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为猴科长尾叶猴属哺乳动物,又叫长尾猴、白猴,是一种中大型的灰色叶猴,其头体长约580~790毫米,雄性体重约9~24千克,雌性7.5~18千克,喜山长尾叶猴耳和几乎裸露的面部呈黑色,面部周围的毛长且呈乳白色,头部和腹部呈白色,背部、尾、大腿和四肢外侧呈棕褐色,四肢、臀部和尾尖内侧为白色,有较长的后腿和尾巴,皮毛又长又厚。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喜山长尾叶猴的:分类历史、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种间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喜山长尾叶猴

英文名

Nepal Gray Langur

别名

长尾猴、白猴

拉丁学名

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

命名者

Hodgson

命名年份

1840年

分布区域

分布于亚洲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包括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以及中国

保护级别

2015年,IUCN将其评为无危(LC)物种

平均寿命

12年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灵长目(Primates)

猴科(Cercopithecidae)

长尾叶猴属(Semnopithecus)

喜山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

体长

头体长约580~790毫米

体重

雄性体重约9~24千克,雌性7.5~18千克

简介

喜山长尾叶猴分布于亚洲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包括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以及中国,通常栖息于亚热带至温带1,500~5,000米高海拔的喜马拉雅的阔叶林、松林、山地河岸山林、河流森林、岩石区以及灌木丛林中。

喜山长尾叶猴因药用和肉可食用曾一度被猎杀。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狩猎等的威胁,导致喜山长尾叶猴存在数量衰退趋势,2004年,其被中国列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015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2021年,中国将其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收录于附录I。

分类历史

喜山长尾叶猴为长尾叶猴属哺乳动物,英国自然学家霍奇森(Hodgson)于1840年将其命名为“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哈努曼叶猴(Semnopithecus entellus,别名印度灰叶猴)为叶猴一大类,有尾巴朝头部向前打圈的北方型(NT)和尾巴远离头部向后打圈的南方型(ST)两类。而喜山长尾叶猴是哈努曼叶猴中分布在最北边的种群。1979年,印度白蚁学家温瓦尔(Roonwal)根据尾环特征,将喜山长尾叶猴分为北方型(NT)类。

喜山长尾叶猴有一个复杂的分类历史,分为三大类分类体系(TS),第一类,喜山长尾叶猴在不同种群被分为多个亚种;第二类,喜山长尾叶猴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有多个亚种;第三类,喜山长尾叶猴分为多个物种。

喜山长尾叶猴

最早在1928年,英国动物学者波科克(Pocock)对印度灰叶猴进行了全面分类,他将喜山长尾叶猴分为长尾叶猴喜马拉雅亚种(Pithecus entellus schistaceus)、喜马拉雅灰叶猴(Pithecus entellus ajax)、长尾叶猴亚东亚种(Pithecus lanius)等5个亚种;1939年,伦敦动物学会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希尔(Hill)认为喜山长尾叶猴是一个单独物种;2001年,澳大利亚灵长类动物分类学家格罗韦斯(Groves)认为喜山长尾叶猴有多个物种;但早在1970年,索卡尔(Sokal)和克罗维洛(Crovello)根据表型物种概念和形态学数据分析,认为喜山长尾叶猴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且不支持喜马拉雅叶猴分化成多个物种或亚种,而目前大部分以希尔分类体系为准。

形态特征

喜山长尾叶猴是一种中大型、善于漫游的灰色叶猴,喜山长尾叶猴雌性与雄性在体重和犬齿大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雌性通常比雄性略小,头体长约580~790毫米,尾长约690~1,030毫米,颅全长约120~145毫米,雄性体重约9~24千克,雌性7.5~18千克,个别体重可达20千克或更多,喜山长尾叶猴耳和几乎裸露的面部呈黑色,面部周围的毛长且呈乳白色,有中分的鬃毛状长眉毛和奶油色冠,前额的毛发在眉上形成一个刘海,头部、腹部和后躯上部呈白色,背部、尾、大腿和四肢外侧呈棕褐色,四肢、臀部和尾尖内侧为白色,有较长的后腿和尾巴,游走于地面时尾巴高高翘起,皮毛又长又厚。

喜山长尾叶猴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喜山长尾叶猴分布于亚洲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包括不丹(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印度(南亚)、尼泊尔(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巴基斯坦(南亚)、缅甸(东南亚)等。

中国分布

喜山长尾叶猴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如西藏南部的春丕江。

栖息环境

喜山长尾叶猴主要为陆生物种,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更喜欢树栖,栖息于亚热带至温带1,500~5,000米高海拔的喜马拉雅的阔叶林、高山雪松林、松林、山地河岸山林、半常绿林、河流森林、岩石区(内陆悬崖、山峰)以及灌木丛林中,另外部分也会在村庄附近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喜山长尾叶猴杂食性,以叶食性为主,喜食阔叶落叶乔木的嫩叶,大部分食物为树叶和草本水果等,还包括种子、根、花、树皮、苔藓、附生蕨类植物、嫩竹笋和无脊椎动物等,每天上午、下午为进食高峰期。

喜山长尾叶猴食物偏好随季节性变化显著,春季和夏季,食物较为多样化,以橡子、樱桃幼叶、高盆樱桃(Prunus cerasoides)、松果和木樨科的嫩叶、树皮、长春蓟(Carpinus viminea flush)、四棱藨草(Tetrastigma spp.)和穗花栎(Rubusx paniculatus flush)叶片等为食,除了木本植物,在三月份其会以一种苔藓植物的根为食;雨季,以落叶的嫩叶和果实为食;秋季,以未成熟的草本植物果实(特别是豆类)、种子、叶子和肉质植物组织等为食,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海拔较高地方的以松果、树皮和树枝为食;冬季,以耐寒栒子(Cotoneaster frigidus)的叶芽和成熟果实、树姜黄(Berberis aristata)的果实、白叶花楸(Sorbus cuspidata)的叶芽、草药和松果等为食,冬季食物资源稀缺且广泛分散,生活在树林的喜山长尾叶猴常常移动才能找到食物,往往也会吃得更多,也经常吃泥土、舔食石头和覆盖有碳酸钙的墙壁从而获得某些矿物质,喜山长尾叶猴消化叶子等物质的过程与反刍动物相似。此外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对休息和进食有一定影响。

节律行为

喜山长尾叶猴是昼夜活动的,运动相当灵敏,偶尔有半臂跃和壮观的跳跃活动,但主要集中在白天活动,喜山长尾叶猴会季节性地在栖息地上下移动,包括冬季的频繁移动觅食,其每年的活动范围可达1275~12,700公顷。喜山长尾叶猴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和进食,其他活动包括移动、食土和社交,休息时间中午比清晨和晚上更长,雌性会花较多时间梳理毛发、社交,亚成体和青少年喜山长尾叶猴会相互游戏,游戏活动集中在清晨。

集群行为

喜山长尾叶猴多是群居动物,集小群到大群,由单雄或多雄单元形成,雌性分布广泛,而雄性在成熟时会从出生群体中分离出来,且二次分离很常见,雄性平均居住时间只有11.7个月,猴群存在着统治等级,雄性具有相当强的专制性,主导者在核心区域,下属和未成年雄性则在群体外围活动,成年雄性有一个“妻妾群”,每群4~47只,成年雄性1~4只,雌雄比例为1:1.5~1.7,同时父权也存在优势等级,优势等级与其年龄有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高等级雄性以青壮年或成年雄性居多,相对年轻的成年个体处于等级制度的顶端,故而频繁的分散移民可能是雄性获得等级优势的一种策略。

喜山长尾叶猴

社会交流行为

喜山长尾叶猴成年雄性会通过间歇性的叫声保持联系,在混合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雄性经常发出深沉的“Wao”或“Ua”的鸣叫声。群体中雌性表现出互相理毛友好行为,同时不会因统治者改变而杀死原群体未成年喜山长尾叶猴。

防御行为

喜山长尾叶猴逃跑时,更喜欢在树上移动,而不是沿着地面移动,为了御寒,喜山长尾叶猴有时喜欢在贫瘠的岩石悬崖处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生长繁殖

喜山长尾叶猴是多妻制,平均寿命在12年,喜山长尾叶猴全年都在交配,甚至怀孕的雌性也会定期交配,但交配在7~11月最高,雌性在交配前往往表现为展示肛门生殖器区域、降低尾巴、摇头,群体雄性统治者会打断下级雄性的交配行为;喜山长尾叶猴妊娠期为168~200天,幼崽在冬末到早春出生,喜山长尾叶猴产1幼崽的情况很常见,出生时间安排可以让幼仔健康度过第一个冬天,因为冬天需要长途跋涉,所以幼仔的独立能力对母猴来说很重要,喜山长尾叶猴的生育间隔很长,约为25个月,幼崽通常在再次怀孕后才断奶,哺乳期可能会持续26个月,如果前一胎死亡,生育间隔可缩短至13个月,同时母亲允许其他雌性搂抱或照顾自己的幼崽。

喜山长尾叶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及致危因素

喜山长尾叶猴虽然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但受到人类干扰的各种影响,包括伐木、狩猎、栖息地丧失、火灾、人类居住地开发地扩张和战争等,截止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喜山长尾叶猴种群数量存在衰退趋势。

保护级别

2004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喜山长尾叶猴列为濒危(EN)物种;

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

2015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2021年,中国将其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收录于附录I。

保护措施

截止2020年,为给喜山长尾叶猴提供充足的树叶等食物,保护其发展,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已至少建立10个保护区,如印度的柴尔野生动物保护区、达契根国家公园、尼泊尔的卡鲁巴润国家公园和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巴基斯坦的曼什保护林等增加了现有食物资源的基础。因为喜山长尾叶猴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受2018年中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此举减少了猎捕、偷猎行为。

主要价值

喜山长尾叶猴在尼泊尔是干肉佳肴,在中国西藏是传统的本土“药物”,但2018年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已禁止猎捕、杀害。

种间关系

喜马拉雅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豺狼是喜山长尾叶猴的潜在捕食者,喜山长尾叶猴和喜马拉雅黑熊之间存在拾荒摄食关系,喜马拉雅黑熊会吃掉喜山长尾叶猴掉到地上的橡子等。

喜山长尾叶猴是一些蠕虫的宿主,并且形成共生关系,如2018年,从喜山长尾叶猴10个粪便中肉眼发现蛲虫,随后检测到480只雄性蛲虫和233只雌性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