2021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

江西省委、省政府

2022年

2019年度消防工作先进区

江西省消防救援总队

2020年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国家文物局

2020年

注:该表仅列举代表性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