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平凉市下辖1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截至 2021 年,平凉市常住人口为 182.47 万人,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平凉市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文化、名胜古迹、对外交流、重要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平凉市

英文名

Pingliang City

别名

庆阳

面积

1.1 万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大陆性气候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东部

地理坐标

东经 105°20'--107°51',北纬 34°54'--35°46'之间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甘肃省

行政类别

地级市

下辖地区

1 个市辖区、5 个县、1 县级市

行政区划代码

620800

人口

常住人口182.47 万人(2021 年)

语言

平凉方言

民族

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等

GDP

641.58 亿元(2022 年)

人均GDP

35182 元(2022年)

著名景点

崆峒山、莲花台风景名胜区、庄浪云崖寺等

车牌代码

甘L

邮政编码

744000

政府驻地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大街 141 号

电话区号

0933

知名高校

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火车站

平凉火车站、平凉南站

市树

国槐

市花

月季

简介

平凉市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脊柱——贺兰褶带以东,地貌主要是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中山丘陵地区,位于平凉市南部,构成区内泾河南侧支沟和讷河支沟的分水岭,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泾河以北,泾河河谷横贯平凉市中部。境内河流属渭河水系和葫芦河水系。地处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平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南北朝时,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今平凉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元初,设平凉府。1955 年,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2002 年 6 月,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平凉市是甘肃东部的交通枢纽之一。境内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和 312 国道横穿东西,宝中铁路、天平铁路纵贯南北。平凉市建立了红牛产业链、静宁苹果产业链、设施蔬菜产业链和中医中药产业链四大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龙头、化工冶材为主导的特色循环工业产业集群。2022 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641.58 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三次产业占比为23.6:29.7:46.6。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重镇。孕育了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等,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平凉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包括延恩寺塔、牛角沟遗址等;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3 个,包括泾川西王母信俗、华亭曲子戏、庄浪高抬。截至2022年,平凉市已建成国家AAAAA级景区1家(崆峒山旅游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5家。

名称

“平凉”的名称来自于公元 376 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具有“平定凉国”之意。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夏代,辖境为獯鬻戎狄居地。

商代,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

西周,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

春秋,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 623),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

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 319),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 县。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二级。西汉元封五年(前 106),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陇山以东各县,除鹑觚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东南部属右扶风所领汧县外,多属于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陇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辖。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成纪、阿阳属雍州汉阳郡。

三国时期,今辖区属魏国雍州。

西晋初,今辖区仍属雍州。今平凉市都卢山附近、阴密、鹑觚(移属),属安定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 3 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成纪属秦州天水郡。

南北朝时,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

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今平凉市境至今灵台县境,属平凉郡。

西魏时,在今地区辖境设总府(亦称总管府),治安定,先后辖泾州等 5 州。安定郡(治安定县)和平凉郡(治阴槃县)属泾州。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今平凉市境大部属之,隶于原州长城郡。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全国废郡置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废州置郡。安定郡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辖安定、鹑觚、阴槃、良原、朝那、临泾(移今镇原县治)、华亭 7 县。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灵台县,与鹑觚县同属麟州。安定郡改为泾州,良原县属之。今崇信县境分属于阴槃县与良原县。平凉县属原州。

唐初,改郡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 10 道。今平凉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今平凉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元和四年,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县。僖宗广明元年(880),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行渭州改称渭州,仍治平凉。

宋初,沿旧制。至太宗时,于州上设路,今平凉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仁宗庆历元年(1041)改属泾原路。北宋后期,渭州领平凉、潘原、华亭、崇信。至此,今静宁、庄浪境与今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成为一个政区。

元初,平凉府辖平凉(原潘原县并入平凉)、华亭(原由安化县改称的化平县并入华亭)、崇信 3 县。

明清时期

明初洪武九年(1376)废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镇原)、开成州(今固原)为县,隶属于平凉府。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辖 3 州 7 县,即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华亭、崇信、镇原、隆德、灵台(属泾州)、庄浪县(属静宁州)。平凉县城内有明初所置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另有韩王府。

清初沿明制。清顺治三年(1646),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

康熙二年(1663),易名为平庆道。

康熙三年(1664),废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八年(1669),平凉改属甘肃。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平凉府领有固原、静宁 2 州及平凉、华亭、隆德 3 县。

咸丰九年(1859),改为分巡平庆泾固道,辖平凉、庆阳 2 府、泾州直隶州和固原州、静宁州(系“散州”)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 6 县(庆阳府所辖县从略)。

同治八年(1869),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同治十年(1871),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所属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

光绪三十三年(1907),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所辖府、州、县未变。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 2 年(1913),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 17 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

中华民国 3 年(1914),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 17 县。

中华民国16 年(1927)废道置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制。

中华民国20 年(1931),甘肃省政府厘定一、二、三等县,平凉、静宁、泾川、灵台为二等县,华亭、崇信、庄浪为三等县。中华民国23 年(1934),设平凉行政督察区,辖平凉、泾川、灵台、华亭、崇信、静宁、庄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 11 县。

中华民国 25 年(1936)7 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

中华民国 30 年(1941),省政府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

中华民国 32 年(1943),增设西吉县。

中华民国 36 年(1947)2 月,甘肃省政府再次厘定县等级,平凉仍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

1949 年 7 月 26 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华池县悦乐镇置平凉分区,8 月 3 日徙治平凉县,辖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 12 县。8 月 6 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 年 2 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5 月 25 日,静宁、海原、西吉 3 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10 月 18 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1951 年 4 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

1953 年 5 月 11 日泾源县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 年 3 月 24 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6 月 14 日,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仍由专署监督领导;同年 10 月 29 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专区级)。

1955 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设专区,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同年 10 月 10 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全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隆德、泾源、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 16 个县(市)。

1956 年 1 月,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1958 年 3 月,隆德、泾源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4 月 4 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 月 20 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

1961 年 11 月 25 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 7 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12 月 15 日,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和崇信县建制。

1964 年 6 月 5 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

1983 年 7 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 7 县(市)。

2002 年 6 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地理

位置境域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东经 105°20'--107°51',北纬 34°54'--35°46'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总土地面积 1.1 万平方千米。

平凉市

气候

平凉市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 100 米,生长季缩短 5 天,大于 10℃的积温减少 107℃,无霜期减少 3.1 天。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 2.16 米/秒(2 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 17 米/秒(8 级)9 次,年内最多 25 次。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地质

平凉市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脊柱——贺兰褶带以东,鄂尔多斯地台西缘南北脊梁的南段,即太统山至大台子复背斜段。据物探资料证实,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为一南北向重力高带,磁力变化弱,其异常均呈近南北向分布,这说明市境基底岩系应属前震旦系。从地形上看,南北脊梁北段较本区南段、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高,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长期风化剥蚀后,古老岩系易于山露。

地形地貌

平凉市地理形貌主要是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为 22.3%,高度在海拔 890 米和 2957 米之间。其中,中山丘陵地区,位于平凉市南部,构成区内泾河南侧支沟和讷河支沟的分水岭。山体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和白垩系的基岩组成。海拔 1800 至 2200 米,面积 870.944 平方千米。 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泾河以北,面积 497.815 平方千米,塬面海拔高程 1300 至 1700 米之间。地势高而平坦,边缘犬牙交错。泾河河谷横贯平凉市中部,西起安国乡白杨林,东至花所乡八里堂,长约 70 余公 里。河谷川地是由泾河长期冲积洪积物沉积形成河漫滩及两岸一、二、三、四级阶地 组成,面积 567.418 平方千米。河床及河漫滩宽 300 至 500 米,全为砂砾石堆积。

水文水利

水文

平凉市境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的一级支流泾河和葫芦河水系,共有河流沟道871条(段),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0条,包括泾河、葫芦河、蒲河、黑河、千河、达溪河、水洛河、汭河、洪河、李店河;流域面积200—1000平方千米河流18条,包括清水河、高界河、渝河、策底河等。

泾河水系主要有泾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汭河、颉河、洪河、蒲河、黑河等,平凉市境内泾河干流长132千米,流域面积7219平方千米,年径流量7.2亿立方米,流域内有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市、区);葫芦河水系主要有葫芦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渝河、庄浪河、水洛河和清水河等,平凉市境内葫芦河干流长109.8千米,流域面积3768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51亿立方米,流域内有庄浪、静宁2县。

水利

截至2020年底,平凉市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27座(处、眼),其中,中小型水库35座(中型2座,小型33座),水电站1座,泵站19座,水闸141座,规模以上机电井2245眼,塘坝10座。

  • 崆峒区北杨涧水库

崆峒区北杨涧水库工程是一座以农村生活供水和川台地灌溉为主,兼有抗旱应急任务的水源工程,位于崆峒区花所镇潘口村,为小(2)型水库,总库容94.8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78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64.24万立方米,引水流量0.247立方米/秒,主要由引水枢纽、引水管线、水库工程、管理所工程四部分组成,批复概算总投资9881万元。

平凉市

土壤

平凉市土壤种类由 8 个土类、12 个亚类、26 个土属、39 个土种构 成。其中,黑垆土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 10.20%,广泛分布于东部塬区和坪台地以及西部的缓坡湾掌地、阴山湾滩地;黄绵土分布最广、 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 59.60%,主要分布在山塬地和塬边,适宜农作物种植,但产量较低;新积土占土壤总面积的 5.60%,土壤肥沃,易于耕作,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区;红粘土占土壤总面积的 7.80%, 多分布在沟口、山脚及山坡地带;灰褐土占土壤总面积的 15.60%, 主要分布在海拔 1200 米以下山地;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 0.70%,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山地草甸土占土壤总面积的 0.50%,分布在海拔 2500 米左右的草原植被和灌丛草原植被下。

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

截至2020年4月,平凉市的煤炭、石灰岩储量居全省首位,境内的华亭煤田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全国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属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 150 平方千米,煤层平均厚度达 28.7 米。平凉市预测煤炭地质储量 650 亿吨以上,煤炭探明总储量 37 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 41%,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油页岩、铅锌矿、硫铁矿、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初步探明石油资源量 4.3 亿吨。石灰石总储量 30 多亿吨,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和华亭县。

土地资源

据平凉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平凉市有耕地348131.56公顷,其中旱地332708.93公顷(499.06万亩),占95.57%,静宁县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24.86%。 种植园用地71483.49公顷,其中果园69628.82公顷,占97.41%,静宁县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市园地的44.01%。 林地466687.66公顷,其中乔木林地305166.14公顷,占65.39%,灵台县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22.82%。 草地68572.19公顷,主要分布在灵台县,占全市草地的30.03%。 湿地5810.19公顷,全市湿地中只涉及内陆滩涂一种地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3464.0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8856.8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62.72公顷(8.19万亩)。 

水资源

平凉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5.91亿立方米(泾河流域4.43亿立方米,葫芦河流域1.48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7.04亿立方米(泾河流域5.16亿立方米,葫芦河流域1.8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47亿立方米,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0.5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6.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87亿立方米(泾河流域4.77亿立方米,葫芦河流域1.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1.05亿立方米(泾河流域0.75亿立方米,葫芦河流域0.3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18%和31%,亩均水资源量118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8.2%和30.6%。

森林资源

平凉市近5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65.45万亩,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55.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33.8%,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9平方米增至12.78平方米。建成千亩绿化工程183处66.3万亩、万亩工程21处22万亩,营造农田林网1225千米1.47万亩,建成了静宁县城川镇牛站沟流域、庄浪县二郎山延伸区等一批面山绿化典型示范工程,完成乡村造林124.36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小镇6个、国家森林乡村20个。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平凉市有野生动物31种,包括野猪、灰背伯劳、红嘴长尾蓝雀等。湿地鸟类主要有雁鸭类、鸻鹬类和鹭类,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黑鹳、鸳鸯、牛背鹭等。保护区内分布脊椎动物297种,有黑鹳、金雕、大鸨普通亚种、豹、林麝、梅花鹿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昆虫资源13目88科774属1185种(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昆虫有小红蛛绢蝶1种,主要观赏蝶蛾371种。

植物

平凉市有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市内现有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13813株,其中古树名木1494株、古树名木后续资源12319株。主要树种有国槐、“左公柳”、银杏、水杉、皂角、五角枫、落羽杉、香檀等。保护区内有十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区内分布维管植物群落野生种134科611属1412种及种下单元,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长叶头蕊兰、凹舌兰等14种,隶属2科11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中麻黄、钻天杨、穿龙薯蓣等15种,隶属9科10属;国家Ⅲ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黄芪、胡桃楸、紫斑牡丹3种,隶属3科3属。

自然保护区

平凉市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

  •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陇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成立。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系东侧支脉,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地区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公里。总面积16283公顷,约占平凉市崆峒区国土面积的8.4%。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对于改善贫瘠高原的面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崆峒山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树林覆盖率近100%,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古树名木近百棵,招鹤堂的“孔雀柏”、凤凰岭的“定山神针”,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还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就有10多种。

自然灾害

平凉市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雹灾、冻灾、风灾、震灾和滑坡。其中,干旱是平凉主要自然灾害;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 7 至 9 月;冰雹的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仅次于干旱;冻灾包括春冻和秋冻,春冻出现在 4 月中旬至 5 月,秋冻出现在 9 至 10 月上,且春冻危害大于秋冻;由于受高空西风环流及地面地形的影响,大风和浮尘多出现在春季;平凉地区属华北地震区、鄂尔多斯地震亚区、六盘山地震带,是潜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区,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历史上曾发生 MS5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3 次。

行政区划

截至 2020 年 7 月,平凉市辖 1 个市辖区、5 个县、1 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崆峒区。

区划名称

行政区代码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乡镇(街道)数量

崆峒区

620802

西郊街道

744000

17 个乡镇、3 个街道

泾川县

620821

城关镇

744300

14 个乡镇、1 个街道

灵台县

620822

中台镇

744400

13 个乡镇、1 个街道

崇信县

620823

锦屏镇

744200

6 个乡镇、1 个街道

庄浪县

620825

水洛镇

744600

18 个乡镇、1 个街道

静宁县

620826

城关镇

743400

24 个乡镇、1 个街道

华亭市

620881

东华镇

744100

10 个乡镇、1 个街道

参考资料

政治

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平凉市委员会

书记

王旭

平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马琦

平凉市人民政府

市长

白振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凉市委员会

主席

宋全科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 2023年4 月24日 参考来源: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平凉市常住人口182.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2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79 %。全年出生人口1.51万人,出生率为8.30‰;死亡人口1.73万人,死亡率为9.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9‰。

民族

平凉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苗族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上杨、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等7个乡和华亭市神峪、山寨2个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纯回族社。

语言

平凉与陕西同属一个文化圈,所以平凉方言深受关中方言影响,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使平凉成为丝绸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因此平凉方言保留了一些从外族借用的词,如如可利马嚓、日渎来亥、胡求马嚓、二不拉叽等。

宗教信仰

唐代伊斯兰教就已传入平凉,历唐宋元三朝的发展,至明初形成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新兴民族——回族。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渐形成了单家川、穆家磨、马家庄、米家卫(今米家湾)、马峪口、白水等众多的回族社区。至 2020 年,平凉地区伊斯兰教信教群众有 146360 人,清真寺 344 处,建筑面积达124765平方米。平凉崆峒山,自古有“道源圣地”、“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佛、道、儒三教在这里和谐发展又互相融合,留下了大量佛道儒的文化遗迹。道教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有静宁县西关城隍庙、白水镇祖师庙道观、经龙寺等,佛教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有香莲观音殿、泾川县大云寺、华亭县东华镇玉佛寺等。

经济

综述

平凉市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农林产品生产基地、陇东能源基地核心区和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平凉市农业有平凉红牛产业链、静宁苹果产业链、设施蔬菜产业链和中医中药产业链四大产业链条。工业上已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龙头、化工冶材为主导的特色循环产业集群。在第三产业上,平凉市推动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培育电商同城配送产业并建设了“商超+快递+社区”同城配送体系。

2022 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 641.58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51.73 亿元,增长 6.2%;第二产业增加值 190.70 亿元,增长 12.1%;第三产业增加值 299.14 亿元,增长 7.3%。三次产业占比为23.6:29.7:46.6。

第一产业

平凉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被原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国肉牛优势产区。平凉市农业有平凉红牛产业链、静宁苹果产业链、设施蔬菜产业链和中医中药产业链四大产业链条。主要经济作物有小麦、玉米、 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 。2022 年,“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平凉红牛列入国家重要特色物种联合育种攻关计划。

截止 2020 年 4 月,平凉市完成造林面积 24.56 万亩,育苗面积 7.02 万亩;新增梯条田 5.99 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0.35 万亩。2022 年,平凉市粮食播种面积 431.32 万亩,增长 0.10%。粮食总产量 115.62 万吨,同比增加 2.87 万吨,增长 2.55%。其中,夏粮产量 33.54 万吨,秋粮产量 82.09 万吨。苹果面积 128.71 万亩,苹果产量 187.98 万吨。蔬菜面积 47.49 万亩,蔬菜产量 77.40 万吨。瓜类面积 7.42 万亩,瓜类产量 20.33 万吨。平凉市牛、猪、羊存栏比上年分别增长 7.19%、0.20%、7.53%,牛、猪、羊出栏分别为 41.42 万头、57.09 万头和 19.88 万只。

第二产业

平凉市是陇东能源基地核心区和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已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龙头、化工冶材为主导的特色循环产业集群。平凉市依托其煤炭资源优势,发展清洁火电、煤制烯烃聚烯烃、煤制精细化学品、煤热解、煤基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同时,依托石灰石、陶土等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以新型干法水泥、节能石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墙面砖、轻质板材等为主导的建材工业体系。

截至 2021 年,平凉市有生产煤矿 24 座,产能 2818 万吨,占全省煤炭产能的 60%;已建成火电企业 4 户,装机容量 418 万千瓦,占全省的 21.8%;甲醇产能 60 万吨,占到全省的 100%。2022 年,平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 1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1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 648.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12.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38.4%。

第三产业

平凉市重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培育电商同城配送产业并建设成“商超+快递+社区”同城配送体系。形成了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康养休闲共同推动的旅游格局。

截至2022 年,平凉市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50 亿元。2022 年,平凉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7.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3.1%。平凉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3%。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22.6%、13.0%、8.5%和 7.4%。

经济功能区

平凉市现有平凉工业园区、华亭工业园区、静宁工业园区、泾川工业集中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集中区),灵台工业集中区、崇信工业集中区、庄浪工业集中区3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合计规划面积19.913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6%。其中平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华亭工业园区4平方公里,静宁工业园区3.909平方公里,崇信工业集中区1.7703平方公里,灵台工业集中区0.6939平方公里,0.671平方公里,庄浪工业集中区0.3696平方公里。

平凉市经济功能区

功能区名称

规划面积(平方千米)

级别

始建/成立时间

华亭工业园区

4

省级

2002年6月

平凉工业园区

8.5

省级

2002年1月

静宁工业园区

3.909

省级

1997年4月

泾川工业集中区

0.671

省级

2002年

崇信工业集中区

1.7703

市级

2017年3月

灵台工业集中区

0.6939

市级

2003年4月

庄浪工业集中区

0.3696

市级

2013年12月

参考来源

平凉工业园区

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成立于2002年1月,2006年6月被省政府批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8年12月批复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21年10月按照中省市规范开发区要求,明确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行政单位,内设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经济贸易发展局、招商和融资促进局、应急管理和建设局、财政局6个职能机构,下设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孵化中心、部门集中支付中心3个事业单位,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和税务4个部门在园区设立派驻机构,纪检监察工作纳人市纪委监委派驻监督范围。园区总面积66.36平方千米,发展规划面积8.5平方千米,累计注册市场主体2186户,工业企业2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高新技术企业14户,从业人员2.9万多人。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平凉市有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等 2 所高校,平凉工专、平凉师范、平凉农校、平凉体校等 8 所普通中专。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1653 所。其中,幼儿园 846 所,特教 学校 4 所,小学 629 所,初中 107 所,九年制学校 29 所,完全 中学 13 所,中等职业学校 8 所,独立高中 15 所,普通高校 2 所。 全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 6640 人,在校生 19735 人,毕业生 5459 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7496 人,在校生 20852 人,毕业生 5797 人。普通高中招生 14679 人,在校生 42789 人,毕业生 13695 人。初中招生 25490 人,在校生 73346 人,毕业生 24732 人。各 类学校在校学生 37.08 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95.1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5.59%。

  • 甘肃医学院

甘肃医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甘肃省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学院占地面积945亩,校舍建筑面积23.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024亿元,图书馆藏书92.91万册,电子图书总量25.21万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1785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高级职称281人。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护理学系等10个二级教学机构,设有图书馆、信息中心两个教学辅助机构,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初步形成“医、护、药、技”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

平凉市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公共图书馆 9 个,博物馆 7 个。县级及以上图书馆有平凉市图书馆、崆峒区图书馆、泾川县图书馆、崇信县图书馆、华亭市图书馆和静宁县图书馆等。其中,平凉市图书馆为二级公共图书馆。全市有广播电台 8 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 8500 千米,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 10 座。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 99.28%,电视综合覆盖率 98.42%。有线电视用户 6.29 万。

  • 平凉市图书馆

平凉市图书馆成立于2009年8月,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内设有借阅室、盲人阅读室、少儿体验室等对外服务窗口20个,城市书房1处,设置电子阅读机3台,自助借还书机1台,阅览座位840个,注册读者1.5万余人,馆藏图书近22万册。2019年前,市图书馆年均入馆读者近30万人次。

平凉市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平凉市争取国家和省上科技项目 60 项,资金 1809 万元。其中, 国家项目 2 项,落实资金 338 万元。安排实施市列科技项目 91 项,经费 674 万元。全年登记省市级科技成果 41 项,增长 2.50%。 专利授权量 1037 件,比上年下降 25.07%;发明专利授权量3019 件;有效发明专利 125 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476 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11.81 亿元。全市建成华煤集团公司、虹光电子公司、红峰机械公司等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微波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蒸汽系统凝结水与乏气回收工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甘肃虹光公司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1个、甘肃虹光公司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近年来,先后推荐3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省拔尖人才、2人入选省优专家、5人入选省领军人才,分两批评选市领军人才162名。成立了平凉红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了旱作农业、果菜、草畜、医疗等7个专家工作站。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平凉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诊所)2306 个。 其中,医院、卫生院 157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0 个,诊所(卫 生所、医务室)495 个,妇幼保健院 8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 疫站)8 个,卫生监督所 8 个,乡镇卫生院 102 个。卫生技术人 员 17041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6301 人,注册护 士 7437 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 10116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技术人员 727 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技术人员 748 人,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 307 人,卫生监督所技术人 员 77 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 3728 人。医院、卫生院实有 床位 1.56 万张,全年总诊疗 850.18 万人次,出院人数 40.69 万人。

  •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始建于1939年,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卫生应急、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职工12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1人、副高级职称112人。医院占地面积141.5亩,建筑面积19.14万平方米。现有医科达直线加速器、飞利浦核磁共振仪等乙类大型医疗设备5台件,50万元以上设备81台(件)。医院设有42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23个行政职能科室。

平凉市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平凉市共有体育场地 9448 个,体育场地面积 427.42 万平 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32 平方米。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赛事获得奖牌 72 枚,其中金牌 19 枚,银牌 26 枚,铜牌 27 枚。先后成立市、县级体育总会8个,市级单项体育协会22个,全市建有体育辅导中心(站)320个,形成健身网点950个。全市97个乡镇(社区)建成了体育健身中心,1457个村建成了农民健身工程,建成市全民健身广场、泾川体育场等体育设施,全市建成各类社会足球场31个。截至2020年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35%以上,共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6500人,平凉市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

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建设项目是省市列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16.10亿元,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和运动公园两部分。体育场馆部分总占地约310亩,总建筑面积9.04万平方米,包括20000座体育场、5000座体育馆、1500座游泳馆;运动公园部分占地约140亩,主要包括标准田径场、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绿化景观及停车场等。

平凉市

人居环境

2022年,平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 337 天,达标率为 92.3%。细 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 28 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 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 7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 32 微克/立方米。 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 100%,其中水洛河、葫芦河全 年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泾河、汭河、达溪河全年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达标率 100%。区域环境噪声 54.1 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65.9 分贝。2019年,平凉市完成平凉中心城区13.06公里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实施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4个、县级10个、乡镇67个,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到96.43%。截至2020年,全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0.1万亩,其中春季46.67万亩,秋季3.4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6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6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3.19平方米。

  • 平凉市天雨污水处理厂

平凉市天雨污水处理厂兴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112.5亩,位于平凉工业园区南北路,初始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处理规模5万立方米/日。2017年采用BBR生物处理工艺进行了提标改造及扩建,处理规模达到8.5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

平凉市

社会保障

2022年,平凉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23.51 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28.85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201.89 万人。全年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56.62 万人,医疗救助 25.63 万人次。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2.49 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1661 人。参 加工伤保险人数 16.78 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 的农民工 3.13 万人。参加生育保险 14.05 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 52.23 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 60.19 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2.58万城镇居民和13.06 万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524 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 19.12 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 1.49 万人。

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 9 个,床位 894 张,在院供养人数 535 人。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 2552 个,其中社会服务中心 111 个,社区服务站 1541 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 32 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 868 个。

交通

综述

平凉市的区位优势独特,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平凉市境内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和 312 国道横穿东西,宝中铁路、天平铁路纵贯南北。截至 2022 年,平凉市公路有凤嵋一级公路、平定高速、平天、泾华、静庄高速等高速(一级)公路。截至 2020 年,平凉市铁路总里程达到 231 千米。平凉市已形成十字形铁路网骨架,有宝中、西平、天平 3 条铁路,将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公路

截至 2022 年,平凉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1211千米,其中国道763千米、省道1254千米;高速公路416千米、一级公路83千米、二级公路630千米。平凉市公路有凤嵋一级公路、平定高速、平天、泾华、静庄高速等高速(一级)公路。此外,平凉市有 S21 平凉至千阳、S23 平凉机场高速、S31 隆德至秦安、S37 静宁至陇西等 6 条 350 千米国省干线公路过境。截至 2019 年,平凉市建成县级客运站 10 个,乡镇汽车站 102 个,行政村停靠点 1585 个,乡镇通班车率达到 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 100%。

铁路

截至 2020 年,平凉市铁路总里程达到 231 千米。平凉市已形成十字形铁路网骨架,有宝中、西平、天平 3 条铁路,正筹划建设的有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速铁路(兰州至平凉段)等。平凉市主要车站有平凉火车站、平凉南站等。

  • 平凉火车站

平凉站,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解放北路,建于1995年。离陕西省宝鸡站203公里,离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站308公里。隶属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固原车务段管辖,现为三等站。目前位于多条铁路的中心,包括宝中铁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庆平铁路。

平凉市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平凉市有客车193台,营运线路27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交服务线网,年行车总趟次54万趟、行车总里程1300万千米、日客运量16万人次、年客运量6000万人次。平凉城区共有820辆营运出租车,12家出租车企业。

文化

综述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重镇。平凉孕育了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等,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多民族交融的生活场景以及农牧交错地带地理特征,造就了平凉独特的民俗和饮食风味。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平凉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6处,一般文物点1849处。

平凉市国家级保护文物

名称

批次

文物类型

朝代

南石窟寺

第三批

石窟寺及石刻

北魏至唐

武康王庙

第五批

古建筑

明、清

云崖寺和陈家洞石窟

第六批

石窟寺及石刻

南北朝至明

王母宫石窟

第六批

石窟寺及石刻

南北朝

延恩寺塔

第六批

古建筑

牛角沟遗址

第七批

古遗址

旧石器时代

西山遗址

第七批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桥村遗址

第七批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汉

成纪故城遗址

第七批

古遗址

秦至宋

崆峒山古建筑群

第七批

古建筑

宋、明至清

石拱寺石窟

第七批

石窟寺及石刻

北魏至隋

静宁文庙

第八批

古建筑

明清

罗汉洞石窟

第九批

石窟寺及石刻

北魏至清

参考资料

延恩寺塔

延恩寺塔位于平凉城东宝塔梁上,196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韩王封于平凉,是陇东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韩王及王妃大都喜好事佛崇道,明代韩王在平凉府城周围的佛教营建,当首推“延恩寺塔”。延恩寺塔为仿八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从底部向上依次由塔基、七层八面阁楼式塔身、塔顶和宝刹四部分组成。塔身雄壮挺拔,逐层微敛,整座塔为仿木砖雕,雕工精细逼真,塔身各层檐上覆盖蓝绿色琉璃瓦。塔底层正南设券门,门楣上嵌石碣一方,刻楷书“大明”二字。塔内部为多壁内折上式,并有木板楼梯可供逐层攀登。

平凉市

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古建筑群是道教文化延续发展,以及和佛教相处共存的珍贵历史见证,其营造布局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层次丰富,做法考究。佛教凌空塔与道教皇城遥相呼应。单体建筑、寺庙院落与山峰景观融为一体,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皇城内的献殿、真武殿和玉皇殿的布局设计匠心独具,无论其前后摆布的次序排列,还是建筑规模的差异,都体现了既突出了北方神真武大帝显赫位置、又不降低玉皇大帝道教至尊神祗的蕴含,这充分体现了明代永乐皇帝时期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建筑理念,成为我国道教建筑史上的一个典型范例。

平凉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平凉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3 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29 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170 个。

平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

编号

类别

公布时间/批次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IV-69

传统戏剧

2006 (第一批)

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

Ⅹ-85

民俗

2008(第二批)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庄浪县高抬)

X-87

民俗

2008 (第二批)

参考来源:

曲子戏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民国后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呐河为界,呐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呐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2008 年,曲子戏(华亭曲子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凉市

西王母信俗

西王母信俗是平凉市泾川县群众中长期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这种在漫长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信俗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以酬神娱人为主要特征,包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等诸多文化内容,显示出鲜明的西北地方特色。西王母信俗始于宋代,北宋开宝元年(968)农历三月二十在泾川回山的西王母祖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撰成《重修王母宫颂》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的历史及泾川地区盛大的西王母祭典状况。由此开始,西王母祭典在当地一直绵延不断,至今已逾越千年,传承 1039 届。2006 年,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凉市

抬阁

庄浪县高抬是一种民间造型艺术样式,往往以民间故事或传统戏曲中的某个情节作为表现内容。它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庄浪县的水洛、朱店、南湖等乡镇。庄浪县高在木台上安装铁柱,称为“铁芯”,根据情节需要将铁芯加以弯曲,形成高抬的主体框架,而后依附铁芯扎绑人物、动物和道具,再用彩条、绸布伪装铁芯,并以假山水、花草树木和禽兽等烘托人物和故事情节。高抬制作完成后,用人抬或车载着行进,在高抬设计制作者的指导下表演。2008 年,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庄浪县高抬)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凉市

饮食

平凉是华夏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其饮食有西北特有的豪爽与实在。数千年来,特殊的农牧交错地带地理特征和人文禀赋,造就了平凉美食的多样性和独特风味。有不少特色美食,例如平凉炒面、生汆面、羊肉泡、饸饹面等。

羊肉泡

平凉羊肉泡,肉汤清而不腻,鲜而不膻,汤里加上粉条、葱末、香菜和调料。肉片选取肉质肥嫩可口的料羊,采取“单走”,即羊肉和泡馍分别送。

平凉市

罐罐蒸馍

这种上大下小、形似小罐的馒头色白,皮薄,醇香,热柔冷酥,含水量少,长存不馊。相传泾川罐罐蒸馍在清康熙年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过泾川品尝后赞曰:“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川矣!”. 并定泾川罐罐蒸馍为贡品,岁岁朝贡。

平凉市

核桃饺子

将核桃破皮取仁,用文火煨炒至淡黄,趁热擀压成泥状,加盐,然后与煮熟过凉水后的红、白萝卜,嫩白菜心或豆腐搅拌混合,佐以调味料,包皮下锅。虽为菜饺,却又有肉饺子味。

平凉市

地方特产

平凉苹果

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适宜区,其纬度、海拔、年均气温、昼夜温差、降水量以及年平均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果品生产。所产的"平凉金果"红富士系列苹果个大、色艳、硬度大、糖份高、无污染、耐贮存、货架期长,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

平凉市

崇信核桃

崇信核桃县内西南山区栽种数量较多,尤以赤城周寨、九功冉李等地的品质最好,个大皮薄,核桃仁含油率一般在60%以上,可供食用和药用,享誉陇东。

平凉市

崇信五加皮

“崇信特产三样奇,芹菜辣子五加皮。”五加皮,俗称倒跑牛,又名五爪子,崇信境内阴湿山区天然次生林中随处可见。崇信五加皮其叶为掌状复叶,长三至八厘米,宽一至四厘米,根皮称五加皮,性辛温。

平凉市

习俗

在 20~30 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平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 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从此开启了华夏农业文明。

社火

社火,原为我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隋唐演变为节日送神会的杂戏、杂耍。平凉市的社火活动以灵台社火和泾川社火最具有代表性。灵台社火从正月初十开始,以仪仗队为先导,包括“龙凤旌旗”“锣鼓队”“春官”“叫花子”“害婆娘”等。仪仗队之后,则是社火表演队伍。装扮形式内容一般为历史故事、戏剧人物。杂耍类有舞狮子、舞龙、跑旱船等。这其中尤以武社火最为独特。武社火以哑剧形式出现,用武打表演剧情,只打不说。表演的剧目有《封神榜》《出五关》等。泾川社火的装扮形式还有踩高跷、扮亭子、耍地摊、挑道灯、生旦净丑,说学逗唱等。

平凉市

泾川地坑庄子

地坑庄子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居形式,在平凉市黄土塬地区分布较广,其中以崆峒区草峰乡和泾川县部分乡镇的地坑庄子建筑群最具代表性。它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曾经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

平凉市

崇信县龙泉寺庙会

平凉市崇信县城北山龙泉寺庙会于1979 年复兴,在80 年代烟火盛旺。2008 年龙泉寺被列为 4A 级风景名胜旅游景点。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为龙泉寺庙会,会期五天,正会三天,即初一到初三,有请来的道士、阴阳,跳神、敬神,打醮诵经,以及信徒和游客上山祭祀佛、道,祈福禳灾,求子孙,祛病痛。还有当地自乐班唱戏助兴,商贾云集,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平凉市

传统村落

截至2022年,平凉市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华亭市1个,泾川县2个,灵台县2个,静宁县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灵台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灵台县朝那镇),在住建部和文旅部备案历史建筑22座(崆峒区3座、华亭市9座、灵台县8座、静宁县2座)。

平凉市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名称

批次

平凉市华亭县安口镇高镇村

第四批

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

第五批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

第六批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掌曲村

第六批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

第六批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细巷镇谭店村

第六批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

第六批

参考来源

地区象征

市花

月季,别名长春花、月月红、四季蔷薇等。月季属蔷薇科。月季代表了平凉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展示出平凉人民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2002 年 11 月,月季被确定为平凉市市花。

平凉市

市树

国槐在民间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把它作为吉祥树、幸福树,它代表平凉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展示出平凉人民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2002 年 11 月,国槐被确定为平凉市市树。

平凉市

名胜古迹

综述

平凉市现已发现较多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并拥有诸多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佛舍利金银棺,被誉为“中华之最”。

截至2022年,平凉市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23家,其中国家AAAAA级景区1家、国家AAAA级景区5家,崆峒区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泾川县、崇信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平凉市国家AAAA 级及以上景区名录

景区名称

等级

崆峒山

AAAAA

田家沟生态旅游区

AAAA

庄浪云崖寺

AAAA

崇信龙泉寺

AAAA

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

AAAA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

AAAA

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景区[注2]

AAAA

参考资料

重要景点

崆峒山

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平凉市

庄浪云崖寺

云崖寺是国家级 4A 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庄浪县城东 28 千米处,山势险峻,奇峰争秀,号称四台十六峰;下临竹林寺水库,平湖如镜。天光、水色、云影、秀峰交相辉映,曾被外国游人赞为“黄土高原上保护最完好的碧玉瑰宝”。主峰峭壁上的云崖寺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平真君初年,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石窟建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对研究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有着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值。

平凉市

崇信龙泉寺

龙泉寺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位于崇信县汭河北岸凤翥山上,初建于元代。2006 年扩建后的龙泉寺,更添山前 50.4 公顷龙泉广场,拦引汭河而建的龙湖、龙泽湖,水域面积达 40 万平方米。整个景区分东台、西台、芮谷、芮川,共建成龙柱、虎门、玉带桥、龙泉阁、观汭亭、音乐喷泉等大小景点 20 余处。

平凉市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

大云寺·王母宫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泾川县城西北 1 千米处,沿 312 国道分为王母宫、大云寺两个景区。1969 年,大云寺遗址范围内发现北周宝宁寺地宫,再次出土石函、二重鎏金铜函、琉璃瓶供养佛舍利 32 粒。2012 年 12 月,大云寺遗址内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窖藏佛像。2013 年 1 月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宋代龙兴寺地宫 1 处,第三次出土琉璃瓶盛装佛舍利二千余粒,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平凉市

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

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 级景区。景区自县城延及中台山和东沟景观湖,占地 6660 余亩,包含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和县博物馆三个主要景区。古灵台是周文王征服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筑台祭天以慰灵昭德的所在。现在的“灵台”为 1985 年第三次重建,主体建筑为“文王祭天台”和碑廊,后者镌刻 1934 年第二次复修时国民党政要和地方名流的题词 200 余幅。荆山森林公园因中台山春日满山荆花灿烂,史称“荆山日丽”而得名,以古建筑为特色,形成荆山门、三贤祠、德化廊、朝晖亭、夕照亭、日月亭、关公殿、灵通门、玉皇阁、东沟景观湖等众多人文景点。县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珍藏各类文物逾万件,其中尤以西周青铜器著称,此外有铜、陶、玉、瓷、铅及佛教文物等。

平凉市

对外交流

2016年1月6日 ,庄浪县与韩国全罗北道镇安郡正式结为友好城市。

重要人物

名称

简介

皇甫谧

( 214~282)

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平凉市灵台县)人。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编撰了《针灸甲乙经》、《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牛僧儒

(779~ 847)

字思黯,唐安定鹑觚(今平凉灵台)人。长庆三年(823年),升任宰相。宝历元年(825年),出为武昌节度使。大和四年(830年),复召为相。宣宗时,召为太子少师

赵时春

(1509~1568)

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八才子”之一,明嘉靖五年(1526 年)擢进士第一。著有《赵浚谷集》十六卷,与《平凉府志》,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保至善

( 1902~1928)

字乐庭,平凉崇信县城西街人,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后组织进步学生进行学习和革命宣传。1928年,保至善被反动分子杀害于郑州

重要荣誉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名单(410 个)

全国绿化委员会

2019年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

2020年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3年

参考资料

注释

[a]

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景区为最新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