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县(藏语名:གསེར་རྟ་རྫོང),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县,四川省西北部,面积9338.98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常住人口有6.42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色达县的:名称来历、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人物、城市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色达县

面积

9338.98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高原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地理坐标

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四川省

所属市

甘孜藏族自治州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5个镇、11个乡

行政区划代码

513333

人口

6.42万人(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

方言

藏语

GDP

16.59亿元(2021年)

人均GDP

25843元(2021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20644元(2021年)

著名景点

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色达县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色达五明佛学院等

邮政编码

626600

政府驻地

金马大道东路6号

电话区号

0836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gzzsdxrmzf.gov.cn/外链

简介

色达县地处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巴颜喀拉山褶皱带之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早在3000年前,色达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魏晋至隋,色达境域为白兰部族的放牧之地。明末,瓦修骨系一部迁于色达杜柯,游牧于色柯上游。1955年11月,设色达县,属甘孜藏族自治州。截至2022年10月31日,色达县下辖5个镇、1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色达县金马大道东路6号。

色达县被称为“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丰富的格萨尔历史文化艺术遗迹。色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色达藏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等。色达县居民几乎全民信教,且都信仰的是宁玛派(红教)。主要景点有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色达县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色达佛学院等。其中色达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

色达县是四川省十大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畜牧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2021年,色达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9亿元。

名称来历

色达县以藏语音译命名。“色达“,藏语意为“金色骏马“。

历史沿革

先秦至隋朝

早在3000年前,色达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过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当地人称“阿嘎洛麦”即猿人之意。他们游牧的区域包括今色达大片草原。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色达为汶山郡西部未设治的少数民族地区。

魏晋至隋,色达境域为白兰部族的放牧之地。

唐朝至清朝

唐初(公元七世纪初),吐蕃在西藏崛起,先后征服西藏诸部落,并统一西藏全境,建立了以松赞干布为王的吐蕃王朝,随后对外发动战争,向东扩张。唐武德六年(623年),白兰等部族为避吐蕃之威曾遣使入贡唐朝。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吐蕃白兰二品宠官董占庭二十一人投降唐庭,并被授予左武卫员外大将军官职。唐广德元年(763年),归附于唐庭的白兰再次被吐蕃征服,并演变为“西山八国”,高原各游牧部落,统属吐蕃管辖。唐高宗时,白兰羌为吐蕃兼并,融为藏族。

唐末到元朝,吐蕃王朝崩溃后,高原诸部落分裂为各自独立的许多游牧部落,原属于吐蕃的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族这时均脱离吐蕃而自立。元代,色达地区位于“多康六岗”中的“玛杂岗”范围内,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领地。

明朝时,属乌斯藏统治,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区。明末,瓦修骨系一部迁于色达杜柯,游牧于色柯上游。

清朝时,康区改土归流,赵尔丰多次札谕色达归诚未遂,故清朝视为“野番”居地。

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境域无变化。青海省军阀马步芳征服青海果洛诸部以后,曾企图以武力征服瓦修色达诸部落,未遂。后马步芳对色达牧民进行了整整二十年的经济封锁,直到解放前夕。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8月,和平解放。

1955年1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建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55年11月,设色达县,属甘孜藏族自治州。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介于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之间,东与阿坝州壤塘县相连,南、西分别与炉霍县、甘孜县毗邻,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距距州府驻地康定444千米,距四川省会成都市635千米。面积9338.98平方千米。

色达县

气候

色达气候属高原季风气候,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无绝对无霜期。因受地形地势制约,气候垂直变化大。分四个气候带:高山草甸寒带、亚高山草甸寒带、森林草甸寒温带、山原凉温带。均受西风南支气流、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大气团影响。年均温0.1℃,一月均温11.3℃,七月均温9.8℃,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值总数245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651.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7%。

地质

色达县境内经历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以挤压特征为主的北北西向构造带,褶皱多为复式背斜、向斜;断裂以挤压性为主,次为压性和顺扭为主的构造体系。境内三条断层切割整个县境,呈西北或西向,其中色达断层沿着歌乐沱—洛若—色达线斜穿泥曲上红科,康勒断层沿着塔子—康勒线穿越泥曲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出现在达曲右侧。三条断层中,除色达—洛若—歌乐沱断层比较稳定外,其余两条断层都处于活动状态。该区域地震烈度为6—8度。

地形地貌

色达县地处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巴颜喀拉山褶皱带之上,隶属于川西地槽系。该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属于川西高原高山中切割地形区,地貌类型以高原为主,高原占84%,山原占15%,平坝占1%。平均海拔为4127米,县内最高点珠日山高4961米。海拔3500米以下的为色尔坝区,为高原山原地貌,山陡地薄;海拔4000米以上为丘原地貌,相对高差500~1000米;4000~4600米属高山区,有高寒沼泽土、高寒草丘沼泽草甸发育。4600米至雪线以下为高山寒漠土。

水文水利

  • 水文

色达县境内有泥曲、达曲、色曲、杜曲4条主要河流。达曲、泥曲系雅砻江上游二级支流;色曲、杜曲系大渡河水系。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达18条。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源头在桑次贡玛等地,流长230千米;达曲流经县西南部,流长90千米;色曲源于县内拖汝沟等三源,由北向南在歌乐沱注入杜曲,流长144千米;杜柯河从县内东北部流过,流长81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立方米。

色达县境内湖泊较少,主要有众错、错依、错合3个湖泊。众错又名“五色海”,藏语意为“堡沟顶上的湖泊”。原为冰蚀注地,位于色达县霍西乡境内,由7个大小不等的湖泊组成,总面积约0.53平方千米。错依位于年龙乡境内,色曲河的主要支流上,面积约0.015平方千米。错合位于洛若乡境内,色曲河的支流上,距县城13.12千米的字清沟内,海拔4300米,面积约0.01平方千米。

  • 水利

色达县在色拉沟、二条沟两地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建造了11万立方米、一个9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日处理清洁水源3300立方米。并建造了歌乐沱水电站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为3226米,装机容量为52兆瓦。

土壤

色达县境土壤主要森林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寒(山)半沼泽草甸土、高寒(山)沼泽土、高寒(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6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色达县土地以农用地为主。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有农用地面积82.6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13%;建设用地面积8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其它土地面积5.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8%。

矿产资源

色达县境内矿藏有金、银、铜、锡、锌、泥炭。特别黄金品质优,黄金蕴藏量达10吨以上,4条大河均分布沙金。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有矿产地扎玛隆沙金矿区、勒柯沙金矿床等27处,有探矿权23个。其中扎玛隆沙金矿区是小型矿床,储量1558千克,分布在色达县城东南约22千米的扎玛隆和德勒沟及洛若坝子。压柯沙金矿区为中型矿床,储量3007千克,分布在县境压柯(又名勒米沟),矿体厚达6.74米。

生物资源

色达县的森林总面积13.43万公顷,覆盖率达2.67%;主要集中于县东北和南部海拔4400米以下的亚高山针叶林区域。境内主要分布云杉、冷杉、落叶松等木本植物;草地、森林中生长有蘑菇、猴头菌、灵芝菌及食用香菌等菌类植物和虫草、贝母、知母、雪莲等50余种药用植物。境内陆产动物有兔、盘羊、黄羊等;水产动物有水猴、黄鸭、黄鱼、沙滩重唇鱼等。

水资源

色达县水资源构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2种。地表水分布在色达的四大水系中;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牧区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一般在地表水系两岸,农区也有少量分布,但分布不均匀。县境内溪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9.36亿立方米。地下水量约6.4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相对丰富,故地下水开发利用少,地下水主要是打井取水用于日常生活。

生物多样性

植物

色达县树木种类有15科48属106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

动物

色达县有野生哺乳动物35种,隶属5目13科,鸟类82种、隶属11目27科;两栖及爬行类有高原蝮、西藏山溪、西藏齿突蟾、中国林蛙、倭蛙等,鱼类有斯氏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大渡裸裂尻、青石爬等。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狼、獐、岩羊、猞猁、白马鸡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豹、雪豹、豺、褐马鸡等。

自然保护地

色达县是中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有自然保护地5个;其中省级湿地公园有四川色达果根塘省级湿地公园1个,地方级森林公园有四川翁达自然公园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年龙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色曲河珍稀鱼类州级保护区、泥拉坝湿地2个。

  • 四川色达果根塘省级湿地自然公园

四川色达果根塘省级湿地自然公园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成立于2016年,主要保护对象为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湿地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2238.35公顷。

  • 泥拉坝湿地

泥拉坝湿地位于甘孜州色达县境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内陆湿地之一,总面积为6万公顷。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并保存了完整原始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灌丛、高山草甸和沼泽植被。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高寒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

色达县

自然灾害

色达县主要自然灾害有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多集中在(5~9月)雨季,地质灾害频率最高。降雨是诱发色达县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4年7月8日,色达县歌乐沱乡切都柯沟发生了中等规模泥石流,最大流速10.4米/秒,洪峰流量156立方米/秒,冲出方量约7×10立方米,泥石流毁坏省道200余米,中断交通一天;将3台小型发电机和沟谷两侧山坡上居民用于建筑房屋的18立方米木材冲走,并将一座单孔拱桥冲毁。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31日,色达县下辖5个镇、1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色达县金马大道东路6号。

色达县下辖区划

柯镇

泥朵镇

克果乡

然充乡

康勒乡

大章乡

翁达镇

甲学镇

大则乡

亚龙乡

塔子乡

年龙乡

洛若镇

/

霍西乡

旭日乡

杨各乡

/

参考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色达县委员会

书记

何飚

色达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泽让洛吾

色达县人民政府

县长

易西泽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色达县委员会

主席

华科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02月18日,参考来源: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常住人口有6.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万人;乡村人口4.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08%;男性占50.83%,女性占49.17%,男女性别比为103;全年出生人口1185人,人口出生率18.3‰;死亡人口455人,人口死亡率7.0‰。

民族构成

色达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县;人口以藏族为主;另有汉族、回族、羌族、彝族、满族、侗族等民族。至2021年,藏族占89.38%以上。

色达县

语言文字

色达县通用藏文,典籍文献、木刻和翻译多用楷书印刷体。民间手写则以藏文行书中的牧区短脚方体为主。色达话属安多方言,其读音与其他藏区方言有些差别,但有对应律可循。拼读藏文时,会清楚地读出基字和前后上下加字,但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一气呵成。色达语音中有较多的声母,有单辅音声母,还有相当部分是复辅音声母。其语法方面的语序仍然是主语、宾语、谓语,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词汇丰富,构词方式主要是复合法。在口语中,有些词汇读音与其他大藏区方言不一样。在当地方言中,色达语通用的有色达话、色坝语、歌乐沱话三种语言。

宗教信仰

色达居民全民信教,且都信仰的是宁玛派(红教)。在佛教传入藏区之前,色达一带的主要宗教为苯教,它是一种崇信多神的原始宗教,佛教传入后,在与苯教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佛教教义为基础,杂以苯教某些形式的地方民族色彩较为浓厚的喇嘛教。红教是其中的一派,又称宁玛巴派,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密教和本地原始苯教的结合。该派的创立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自11世纪中期开始形成完整的教义教法,并在17世纪时开始在色达境内建立寺庙。现色达县境内大的村落,都有寺庙的存在,寺寺庙朝圣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截至2021年末,有藏传佛教寺庙29座、1个宗教活动点(邓登曲登)和1个佛学院,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4187人,政府认定活佛21人。

色达县部分宗教活动场所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佛教

藏语系

大则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大则乡干仲村

佛教

藏语系

大章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大章乡嘎志玛村

佛教

藏语系

东嘎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解放村

佛教

藏语系

吉龙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亚龙乡上邱果村

佛教

藏语系

金俄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翁达镇吉日村

佛教

藏语系

康勒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克戈乡贡确村

佛教

藏语系

康玛朗多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泥朵乡格则村

佛教

藏语系

郎杰曲登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

佛教

藏语系

龙泻寺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大章乡呷志玛村

参考来源:

经济

综述

色达县是四川省十大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是色达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色达县只有民族手工加工业。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成洛若金矿、肉乳加工厂。现色达县形成以畜牧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2021年,色达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84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94亿元;三次产业比为33.45:6.62:59.93。

第一产业

色达县农业以种植青稞、小麦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牛、羊、马为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胡豆、马铃薯、大蒜、萝卜、莲花白等一年一熟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有色达紫皮大蒜、色达黑青稞、色达藏香猪肉、色达无茎豆等。

2021年,色达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2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32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油菜籽播种面积300亩;中药材播种面积600亩;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100亩。全年粮食产量2452吨;油菜籽产量40吨,增长5.3%;蔬菜产量达2200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30618头(只匹)。肉类总产量9334吨。其中,猪肉产量15吨,牛肉产量8511吨;羊肉产量808吨;牛奶产量10869吨。

第二产业

色达县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以加工业、采矿业为主。主要工业产品有色达牦牛肉干、色达酸奶、生态手工皂等。民族手工艺产品格萨尔香粉、格萨尔纪念章、格萨尔唐卡等格萨尔文化系列产品。

2021年,色达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743万元,增长20.2%;建筑业增加值9235万元,增长19.2%;统计入库的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个数为8家。建筑业增加值达到0.92亿元,增长19.20%,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0.2%。

第三产业

色达县第三产业以商贸、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为主导产业。

色达县建成了金马游客集散中心、洛若旅游接待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至2021年,色达县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省级民宿达标户17个、星级乡村酒店2个、超四星旅游扶贫酒店1个,改造提升民居接待200户。

2021年,色达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总额2075万元;统计入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单位有6家,其中,企业5家,个体户1家;有批发零售业单位2家,住宿和餐饮业单位2家。2021年,色达县建立了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集配中心;17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6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66个,村级覆盖率达5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共有76所。其中:幼儿园57所,小学17所,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86%;小学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色达县共有教师783人,期中初中174人,小学477人,幼儿教师132人。主要学校有色达县中学、色达县色柯镇寄宿制学校等。

文化事业

至2021年,色达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达标村级文化活动室107个,基层公共服务网点13个,新建县级应急广播系统1个,村级广播系统129个。每年“送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次,成功举办大型文艺活动30余场。

色达县主要文化场馆

文化场馆名称

简述

色达县图书馆

位于色达县金马大道45号

色达县文化馆

三级馆,位于色达县金马大道东段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

色达县格萨尔文化博物馆

于2014年建成,于2015年8月15日对外开放,主要展览格萨尔艺术展品、文物。总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馆分为格萨尔文物展厅、格萨尔石刻展厅、雕塑展厅、格萨尔文化研究室和格萨尔演出道具5个展厅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有医疗卫生机构色达县人民医院、色达县中藏医院等157个。其中,综合医院1家,民族医院3家,中医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诊所4个,村卫生室129个;有卫生技术人员27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5人,注册护士41人。其中色达县人民医院是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结成对口帮扶单位,建有百级层流手术室。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961人,离退休59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462人,离退休95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2176人,其中领取待遇4174人。工伤保险参保4110人。

人居环境

2021年,色达县地表水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辖区内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为100%,综合指数为1.68,排名四川省112个,非重点县级城市第17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包装废弃物、废弃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交通

综述

色达县位于两省(四川、青海)、三州(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青海省果洛州)、五县(炉霍县、甘孜县、壤塘县、班玛县、达日县)结合部,属于边远边界边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境内尚无铁路、机场。经过多年交通建设,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17个乡镇的公路网络,形成了国省为干线、县乡为骨架、村组为支脉的“四纵四横七连”的公路格局。

公路

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75千米。其中,国道194.73千米,省道179.93千米,乡道130千米,村道1529.197千米。主要交通干线有国道G548线、国道317线、G227线和省道S454线、S455线。其中国道317线途经色达县境内的歌乐沱乡、甲学乡、翁达镇,全长55千米,分为翁(达)两(河口)路35千米、翁(达)炉(霍)路两段,翁(达)炉(霍)路于1960年建成通车,翁(达)两(河口)路于1965年12月11日建成通车,建成通车后,打通了色达与外界联系的公路通道。

铁路

色达县暂无铁路设施和铁路修建规划。根据2022年4月22日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布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色达县暂无铁路修建规划。

公共交通

2016年12月,色达县开通了城市公交车,结束县域内无公交车历史;开通的城市公交有一、二两条线,每班车间隔30分钟左右发车。至2022年,色达县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条、投入车辆11台,17个乡镇农村客运班线全覆盖,134个行政村中93个行政村覆盖农村客运,边远的41个行政村有25台预约式农村客运车辆。

人文

综述

色达县被称为“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丰富的格萨尔历史文化艺术遗迹。色达首创格萨尔藏剧,还有格萨尔文化部落风情、居民建筑、石刻绘画、说唱艺术,宗教仪式、群众节庆、竞技活动、特色饮食、歌曲舞蹈、文化名人等。以格萨尔后裔瓦修(神狐)为主体的色达草原部落分布广泛,保持着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部落社会组织形态。

文物古迹

截至2020年,色达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嘎寺、拉则寺、大则寺、邓登曲登等6处;旭日白塔群、色达窝查寺、大章甲西石塔群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 邓登曲登

邓登曲登,俗称降魔塔,是座释迦牟尼功德宝塔,位于色达县城东南1.5千米的色曲河北岸。始建于1914年。该塔高9层,共52米,以石木结构为主,塔基周长100米。塔体内圆外方、外圆内方交错,塔内每层四面均有佛像和法器供奉,或以经轮组成。其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之一的是镀金紫铜塑造的1.5米高的释迦牟尼尊者宝佛像,周身点缀着珍贵的宝石。此外,塔内共有3000尊塑像、155个经轮,大藏经甘珠尔部103函,丹珠尔部208函。2004年11月,邓登曲登被列入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色达县

  • 洞嘎寺

洞嘎寺位于色达县城西郊约6千米的洞嘎山腰,是一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的红教寺,该寺是色达县三大寺庙之一。洞嘎寺核心建筑大殿约800平方米,高约10米。大殿内有一尊释迦牟尼坐像和逼真的宗教壁画,外部有经堂、佛塔、僧舍等建筑,错落有致。洞嘎寺还收藏了历史较久的文物1个,增其(钵)1付等。

色达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末,色达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7人(国家级3人、省级9人、州级35人)。

色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称

级别

申报地区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批次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国家级

四川省色达县

传统美术

2006年(第一批)

藏戏(色达藏戏)

国家级

四川省色达县

传统戏剧

2008年(第二批)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

国家级

四川省色达县

传统技艺

2008年(第二批)

参考来源:

  • 色达藏戏

色达藏戏起源于安多拉卜楞寺藏戏,又称为“北派”。色达藏戏以当地语言为主、安多语言为辅,综合吸收了民间歌谣、舞蹈、说唱艺术,并在寺庙乐舞的基础上,从安多、西藏、汉地戏剧及歌舞中汲取艺术营养。色达藏戏不重脸谱,注重人戏表演,同时效仿歌舞话剧,呈现出喜剧艺术效果。人物造型鲜明,舞美道具亦繁亦简,内容广泛,节奏紧凑。代表剧目有《志麦更登》《卓瓦桑姆》《朗沙翁波》等。2008年,藏戏(色达藏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色达县

  • 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

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手工编织技艺,主要流行于色达县。其主要特征是编制精密、形式独特、色彩艳丽。藏族牛羊毛编织用品使用当地所产牛羊毛为主要材料。编织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使用天然植物染色的毛线编织。主要有传统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垫藏毯、丝毛合织藏毯等产品。2008年,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节庆

藏历年,又称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除夕前,人们开始清扫家中,挂起蓝天白云的檐布,并购买年货。在藏历一月初一,家里会准备各种美食,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玩。青年男女穿着盛装载歌载舞,庆祝新年。新年的第二天,亲朋好友互相拜年,道:“扎西德勒”“洛萨尔桑”。节日通常持续3~5天。每年的传统春节,他们也会像汉族一样放鞭炮、炸面团,并摆放各种水果、烟、酒,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新年的开始。

色达县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并且庆祝宗教节日。其中,藏历年五月初四是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人们会敬奉和朝拜山神。藏历五月十三日是“纳桑节”,牧民和僧侣会聚集在竹日神山,进行佛教活动。每个月的初十是纪念莲花生的诞生日,各寺庙会举行跳神活动。藏历四月初十是“初十法会”,所有寺庙都会同时举行跳神活动,以纪念莲花生大师的诞生。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二十九朵玛”,人们庆祝丰收和平安,为来年祈求驱魔和福祉,所有大小寺庙都会举行佛法活动。

服饰

藏族服装包括藏袍、藏衣和衬衣。其特点是袖子长,腰部宽松,襟部宽大。衣料颜色多为白、大红、蔚蓝等。男性藏袍多用氆氇、毛呢等料子制成,边缘镶有虎皮、豹皮、水獭皮等。女性藏袍则长及脚踝,腰部系上彩绸束带,并穿彩色围裙。劳动或天气炎热时,人们习惯只穿左袖,右袖或两袖都不穿,而是束在腰间。僧人的服饰则与世俗衣服不同,包括上衣、下衣和袖衣,衣料不使用黑色。

色达县

色达县帽子有僧人帽、俗人帽之分,僧人帽多在佛事活动时穿戴,活佛带巴亚帽,堪布和其它僧人戴亚帽,在通常情况下,喇嘛戴呷亚帽,堪布以上戴金帽。另一类是俗人帽,一般在生产劳动中戴,有猞猁帽、狐皮帽、羊羔皮圆帽、礼帽、羊毛氆氇帽,男女帽制作方式有别。

色达县藏民的鞋主要有藏片制成的细呢子长统靴,红黑牛皮制成的长统牛皮靴,花氆氇及牛皮合成的长统靴,长统毡鞋,小孩一般穿小牛皮制成的长统鞋。

  • 装饰

色达县藏民注重对自我形象的修饰和塑造,男子除僧人外梳留长独辫,戴象牙圈、金质或银质耳环、宝石项链、镯子、戒指和腰刀等装饰品。女性则善梳长小发辫,佩戴珠宝、玉器和各类装饰品,包括牛皮腰带、针线包、洛绒、腰刀等。

饮食

色达藏族以糌粑、面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为主食,其中糌粑是一种用青稞磨成的白色食物,另外牛羊肉也是主要食品。除了传统食品外还有数类炒菜,如大米、面粉、油和蔬菜水果等已进入牧民家庭。茶是牧区牧民的必备饮品,分为清茶、奶茶和酥油茶三种,清茶是把大茶熬浓,加适量食盐,奶茶则是在清茶中加入鲜牛奶,酥油茶则是加入清茶、酥油和食盐拌匀至茶油交融的饮料。由于传统习惯及气候环境,藏族男子好饮酒。

特产

色达县地方特产有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两大类;农特产品有歌乐沱紫皮大蒜、色达黑青稞、紫色马铃薯、雪域人参果、冬虫夏草、贝母、色达牦牛肉干、色达酸奶、色达藏香猪、色达坨坨肉、酥油茶、色达粑等;手工艺品主要是藏民利用特有的珊瑚、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打磨而成,主要有手链、戒指、项链、护身符、头饰、耳环、铜壶、茶具、灯饰、藏刀等。

风景名胜

综述

色达县高原风光秀丽,景点以宗教文化景观和自然风光为主,色达是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寺庙,除了的五明佛学院,还有吉祥藏经院、甲学乡的拉则寺、纳折贡巴寺以及打龙寺、色拉寺等等,除此之外主要景点有霍西野生动物保护区、色达五色海、泥拉湖、色达县色尔坝藏寨等。截至2023年3月,色达县有A级景区6个,其中AAAA级1个,AAA级5个。

景区名称

等级

地址

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

AAAA

色达县洛若镇

色达县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

AAA

甘孜州色达县金马大道东路19号

色达县翁达格萨尔藏寨景区

AAA

色达县翁达镇翁达村

金马草原旅游区

AAA

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

色达县岭歌园景区

AAA

甘孜州色达县色柯镇

泥朵格萨尔彩绘石刻群旅游景区

AAA

甘孜州色达县泥多镇

参考来源:

主要景点

  • 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

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是位于色达县洛若镇,占地约4平方千米,海拔3850米。景区保留了原始骨系部落文化,保留了藏区部落的古老习俗和风情,如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英雄崇拜的遗俗。同时,这里还有当代藏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历史印记,被称为藏文化活态博物馆。由于景区所在地区居民是游牧生产,村行跋建制是以传统的部落为基础设立,骨系部落社会形态仍被保留至今。2021年,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色达县

  • 格萨尔彩绘石刻群

格萨尔彩绘石刻群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泥朵乡。色达县乘班车可达。距色达县城128千米。以《格萨尔王传》为主要题材,用刻石方式进行记录和传承。格萨尔彩绘石刻群主要内容是格萨尔王和其手下三十员大将及岭国八十员将士的前世、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中阴百位文武神尊。这些石刻记载着格萨尔王及其三十员大将南征北战,斩妖除魔的历史。格萨尔彩绘石刻是在青石板上完成素描以后,采用凿刻、石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并具有唐卡画的艺术特点,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景区除石刻艺术外,还有自然景观,是集格萨尔文化与自然生态探秘于一身的旅游景区。

  • 色达五明佛学院

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色达县洛若乡喇荣沟内。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占地4平方千米,其中寺院建筑群占地2.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约1.7平方千米。佛学院海拔3900米,周围有壮观的僧舍,山谷中散布着许多小木棚屋。谷底内有几座寺庙和佛堂,虽然规模不大,但装饰精美而辉煌。五明佛学院有三万多的僧众修行、居住,随着修行者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红色藏式小木屋被建造。

色达县

色达县

色达县

色达县

  • 色尔坝格萨尔藏寨城

色尔坝格萨尔藏寨城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东南部色炉路80千米处的色达县翁达镇。由成都经317国道或老川藏公路可到达。藏寨一般依山傍水,坐西向东,既利于采柴运水,又可吸热采光。为避常年西北风侵袭,减轻风雹灾害,严防匪盗,以达保温防震、安全和节省耕地的效能,房屋一般三层,高约6~8米,一至二楼四壁皆以片石砌筑,底楼是作畜圈或堆放杂物;二楼系核心所在,为一家人食宿生活楼层,内设寝室、经堂、接待宾客之所;三楼主要用来晾晒和贮藏粮食。藏房外貌多为长方形,三楼四壁皆以柳条编制而成。色尔坝藏民居集建筑与民族文化于一身。

色达县

色达县

  • 金马草原旅游区

金马草原旅游区宽阔平整,由果哽塘、扎青塘、色塘等大小草原组成。主要景点有洞嘎寺、邓登曲登、约若寺、瓦须部落帐篷城、煨等。传说金马草原脚下有一匹金马,又传说在色达这块美丽的草原上人们曾发现过一块马头形金块,后人为祈祷福祉而得名。

色达县

人物

人名

简述

瓦修·夏加塔

(1701~1764年)

藏族,色达人,为瓦修家族之后代,为掌管好色达瓦修各部,及境内所有大小部落而劳思求业。清雍正七年(1729年),任土千户

杜竹庆·晋美丹比尼玛

(1865~1926年)

藏族,四川色达亚龙乡人,系红教,为洛氏后代。出生不久,由四世竹庆活佛门吉尔兰卡多吉授记认定为三世竹庆活佛转世灵童。6岁在亚龙寺举行坐床典礼。8岁赴竹庆寺求学,并拜竹庆寺堪布白马班扎为师,学习《前行念住》等经典名著。丹比尼玛学成后,一生除闭关修行。主要专著有《更钦师续佛学心髓七下成熟解脱教海》《依靠经教》《诀窍视释》等

所登

(1925~1989年)

藏族,色达县泥朵乡棒须村人。出生于甘孜县大通玛牧场一贫苦牧民家庭。1972年2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月13日至1988年3月,历任全国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晋美彭措

(1933~2004年)

藏族,1933年出生于青海省班玛县境内的多科智美。1939年至1947年,在色达县喇荣沟学习经文,14岁时出家;1956年至1958年回色达洛若寺任堪布;1980年,在喇荣沟创建了佛法学经点。晋美彭措生前担任过色达县政协副主席,五明佛学院院长,四川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孜州佛协会常务理事,色达县佛教协会会长,甘孜州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等职

城市荣誉

色达县城市荣誉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参考来源

“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3月18日

“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川省文旅厅

2021年8月

首批省级生态县(市、区)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2年1月

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