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生于幽州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赵普的:人物生平、施政举措、人物评价、人物关系、轶事典故、相关影视、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赵普

则平

身份

太子少保、太师、尚书令

所处时代

北宋

籍贯

幽州蓟县→河南洛阳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922年

去世日期

992年8月18日45

谥号

忠献

封号

魏国公

追封

真定王、韩王

代表作品

《龙飞日历》《艺祖受禅录》

简介

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太祖赵匡胤认为他是个奇才,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端拱元年(988),赵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赵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赵普建议,对人采取羁縻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赵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宋太宗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赵普为韩王。次年,又诏赵普配飨太祖庙,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又迁至洛阳。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经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太祖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领任同州节度使时,征召他为推官;赵匡胤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发动陈桥兵变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去世。次年春,匈奴入侵,宰相范质遣赵匡胤率军北征,兵行至开封(今河南开封)东北之陈桥驿,将士借故停止进军。饮酒时赵普将赵匡胤灌醉,并将黄袍(天子龙袍)穿在赵匡胤身上。在赵普的百般劝导下,赵匡胤从后周幼主恭帝手中接过所谓的“禅位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祖即位,论功行赏,继续使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浦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石守信、高怀德等得到晋升要职、赵普辅佐有功,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平等二李叛乱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宋太祖从其议,御驾亲征,命赵普和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宋太祖笑着说:“你能够胜任战事吗?”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

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在赵普的辅佐下,一年之内粉碎了李筠、李重进的反叛,从计谋到躬亲,赵普功不可没,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杯酒释兵权,谋以定国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赵普觉得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分化兵权。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石守信等发誓永远效忠陛下,海枯石烂永不变心。赵匡胤醉意和着假装有的放矢反问道:假如你的部下为了富贵而起事,那该怎么办?既而又说,人生在世富贵二字,无非金钱、美女、田产、子孙,叫你们应有尽有,以终天年,岂不美哉!大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赵匡胤从大将们的脸上看出七八成来,便继续说道与他们联姻,结成亲家,消除疑虑,相安无事。这一番话使大将们彻底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独相十年

初次任相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让赵普只管呈递敕令,他来签署。赵普拒绝了宋太祖,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是宰相的职任。宋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先南后北,一统策略

宋太祖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宋太祖不会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宋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宋太祖约好晋王,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商议攻伐太原,赵普提出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先攻下太原的话必须单独抵挡西北两面,不如先削平诸国这样太原也逃不掉了,宋太祖正有此意。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乾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赵普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突然他的母亲去世,赵普需要离职服丧,太祖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普随后劝太祖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以权谋私,恩宠渐淡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开宝三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开宝六年(974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

赵普辅政是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又禀告给宋太祖,宋太祖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有王溥上奏求情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赵匡胤听说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

卢多逊任翰林学士,趁着赵匡胤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正好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宋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任命雷有邻为秘书省正字。太宋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不久,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二次拜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升任太子少保,继迁太子太保。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遇到柴禹锡、赵镕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会发生阴谋。宋太宗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宋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不久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原先,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宋太宗听从了。到涪陵事败,卢多逊迁往南方,都是赵普的功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出为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侍中。

三次拜相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北伐,久未班师,赵普上《谏雍熙北伐》疏力谏收兵息战。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吕蒙正副之,“国朝以来三入相者,唯赵普与蒙正焉。”

赵普一上任立即处死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淳化元年(990年)请求致仕,遂为留守、河南尹、太保、中书令。

寿终正寝

淳化元年(990年),赵普请求致仕,遂为西京留守、河南尹、太保、中书令。吕蒙正以宽简自任,政事多取决于王沔,王沔与张齐贤同掌枢务,关系很不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皇帝派出使者快速前来安抚慰问,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让他在家中养病。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又特遣使赐普诏曰:“卿顷属微瑑,恳求致政,朕以居守之重,虑烦耆耋,维师之命,用表尊贤。伫闻有瘳,与朕相见。今赐羊酒如别录,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以副朕眷遇之意。”

是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他也有旧交情,赵普果断能决断大事。宋太宗即位以来,常常待他优厚礼遇,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宋太祖失去他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咸平二年(999年)八月,赵普得以配飨宋太祖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施政举措

中央机构改革方案

宰相无实权

朝廷虽然设有宰相,但不能独立行使宰相之权,由所设之副相、枢密副使、三司计相瓜分其权。宰相只有集众议而研讨之权,实际上成了中央行政会议的召集人。

指挥权归皇帝所有

枢密使领枢密院,掌中枢机密,传达皇帝诏令。为防止枢密使的权力恶性膨胀,将其指挥权收归皇帝所有,宰执有执行权。

分散兵权

禁军或在全国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拨,不用旧有之军,以防熟易生变,可谓“收其精兵”。其中的马军、步军都指挥及殿前都指挥,只有负责训练和护卫的权力,没有调动之权。每发一兵一卒均需经枢密院颁发兵符。

文职代替武职

乾德元年(963年)又用赵普计谋罢免权重的地方节度使,逐渐削剪异姓王数十名,另任弛职。再以文职取代武职,使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能力。

地方无精兵

经常使禁军换防,大约三两年换一次,然后收编厢军中的壮勇者或在荒年招收精壮者充当禁军,使精兵皆归枢密院,地方无精兵。

防止地方起事

诸州所留厢兵虽然不加训练,只充劳役,但其数量可观,稍加训练,合则可以制约禁军。“制其钱粮”主要是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由转运副使负责,把地方上的大部分钱粮输送到中央,地方上所留仅供粮饷和正常运转之用,如此则抽去了起事的经济基础。

实行更戍法

乾德二年,朝廷下令规定各州的财政收入除留下作本地领费支出以外,其余的全部上交京师,不许藩镇任意截留地方财政收入。乾德三年(965)在全国各路设置了转运使,掌管各路财赋,节度使所属的官吏不得参与。地方司法由提点刑狱官监临,节镇不得干预。五代以来,节度使常常委派亲信为镇将,使他们与县令对抗,实际就是取代县令而自成体系。赵普决定恢复县令的权力,地方一切事务都统一由县管理。这样一来,中央收回了以前节度使统领几州的权力,使各州直属于京师,并由中央委派文臣朝官充任知州。同时又在各州加设了通判官,与知州共同处理政务,起到了互相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为避免州久任一地形成割据势力,又规定了“三年一易”的轮换制度。这样一来,地方的封建割据就很难形成了。

人物评价

清朝学者毕沅在《 续资治通鉴》中评价赵普:“ 我认为端明殿学士吕馀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事从霸府,时间很久,看他们的公忠之志,很可倚靠利用。”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赵普是个奇才,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评价他“有知晓化解危机的能力,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契合风云的玄幻之感,承受象数谶纬的纯粹精敏。有开国之首的功劳,切实的背负了给君王献策的责任。”“从前在霸府幕僚,实际上是开国元勋。在国家草创之始,首先称赞治理国家的事业。千年起兴王的命运,十年在任宰相治理国家。帷幕伸张谋划,肱股大臣尽力了。”

宋太宗赵光义曾称赵普为“建立国家的重臣,是为世人所重的伟才。”待赵普死后,赵光义又伤感道“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朕也有旧交,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朕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朕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他,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朕深感痛惜。”并在为他御制的《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中称赞赵普“常有启发的心,尽献忠诚信,以对待公家的事。有万石君的周密谨慎,孔光的谨慎命令,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房玄龄、杜如晦的经营。举而兼的,这可谓是全德了。”

北宋宗室赵元僖评价赵普:“我看到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开国老臣,参谋缔造,为人厚实有学识,不妄想求恩以保全爵禄,没有私情人情来博取名望,这真是我朝的良臣。”

宋真宗赵恒评价赵普:“蕴含辅佐君王雄才,涵养着治国安邦的策略,首先,极力赞成沈机。识冠人伦,才高王佐,拥戴兴运,光起鸿图,虽然吕望四攻伐之功,萧何指示的效果,没有过错。辅助两朝,三次拜相。。正直不回,始终没有污点。实际上是千古的伟人,实在是想让他起死回生。”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读《宋史》时,对赵普总体还是认可的“赵普真的是贤相,使诸将不早日解除兵权,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一样。史称赵普多猜忌苛刻,唯有一件事,成功实施国家,德泽百姓,难道可以因为嫉妒苛责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认为:“他是宰相,以天下事为己任,沉毅果断,当时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评价赵普:“至于赵普,却又不仅是。以幕僚的英雄,凭借元勋的宠爱,睥睨将士,突然处于上位,所以没有坚定服从的心。陈桥事变的发生,石守信等人的尸体,而赵普不给;下江南,收集西川,平定广西,曹彬、潘美等人叛乱,而赵普不给;那么当时真诚努力的功臣,都看赵普而愤怒的蹂躏自己,赵普本不与共存的态势,而一心想破坏难以自安。所以知道为了使紧靠社稷之臣的人,难道打算安定天下来安定赵氏吗?只有折抑制武臣,如果不能建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顾而已。”“以赵普嫉妒的小聪明,而宋朝奉之为家法,上下遵守,专心于猜忌。”“从赵普献猜疑防范的谋略,立国一百多年,君臣上下,只有以压抑惴惴不安地牢固的根基。”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评价赵普:“赵普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尽力劝宋太祖抑制武夫,百年积累下来的弊端,一经废除,读史的人很多赞美他。”“宋初功臣,不止赵普一个,但赵普的功劳最大。就在他挂人评议的也最多:陈桥事变,赵普曾负责谋划,为太祖成不忠不义的名声的人,是赵普;朝廷赞美的案件,赵普持议,为太宗成不孝不朋友的名字的人,也是赵普。赵匡胤陈桥事变接受禅让,隐藏关运,决策辅佐的人很多,还可以把天与人归为解,延美案件,太宗还怕别人说的话,赵普便认为太祖已经错误,陛下不能再错,而大狱便由此构成。试问之前的金匮之盟,谁为署尾?如果兄终弟及是做还是,为什么不劝阻在先,而是忍心背弃盟约在后面。”

南宋文学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认为:“赵普辅助皇帝制定统一的谋略在风雪凌危险中,在酒杯流行之际分解将帅的兵权,真是社稷之臣了。”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赵全宝

唐末任澶州司马,后追封赵国公

父亲

赵迥

五代时任相州司马,为避战乱迁居常州、洛阳等地。后追封齐国公

弟弟

赵贞(一作固)

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弟弟

赵安易

官至宗正卿,卒赠工部尚书

妻子

魏氏

封卫国夫人,生赵承宗

 妾室

和氏

后晋宰相和凝之女,封陈国夫人,生有二女

长子

赵承宗

曾任右羽林卫大将军及知潭、郓二州

次子

赵承煦

曾任昭宣使、成州团练使,卒赠中书令

女儿

赵志愿

出家为尼,号智果大师

 女儿

赵志英

出家为尼,号智圆大师

轶事典故

保全人才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脑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公元967年即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就在一旁列举了开国以来出现了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平时不大说话,此时却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前蜀用过的年号”,赵匡胤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核。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身为当朝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之极。赵匡胤越想越生气便大骂赵普说:“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身为宰相的赵普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晚年他经常手不释卷,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每天回到家就取出书来读。人们只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赵普死后,人们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道理为大

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太祖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君臣笃情

当初,宋太祖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开宝三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开宝六年(974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35。正好吴越王钱俶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上说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宋太祖的车驾到了,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礼物。宋太祖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是海物。宋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很紧张,叩首道歉说:“我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如果知道,一定会上奏皇上,拒绝掉这些东西。”宋太祖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拟定的呢。”赵普收下金子,赵普在东京汴梁的府宅都是用这些金子修建的。

相关影视

影视名

出品时间

影视类型

饰演者

《大宋王朝赵匡胤》

1995年

电视剧

李万年

《李后主与赵匡胤》

2005年

电视剧

王晖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年

电视剧

王绘春  

《大宋宫词》

2021年

电视剧

巩金国

注释

[a]

永兴军节度使 , 唐朝 末年设置的节度使。 藩镇朱温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设置 佑国军节度使 ,后来多次更名。

[b]

官名。唐玄宗天宝(742-756)以后,节度使、观察使及设团练使、防御使之州皆置,为幕职,由诸使自行辟举。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设刺史之州改防御判官而置,不得兼录事参军。宋朝置于各军事州,助理行政,掌簿书案牍文移付受督催之事,后为七阶选人第三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八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名文林郎; 南宋复置,以选人充。辽朝节度使置,位行军司马下、掌书记上。

[c]

谏议大夫,是一个古代官职。出于《后汉书·百官志二》,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汉初不置。到了元狩五年改名。

[d]

唐天宝元年(742)改称门下侍郎。 至德 二年(757)仍旧名。 大历二年(767)再改为门下侍郎。 唐门下侍郎,本 正四品 上,大历时升为 正三品 ,为 门下省 长官侍中之副。

[e]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f]

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g]

都官郎,官名。魏晋南北朝皆置,为尚书省都官曹长官通称,亦称都官郎中,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