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自号长春真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成祖朱棣之孙,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朱瞻基的:人物生平、为政举措、功绩影响、人物评价、艺术成就、人物关系、人物轶事、陵墓、相关文物、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朱瞻基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市)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399年3月16日

去世日期

1435年1月31日

去世地点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陵墓

明景陵

谥号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封号

皇太孙、皇太子(即位前)

庙号

宣宗

主要成就

平定朱高煦叛乱;形成“仁宣之治”的治世;有很高的书画造诣

在位时长

1425年5月29日 至 1435年1月31日

前任

明仁宗朱高炽

继任

明英宗朱祁镇

年号

宣德

都城

北京

朝代

明代

父亲

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母亲

诚孝昭皇后张氏

原配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

简介

朱瞻基幼年聪颖,爱好读书,才智杰出,深受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七年(1409年),朱瞻基跟随朱棣前往北京。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仁宗即位后,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仁宗逝世,宣宗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宗在位期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蠲免一些地方的逋赋和官田租税。在文化上,仁、宣时期改革了科举取士法,会试分南北卷取士,分配录取比例,从地域上更加平衡。在政治上,整顿吏治,政治稳定。宣宗任用“三杨”管阁务,蹇义长吏部,夏原吉管户部,政治比较稳定。对不称职的大臣予以黜退。对宦官的控驭也比较严格。宣宗在位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与其父仁宗统治时期并称“仁宣之治”。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正式开设内书堂,选择十岁左右的宦官二三百人在其中读书。内书堂的设立促使宦官参与政治活动,为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专权埋下了隐患。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逝世,年仅三十八岁,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

朱瞻基是明朝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性格活跃,修养深厚。朱瞻基在位时期是明初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适应了洪武永乐之后明代社会稳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改变了明初的国家政策,推动了明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学者赵中男认为:朱瞻基思想上积极务实,政治上也有一番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是个好皇帝。

人物生平

立为皇储

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其母为诚孝昭皇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朱瞻基出生前一天,成祖朱棣梦到太祖朱元璋赐给他大圭,并且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瞻基出生后,成祖朱棣见到他说,这个孩子满脸英气,很符合我的梦境。朱瞻基稍长后,嗜好读书,才智过人。永乐七年(1409年),朱瞻基跟随成祖朱棣巡幸北京,成祖让朱瞻基观看农具以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送给他,让他能够理解民间疾苦,以民为本。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北征蒙古,朱瞻基留守北京。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孙,开始加冠。此后,朱瞻基跟随朱棣巡幸征讨四方。朱棣曾经让学士胡广等人在军中为太孙讲论经史。

仁宗即位后,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之后,仁宗又想迁都南京,加之当时南京多次地震,于是命朱瞻基前往南京居守,并拜谒明孝陵。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身体状况不佳,召朱瞻基回京。六月,朱瞻基回京途中到达良乡,受到仁宗遗诏,入宫发丧。二十七日,朱瞻基登基称帝,年号宣德,以次年为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后,放弃迁都的计划,仍以北京为都城,谕令边将加强守备。

平定叛乱

朱瞻基登基后,着力安定政治局面。在边疆,镇远侯顾兴祖讨伐大藤峡苗蛮,平定骚乱。安顺伯薛贵、清平伯吴成、都督马英、都指挥梁成率军巡边。在吏治方面,杨溥、张瑛入直文渊阁,设置巡抚。在对外关系方面,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乌斯藏、瓦剌等前来入贡。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宣宗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征讨黎利。八月,汉王朱高煦谋反。汉王高煦是仁宗同母胞弟,狡诈多智。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自南京前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沿路设下伏兵,由于仓促未成。第二年八月,汉王谋反,联合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被张辅告发。高煦还派遣陈刚上疏,说仁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敕封文臣,现今皇上朱瞻基修理南巡席殿等,是朝廷的罪过。夏原吉等是朝廷奸佞,要一并诛杀。宣宗感叹说高煦果真谋反。不久,宣宗御驾亲征,命郑王、襄王留守京都,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前锋,率军五万将士。大军到达乐安后,宣宗两次派遣书信,谕令投降,又放箭书射入城中,对叛逆者宣谕祸福。随后,朱高煦出城投降。朱瞻基改乐安为武定州,班师回京。回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同谋者按法审讯。

朱瞻基

仁宣之治

宣宗平定汉王叛乱后,政治局面逐渐稳定。宣宗在位时期,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寻求社会的安定与统治的稳固,政治较为清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反抗运动,周边形势也比较安定。在军事方面,宣宗多次派人平定地方叛乱,但由于交趾、黎利地区军事不利,最终丢失。洪熙元年(1425年),宣宗派顾兴祖攻打大藤荆蛮族,平定宜山蛮族叛乱。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宣宗派都督方政讨伐黎利,随后命王通讨伐黎利。十月,王通攻打黎利失败。随后,宣宗命令陈亨、谭中、柳升等人分兵讨伐黎利。到宣德二年(1427年),王通与黎利结盟,交趾地区丢失。宣德三年(1428年),王通、弋谦、马骐等人因丢失交趾的罪名而被判处死刑。在政治上,宣宗在成祖、仁宗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改革,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重于部权。宣德时期,首创内阁票拟制。内阁杨士奇及尚书蹇义、夏原吉,可以用小票墨书,贴各书面以进,称之为条旨。阁臣获得票拟权,也就直接掌握了处理国家政事的大权。宣宗时期的内阁,主要有“三杨”,华盖殿大学士张瑛,直文渊阁;谨身殿大学士陈山,直文渊阁。当时“天下建言奏章,皆三杨主之”。

对于宦官,宣宗时期采取严厉控制的策略。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宣宗谕令六科给事中,凡是中宫传旨,必须复奏后再施行。宣德六年(1431年),宦官袁琦自幼服侍帝王,因而侍恩放恣,擅自派遣内侍,以采办为名,虐取官民财物。又有宦官裴可烈在苏松诸郡,贪暴尤甚。中官唐受,因公差前往南京,纵恣贪酷,俱被捕杀。宣宗统治时期,进一步发扬纳谏风尚,轻刑措,注意教化百姓。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认为百姓轻易犯法,是由于教化未行,因而命各级管理伸张教化,普及法律知识,减少犯罪。宣宗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宣德三年(1428年)四月,敕令凡官民建言章疏,尚书、都御史、给事中会议以闻,不用避讳。

宣宗仁政、爱民。统治期间,多次减免赋税,关心农事。宣德元年(1426年)十二月,免六军所过秋粮。宣德二年十一月,免第二年税粮的三分之一。十二月,赈陕西饥荒。宣德三年(1427年)五月,免北京受灾区的夏税,六月。免除陕西受灾区的夏税。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下宽恤百信的命令,省灾伤,宽马政,招流民赐复一年,停止采买,减少官田旧科十分之三,体恤工匠,禁止司仓包纳,戒法司慎刑狱。三月,宣宗在途中见到路边耕作者,下马问农事,并亲自用耒耕种,体会农事不易,命赐所过农民钞。宣宗在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生产发展。

仁宣时期,周边形势也比较安定,明朝政府对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脱扰塞下,驱之而已”,戒边将“毋贪功”;东北地区在奴儿干都司的管辖下也较为安定。西北地区设立卫所管理,西南地区贵州布政司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仁宣两朝是明王朝的鼎盛时期,这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以平稳发展,周边形势也较为安宁。谷应泰评价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英年去世

宣德九年(1434)十二月,宣宗身体状况不佳,卫王摄享太庙。宣德十年(1435)春正月,宣宗病重无法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谒见皇太子。同月在乾清宫去世,年三十八岁。遗诏命国家重要事务告知皇太后张氏。上尊谥,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为政举措

慎用刑律

仁宣时期为巩固统治,着手调整君臣关系。首先,平反冤狱。仁宗即位后,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洗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如之。”恢复了壬午殉难大臣的名誉,又使他们的家属从贱役中解放出来。对于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永乐帝的朝臣,仁宗亦开释复职,予以重用。其次,慎用刑律,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宣宗曾对三法司说:“人命至重。死者不可复生”,必须“详细审核”。宣宗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注重教化百姓,他曾将自己所做的《猗兰操》赐予朝臣,告诫朝臣要举荐贤才,只有唯才是举才能治理好国家。

平定叛乱

永乐帝次子朱高煦于靖难之役有功,密谋夺取皇位。仁宗在位时期,朱高煦因君臣名分已定,不敢轻举妄动。仁宗去世后,朱高熙决定发动叛乱。他一面准备“率军犯阙”,一面公开打出清君侧的招牌,“斥二三大臣夏原吉等为奸佞,并索诛职。”如若明王朝未能迅速平定朱高煦叛乱,可能会爆发全国规模的战争。为了避免重蹈建文帝覆辙,宣宗亲征,率大军迅速包围了乐安城,朱高煦最终出城投降。朱高煦叛乱不过数十日便宣告失败,宣宗清除了内乱的祸根,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息兵养民

由于永乐帝北伐,仁、宣时期,蒙古的威胁已经解除,而军马疲敝。仁宗针对当时的局面,决定减少用兵以省民力。对于蒙古,他采取“严谨远备,不志远略”的方针。宣宗在位时,继续执行“息兵养民”的政策。“朵颜卫朝贡不至,辽东总兵武进伯朱荣请掩击之,上曰:‘驭夷之道,毋令扰边而已’,不许。”

宣宗仁政、爱民,在他统治期间,多次减免赋税。宣宗在宣德元年、宣德二年、宣德五年多次减免夏税、秋税,发粮赈灾、抚恤流民,巩固了统治,促进农业生产。明宣宗朱瞻基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整顿吏治

永乐时期,官吏冗滥,贪污行贿之风严重。针对吏治弊端,宣德时期,明宣宗根据吏部尚书蹇义建议,裁剪冗官,以节省开支,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对于贪污腐败的风气,宣德时期,对于那些贪赃行贿之徒,无论官职高低,都依法制裁。为了进一步打击贪污不法,宣宗又作出规定:“赃吏坐死,但许赎官,不许复官。”此外,宣宗还任用顾佐为右都御史,其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敢于弹劾不法的高官显贵。通过整肃纲纪,贪污行贿的现象大为减少,地方官吏大都能廉洁奉公。

为减少贪污行贿的现象,宣宗创制了一整套完善的御史选任与考核、罢陟的制度,还确立了巡抚制度,保证明代御史的作用得到正常的发挥。在宣宗统治的十年期间,对于贪赃枉法的御史,他基本采取从重论处。对于内廷宦官,宣宗时期采取严厉控制的策略。宣德年间,有宦官袁琦、裴可烈、唐受等人以及其他宦官党羽贪赃枉法的行为,宣宗皆从重处罚,宦官因此不敢恣意妄为。

发展农业

宣宗时期注重发展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赋税,赈济灾荒,崇尚节俭等。宣宗统治时期,十分注重兴修水利。宣宗曾下诏各地:“凡水利当兴者,有司即奉行,毋缓视。”又谕“尚书吴中严饬郡邑,陂池堤堰及时修浚,慢者治以罪。”宣宗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宣德二年(1427年),修复了泾阳洪渠堰。三年,修建四川都江堰四十四处水利工程。七年,修建通济堰。为促进农业发展,宣宗积极推行移民屯垦的政策。“宣宗之世屡核各屯,以征戍罢耕及官豪势要占匿者。减余粮之半,连北来归就屯之人给车牛农器。”为了鼓励垦荒,又令“北直隶地方,如洪武间山东河南事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水不起科。”由于明朝政府的重视和经营,宣德时期的屯田极为发达,从而进一步开发了荒地,增加了税粮的收入。

提高阁权

宣宗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重于部权。仁宗之后,奏章批复、机要裁决,全部经过内阁票拟。阁权之重,可比汉唐宰相,只是没有宰相之名。宣德时期,首创内阁票拟制。内阁杨士奇及尚书蹇义、夏原吉,可以用小票墨书,贴各书面以进,称之为条旨。阁臣获得票拟权,也就直接掌握了处理国家政事的大权。宣宗时期的内阁,主要有“三杨”,华盖殿大学士张瑛,直文渊阁;谨身殿大学士陈山,直文渊阁。当时“天下建言奏章,皆三杨主之”。宣宗一反明太祖专制独裁,不信任大臣的作风,委以三杨、蹇义、夏原吉治国之重任,“其时人主亦倾心信用。”“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在君主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下,臣子得以发挥才智,仁宣时期出现了三杨执政,“天下清平,朝无失政”的局面。

功绩影响

功绩

朱瞻基在位的宣德时期,可以称为“朱瞻基时代”,朱瞻基的主要功绩是:第一,该时期是明朝建国后的第一个“守成”时期。朱瞻基并非消极僵化地守成,而是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恪守祖训”,一系列的举措不仅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事业,而且还革除了洪武永乐时期留下的弊政。第二,宣德时期是明代社会经济的再恢复时期。永乐末年,国库空虚,加上自然灾害连年发生,社会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摧残,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朱瞻基停止了耗资巨大的国事活动,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明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发展,百姓的困苦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既缓解了永乐时期的困境,又为明代中期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宣德时期是明代社会相对稳定和安宁的时期。这段时期没有重大的对内对外战事,没有大规模的宫廷政治纷争,没有宦官乱政的事件,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和超过国家负荷能力的活动,后世把宣德时期作为明朝的黄金时代。第四,宣德时期政治和文化的环境、气氛开明宽松,没有令人恐怖的文字狱和过分的思想禁锢政策,该时期成为文化专制相对减弱、文化生活逐渐走向活跃、繁荣的时期。

影响

学者赵中男认为:朱瞻基在位时期是明初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从中国历史上看,宣德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有后期进入晚期的过渡时期;从明朝历史上看,宣德时期是明朝从前期向中期转折和过渡的时期。明朝大体上以宣德时期为界,此前为开国和强盛时期,此后为发展和衰落时期。处于承前启后的朱瞻基,一方面适应了洪武永乐之后明代社会稳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改变了明初的国家政策,推动了明代社会的稳定发展。朱瞻基思想上积极务实,政治上也有一番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是个好皇帝。

人物评价

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在《名山藏》中评价宣宗:高祖皇帝承胡元纵弛之弊,宏振威武以儆天下。成祖以英达之资使海内竦然,振厉者长达五十余年。昭皇帝(明仁宗)十分仁德,不久于位。章帝(明宣宗)继之,以德义在四方闻名。

清初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评价宣宗说:宣宗即位后,重视农业,赈济灾荒,惩处贪污。文事则经史在御,武备则车驾待边。这些都是善政。然而他却放弃交趾,废掉胡皇后,这是宣宗的过失。创立帝王基业所难,守成也不容易。宣宗十载,时间虽然不长,却能够以仁治国。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评价宣宗:宣宗自幼随成祖出入塞外,十分了解民事。即位后,不轻易发兵,以民众为本。赈济灾荒,亲阅囚牍,多所释遣。喜好文学之士,天资聪颖,文翰并美。治理国家,宽严有制,繁简又原则,宣宗实始之。然而他废除胡皇后,弃交趾,这是他为政之失。

清代重臣张廷玉等在《明史》中评价宣宗:“仁宗作太子时,丧失成祖宠爱,之所以危而复安,得益于太孙。宣宗即位以后,政治清明,官吏称职,纲纪修明,粮食储备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有天下治平的现象。 

中国近代史学家孟森《名师讲义》中评价宣宗:历代宦官之祸,是宣宗造成的。继位之初,下诏求直言进谏,有湖广参政黄泽上书言十事,其建议宣宗远离佞臣宦官,反复以宦官典兵干政为戒,宣宗嘉叹而不能用,不久即设内书堂,可知嘉叹是为了好名浮慕。

艺术成就

朱瞻基是明代帝王中最有才气的,在书法、绘画、诗文、音乐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可称为宫廷书法家、官廷画家、官廷文学家和宫廷诗人。朱瞻基本人的作品很多,见于记载的有:《宜庙御制历代臣鉴》三十七卷;《外戚事鉴》五卷;《御制官策》一卷《宜宗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六卷,乐府一卷,编辑的书籍有《五伦书》六十二卷。此外,《明实录》等书中还有许多朱瞻基发表的诗文。

朱瞻基擅长的诸种艺术中,以绘画的成就最高。除了师从当时的画师外,朱瞻基注意观察自然,其绘画作品具有一种自然的气韵。见于记载的朱瞻基的绘画作品很多,目前尚能见到的有:爪鼠图、三阳开泰图,花石狸奴图、戏猿图、武侯高卧图等。朱瞻基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二人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他的行楷清丽潇洒,可称较为上乘的书法作品。朱瞻基一生中写下的文章很多,其中有诏令、政论、训词、赋碑文、游记,以及一些散文和杂文。他的政论性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骈文四六句,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工整浮华,而思想内容则相对贫乏,其中《御制帝训》和《东征记》可称为这类文章的代表作。朱瞻基的散文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有的还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性。代表性的有:《移菊记》《石假山记》《蚁说》《玉泉记》《记农语》《广寒殿记》等。杂文有《论郦寄》,赋有《苍鹰赋》。朱瞻基还是一位高产诗人,现存的《大明宜宗皇帝御制集》四十四卷,十四卷以后完全是各类诗词有七言诗,六言诗,五言诗,还有一些歌行体诗及一部分词令保守地统计,至少在千首以上。

人物关系

父亲

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母亲

诚孝昭皇后张氏

妻妾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原配妻,宣德三年(1428年)以无子被废,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天顺七年(1463年),上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孝恭章皇后孙氏,初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立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崩。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于景陵

孝翼太后吴氏,明代宗之母也。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升格为皇太后明英宗复辟,降称宣庙贤妃。南明时追谥孝翼太后

何贵妃,殉宣宗为贵妃,谥端静

赵贤妃,殉宣宗为贤妃,谥纯静

吴惠妃,殉宣宗为惠妃,谥贞顺

焦淑妃,殉宣宗为淑妃,谥庄静

曹敬妃,殉宣宗为敬妃,谥庄顺

徐顺妃,殉宣宗为顺妃,谥贞惠

袁丽妃,殉宣宗为丽妃,谥恭定

诸恭妃,殉宣宗为恭妃,谥贞静

李充妃,殉宣宗为充妃,谥恭顺

何成妃,殉宣宗为成妃,谥肃僖

郭爱,追封国嫔

儿子

长子明英宗朱祁镇,母孝恭章皇后孙氏

次子明代宗朱祁钰,母吴贤妃

女儿

长女顺德公主,母恭让章皇后胡善祥 正统二年(1437年)下嫁石璟,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

次女永清公主,母恭让章皇后胡善祥 宣德八年(1433年)去世 ,祔母胡善祥葬玉泉山之阳

三女常德公主,母孝恭章皇后孙氏,正统五年(1440年)下嫁薛桓。成化六年(1470年)去世

人物轶事

君臣相处

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朱瞻基从四骑到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皇出迎,顿首说::“陛下为什么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朱瞻基回答说:“我有话想对你说,所以过来了。”数日之后,朱瞻基派人问杨士奇,微行有什么不可以的?杨士奇回答说,陛下尊居九重,万一有盗贼发现你,我怎么能不忧虑?后十数日,捕获两个盗贼,正如杨士奇所说。朱瞻基说,现在我知道爱卿关心我了。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在深更半夜却跑到杨士奇家中。这表面两人君臣关系密切。

君臣同游

朱瞻基有意模仿古代君臣外出游玩事情。每年岁首,赐百官旬休。有时驾车前往西苑万岁山,诸学士都相从。君臣赋诗,问民间疾苦。臣子有所论奏,皇帝都能虚心纳谏。

促织天子

朱瞻基有一种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又被称作“促织”,因此被称为“促织天子”。朱瞻基对斗蟋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派宦官选取上好的蟋蟀。因此,斗蟋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后来,他觉得北京的蟋蟀品质不好,就让各地官员去给自己抓蟋蟀。据说当时一个粮长用一匹马换取了一只好蟋蟀,不料在妻妾观看时跑掉了。妻妾自知闯祸自杀了,这个粮长也上吊了。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情节,稍加改编,携程了《聊斋志异》中著名的《促织》一文。

陵墓

朱瞻基

明景陵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与皇后孙氏(明宣宗孝恭章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东峰(黑山)之下。景陵内除葬有宣德皇帝和皇后外还有殉葬宫妃10人。景陵占地25000平方米,在十三陵中是最小的。1998年景陵开始实行封闭式保护。目前景陵尚未对外开放。

相关文物

《寿星图》卷

朱瞻基

《寿星图》卷,朱瞻基绘,绢本,设色,纵29.3厘米,横35.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武侯高卧图》卷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卷,朱瞻基绘,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4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行书新春等诗翰卷

朱瞻基

行书新春等诗翰卷,朱瞻基书。纸本,纵32.4厘米,横79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山水人物扇

朱瞻基

山水人物扇, 朱瞻基作。绢本,设色,纵58厘米,横15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影视形象

影视名称

出品时间

类型

饰演者

《龙廷争霸》

1988

电视剧

张英才

《永乐英雄儿女》

2005

陈龙

《郑和下西洋》

2009

谢震伟

《江南传奇之十五贯》

2011

卓凡

《天生无才》

2010

魏骏杰

《大明芳华》

2019

朱亚文

《山河月明》

2022

张举举

《尚食》

2022

许凯

注释

[a]

“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臣。

[b]

警卫官,类似后世的卫队长。

[c]

明、清地方长官。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懿文太子巡抚陕西。永乐十九年(1421),始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

[d]

官名统称。明清大学士以殿阁系衔,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