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唐文宗之弟。出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为唐穆宗李恒与宣懿皇后韦氏所生第五子,唐朝的第十六任皇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炎的:人物生平、历史争议、墓室陵寝、人物评价、人物关系、轶事典故、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李炎

别名

李瀍、唐武宗、昭肃皇帝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长安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814年7月2日

去世日期

846年4月22日

终年

33岁

陵墓

端陵

谥号

至道昭肃孝皇帝

尊号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庙号

武宗

主要成就

平定泽潞藩镇,威制回鹘

在位时长

6年

前任

唐文宗李昂

继任

唐宣宗李忱

年号

会昌

简介

长庆元年(821年),李炎被封为颍王。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立李炎为皇太弟。次年,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称帝,改国号“会昌”。李炎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严刑峻法。他还削弱了宦官势力、藩镇和佛教势力。会昌三年,李炎发起灭佛运动,没收大量寺院土地,扩大中央政府的税源和兵力。会昌四年(844年),李炎平定刘稹的泽潞藩镇叛乱。对外,李炎击败回鹘,安定北疆,一度重振国势力,唐朝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炎崇信道教,曾因服用方士所炼的金丹,性格急躁,疾久未平。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于长安大明宫,年仅三十三岁。 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当朝宰相李德裕称赞李炎敢于决断并且坚定,使得昭义、河东两处得以平定。《旧唐书》中评价李炎是俊杰,对他收服藩镇、回击回鹘等事迹进行了肯定,但是不赞同他崇信道教的行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炎,原名李瀍,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2日)在长安东宫出生,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李炎母亲为宣懿皇后韦氏,兄长为唐文宗李昂。长庆元年(821年)李炎被册封为颍王。开成年间(836年-840年),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登基为帝

开成四年(839年)十月,文宗立唐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在为其举行册封礼之前,文宗病重。次年正月初二,唐文宗下发密旨命令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人扶持太子代为处理国事。但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想要获得拥立皇子即位的功劳,重新辅佐其他皇子上位。于是二人在提出重新册立皇太子的时候就伪造了皇帝诏令,将李炎册封为皇太弟。并且连夜将李炎接往大明宫少阳院,让他在东宫思贤殿召见百官。两天后,唐文宗在太和殿驾崩,李炎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唐武宗。同月十四日,李炎在正殿举行了受册仪式,正式登基称帝。李炎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宣懿皇太后,并且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庆阳节。

即位之初

李炎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将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和唐文宗的杨妃等人赐死来以绝后患。因李炎崇尚道教,故在其登基后开始召道人入宫,还下令在三殿修炼道场,并亲自前往在九天坛亲受法箓,对臣子的劝谏置之不理。

开成五年( 840年)李炎任命李德裕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等职位。李德裕入朝谢恩时,对皇帝进言。他表明要选用贤能之士为官而革去奸诈之人的官职,并且表示想要君臣之间不存在间隙和不信任的话,皇帝就要当面直接指责臣子的过错。皇帝指出过错之后,要根据臣子所犯过错的大小来予以指正、处罚或者处死。李炎对于李德裕所提出来都建议都全部接纳了。

李德裕入朝谢恩时,提议李炎要选用贤能之士而不是小人,当面指出臣子的过错并采取措施可以使得君臣之间消除隔阂。李炎对于李德裕所提出来都建议都全部接纳了。会昌元年(841年),李炎原本要下诏处死杨嗣复、李钰二人。但在李德裕的再三进谏劝阻下只是将他们贬往外地。之后在李德裕的辅佐下,李炎逐步削弱和夺去宦官手中的权力,尤其针对仇士良,这使得仇士良感到恐惧。他于会昌二年(842年)在禁军中传播宰相李德裕上书要求克扣禁军的粮饷,并且煽动神策军在朝廷上抗争。于是李炎颁布诏书表示是自己的主意,使得士兵们平定下来。这也使得仇士良更加的忧虑,在次年李炎要进封他为观军容使,兼任统领左右军时,仇士良推脱有病,坚决请求告老,没过多久就身亡了。仇士良死后,李炎任命官吏就再也不用经过宦官控制的枢密使,而是直接任命崔铉为宰相。

在李德裕的辅佐下,李炎针对官吏来源进行了清理,并严格地对人才进行考核,这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对新科进士的实授作了严格规定,防止地方势力的现象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之后,李炎还对官宦的世袭官职的特权进行了限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来源,加强国家对户口的管控,对肃清官吏队伍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李炎在李德裕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会昌元年(841年)正月,李炎下令规定朝臣只要受到贿赂超过三十匹丝绢的就要被处以极刑。并且几次大赦天下都不赦免贪赃枉法的官员,这样做有利于廉洁政风的形成。为了提升朝廷官员们的行政效率,并且缩减国库的开支,李德裕在李炎的支持与授意之下,对冗官进行了裁撤。会昌四年(844年)六月吏部的奏折中表明,这一年实际减少官员数量为831人。除此之外,李炎还增强了御史手中的监察权。会昌二年,李炎下令将御史大夫由从三品提升为正三品,中丞由正五品提升为正四品。

听取建议

李炎本人喜爱畋猎游乐,即位之后,李炎曾多次赏赐五坊之人和角力武士。他曾经向祖母郭太皇太后询问成为明君的方法途径,皇太后表示要看重朝臣的上疏。之后李炎回宫浏览大臣们的谏言,发现许多人都在劝谏他不要过多地畋猎游乐。李炎采纳了这些谏言,他减少了出行游猎的次数,也减少了对五坊之人和角力武士的赏赐。有一次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就李炎前往泾阳狩猎一事向李炎进言,李炎接受了他们的谏言。不久,李炎下令提拔高少逸担任给事中一职,升任郑朗为左谏议大夫。

当时唐朝宴会风气为行酒令,于是李炎下令要求驻扎扬州的淮南监军使进献17位扬州的女性歌妓。于是监军使在挑选歌妓时还额外吩咐淮南节度使杜悰去寻找一些良家女连同歌妓一同送往长安。杜悰表明不参与此事,之后监军使便上表弹劾杜悰。但李炎称赞了杜悰的行为,并且下诏中止了淮南监军的选美行动,将杜悰升任为同平章事,兼度支、铁运转运使。

卢龙之乱

会昌元年(841年),卢龙镇发生了兵乱,牙将陈行泰将节度使元忠杀死之后称自己为留后来代理元忠行使职务。之后陈行泰请求朝廷节钺,李德裕建议静观其变。不久后陈行泰被卢龙镇的士兵杀死,张绛被众人拥立为牙将,并再次向朝廷请求节钺。李炎在卢龙镇发生兵乱之后采取了李德裕的建议,沉稳地进行应对,不轻易就将节钺给与将领。而是在仔细考虑之后选择了忠心顺从的雄武军使张仲武,他不久后就攻破了幽州。次年正月张仲武被封为卢龙节度使,卢龙镇的兵乱最终顺利平息下来。

威慑回鹘

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发生内乱,乌介在原可汗被杀后取而代之。原可汗的兄弟嗢没斯以及宰相赤心等向唐朝请求内附,于是李炎用粮食救济回鹘。之后乌介向唐朝请兵反击黠戛斯,恢复汗国。同时,李炎诏命振武节度使刘沔屯兵云迦关,下令重修把头峰等边关要塞,在一线加戍守兵力。同时他还派出巡边使,督促边将切实加强防御。李炎的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御回鹘进一步南侵,确保河东之地的安全。

唐朝对回鹘各部以大兵和镇抚加以恩惠,利用回鹘内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产生了积极效果。会昌二年(842年)乌介令嗢没斯投降振武军。回鹘特勒等四部以及将军曹磨你投降。之后李炎赐给嗢没斯宝物,将其忠勇事迹写成《异域归忠传》,表彰其归顺朝廷的忠义行为,还下诏赐其及部下国姓。嗢没斯为报答朝廷的宠遇,上表请举家迁居太原,率领宗族子弟为朝廷镇守边疆。乌介可汗不肯遵从李炎旨意,但请求唐朝助他复国。唐朝拒绝了后多次遣使要求其率部众返回漠南,乌介拒不奉诏,反而多次游弋于边塞一线。于是李炎召集大臣商议,确定了来年春天驱逐回鹘乌介可汗,秋冬季和回鹘对峙的方略。会昌三年(843年),乌介可汗率其部众偕太和公主再度侵逼振武城下。河东节度使刘沔突袭趁乱夺回公主。这仗共斩首万余级,降回鹘部众两万余人,羊马车帐,不计其数。这场突袭是与回鹘对峙以来唐朝取得的最大胜利。从此回鹘更加凋敝散乱,难成气候。

李炎下令乘胜追击,命各路兵马继续扫荡回鹘残部,追击乌介可汗。会昌四年(844年)九月,回鹘内部上下离心,乌介可汗想率残部进去安息请求庇护,而其部众愿投唐朝。李炎和宰相推动张仲武对回鹘出兵。会昌六年(846年),乌介可汗摄于唐朝军威,又没有依靠,只好率跟随的三千余人远走金山。同年七月,回鹘残部内部矛盾加剧,宰相逸隐啜发动政变,在金山牙帐将乌介可汗杀死,立其弟特勒遏捻为可汗。大中二年(848年)黠戛斯可汗派兵横扫回鹘余众,归之于漠北。自此,乌介可汗一系全部覆亡,这也为唐朝的北部边境带来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安宁。

平定泽潞

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的节度使刘从谏因病去世,他的侄子刘稹想要割据一方,请求袭称节度使一职。大多数朝臣出于保留国力防备回鹘的考虑,认为应该同意刘稹的请求。但是李炎认为泽潞藩镇靠近中央,不能放任。于是他在李德裕的支持下力排众议,选择征讨刘稹。之后李德裕便起草诏书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于七月中旬共同对刘稹进行征伐。

李德裕吸取历史教训,明确规定了各节度使的攻打目标,并且规定监军不得干预军政。之后他在发现晋绛行营节度使李彦佐故意拖延之后上奏请求派遣骁将石雄取代他,并且上书请求对立下战功的王元逵进行嘉奖来激励其他节度使。会昌三年(843年)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刘稹的部将郭谊、王协发现形势逆转,于是将刘稹杀死用来向唐军投诚。但李德裕认为昭义镇是在郭谊等人的指使下才敢于对抗朝廷,于是下令让石雄将郭谊、王协等人缴械送至京城。李炎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正当官军大举讨伐昭义镇时,会昌三年(843年)十二月,朝廷在征调太原横水的士兵时,士兵们认为奖赏不够而兵变,并拥立都将杨弁作为他们的首领后攻占了太原。这也使得朝廷人心浮动,甚至有人提出要停止对两地的进军。会昌四年(844年)正月,李炎派遣使臣马元实前去太原探查情况,马元实被收买后谎报太原情况,但被当场识破。这时李德裕上奏要求李炎下诏派遣军队前去攻打杨弁,最终杨弁被河东监军吕义忠生擒,不久后被押送到京城斩首,此事也增加了朝廷派兵征讨昭义的信心。

在击溃回鹘和收服潘镇之后,朝臣们认为在回鹘已经不成气候,吐蕃内乱之时,朝廷可以开始谋划收服河、湟四镇十八州。于是李炎任命给事中刘蒙担任巡边使一职,吩咐他储备兵器和军粮,同时也对吐蕃边境的守卫情况进行侦察,为收服失地进行准备。自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管控,于是在黠戛斯可汗有意将安西和北庭交还给唐朝时,李炎想要接收并对其进行管控。但李德裕等人对李炎进行了劝阻,表示恢复对两地的控制将会导致朝廷耗费大量的财力。于是此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了,直到唐宣宗时期,张议潮收复河西才完成了这件事。

会昌灭佛

会昌元年(841年)六月的武宗诞辰庆阳节上,李炎在皇宫内设斋,请来僧人、道士讲法,赐给道士紫衣,同时下令僧人不得穿著。接下来,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请,朝廷下令淘汰了部分僧尼,对部分寺庙进行拆毁,并且限制僧尼活动。次年三月,李炎下令遣散保外无名僧人,不许寺院置童子沙弥。十月,颁敕天下所有僧尼中有过犯戒者都要强制还俗。其他僧尼不上交个人财产的就得还俗,该命令在全国实行,并且还限制僧尼们所蓄奴婢数量。会昌三年(843年),李炎下令废除回纥和摩尼寺庄宅,财产没入官府。接着李炎令焚烧皇宫内所藏佛经,掩埋佛像及菩萨、天王像等。

次年三月,李炎下令寺院不许供养佛牙,也不许寺院收钱。同年七月,李炎下令拆毁未在朝廷掌握之内的普通寺院、长安城中三百余所佛堂以及全国较小规模的寺院。这些寺院中的僧尼一律勒令还俗,送归原籍等,寺院所存佛经、佛像等移入大寺,钟磐移入道观。会昌五年(845年),李炎下诏限制了僧尼的行动自由,还取消了僧尼参加南郊祭天典礼的资格,不久后下令让五十岁以下的僧尼全部还俗。另外,李炎还下令只在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两条街上,各保留两座寺庙,而且每座寺庙只留 30 名和尚,其他寺庙一律拆除。其他地区则各保留一座寺庙。唐武宗这次大举灭佛,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除招提、兰若4万余所;26万余僧尼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寺院数千万顷良田被没收;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此举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唐武宗会昌灭佛,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灭佛影响最大,并称“三武灭佛”。

服丹身亡

李炎崇信道教,于是长期食用道士炼出的金丹来追求永生,但食用金丹也让他喜怒无常,性格急躁。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炎向李德裕询问外廷的事情,之后李德裕还建议李炎要宽厚地治理国家。同年的秋冬季节,李炎感到身体不适,但是道士却告诉他这是在给身体换骨。于是李炎只是减少了外出游猎的次数,并未引起朝臣怀疑。后来李炎从会昌六年三月十三日起就再也不上朝处理政务了,还拒绝了宰相的朝见皇帝的请求,这使得朝堂上下都为此忧惧。之后李炎病情加重,于同年三月在长安大明宫崩逝,享年三十三岁 。他的叔叔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八月初三,李炎获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被安葬在端陵。

历史争议

历学上分析武宗灭佛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政治因素

从政治因素分析唐武宗灭佛的原因的观点主要分为三派:一是认为唐武宗为了维护和稳定政权的需求而进行灭佛,学者牛致功发表的《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中就采用了这一观点,其他学者也进行了阐述;二是认为唐武宗灭佛是出于皇权斗争的目的,学者于辅仁在《唐武宗灭佛原因新探》等文章中提出武宗灭佛是为了找到逃亡后隐身于佛门的唐宣宗。灭佛,就是为了查杀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三是认为佛教势力的迅速扩大对唐王朝产生威胁而导致唐武宗作出灭佛的举措,学者袁刚在《会昌毁佛与李德裕的政治改革》一文提出了这一观点,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

二、经济因素

大多数学者认为寺院经济的壮大使得朝廷经济无法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唐武宗灭佛的举措。学者谢和耐在《中国五至十世纪的寺院经济》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学者牛致功、张建华等人也采用了这一观点对唐武宗灭佛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是佛教与政府之间的经济矛盾也成为了学界的主流说法。

三、文化因素

从文化因素分析唐武宗灭佛的原因的观点主要分为三派:一是主张佛教与儒家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之间的冲突而导致的灭佛,镰田茂雄认为唐武宗灭佛的动机是道教排斥佛教,学者牛致功、李硕等都在《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和《从“三武一宗”灭佛看当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影响》中采用了这一观点;二是从社会风气出发,学者魏晓燕和理净都在文章中指出佛教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对国家产生了危害,推动唐武宗作出了灭佛的决定;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唐末本土文化自信的丧失是导致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学者静贤在《“会昌毁佛”原因与反思》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四、统治者信仰因素

学者们也从唐武宗个人宗教信仰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唐武宗因为尊崇道教而毁佛的观点。学者何灿浩、李文才、牛致功等人均在关于会昌灭佛研究的论文中进行了相关论述。

墓室陵寝

端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原西边,它向东5公里便是高祖李渊的献陵,向西北方向6公里就是代宗李豫的元陵。李炎逝世之后,唐宣宗任命宰相李德裕为山陵使,要求他主持修建李炎的陵墓。四个月后,端陵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建成。端陵选址在海拔540米高的山上,整体是覆斗型陵墓。位于陵园中央的陵台底部周长360米,高15米,但端陵从唐朝覆灭之后就多次遭到破坏。如今只留下了部分陪葬品,通过对残存的角阙址遗迹推断,下宫应该在陵地2公里远的地方。1956年8月6日,端陵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当朝宰相李德裕称赞李炎敢于决断并且坚定,使得昭义、河东两处得以平定。

五代时期的史学家刘昫、赵莹在其主编的《旧唐书》中评价李炎是俊杰,对他收服藩镇、回击回鹘等事迹进行了肯定,但是不赞同他崇信道教的行为。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作《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在诗中表彰了李炎的功绩,并且为他的逝世感到悲伤。

宋代词人宋祁在《新唐书》评价: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一人,终于成就了他的功业。然而,他奋力除去佛教十分急切,却又亲自禀承道教秘文,祈求服药以获长生。由此可见他并不是明智而不受蛊惑的人,只是所好所恶不同罢了。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论乞谕陕西将官札子》:臣见唐武宗英武之主,所任宰相李德裕最号有材,当时用兵征伐,指挥将帅,处置事宜,动以诏书约束劝厉,故终成功业。 

金朝第六代皇帝完颜璟评价李炎是贤君。

北宋仁宗朝殿中丞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称赞了李炎知人善任,和李德裕互相契合所开创的功绩。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李炎如果不夭折的话,唐朝可以再次复兴。表达了他对李炎的高度认可。

王士禛说,“武宗时期,几乎恢复开元、元和的盛世”

人物关系

关系

简介

父亲

李恒,唐穆宗

母亲

韦氏,宣懿皇后

兄弟

长兄李湛,唐敬宗

二兄李昂,唐文宗

六弟李凑,怀懿太子

八弟李溶,安王

姐妹

义丰公主,武贵妃所生。下嫁韦处仁。薨咸通时

淮阳公主,张昭仪所生。下嫁柳正元

延安公主,下嫁窦浣

金堂公主,始封晋陵,下嫁郭仲恭,薨乾符时

清源公主,薨太和时

饶阳公主,下嫁郭仲词

义昌公主,为道士,薨咸通时

安康公主,为道士

后妃

郑氏,皇后

王氏,王淑妃

刘氏,刘贤妃

王氏,王才人,追封为贤妃,葬于端陵之柏城

杨氏,杨妃

皇子

长子李峻,杞王

次子李岘,益王

三子李岐,兖王

四子李峄,德王

五子李嵯,昌王

皇女

长女昌乐公主

次女寿春公主

三女长宁公主,薨大中时

四女延庆公主

五女静乐公主,薨咸通时

六女乐温公主

七女永清公主,薨咸通时

轶事典故

《十玩图》

李炎做颍王时,在宫苑中畜养很多动物,其中最喜欢的有十种动物,并且将它们称为“十玩”。为此他还绘制了《十玩图》,流传至今。这十种动物各有雅称:鹤为九皋处士;鸡为长鸣都尉:白鸥为玄素先生;猴为猩猩奴;驴为长耳公;龟为灵寿子;犬为守门使:鹦鹉为辨歌:猫为鼠将;鹿为茸客。

改名李炎

李炎原名为李瀍,他统治晚期因为长期服用丹药而得病。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久病未愈的李炎认为汉朝属火德,光武帝刘秀就因而改洛阳的“洛”为“雒”;唐朝属土德,不可以王气胜君主的名字,于是下诏改名为炎,以为这样就能“以君名胜王气”。

王才人推李炎上位

王才人,王氏,邯郸人,后唐宣宗追赠为贤妃。李炎在作颍王时,到风景秀丽的邯郸游玩。听闻坊间有位有名的王姓歌姬,不仅美艳而且擅长歌舞。两人相识之后不久,颍王为她赎身,迎娶她进府。二人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即使李炎后来当了皇帝,也对她宠爱有加。

唐文宗病重时,决定立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还未册封就不省人事。仇士良等人在杨妃的帮助下,篡改圣旨,同时派出神策军去十六王宅迎接安王李溶,想要偷梁换柱。但行动过于匆忙,因此士兵们并不清楚要迎接迎接哪位亲王。于是仇士良又派遣自己的亲信过去。但这个亲信表达不够准确,只是说要迎接大的,神策军中没有能理解他意思的。这时一直和李炎住在十六王宅的王氏,走到乱作一团的神策军将士和宦官面前,表示这些人要迎接的颍王李炎并成功说服了他们。于是神策军当即拥李炎上马,将其护送到少阳院。仇士良看到李炎后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迎错了人,但时局刻不容缓,仇士良也只能将错就错,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几天后,皇太弟李炎在哥哥唐文宗的灵前即位,是为唐武宗。

曾经李炎想将王才人立为皇后,但被李德裕以王才人出身一般且无子不能服众为由劝阻后放弃了这个想法。李炎后期由于长期服食丹药而患病,王才人为此感到忧心。并且在李炎死后将自己的财物分发,随即自尽而死。后宫的妃子虽然嫉妒她得到了李炎的恩宠,但也为她的义节所打动。唐宣宗即位后表彰了王才人,追赠她为贤妃,并且将她葬在柏城,李炎的端陵旁边。

影视形象

时间

类型

剧名/片名

扮演者

2009

电视剧

《宫心计》

萧正楠

2021

电视剧

《与君歌》

成毅

注释

[a]

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的经验教训

[b]

所谓“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唐武宗(李瀍)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所以合称“三武灭佛”。若再加上后周世宗(柴荣)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c]

烧炼、呪术、禁气,背军身上杖痕鸟文,杂工巧,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

[d]

规定僧许留奴一人,尼许婢二人。其余奴婢听任其本家收管,奴婢无家可归额,由官府货卖。

[e]

特别下令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终南五台、凤翔法门寺诸处不许供养佛指

[f]

僧俗人等有送一钱者,受脊杖二十,各处寺院有收一钱者,亦受脊杖二十。向寺院送供养者,也要受脊杖二十。

[g]

僧尼不准在午后离开寺院,也不许冒犯斋钟及留宿别寺

[h]

保留的寺庙分为三等,一等保留和尚 20 人,二等保留和尚 10 人,三等保留和尚 5 人。不在保留名单的寺庙全部拆除,不在保留名单的和尚尼姑全部还俗,寺庙所有财产田宅由政府接收,寺庙拆除下来的建材用来建政府场馆及驿站,铜像及钟磬一律熔化,用于铸钱。

[i]

《旧唐书》记“德妃王氏”陪葬端陵,但《唐会要》中陪葬端陵的仅“贤妃王氏”一人。“德妃王氏”可能是“贤妃王氏”的笔误。

[j]

帝名瀍,水旁,土生水,故说王气胜君名

[k]

炎有“火”,火能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