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别名入侵红火蚁、泊来红火蚁。英文名为Fire ant,指被叮咬后那种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感觉。红火蚁是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在中国,红火蚁被列为入侵物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红火蚁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危害等介绍

中文名

红火蚁

英文名

Fire ant

别名

入侵红火蚁、泊来红火蚁

拉丁学名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分布区域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香港、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Hexapoda)

昆虫纲(Insecta)

膜翅目

蚁科(Formicidae)

亚科

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

火蚁属

红火蚁

体长

2.4~6毫米

简介

红火蚁的体形长度为2.4~6毫米,大颚4齿,触角10节,身体红棕色到深棕色,柄后腹黑色,它们体内没有骨骼,但却拥有强硬的外骨架,躯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香港、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

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害,是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敌。

形态特征

体表特征

红火蚁成虫体长约2.4~6毫米,体色从红棕色至深棕色,头部宽度小于腹部宽度,蜕裂线呈倒“Y”形,大颚具4齿,复眼明显,触角10节,锤节2节。

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腹锤间有2节明显腰节(腹柄节与后腹柄节),无前伸腹节齿。

红火蚁

红火蚁

红火蚁

工蚁:头部近正方形,宽约0.5毫米左右;体长2.5~4.0毫米,腹部呈棕褐色,第2、第3节腹背中央常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触角共10节,柄节(第1节)最长、但不达头顶,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额下方连接唇基明显,唇基两侧各有齿1个,齿基部上方着生1根刚毛。

红火蚁

兵蚁:头宽约1.5毫米左右,体长6~7毫米,身体橘红色,头部较小,后头部平顺无凹陷,大颚内缘有明显小齿,腹部背板呈深褐色。生殖型有翅雄蚁体长7~8毫米,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

生殖型有翅雌蚁:体长8~10毫米,腹部黑褐色,头及胸部棕褐色,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着生翅2对。

卵:卵为圆形,大小为0.23~0.3毫米,乳白色。

红火蚁

幼虫:共4龄,各龄均乳白色。一龄0.27~0.42毫米;二龄0.42毫米;三龄0.59~0.76毫米;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毫米,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的4龄幼虫体长可达4~5毫米。1~2龄体表较光滑,3~4龄体被有短毛,4龄上颚骨较深,略呈褐色。

蛹:颜色为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8毫米,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毫米,触角和足均外露。

蚁巢特征

除较为特别的形态特征外,红火蚁结巢的特点也很明显。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直径30~50厘米,高10~30厘米的蚁丘,呈蜂窝状,包含很多蚁室。4~9个月的蚁巢有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新建的蚁丘表面土壤均匀且颗粒细碎。蚁丘的大小跟蚁巢内蚁群的数量有关,蚁群数量越多,蚁丘越大,反之,越小。

红火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香港、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

世界分布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

栖息环境

红火蚁对中性和微酸性土壤最适应,特别是黄泥松土,对红火蚁建立巢体有很大的便利。因此,目前外来红火蚁的土丘大多建造在土壤疏松潮湿和光照充足的公园、休闲场地、绿化带、马路边、高速公路隔离带两侧、空旷草坪、荒地、垃圾场、高尔夫球场、作物地田埂及鱼塘基等地方,甚至是城乡建筑物周边缝隙处。

红火蚁不能在极为寒冷的环境下生存,在-17℃的环境下便会死亡。

生活习性

攻击行为

当蚁巢受到入侵者的干扰时,红火蚁迅速出巢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红火蚁以上颚钳住入侵者,用腹部后面的螯针对入侵者连续叮蛰,每次叮蛰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

红火蚁

红火蚁喜欢群体行动,进攻时喜欢成群蜂拥而上,对于体形相对较大的动物,如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它们会选择眼睛等要害器官发动攻击。

防御行为

红火蚁的防御行为表现是下颚张开,腹部高举。

红火蚁

食性食物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类。食性杂,动植物通吃,善于捕食昆虫、蜘蛛、蜈蚣、千足虫及蚯蚓等小动物,甚至攻击蛙类和蜥蜴。红火蚁也采食植物花蜜与种子,可取食100多种野生花草及50多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营养物质,尤其需要糖分,因此,其工蚁常成群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从蛀虫、介壳虫身上获取它们排泄的大量蜜露。

红火蚁

社群行为

红火蚁是具有高度社会化组织的动物,喜欢群体行动。它们分工明确:职蚁没有翅,主要工作为搜寻实物、喂食、照顾幼虫及蚁后,防卫巢穴,抵抗入侵者,将蚁后搬离危险处;有翅型个体住在蚁巢内直到交配时才飞离蚁巢;蚁后负责繁育后代。

红火蚁

节律行为

红火蚁巢建立后,一般1~2个月会迁移一次,迁移距离1~10米,大部分为3~5米。迁移方向是随机的。

红火蚁

生长繁殖

生长

红火蚁生长包含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卵的历期一般为7~14天,幼虫分为4个龄期,历期为6~15天,蛹的历期为9~15天。按照发育世代,体型越大发育所需的时间越长。小型工蚁由卵发育至成虫需20~45天,大型工蚁需30~60天。蚁后由卵发育至成虫约需要180天。雄蚁由卵发育至成虫需180天。

红火蚁

繁殖

红火蚊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但通常婚飞活动在3~5月份比较集中,交配时机通常在雨后的清晨或黄昏。雌、雄蚁一般会飞到90~300米的空中进行婚飞与交配,婚飞活动一般发生在周围空气温度为24~32℃,相对湿度在80%或更高的时候。有翅蚁婚飞时先有大量工蚁外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有翅蚁便从工蚁打开的婚飞孔涌出。离巢后,有翅蚁先在蚁丘上来回跑动,不时挥舞它的翅,然后攀爬到蚁丘位置较高的地方或枯枝顶、草尖上试飞,之后以弹跳飞跃形式起飞。整个婚飞过程通常持续2小时左右。雄蚁交配后不久便死去。

卵巢中一只蚁王每天可产1500粒卵,有些蚁巢有多只蚁王的,每天产卵可达4000多粒,因此,红火蚁的繁殖速度很快。

红火蚁

寿命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形大小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为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为60~90天,大工蚁为90~180天。蚁后寿命较长,大约2~6年左右。

物种危害

危害

红火蚁会取食农作物与林木的果实、芽、嫩茎和根系,猎食鸟蛋及幼鸟,攻击家畜和人类。由于红火蚁具有超乎寻常的竞争力和对食物的掠夺力,其所到之处,生物量、生物丰实度及生物多样性均受到影响。人类被红火蚁叮咬后,会有持续1小时左右的剧烈痛痒感,进而长出水泡,需要大约10天才能愈合,且通常会留下永久性伤疤。对于敏感体质的人来说,红火蚁的叮咬可能导致过敏,严重者会休克乃至死亡。红火蚁还会侵袭生产生活设施,咬穿电线,往电器设备中搬填泥沙导致短路,危害路基、堤坝等。据估算,美国得克萨斯州每年因红火蚊危害造成的各方面财政损失就高达3亿美元。2001年红火蚁入侵澳大利亚后,防治费用超过1亿美元,电线维修费每年达1亿澳元。

防控措施

红火蚁会通过植物、土壤、设备等传播,曾随着人为调运物品传播而传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自然隔离条件十分优越的国家。因此各国家和地区强调对红火蚁疫情发生区的检疫管理,禁止疫区内土壤、垃圾等外运,对疫区内容易携带蚁巢、成虫或卵的植物等媒介物体实施检疫。

美国联邦政府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采取大规模的红火蚁联合防治行动,但只杀死了地表的红火蚁,未能杀灭蚁后,导致红火蚁族群继续扩散繁衍,不久后卷土重来。后来遂出现了更加针对蚁后的灭杀方法,如将诱饵放在蚁巢周围让工蚊搬入蚊巢,杀灭藏身蚁巢深处的蚁后,使其无法继续繁殖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