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辉(1864年7月4日—1927年4月11日),字奂彬,又作焕彬,号直山,又号郋园,自署朱亭山民、丽廑主人等,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湘潭(今属湖南省长沙市)人,清代著名藏书家及出版家。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叶德辉的:人物生平、思想主张、主要作品、人物评价、轶事典故等介绍

中文名

叶德辉

奂彬,又作焕彬

号直山,又号郋园

身份

收藏家,学者等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籍贯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64年7月4日

去世日期

1927年4月11日

代表作品

《书林清话》《游艺卮言》等

简介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叶德辉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不久就辞官回乡。戊戌变法时期,反对变法改良,攻击新学,其言论曾被辑入《翼教丛编》。宣统二年(1910)叶德辉因圃积谷万余石,激起饮民抢米风潮,被清廷削籍。辛亥革命时曾避往南岳僧寺。1915年,叶德辉任湖南省教育会会长,发起成立经学会,编写《经学通访》讲义。袁世凯复辟时,叶德辉组织筹安会湖南分会,赞成复辟帝制。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反对湖南农民运动,破坏北伐和工农运动。1927年4月11日,叶德辉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召开大会处死,终年64岁。

叶德辉工书法经学,尤其擅长版本目录学,精鉴赏,富藏书,家有观古堂,藏书超过二十万卷,所著及校刻书百余种。著有《书林清话》《游艺卮言》《郋园读书志》《郋园山居文录》等。后世学者如杨伯峻等人认为,叶德辉虽然学识渊博,但为人固执守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叶德辉,生于清同治三年六月初一日(1864年7月4日),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祖父经商为业,好藏书,他的父亲叶雨村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期,迁居至湘潭(今属湖南省长沙市)。

叶德辉八岁入学,十七岁入岳麓书院读书,他接受的仍是旧式教育,习读经史子集、名臣言行录等书籍。之后他参加科举,于光绪十一年(1885)乡试中举,次年他入京开始政治、学术活动。叶德辉在京城(北京)的几年时间,主要从事辑佚校勘图书工作。光绪十八年(1892)他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不久叶德辉因月薪只有七两银子,请长假回到故乡长沙居住。

回乡治学

叶德辉与任国子监祭酒的王先谦志趣相投,于是共同研究经学、小学(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以藏书、校书、刻书等事为乐。回乡之后的叶德辉,得到王先谦的大力提携,并成为王先谦刻书的得力助手。王先谦在当地乡绅群体中颇具影响力,在他的提携下,叶德辉很快参与到以王先谦为核心的湖南士绅集团中,且在其中颇有名声。历届湖南巡抚到任,都要先拜访王先谦、叶德辉两人,议事也要先探听他们的意见。这一时期,叶德辉汇刻了《观古堂汇刻书》《双梅景闇丛书》等,撰写并雇工刻成了《消夏百一诗》等书,他还对版本目录学开始有较为系统、严密的研究,写成了《书林清话》稿本。

反对新法

维新变法时期,以湖南巡抚陈宝箴为首的维新人士在湖南倡议新说与新政,陆续举办了新式水陆交通事业和矿业,成立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组织南学会、发行《湘学新报》等。但湖南省有不少因新法而失意的守旧人物,他们跟随王先谦、叶德辉,攻击维新派提倡的新学和西学,并对南学会和时务学堂进行打压。

阻扰变法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为了打压维新运动,叶德辉等人上告巡抚衙门,称梁启超在时务学堂宣扬无君无父的理论,致使湖南民风大坏。他们还挑拨陈宝箴和梁启超的关系,并制造谣言,说陈宝箴跪拜洋人,让中国妇女怀西方人的种。光绪二十四年三月(1898年4月9日),叶德辉写信给南学会学术主讲皮锡瑞,信中对南学会多有指责。皮锡瑞叶德辉本有情谊,此番收到信,他很是为难,最后在6月8日离湘去赣。皮锡瑞的离开,对南学会后续的演讲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叶德辉还将矛头对准了《湘报》又与守旧人士联名向抚院递进《湘绅公呈》,要求整顿时务学堂,废除新学,继而又鼓动学生聚集学宫,订立《湘省学约》,约束士子言行,防止他们参加维新活动。叶德辉还对新法和康有为等人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批判,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野说邪词,并针对康有为《长兴学记》、梁启超《读西学书法》《(春秋)界说》《(孟子)界说》等书分别写了《(长沙兴学记)驳议》《(读西学书法)书后》等评论,对其逐一批驳。王先谦的门人苏舆将叶德辉等守旧派攻击维新变法的文章、书信等汇辑成《翼教丛编》一书,印售传播。此时辛酉政变已经发生,新法失败,南学会解散,《湘报》在同年10月15日停办,叶德辉经此名声大振。

清查新党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革职,原湖南布政使俞廉三就任湖南巡抚,其与叶德辉等人联合,镇压维新人士,废除新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唐才常在武汉领导自立军起义。因为自立军与维新党联系紧密,叶德辉、王先谦趁机向俞廉三告密,致使一百多名湖南维新派人士被害,受到牵连的更是不计其数。次年,叶德辉奉俞廉三之命,仿照雍正帝的《大义觉迷录》编纂了维护清朝统治的《觉迷要录》。他在叙中写下清查维新党人的原委,称康有为、梁启超等逃亡海外,伪构密诏,在加拿大建立保皇党,与内地的匪徒(起义军)勾连造反,且因梁启超昔日在湖南教书,致使湖南祸患最重;为自己谋害维新党人辩解。

囤积居奇

宣统元年(1909年),湘北一带发生眼中洪灾,长沙及衡阳、宝庆等地遭遇旱灾、虫灾,整个湖南省面临重大饥荒。宣统二年(1910年)年初,大量灾民进入长沙,王先谦、叶德辉等囤积居奇,许多米商洋行也趁此哄抬米价,导致长沙米价暴涨,一度出现有价无米的情况。百姓愤怒之下围住了官府,却遭到武力镇压,由此引发更大动乱,导致巡抚衙门被焚烧,各级官员剿抚兼施,为平息民怒,处理了一大批囤积粮食的人,其中叶德辉被革职处理。

亡国遗臣

辛亥革命之前,湖南部分守旧派士绅,仍然在极力阻遏。辛亥光复的前几天,叶德辉外逃观望事态发展,并曾与巡防营中路统领黄忠浩暗通消息,告知新军将起义之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叶德辉离湘出游,曾逃往南岳僧寺。他以亡国遗臣自居,认为辛亥革命同秦始皇焚书、晋代外族入侵而毁书是一回事。

1912年,革命家黄兴因领导武昌起义等革命事件,回到家乡长沙受到了人民热烈欢迎,当地政府欲将长沙坡子街改名黄兴街,将街上的德润门改为黄兴门。叶德辉对此无法容忍,次年5月,在黄兴已经婉拒的情况下,他写了一篇《光复坡子街地名记》,文中对黄兴多有羞辱,并到处散发。当地政府将其逮捕,被保释出来后,叶德辉逃往上海。

1913年,叶德辉回到长沙。由于讥评时政,卷入与湖南新都督汤芗铭的冲突。汤芗铭暴虐好杀,因他随意更改币制,导致商家纷纷倒闭。叶德辉为此事出头,写信给袁世凯的幕僚杨度,要其转呈给总统袁世凯。不料《亚细亚报》报馆见到此信十分欣赏,自作主张刊发,引起很大轰动。汤芗铭见文大恨,遂起杀心,将叶德辉抓捕。幸亏朋友们相助,紧急陈情到北京,黎元洪、徐世昌、梁启超等各界名流皆设法相救,叶德辉才得以释放。

晚年生活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叶德辉大喜,立即为其复辟四处奔走,攫取湖南教育会会长和筹安会会长的职务,为袁世凯大搞尊孔读经。在湖南亲自讲授经学,发起成立经学会,编定《经学通诂》的讲义,由湖南教育会以大洋二角价格广为发行,为尊孔读经制造理论根据。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叶德辉避居苏州。

叶德辉晚年曾纳六房妾室,且经常至青楼寻欢,并刊印诸如《双梅影暗丛书》等收录“房中术”的丛书,引起不小的非议。

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叶德辉对北伐军施行种种阻挠,称湖南工农群众运动是“痞子运动”,引起众怒。4月10日,叶德辉被农民协会捉拿。次日,叶德辉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召开大会审判枪决,终年64岁。

思想主张

藏书学思想

叶德辉嗜藏书,有藏书楼观古堂、郋园、丽楼等,藏书四千余部,逾二十万卷,重本、别本,是四库的几倍之多。

叶家原先略有藏书,叶德辉在光绪十二年(1886)入京时,每天至各大书肆找书,而开始藏书生涯。到辛亥革命时,其藏书楼已达4000多部、20万卷之多。其中以清人的经义著述为多;又因为叶氏很欣赏陈文述、舒位所撰《乾嘉诗坛点将录》一书,并有意继起汇辑《乾嘉诗坛点将录诗徵》,故又特别注意搜集乾嘉的诗文集,先后收得一百多家,一一撰写提要,记述作者生平事迹、诗源派别源流等。叶德辉以咸丰二年(1852年)桂馥所刻的《说文解字义证》为镇库之宝。叶德辉曾整理光绪至宣统年间的戏曲弹唱等资料,并将《青楼曲》《板桥杂记》《燕兰小谱》《秦云撷英小谱》等汇集为《双梅景闇丛书》。

叶德辉主张藏书须按照先经部、次史部、再次丛书的优先级收藏,经书中则优先《十三经》,史则先优先《二十四史》,至于丛书优先种类多、校刻精美的,这样便不会误入歧途。

抗日战争时期,叶德辉之子将其藏书卖给日本人,这是中国典籍自皕宋楼后又一次大规模外流,现中国仅零星藏有观古堂旧物数十种。

刻书学思想

叶德辉也是清末的大刻书家,有宋刻《韦苏州集》等,明刻《道德经》《六书索引》《馆阁录》《三家诗补遗稿》《辛家轩词》等善本、名人抄校本。叶德辉曾将家藏宋版《南狱总胜集》影幕刊行,据说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甚至连精于版本的杨守敬也误以为真宋本而不惜高价购置。1935年,叶氏后人就其生前所刊、所著书版片尚存者,汇辑成《郋园全书》129种、200册,以“中国古书刊印社”名义刊行。

叶德辉的刻书思想受张之洞影响,本着“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的理念,校刻书籍数百种。他对底本非常重视,提出刻印交付书籍时,最好另钞副本以交他人保管,自己仍留原本。

校勘思想

叶德辉很重视古书的校勘,认为“书不校勘,不如不读”。他曾提出校勘的许多好处。比如可以习静养心、断除烦恼;可以引导后学、解开疑惑;校勘需要时常翻检,可以避免书籍发霉生虫;校勘一本书,将名字附在书后,可以流传后世;可以加强对书籍内容的记忆;可以增长各种知识;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愉悦等等。叶德辉提出死校、活校两种方法,死校就是照着原书录,有误字也不改正,力求原本。活校则是参考其他资料,改正误字,补充缺少的内容。

辑佚学思想

辑佚学即是将亡佚散乱书籍的遗篇断章收集起来并整理的一门学问。叶德辉提出文献辑佚应该注明刊刻版本,否则读者检验时,用不同的版本很可能找不到原书的出处,反怀疑辑佚的真实性。

目录学思想

中国古代目录学,是以官家、史家、私家目录为根底的,私家目录详记得书过程,并兼辨学术得失,叶德辉对私家目录有特殊性质,非常重视私家目录重本(同一种书目因校注、刻地、刻时、刊者等不同而有多种本子)。以前的藏书家,对于目录学著述多珍藏不示人,叶德辉提出“学人共见、海内共读”的主张,将自己的目录学著述刊布于世。叶德辉作为版本、目录学家,对中国古典图书目录版本的深入研究所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的《书林清话》,对于后来学者,堪称是目录版本学指南,该书分10卷117个专题,对于中国古代雕版印书的情况,作了系统性的介绍。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将其与叶昌炽的《语石》并列。

经学思想

叶德辉对于经学方面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三点:

第一,“通一经兼通群经”的治经方法。他认为知经应该从涵泳经文开始,不懂之处查看注文,注文不懂则翻义疏,同时通过经文的前后文、相关经文的相互对照,如此就可以通一经兼通群经。

第二,提出“六证”“四知”“五通”“十戒”等经学研究的规范。六证分别是: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汉人文赋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以汉碑证经。四知分别是:知源流、知存亡、知体例、知真伪。五通则是:通章句、通校雠、通小学、通大谊、通政事。十戒是指治经研究应该避免的十个误区,分别是:戒僭妄、戒武断、戒割判、戒空疏、戒破碎、戒穿凿、戒附会、戒攘窃、戒党伐。

第三,抵制公羊学说,维护经学体系。晚清今文经学尊崇《春秋》《公羊》,抑遏《左转》及其他古文经,他们认为口说重于记事,所以《公羊》(口说)重于《左传》(记事)。叶德辉认为公羊学说是非圣毁经的祸首,因为经义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发生扭曲改变,所以传记应该重于口说。

晚清学术思潮的今、古文之争,宣告了经学时代的完结,而叶德辉维护旧学,研究传衍经学,先后撰写十几部经学著作,对经学给予较大关怀。但同时叶德辉的经学思想有其局限性,其强调规范伦理,并没有顺应时势挖掘出经学新的价值核心,对于经学在新时代的延续其实并无补益。且其所提出的种种研究经学的规范,反而暴露出了经学在经世方面的不足。

主要作品

叶德辉在经、史、子、集等方面皆有著述,杨树达学者对其评价极高,相关作品如下表:

经学

《周礼郑注改字考》六卷

《仪礼郑注改字考》十七卷

《礼部郑注改字考》二十卷

《春秋三传地名异文考》六卷

《春秋三传人名异文考》六卷

《经学通诂附经学绪言》六卷

《孝经述义》三卷

《天文本论语校勘记》一卷

《孟子刘熙注》一卷

小学

《六书古微》十卷

《同声假借字考》二卷

《释人疏证》二卷

《说文读若考》八卷

《说文籀文考证》二卷

《辑傅子》三卷

《订误》一卷

《鬻子》二卷

《孙柔之瑞应图记》

《淮南万毕术》一卷

《星命真原》十卷

《隋书经籍志考证》六卷

《汉律疏证》六卷

《辑山公启事》一卷

《山公轶事》一卷

《宋赵忠定奏议别录》八卷

《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考证》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考》二十卷

《观古堂藏书目录》四卷

《郋园读书志》十卷

《书林清话》十卷

《书林余话》二卷

《藏书十约》一卷

《古泉杂志》四卷

《消夏百一诗》二卷

《观书百咏》四卷

《昆仑百咏》二卷

《南游集》一卷

《书空集》一卷

《和金桧门观剧绝句》一卷

《岁寒集》一卷

《汉上集》一卷

《于京集》一卷

《还吴集》四卷

《北征集》四卷

《浮湘集》一卷

《山居文录》四卷

《北游文存》二卷

《翼教丛编》六卷

《觉迷要录》四卷

《轩今语评》二卷

人物评价

著名学者杨伯峻评价叶德辉学识渊博但为人固执守旧。

近代学者缪荃孙赞叹叶德辉精研经义、字学、地理、文词,对于天文、艺术等也都融会贯通。

近代学者杨树达称叶德辉在经学方面超越了很多名家,水平直追段玉裁、王筠。

国学大师谢国桢评价叶德辉是湖南土豪,鱼肉乡里,其人实在无可取之处,但他精通目录学,能在正经正史之外,旁取史料,为后世治学开了一道门径。

近现代学者章太炎称叶德辉是晚清的“读书种子”。

轶事典故

戏作对联

湖南工农群众运动时,叶德辉为农民协会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尽皆杂种;下联是:会场广阔,马

牛羊鸡犬豚,都是畜牲。上下联第一字合起来为“农会”,意思是农会中皆是杂种畜生。另外叶德辉还写了个横批:斌尖卡傀。意思是不文不武、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人不鬼。这幅对联给叶德辉带来了杀身之祸,是他被抓捕处决的导火索。

作诗成谶

叶德辉被处决的前一个星期,至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家中做客,看到清史馆馆长王闿运的一副《食瓜图》,脱口吟出一句诗“芬芳吞六子,尘梦冷三刀”,当时在场的客人,都觉得此诗很不吉利。结果叶德辉没几天就被枪决,而当时称呼左轮手枪为“六子连”,所以叶德辉的儿子叶尚农称这是“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