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诵(公元761年—公元806年),即唐顺宗,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约六个月,是唐德宗李适长子,生母为昭德皇后王氏。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诵的:人物生平、施政举措、历史评价、人物关系、死因争议、墓葬信息、人物轶事、文艺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李诵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长安东内(今陕西西安大明宫东南)

出生日期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十二日

去世日期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十九日

陵墓

丰陵

谥号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

顺宗

主要成就

永贞革新

在位时长

约六个月

年号

永贞

登基时间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六日

退位时间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初

父亲

唐德宗李适

母亲

昭德皇后王氏

唐宪宗李纯

简介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十二日,李诵在长安大明宫东南的内宫出生,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被进封为宣王,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立为皇太子。在为太子的二十五年间,他经历过藩镇叛乱和泾原兵变,并因受妃嫔萧氏之母郜国公主的牵累,险些被唐德宗废去太子之位。为此,他听从幕僚王叔文等的建议在唐德宗面前谨言慎行,却私下同“二王”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组成一股革新势力。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李诵因中风口不能言。次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德宗离世,李诵带病即位,任用王叔文等进行永贞革新。因改革损害到宦官等集团的利益,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初,李诵被宦官俱文珍等所迫禅位给儿子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十九日,李诵突然去世,被加谥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入丰陵。

李诵即位后,在政治上罢除因宦官专权给百姓带去危害的宫市、五坊小儿制度,将贪官李实等予以贬职,同时起用陆贽等贤臣,并有意从宦官手中收回兵权;经济上废除常贡外的其他供奉、免除百姓此前所积欠缴的苛捐杂税。此外,他还下令释放宫婢乐伎。

宋代欧阳修认为,李诵不幸染疾,做皇帝的时间又太短,以致其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很是遗憾。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认为,唐顺宗做皇帝期间“瘖(意为哑)而无知”,而国家之所以能继续运作,是因为有能干的朝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十二日,李诵出生于长安大明宫东南的一所宫殿内。他的父亲李适(即唐德宗)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便是此后的昭德皇后王氏。

李诵作为李适的长子,先是被封为宣城郡王,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又被进封为宣王。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二月,李适即位称帝,李诵也于次年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随驾奉天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因其子李惟岳要求袭位的请求遭到唐德宗的反对,李惟岳便联合魏博镇(治今河北大名一带)节度使田悦、淄青镇(治今山东地区)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共同起兵反唐。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节度使李希烈也随之反叛,而唐德宗派去平乱的泾原兵在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公且犒赏时只有素食,将士们怒而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发生哗变,朝廷军队闻变多数逃散,仅有宦官窦文场所率领的少数军队进行护卫,迫使唐德宗不得不带领太子等皇室成员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

卢龙(治范阳郡,今北京一带)原节度使朱泚随后被叛军拥立称帝,并率军一路追击至奉天,和守卫奉天的唐军发生战斗。在护卫奉天的四十多天内,唐军缺衣少食、处境困难。太子李诵多次身先禁旅护卫唐德宗,并对守城将士进行督促和鼓励以确保唐朝取得奉天保卫战的胜利,以及护卫唐德宗的安全。

险些被废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八月,唐肃宗之女郜国公主在驸马萧升离世后,因与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别驾萧鼎等官员私通往来遭唐德宗囚禁,心有怨恨的她行厌胜巫蛊之术诅咒唐德宗。又因为郜国公主的女儿萧氏是太子妃,且此事还与太子的属下有所牵连,唐德宗认为巫蛊之事是郜国公主与太子结党为乱,在责罚郜国公主的同时,狠狠责骂了太子李诵。李诵心生惶恐,请求解除与萧氏的婚姻关系,但唐德宗已然动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为此,唐德宗将时为宰相的老臣李泌召入宫中商议改立侄子李谊之事。李谊是唐德宗异母弟李邈的儿子,李邈二十七岁那年早逝后,李谊被唐德宗收养,将其视若己出。但李泌认为唐德宗改立侄子为太子不妥,在李泌的极力劝说下,李诵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全。

暗结势力

被议废立之后,李诵在王叔文等的建议下,行事谨慎,不轻易发表政治见解以免被唐德宗猜忌。不过,他曾忖度时机,劝阻过唐德宗任用受他宠信的佞臣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

但李诵私下里经常和翰林待诏王伾、王叔文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并聚集起一股以以王伾、王叔文为中心的东宫政治势力,其中还包括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陆质等成员。这些成员多为朝廷御史台以及六部之中的中下层官员。除他们之外,受唐德宗器重的青年才俊韦执谊也逐渐成为李诵支持者。

带病即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并失去了语言功能。唐德宗此时已年过六十身体欠佳,对李诵的病情很是挂念,派人遍访名医为其治病,但李诵的身体却一直没有好转。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病情加重,仍在病中的李诵却无法前去侍奉。且直到唐德宗临终前,李诵也没能前去探望。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离世前,颁布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同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诵正式即位,即唐顺宗。

改称太上皇

李诵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革新实施罢黜宫市、五坊小儿制度,削减苛捐杂税,释放宫奴等“善政”,并有意惩办贪官、收回宦官手中兵权。

但由于改革谋虑不周,主张改革的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也意见不一、存有矛盾,且此举动摇了宦官的权力,遭到俱文珍、刘光琦等宦官头目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反对革新的朝官以及藩镇割据势力韦皋等,削去了王叔文翰林院学士职位,以至于他无法进入翰林院议事。后又因王叔文母丧丁忧离开京城,宦官集团趁机筹划另立新君。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拥立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为太子,将其改名为李纯。同年七月,俱文珍等官宦势力又迫使唐顺宗李诵下诏令李纯主持军政大事,而参与永贞革新的韦执谊、柳宗元等八人相继被贬职为司马。永贞革新失败,而李诵也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八月被改称为太上皇,良娣王氏被改称太上皇后,李纯随之即位,改元元和,并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十八日,李诵突然病重,次日去世,被加谥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入丰陵。

施政举措

政治

罢宫市及五坊小儿

唐德宗以来,皇宫物品采买实行宫市制度。即由专门的宦官到市场替皇宫采买物品,但宦官常借此权力,在采买之时强拿百姓财物不予付钱。同时,宫中还常设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并令宦官担任“五坊小儿”在长安城内张罗捕雀以供奉皇帝,而“五坊小儿”也常借此欺压勒索百姓。

李诵为太子时,曾想向唐德宗建议取消宫市,但其幕僚王叔文害怕唐德宗会因此对李诵不满,从而危及他的太子地位,便劝阻了他。李诵即位后,下令取消宫市制度与“五坊小儿”,此举使长安商民免受宦官之害,被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同,同时也限制了宦官的权势,有利于巩固唐朝政治统治。

贬贪官任忠贤

唐德宗时期,任用李实为军需官,李实曾因克扣军费差点被士兵所杀,但唐德宗对他依然恩宠有加,将其升任京兆尹,封嗣道王,而李实在此后也经常徇私枉法。唐德宗末年,曾下诏去除长安灾民苛捐杂税,李实却依旧对广征强收,造成十几个百姓死亡。李诵即位后,将李实贬职为通州长史,同时将为人正直、因进谏在前朝获罪的前宰相陆贽、前谏议大夫阳城调回京城,只是,陆贽还未收到诏令便死在贬所,被追赠为兵部尚书。此举改变了政治格局,有助于政治清明,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护,有利于政治时局。

收回宦官兵权

唐朝安史之乱以来,为加强皇权,历代开始有意加强宦官势力。唐德宗时期,曾因泾阳兵变逃至奉天,仅有宦官窦文场率领少数武装跟随唐德宗一起逃至奉天,在叛乱平息后,唐德宗将军权交予宦官之手,令他们掌管禁卫军,且负责监督各藩镇武装势力。

唐顺宗即位后,开始谋夺宦官兵权。为此,他任命宿将、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接管宦官势力手中的兵权,又任命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想以此掌握十五万神策军。但范希朝、韩泰到奉天接任时,因宦官俱文珍等干预,兵营将士不接受他们的调遣,谋夺宦官兵权的计划未能实现。此举意在收束兵权,同时对藩镇进行节制,而其失败让宦官势力愈加势强,为后来的唐朝政局变乱埋下伏笔。

经济

削减苛捐杂税

唐德宗后期,为应付庞大的军事开支以及朝廷开支,除去正敕常贡,会经常设置名目重敛百姓,以广收额外进奉。一般情况下,地方节度使和盐铁使在常贡以外,或每月或每日都要向朝廷额外进奉钱财;而州刺史一级官员为讨皇帝欢心,也跟随仿效,百姓负担逐步加重。

李诵即位后,在保留常贡的基础上,去除了额外进奉,并停征茶、竹、漆、木等诸色榷税,并免除之前百姓所欠下的诸色课税、租赋、钱帛。此举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政治清明,同时对商品流通形成有利影响。

其他

释放宫女乐伎

唐朝宫女数量较多,安史之乱后虽略有减少,但人数依旧上万。这些宫女多是从事歌舞的女奴,没有人身自由。唐顺宗即位后,将一些年老宫女加以淘汰,释放安国寺宫女三百人,释放掖庭教坊乐伎六百人,让她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同时,禁止征召婢女为宫中乳母。此举减轻了宫中经济负担,保障了宫女的权益,被称作“善政”,但由于涉及面较窄,释放奴婢人数不多,并未造成较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

唐代韩愈在认为,李诵为太子期间“天下阴受其赐”。

五代时期的刘昫在《旧唐书》中认为,唐顺宗自做太子时就留心艺术,善于隶书,性格宽仁有断。身居储位二十余年间,他“寝疾践祚”并习得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即位后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是个贤明的君王。

宋代欧阳修认为,李诵不幸染疾,做皇帝的时间又太短,以致其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很是遗憾。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认为,唐顺宗做皇帝期间“瘖(意为哑)而无知”,而国家之所以能继续运作,是因为有能干的朝臣。

人物关系

分类

关系

称号/名字

简介

长辈

祖父

李豫

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因受祖父唐玄宗宠爱,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父亲唐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豫在父亲离世后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并于次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离世,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又作世宗),葬于元陵。

祖母

沈氏

即唐代宗睿真皇后,开元末年以良家子身份被选进东宫,后被太子李亨赐给当时的皇长孙李豫,生皇长曾孙李适,即日后的唐德宗。安史之乱中,沈氏未能随驾出逃。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李豫收复洛阳后,将沈氏安置在洛阳,不料洛阳随后陷落,沈氏从此下落不明。其儿子李适继位后,册封其为皇太后,其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谥号为睿真皇后,并为其发丧,设衣冠冢

父亲

李适

即唐德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即位。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因削藩引发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被迫出逃奉天、梁州等地。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母亲

王氏

即昭德皇后,出身官宦世家,因生下皇曾长孙李诵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被册封鲁王嫔妃。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后被册封淑妃,行使皇后权力。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被册立为皇后,不久病逝,谥号为昭德皇后

后妃

皇后

王氏

唐顺宗庄宪皇后,十三岁嫁于宣王李诵,生唐宪宗李纯以及李绾。李诵被立为太子后,王氏被封为良娣。李诵被迫传位于太子李纯后,其被尊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诵离世后,王氏被迁出后宫,并因此抑郁成疾,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病逝,享年五十三岁,王氏离世后,李纯根据其生前遗愿,尊称其为“顺宗庄宪皇后”,与李诵合葬于丰陵

妃嫔

萧妃

李诵为太子时的元妃,其祖母为新昌公主,母亲为郜国公主。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因生母郜国公主以“奸蛊”获罪,萧妃受牵连与李诵离婚, 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被唐德宗处死

董德妃

生年不详,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被唐德宗诏册为太子李诵的良媛。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李诵被迫成为太上皇后,董良媛被册封为太上皇德妃。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离世

昭容

牛昭容

生卒年不详,史载李诵继位后,因中风瘫痪,身边只留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侍奉,并由他们负责传达朝臣奏报,李诵被迫禅位后,史书没有关于她的相关记载

其他后妃

王昭仪,生郇王李综、邵王李约、岳王李绲。赵昭仪,生宋王李结。王昭容、王昭媛、牛修仪、崔充仪、杨充仪、张美人,张昭训,生郯王李经。阎昭训,生衡王李绚。崔昭训,生浔阳公主。崔昭训,生临汝公主。陈氏、卢眉娘

子女

儿子

据《新唐书》记载李诵有二十八个儿子,有四个儿子早夭,另有一子李謜被唐德宗收养为儿子,其他二十三个儿子分别是:唐宪宗李纯、郯王李经洋、均王李纬、溆王李纵、莒王李纾、密王李绸、郇王李综、邵王李约、宋王李结、集王李缃、冀王李絿、和王李绮、衡王李绚、钦王李绩、会王李纁、福王李绾、珍王李缮 、 抚王李纮、岳王李绲、袁王李绅、桂王李纶、翼王李绰、蕲王李缉

女儿

李诵有十一个女儿,长女汉阳公主李畅、次女梁国恭靖公主,此外还有东阳公主、西河公主、云安公主、襄阳公主、虢国公主、浔阳公主曾出家为女道士,临汝公主、平恩公主、邵阳公主皆早夭,其他记录不详

死因争议

关于李诵的死因,《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认为李诵是因病离世。但与其同时代的刘禹锡曾在《武陵书怀五十韵》的小序中,引用了“项籍杀义帝于郴”和“今吾王何罪乃见杀”等典故,而学者卞孝萱等在研究刘禹锡时据此认为,李诵或并非病逝。且由于唐朝小说集《续玄怪录》(又名《续幽怪录》)中有一篇名为《辛公平上仙》的故事中有“上仙”被杀的情节,作者李复言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成员,卞孝萱在考证后认为李复言是隐喻用李诵被杀之事,学者章士钊等人对此表示认可。而学者黄永年在研究论证过后也认为李复言在小说中暗示了李诵之死因是被杀。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一文中则认为故事中隐喻的是唐宪宗被杀一事,和李诵之死无关。

关于谁杀死了李诵,卞孝萱认为是宦官势力,王汝涛在《宦官杀皇帝的秘录探微》的文章中也认为是宦官杀害了李诵。吴汝煜则认为李诵是唐宪宗所杀。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认为“顺宗绝对出于幽崩”,并认为不管杀李诵的是谁,主谋其实就是唐宪宗。但张铁夫认为《辛公平上仙》意在警示后人,不能作为推测唐顺宗李诵死因的凭证。

墓葬信息

李诵

李诵

丰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东北20公里的虎头山上,是唐顺宗李诵和庄宪王皇后的陵墓。东、南两面地势平缓,西、北两面有山峰叠连。陵园规模较小,陵园原在内城四门外各设石狮一对,朱雀门外设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鸵鸟、翼马、华表各一对,玄武门外设石马三对。但现存遗迹已经所存无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丰陵玄宫隧道被掘进十多米,石刻大部分被损毁,现今所存的丰陵石刻仅有石望柱一个,北神门外仗马两匹,但石马已残破不全。1956年时,丰陵成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时成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轶事

儿子成弟

据《新唐书》记载,唐德宗因喜爱李诵之子李謜,将其收养为儿子,而李诵也因此成为儿子的“兄长”,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李謜被受封为邕王,在其离世后还被追赠文敬太子。唐德宗此举视作有意让李謜取代太子李诵继位为帝。

倚重王叔文

据《新唐书·王叔文传》记载,李诵为太子时,与王伾、王叔文、刘禹锡等谈及宫市等制度的危害时,李诵情绪激动,并直言准备向唐德宗进谏。刘禹锡等人均表示赞同,惟独王叔文一言不发。李诵遂独自留下王叔文,询问他的意见。王叔文认为若李诵冒然提议,会被唐德宗误会为收买人心,于他不利。李诵心生惶恐,决意不再进谏,并在此后对王叔文越发信任,将东宫之事,全委托给他和王伾来谋划。

谨言自保

据《新唐书·德宗纪》记载,李诵险些被废掉太子之位后,在唐德宗面前越发谨言慎行。一次,唐德宗在鱼藻宫设宴,宴会当中各种摆设奢华,彩船装饰一新,唐德宗也很是高兴,还询问李诵作何感受。李诵不敢多说,只是引用了诗经中“好乐无荒”一句作答。

笼络韦执谊

据《新唐书·韦执谊传》记载,为庆贺唐德宗生日,李诵向其敬献佛像作为贺礼。唐德宗对这一礼物较为喜欢,令其较为宠信的韦执谊为画像写赞语,并令李诵赏赐韦执谊。按照当时的礼节,韦执谊得到太子酬谢后需到东宫表示谢意,太子李诵便趁机介绍他与王叔文相识,而韦执谊也成为太子势力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文艺形象

文学形象

分类

名称

作者

简介

诗歌

《拜丰陵》

(唐)张籍

对李诵所葬的丰陵进行凭吊,表达对李诵的哀思之情

《丰陵行》

(唐)韩愈

诗中对李诵丧礼的奢华表示不满,并暗讽了唐宪宗对李诵的“孝心”

历史传记

《唐德宗·唐顺宗》

谢元鲁

参考史料,对唐顺宗李诵为太子时期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并对其一生经历过的事件进行解读

影视形象

首播于2013年的《新西厢记》,纪录片《关中十八陵·唐顺宗丰陵》里都有关于李诵的解读。

注释

[a]

即王叔文、王伾。

[b]

同年七月李正己离世后,其子李纳接替他继续反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