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德国的一家公司。主要业务为开发和生产针对特定患者的治疗严重疾病的有效免疫疗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的:企业简介、公司业务、发展历程、公司管理、社会事件等介绍

中文名

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

外文名

BioNTech

成立日期

2008年

人员规模

1800人

经营范围

研发癌症和其他重症的新型治疗药物

公司原名

Biontech Se

总部地点

德国美因茨

企业注册地

德国

简介

2023年1月6日,英国卫生大臣史蒂夫·巴克利(Steve Barclay)和德国公司BioNTech签署协议。

企业简介

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成立于2008年一直致力于开创性研发癌症和其他重症的新型治疗药物,探索大量的计算类研发与治疗药物平台。

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

公司业务

主要业务为开发和生产针对特定患者的治疗严重疾病的有效免疫疗法,以研发新的生物制药产品,其广泛的肿瘤候选产品包括个体化的和基于mRNA 的现成治疗药物、创新的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双特异性检查点的免疫调节剂、靶向癌症抗体和小分子药物。

发展历程

2021年4月1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启动与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以及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的谈判,计划于明后两年采购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18亿剂新冠疫苗。

2021年5月28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宣布,批准将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用于为12岁至15岁未成年人接种。

2021年8月2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完全批准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的使用授权。这是第一款正式获批在美国使用的新冠疫苗,用于16岁及以上人群接种。

2021年10月7日,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已经寻求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辉瑞疫苗在5至11岁的儿童中紧急使用。

2021年11月中旬,美国辉瑞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在加拿大率先获准用于5至11岁儿童接种。

当地时间2022年6月25日,辉瑞和德国BioNTech SE发布声明称,两家公司针对奥密克戎开发的两款新冠疫苗在2/3期试验中的数据证明,二者均引发了“高度免疫应答”。

2022年7月6日消息,澳大利亚治疗产品管理局临时批准了辉瑞和BioNTech共同开发的专门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

2022年8月消息,加拿大批准使用辉瑞/BioNTech新冠疫苗为5-11岁儿童提供加强针。

2022年11月4日,辉瑞和BioNTech更新的一项最新临床试验显示,55岁以上接种新版奥密克戎加强疫苗的人产生的针对BA.5抗体水平比接种原始疫苗的人高出四倍。

2022年11月9日,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批准辉瑞-BioNTech开发的二价新冠疫苗。

2023年1月6日,英国卫生大臣史蒂夫·巴克利(Steve Barclay)和德国公司BioNTech签署协议。

公司管理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乌古尔·萨欣(Ugur Sahin)

首席业务官兼首席商务官:肖恩·马瑞特(Sean Marett)

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Sierk Poetting

首席医疗官:奥兹朗·图雷利(Oezlem Tuereci)

首席战略官:瑞安·理查森(Ryan Richardson)

社会事件

2020年,BioNTech启动“光速(Light Speed)计划”,调派近500名员工着力研究新冠病毒疫苗,同年2月底,BioNTech已经确定了20个候选疫苗,并决定对其中4个进行临床前试验,同年3月份,BioNTech成功与美国医药巨头辉瑞(Pfizer)和中国医药巨头复星医药达成合作。

2020年12月2日,英国批准使用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的新冠疫苗。

2020年12月11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授权辉瑞公司和BioNTech的新冠疫苗mRNA(信使核糖核酸),在美国紧急使用。

由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2020年12月27日起在挪威等欧洲国家投入使用。挪威药品管理局2021年1月14日报告,23人接种这款疫苗后数天内死亡。

2021年1月22日,世卫组织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相关死亡报道“符合预期的全因死亡率以及体衰年老者的死因,目前可用的信息无法证实疫苗导致了相关死亡事件”,权衡风险与效益后疫苗“对老年人仍然有利”。

2021年12月8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辉瑞和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公司发声明称,根据初步试验研究结果,两剂辉瑞新冠肺炎疫苗虽然可以预防由奥密克戎引起的严重疾病,但是三剂疫苗可以将抗体水平提升25倍。

2022年7月5日消息,德国生物技术公司CureVac已在德国就BioNTech公司使用mRNA技术提起了专利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