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英语: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别名京杭运河,全长1794千米,被认为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定义范围、修建背景、修建过程、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环境问题和保护、风景名胜、相关文化、重要荣誉、价值和意义、其他等介绍

中文名

京杭大运河

英文名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别名

京杭运河

形成时间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

发源地

北京

气候类型

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流经区域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

源头

白浮泉

长度

1794千米

简介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隋代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进行扩建,最终于元代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修建完成,它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6省(市)。京杭大运河是在天然河流基础上进行开凿的,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兼具天然河流与人工运河的特性。它跨越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流经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

自开凿以来,京杭大运河是连接中国南北的一条重要干线,它连通京津冀、长三角全国两大经济圈,具有南北物资运输、大型航船行运等作用。2006年5月25日,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

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通航。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千米河段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定义范围

京杭大运河是指元代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之上裁弯取直后重新沟通中国南北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

全程分为七段,即通惠河(北京市区至)、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南运河(天津至临清)、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里运河(清江至扬州)、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建好后一直沿用至今,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京杭大运河

构成河段

京杭大运河全程按照地理位置从北到南分别是: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通惠河

通惠河由北京向东流经通州,在通州与北运河交汇于通州北关闸,总长度20余千米,是元代初期(13世纪)第二次南北大沟通时开凿建设的漕运河道。修建完工后,运输南方漕粮的漕船可以直达元代中国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15世纪,通惠河部分河道被围入明皇城内,什刹海一段失去航运功能,改称“玉河”,而通惠河终点也改至为北京城东南角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由于通惠河是与元代北京城同时兴建的水利航运工程,因此对北京的城市格局产生了长远影响。

北运河

北运河是金代开凿的运河河段,北运河位于海河流域北部,其上游为温榆河,北运河从通州北关闸蜿蜒向南,于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至明代多称运粮河,1726年(清雍正四年)改称北运河。北运河是南北漕运重要河段,曾盛极一时,是历史上见证海漕转运的节点。漕运停止后,作为海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洪、引滦输水任务。

南运河

南运河(又名御河)是隋唐南北大运河和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河南系干流沟通了海河南系上游的诸多支流,南起山东临清,向北在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南运河以卫河和漳河为主要水源,是“三湾抵一闸”的弯道代闸技术的代表性河段,拥有众多弯道工程,以保证航运畅通的河道。自13世纪末元代大运河通过山东北上,不再绕道中原,南运河便成为漕运在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

鲁运河

鲁运河即明清时期的会通河,北起冀鲁边界的临清,南至鲁苏之交的台儿庄,因纵贯山东省境内,所以叫做鲁运河或称山东运河。它是古代大运河“弃弓走弦”的关键一环,也是确保京杭大运河水道顺利通航的重要河段。鲁运河穿过山东丘陵西侧,地势中间高两端低,其中汶上的南旺镇是会通河地势最高处,也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被称作“运河水脊”。

中运河

中运河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至清康熙年间的“避黄开泇”工程。元明时期的大运河,途径徐州市东下,利用泗水(今古邳南废黄河)的一段。明嘉靖后至明隆庆时期,黄河屡屡决口淤塞,漕运难保。为保漕运,隆庆五年,都御史翁大力上言开泇河,直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总河侍郎曹时聘才将泇河开通。泇河开成后,运道改由泇河经微山湖北上,从而避开了从直河口入黄河西上徐州的旧道,成为了中运河的一段,标志着邳州中运河水系的形成,也揭开了大运河通过今日邳州运河镇的历史新页。清咸丰六年(1855年),黄河因下游淤塞不畅,再次决口于兰仪北岸铜瓦厢,徐邳故道淤塞,中运河水系自此完全代替了旧黄河水系。如今的中运河已成为行洪、排涝、航运、输水等综合性河道,担负两岸农田灌溉、排涝以及工业、城乡生活用水的任务。

里运河

里运河(又称淮扬运河,古称邗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北起淮安清口枢纽,南至瓜洲入长江,其间河湖相连,水源条件较好。该河段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明清时期称淮扬运河,近代始称里运河。是一条体现了受运河影响的时空范围内大规模河湖变迁和运河逐渐人工化过程的河段,至今仍具备航运、灌溉、排涝等功能,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干线。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经常州、无锡、苏州,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连续运用时间最长、自然条件最好的河段之一。江南运河于公元前3世纪已经出现雏形,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在沟通大运河过程中对这段运河进行整治拓宽,形成了今天的江南运河。江南运河体现了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线路规划的合理性,表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工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成就。

河段流向

京杭大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五种流向。

下表资料来源:

节点

河段流向

节点1天津(海河)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

节点2东平湖

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

节点3长江(清江)

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

节点4长江

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修建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吴王夫差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北上伐齐,开挖全长170千米的邗沟,把长江水引入淮河。隋于公元581年统一中国,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由于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北方所产谷物满足不了供应,单靠牛、马车和人力的陆运进行南粮北调耗时长、成本高。为了解决南粮北调,同时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开挖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贯通南北的隋朝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元代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将国都定在燕京(今北京),打破了宋代以前历代王朝定都中原腹地长安(今西安)、洛阳或开封的局面。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元代统一江南后,江南丰富的物产对于元政权非常重要。当时南北物流的主要途径有2条:一是海运,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长江口沿岸北上,绕山东半岛达天津,后再转运北京,这条路线海难较多。二是内陆水旱转运。沿江南运河、淮河、黄河、御河、白河等抵北京。这条运道中途转卸货物多次,耗费大量的人力畜力;若遇到雨天道路泥泞,行进尤为艰难,效率低下。因此,把隋朝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接穿过山东进入河北抵达北京,成为元政权修建大运河的重要原因。

修建过程

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并贯通于元代,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大致分为3个时期:第1期是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第2期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第3期主要指元代对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贯通。

第一阶段:春秋时期

京杭大运河的挖掘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吴王夫差下令开凿邗沟,连通了长江与淮河水系。邗沟就是现在京杭运河的淮扬运河段,其开凿时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到了公元前360年的魏国,魏惠王又下令开凿鸿沟(即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划沟而治的鸿沟),连通了黄河与淮河水系;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建成连通长江与钱塘江的江南运河段。京杭运河有一半的河道,都是在至少2200多年前就开凿的。到了东汉,建安年间,朝廷下令开白沟和平虏渠,连通了黄河和海河水系,另外还有淮阳渠、利曹渠、泉州渠和新河等,工程规模相当大。在隋朝之前,京杭大运河其实已初具规模。

京杭大运河

第二阶段:隋代

到了隋唐,国家政权相对稳定,统治者自然更加重视经济、农业的发展,因此,京杭大运河迎来了其第二期重要的修建工作。隋代大运河的修筑主要是以东都洛阳为中心,拓展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并修筑多条人工渠道连通黄河、淮河。除此之外,隋朝在邢渠原有的基础上对其河床堤坝稍加改造加固,从而使渠的航运通途更加广泛,北上的粮船、货船可以更多地运往涿州,加强南北沟通交流。南方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了会稽地区,隋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其控制又开凿了京淮段到长江以南段运河,将江南地区的粮食、钱财以及多余人口由运河转移至东都洛阳等北方地区。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第三阶段:元代

到了元代,其都城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地区,而粮食的主产地已经在南方的江浙一带,因此只能将运河继续向北修建从而实现南粮北运。1271年,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主管全国的水利事务。通过实地勘察,郭守敬拿出了将隋朝大运河截弯取直的设计方案。具体规划是,保留隋永济渠河北段,开辟从德州附近始,经临清、聊城、济宁、微山湖,南下苏北入隋通济渠,再经扬州过长江与隋江南运河连通,后直达南端的杭州。这项对隋朝大运河弃弓走弦的方案,得到了忽必烈的首肯。

元代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通过开挖新运河道、连接天然河道、疏浚隋运河段的方式,先后开凿了三条河道把原以洛阳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向北发展,修建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一代运河水系。元代新修建的3条河道分别是济州河、会通河与通惠河。济州河从济州(今济宁)至须城(今东平),全长75千米,于公元1281年12月至1282年12月修建,历时一年完成;会通河从须城(今东平)至临清,全长125千米,于公元1289年1月至6月修建,当年竣工;通惠河从大都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千米,于公元1292年至1293年开通。

元代的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运河,北到大都通惠河,全线分为7段,有北运河、南运河、中运河、鲁运河、里运河等。该运河是从今天的北京起,途径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徐州、淮阴、淮安、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以杭州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扬州、镇江等城市借漕运的便利,迅速成为南北水上的交通枢纽,从而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商业名城。

明清扩建

明、清两均建都北京,对元代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坝,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黄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原经沛、除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

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测,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

地理环境

气候

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北京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在11℃~12℃。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集中,春季短暂,冬季较长,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京杭大运河途径江苏省淮安市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徐州市、宿迁市均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以南的扬州市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镇江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州市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京杭大运河淮河以北的徐淮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以南的江淮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江淮之间年平均气温介于14~15°C,徐淮之间年平均气温介于13~14°C。江淮之间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徐淮之间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夏季3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40%~50%。江淮地区与徐淮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夏、秋之交,因有台风过境,间有八级左右暴风。

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22年,平均气温18.5℃,总降水量1502.7毫米,总日照时数1943.1小时。

地形地貌

北京、天津、河北段

京杭大运河在北京、天津段的北运河部分流经山区面积952平方千米、平原面积5214平方千米。上游为山区及丘陵区,属燕山山脉,山区海拔一般在500~100米,最高峰达1000米左右,中下游平原大部是易涝地区,间有封闭式的低洼盐碱地区。河北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全长253千米,纵穿沧州全境,地形属于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海拔在2~17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京杭大运河

山东段

京杭大运河德州、聊城段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平原呈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聊城段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1/6500~1/7500,海拔高度为22.6~49米。在济宁段处于鲁南泰沂低山丘陵与鲁西南黄淮海平原交接地带,以平原洼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济宁的南四湖是整个运河的主要航道部分。南四湖位于山东丘陵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界处。整个湖泊的地势东部要高于西部,并且坡度为1/1000~1/1400,湖泊的西部地区是整个黄河改道以及决堤长时间冲积形成的平原地区,整体西部地势要高于东部,坡度为1/5000~1/20000。运河枣庄段为南四湖泄洪河道,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有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

京杭大运河

江苏、浙江杭州段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地势平坦,平原广袤。主要流经徐淮黄泛平原、里下河平原、沿江平原和太湖平原。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在大地构造上以淮阴~响水断裂带为界,北属华北地台苏鲁隆起,地貌为低缓丘陵与剥蚀平原;南属扬子准地台苏北坳陷,主要为平原地貌。运河跨越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流经区域属于黄河、淮河、长江的冲积扇,具有北高南低的地貌特点。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是江南运河,因全部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以自然水系为主。北起江苏省镇江市,经常州、无锡、苏州绕太湖,南至浙江省杭州市,长江、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地处杭嘉湖平原,属于堆积平原,是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米左右,地势低平。地面形成东、南高起而向西、北降低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洼地,区域内河网密布。

水文情况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资源丰富,水文条件复杂。由于径流面积大,每逢暴雨,河湖水位暴涨,河床比较平缓,泄水慢,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易形成洪涝灾害。

湖泊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太湖和高邮湖等八大湖泊水系。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所在的南四湖区域的年均降水量基本为73.1厘米,年均径流深度达到11.2厘米,累计总量为35.5亿立方米。南四湖的水域深度进行测量后发现平均深度为1.5米,其中水域最深的地方在微山岛南部,水域深度达到3米。其他湖泊水域中平时水域最深也就1.5米,汛期增至2.5~3米左右。南四湖最高储水量达到22亿立方米。南四湖段基本每年都会经历结冰期,当温度连续3天都在-3°C或者以下温度时,湖面就会逐渐开始结冰,这种情况通常在12月份,冰面的厚度平均在15厘米左右。南四湖的外部水资源注入主要依靠降水量和地表径流,少部分来源于引黄灌溉的剩余水源以及外流补给。此外,位于河北的国家直管特大型水库——岳城水库,是运河传统主供水渠道。

京杭大运河

水源补给

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五大水系河道的水是运河航道里主要的水源。钱塘江是运河的第一大水源,平均每天引入约150万立方米的钱塘江水进入。钱塘江、西湖、西溪等涌入的江水、湖水、溪水加起来,每天大概有约300万立方米的水会进入运河。因此,杭州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重要水源地。此外,还有天然雨水、沿运河的其他自然河道、湖水、泉水、再生水及洪水等水源补给。

水质

2015~2018年,京杭大运河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Ⅰ类比例提高10.8%,劣Ⅴ类断面比例明显下降。2018~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水质在Ⅰ~Ⅳ类水体之间,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的占比在2020年接近80%,比2016年上升25%以上;2020年无劣Ⅴ类,比2016年下降7.2%。水质状况有明显好转。

生物

京杭大运河洪泽湖区域水生动物可分为5大类(浮游微生物、鱼类、虾类、蟹类、底栖动物)其中浮游类有4类共54种、鱼类20科共90种、虾类5种、蟹种6种、底栖动物3类共14种,共计169种左右。鱼类主要以鲤、鲫、鳙、青、草、鲢鱼等常见的淡水鱼类为主,分为匙吻鲟科、鳗鲡科、鳀科等20科。蟹类除了大闸蟹之外还包括石蟹、花蟹、青蟹、河蟹和面包蟹;虾类主要以小龙虾、对虾、草虾和青虾为主;浮游类主要包含轮虫类、枝角类、桡足以及原生动物4种。其中有螺形龟甲轮虫、白色大剑水蚤、太阳虫等。底栖类主要包含寡毛类、水生昆虫类、软体动物类3种,其中寡毛类包括苏式尾鳃蚓、霍甫水丝蚯蚓、克拉伯水丝蚓、巨毛水丝蚓;水生昆虫类主要以摇蚊为主;软体动物包括螺、蚌、蚬、蜷四种类别。

京杭大运河

此外,2020年6月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的水生生物调查显示,该水域有浮游植物6门35种,分别隶属于蓝藻门、隐藻门、甲藻门、硅藻门、裸藻门和绿藻门;浮游动物21种,各类群在物种数上由多到少依次为轮虫、桡足类、枝角类和原生动物。其中,轮虫10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总数的47.62%;桡足类6种,占28.57%;枝角类3种,占14.29%;原生动物2种,占9.52%。底栖动物6纲18种,分别隶属于寡毛纲、腹足纲、双壳纲、蛭纲和甲壳纲。各类群在物种数上由多到少依次为腹足纲、双壳纲、甲壳纲、寡毛纲和蛭纲。其中,腹足纲6种,占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的33.33%;双壳纲4种,占22.22%;甲壳纲3种,占16.67%;昆虫纲、寡毛纲各2种,均分别占11.11%;蛭纲1种,占5.56%。

人类活动

交通运输

明代漕运

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未解决会通河段水源不足、运输量受到限制,主持疏浚会通河。随后,陈瑄又整修淮扬运河,制定维修制度,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此后四百多年中,每年漕运江南粮食400万石至北京。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运河总管李化龙建成韩庄运河,实现了以湖济运、黄运分治的目标,摆脱了黄河对大运河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运河的稳定性和运输效率。

清代漕运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从宿迁至清口开中运河,代替此段黄河运道。至此,运河与黄河完全分离,仅在清口交叉,由借黄行运改为避黄行运,京杭运河最后定型。到清代乾隆后期,运河退出漕运,随着黄河北方段淤为平陆,京杭大运河在北方只能分段通航。然在江南,由于常年疏浚,兴利除弊,大运河生命力并未见衰,伴随海外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入侵,上海港的兴起,江南运河变得繁荣。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河南兰封(今兰考)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海。黄河与运河改在山东交叉,打乱了京杭运河的总格局,使大量工程失效,京杭大运河的黄河南北部分由此断航。随着海运的强化和铁路的兴建,京杭大运河由全线通航转变为局部分段通航。其中北运河和南运河只是局部和小量的通航,会通河航运基本断绝。此后,清代河政和漕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江南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在同治二年(1863年)先后遭到裁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停漕令、撤销大运河统一管理机构后,京杭大运河正式断航。

京杭大运河

民国航运

1933年,全长31千米的张福河初步疏浚工程完成,解决了淮扬运河的给水问题。1934~1935年,建造了邵伯、淮阴、刘老涧三座新船闸,并重新维修全部涵闸,改善了运河的通航条件。江南运河因水量充沛和地区运输量大,航运效益显著。

新中国航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开始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建设工程。黄河以北天津至临清段,先后建设了杨柳青、四女寺等多座船闸,形成自卫运河新乡经临清至天津全线通航100吨级船舶;黄河以南至徐州段,1961年建设了微山船闸,又利用伊家河河道建设了韩庄、刘庄、台儿庄三个梯级船闸;徐州至扬州段,分设10个梯级船闸,同时拓宽和加深航道,可通航500吨级船舶。

京杭大运河

1980年以后,对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段又开展了大规模的续建工程。在此期间,徐州蔺家坝至扬州段,建设了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淮阴、淮安、邵伯和施桥等8座复线船闸和蔺家坝船闸,并对全河道进行拓挖,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同时新建、扩建抽引长江水补水站8座。镇江至苏浙省界的苏南运河,建设了谏壁船闸,并进行了全线整治。苏浙省界至杭州段,整治河道,并建设了三堡两线船闸。沟通了运河与钱塘江,连成杭甬运河,至宁波出海。运河济宁至徐州大王庙段,进行浚挖,扩建和建设了韩庄、万年、台儿庄二线等3座船闸。经过治理,京杭运河已改建成连接山东、江苏、浙江三省,沟通淮河、长江、太湖和钱塘江水系966千米畅通的航道。

2014年9月,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启动通航计划。2019年10月,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千米河道已正式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香河段同时通航。截至2022年4月,通过对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的疏浚、堤岸加固、调水补水等操作,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全线水流贯通。

2022年10月,全国首条京杭运河千吨级纯电动运输船“中天电运001”,在位于常州市金坛区的江苏金洋造船有限公司下水投运。“中天电运001”的下水投运标志着一个属于更环保、更清洁的电动力船舶时代的开始。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船舶,电动力船运行更加安静,且能够实现废气零排放、零污染。截至2023年6月,山东济宁微山湖以南直到杭州的近千千米河段,每年的货物运输量高达5亿吨以上,排世界内河航运量的第四位。

城市发展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流经北京通州区、天津、沧州、衡水、德州、聊城、济宁、泰安、枣庄,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湖州、嘉兴和杭州。运河开通以来,这些城市成为了漕运的枢纽,商品的集散地,运河两岸的经济因水运而通达,孕育出了北京、杭州、扬州等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

早期城市发展

京杭大运河沿线商业及手工业发达,此外,在衮州、济宁、滕州、丰县等地还存有多座中大型煤矿。唐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域就在运河穿过的苏杭地区。因此,古代帝王贵族所用的贡品都会从苏杭等地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京都。运河河边的大型港口很多,河上的行船每日最多可达到万艘,是运河两岸最为繁荣的时期。以镇江为例,凭借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口优良的地理位置,航运发达、经济繁荣,镇江也因此成为当时江浙一带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中心,因为繁荣的商品经济,各国商人集聚于此,镇江被称为“东万威尼斯”。

京杭大运河

新中国时期城市发展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约占大运河总长的五分之二,全线通航,途经徐州、宿迁等8个城市,占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的78%,货运量占京杭大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江苏段运河是京杭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被誉为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以后,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水运网,京杭运河、长江、钱塘江、浙东运河、曹娥江、甬江几大水系连通起来,实现了江、河、海运的衔接,便于货物转运,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促进了浙江省和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京杭大运河不仅带来了航运的繁荣,也同步加速了商业的发展,苏州、扬州、淮安和杭州等城市因为大运河而得到发展。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也是江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作为运河的起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韵,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因其美不胜收的景色,被称为“人间天堂”“东南第一州”。

京杭大运河

工程建设

南旺分水枢纽

南旺枢纽位于济宁北部的汶上县南旺镇,是大运河58个遗产点中的一个。该枢纽位于大运河全线最高点,被称为“运河水脊”、大运河的“心脏”。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以及当地水工白英等人,在50千米外的戴村修建大坝截汶济运,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而南旺枢纽工程也被称作是“北方都江堰”,是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枢纽。

京杭大运河

该工程是从地势较高的戴村坝开挖了一条小汶河,引大汶河的水进行补给。小汶河被设计成多个“S”型的走向,用来减缓引流冲击力、沉降泥沙。周边的泉水也被引入小汶河,进一步补充了水源。同时,利用自然湖泊和洼地,分水口四周建起蜀山湖、马踏湖和南旺湖三个大“水柜”,汛期利用小汶河蓄水,旱季给大运河补水。还通过分水口左右宽窄的差别控制分水比例补给缺水的北方。通过设计45个坝闸把河道分成一个个的小河段,通过船闸的联动控制,让船只一步步地爬升,翻越山东丘陵的至高点,再进一步送到最低点。通过引水、分水、蓄水的水源工程和水道闸群,该工程实现了多条河流的水源调配和航道水位的精确控制,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了大运河的南北畅通,并持续运行500多年。因此,该工程还被称为“北方都江堰”和15世纪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四女寺水利枢纽

京杭大运河

四女寺水利枢纽位于山东德州,是京杭大运河南运河的起点,同时也是岳城水库水、黄河水和南水北调供水,三水合一的聚集地。1957年,在卫运河、四女寺减河扩大治理中,为控制上游洪水宣泄,修建了四女寺枢纽工程。2013年7月四女寺水利枢纽以“古遗址”身份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四女寺枢纽工程是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利设施,兼具除涝、灌溉、输水等功能。

京杭大运河二通道工程

京杭大运河二通道工程是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的核心部分,全长26.4千米(含八堡船闸段3千米),起于临平博陆,穿越杭州城东片区,经由八堡船闸与钱塘江相连。京杭运河二通道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浙江省“大项目”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杭州市“5433”现代综合交通大会战水陆空三大枢纽之一。二通道全线贯通后,穿过杭州市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将大大“减负”。同时,浙北、浙东及浙中西部的航道也完全贯通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杭州湾地区的水路连成一片,杭州将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水上物流集散中心。

京杭大运河

南水北调工程

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该工程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输水线路,从江苏扬州附近抽取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一路向北。整条线路惠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五省市。起点扬州江都的水利枢纽号称“现代都江堰”,是东线工程的一号泵站,4组大型泵站把长江水抬升后,通过引水渠引向京杭大运河,经过12级阶梯泵站,把长江水提高到将近13层居民楼的高度,再“钻入地底”利用虹吸效应穿越40米高的黄河,最终抵达东线一期工程的终点——山东武城县大屯水库。该工程可以改善沿线江苏、山东、河北和天津的供水条件和缓解严重缺水的状况。

京杭大运河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京杭大运河存在沿线农业农村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源、生态补水量不足、水体自净功能差等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等一系列突出性、复杂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恶化,大量河道废弃干涸,被改作他用,甚至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运河周边绿化水平不均衡且无连贯性。

生态环境风险问题

江苏段京杭大运河还存在水质达标情况不稳定、环境风险源数量多、整体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江苏段是京杭大运河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段之一,日均通过船舶8000艘次,航运水污染防治任务重,同时存在极大的船舶突发污染事件风险,运河上现有的船舶污染处理处置工程和应急预案尚不能满足环境风险形势,缺乏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应急预案。水域环境保护治理只要求政府对本地环境负责,导致跨区域水治理难,社会组织和个人无法全面参与治理。

环境保护

国家层面

国家对京杭大运河的治理与修复非常重视,针对大运河沿线省市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近2000亿元,致力于生态保护与恢复,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得到提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水利部一方面加快改善河道水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强化大运河管护等;另一方面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卫河干流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高加固、险工整治、涵闸处理等建设。

地方政府

京杭大运河沿线造林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运河沿线省市均采取了大量生态恢复措施,如住户搬迁、截污治污、修筑生态护岸、建立生物栖息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江苏省制定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在运河沿线实施了总投资约133亿元的治污工程,包括工业点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等305个项目,提升了运河生态服务功能。

杭州市于2017年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地方性法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首个地方性运河遗产保护法规,为有效开展运河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北京市开展了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定了“湿河底、拉河槽、定河型、固河滩、复生态”治理模式。2019年,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约14亿立方米,河势河型得到优化巩固,河流连通性得到提升,地表地下协同修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2021年实施了系列举措保护运河、挖掘运河文化。发布了《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建设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2022年,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共同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沿线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沿线水环境监测预警与控制,改善水系资源条件,逐步恢复了河道生态用水。此外,还推进水污染联防联治,共同建设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建设、保护,还提高了沿河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增加了灌溉面积,仅苏北运河段就扩大了灌溉面积50余万公顷,排涝面积400余万公顷。运河的补水工程还解决了沿河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沿河城镇建设及环境生态条件也得到改善,发挥了运河河道的多功能作用。

风景名胜

京杭大运河沿岸有被誉为“运河第一桥”的杭州拱宸桥,有因其巨大的单拱倒影被称为“运河之眼”江苏无锡的清名桥,还有塘栖古镇的广济桥等。此外还有杭州香积寺、苏州寒山寺等庙宇。京杭大运河沿岸共分布自然、历史、建筑、工程、河道、园林、民居、艺术和城镇等十六个方面的景观资源。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北侧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700多年前,为解决漕运难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提出白浮引水方案:修建白浮堰导入瓮山泊,再汇入积水潭,与南来的河道相接成为通惠河。从那时起,白浮泉成为元代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

京杭大运河

在白浮泉遗址上建立的九龙池,曾经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九龙池共有九个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龙形喷嘴,水流经由这里喷涌而出,汇聚于深潭。2013年,白浮泉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湾古镇

张家湾古镇地处北京通州腹地,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张家湾开始崛起。明初迁都北京,张家湾成为大运河北端的最大码头。该古镇自明清以来一直是京杭大运河北端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明确提出建设千年运河第一镇,围绕“国潮风与国际范”,推进张家湾古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积极引入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张家湾古镇。张家湾城墙遗址包括南城墙西段、南城门、南城墙东段、通运桥残损的石制构件。

京杭大运河

通州燃灯塔

通州燃灯塔是通州的地标和运航的航标,位于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北起点附近,通州五河交汇之处,始建于南北朝的北周时期。紧邻过去的通州古城,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临清舍利塔,并称运河沿岸四大名塔。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现高56米,基围38.4米,塔顶有铜镜;下为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嵌精美砖雕,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塔身有精美的浮雕佛像415尊,正南面供奉燃灯佛。塔高45米,八角十三层,上挂2228个铜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惨遭毁坏。1985年北京市、县两级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缮,此塔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京杭大运河

济宁运河总督河院署

该景观位于济宁城院前街和院后街之间,占地约48亩。明清时期,运河总督河院署被百姓俗称为“河道总督衙门”,是当时运河治理的最高管理机构。作为管理治理整条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跨越明、清两代,延续500年,历经188任河道总督,一直到1902年才由清政府裁撤。与一般行政机构不同,总督衙门拥有军队管辖权,负责南北整条运河的军事防务。运河总督衙门下属机构众多,当时的济宁就有“七十二衙门”之称,至今在济宁还有很多路名就源自运河衙门或下属机构的名称,直接用运河上桥、闸、坝的名称来命名的街道有66条之多。

京杭大运河

枣庄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位于山东枣庄市东南,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枣庄台儿庄古城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城。古城内建筑兼容北方大院、徽派建筑、闽南建筑等8种建筑风格,许多建筑都傍河而筑。古城内有8大景区,双桥映月、步云廊桥、船型街是代表景点。

京杭大运河

这座古城曾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和军事要塞。城内的建筑包括城墙、城门、官衙、庙宇、民居等,展示了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台儿庄古城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古运河”,是“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风景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城区,瘦西湖是从清代扬州城北垣绵延至北郊蜀冈的狭长水体,总长约4.5千米,游览面积2.5平方千米,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清代康乾时期形成了湖上园林群。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有二十四景,景区内有官方设立的最美拍照点。

京杭大运河

常州天宁寺

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贞观、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50多年历史,天宁寺以殿宇巍峨壮观、佛像高大庄严、法会而被熟知,历代高僧辈出,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中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

京杭大运河

天宁寺前俯京杭大运河、后倚红梅公园。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顶礼,并亲笔题写了“龙城象教”的匾额,称颂天宁寺为常州的一方净土。天宁寺现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清名桥为核心,保存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是无锡市的重要景点和文化地标之一。清名桥建于明代,是一座石拱桥,跨越无锡运河,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京杭大运河

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被誉为江南水乡的明珠。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围绕着这座古老的桥梁展开,沿岸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庭院和商铺。

乌镇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东侧,西临湖州市,北侧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距桐乡市区13千米,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地分别为27千米、45千米和60千米。镇域面积71.19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2.5平方千米。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起,举办乌镇戏剧节。2014年11月19日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早期是流经乌镇西栅景区通济桥的,来往的船只都需要从这座桥下通过。1955年3月,省航运局、县水利局投资4万元,在京杭大运河西栅入口处新开挖一条600米的通航河道,从白莲塔下流过,于当年7月竣工。从此以后,苏、杭、沪之间来往的船只改走新航道。乌镇作为唯一一个与运河直接相通的古镇,自宋至清都是浙西殷富之地。作为一个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的历史古村落,整个村落沿河而建,引水入村。乌村至今还留有运河闸口的遗址。

杭州拱宸桥

拱宸桥连接了大运河的东西两岸,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桥长92米,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也是杭州现存古桥中最高、最长的一座。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原先的桥体坍塌,后经过了康熙四年(1726年)和光绪十一年的两次重建后,形成了现在的拱宸桥。2005年,拱宸桥进行了120年来第一次大修。2006年,长3米、重2吨的护桥石被杭州运河集团重新更换。京杭大运河真正意义上的终点是拱宸桥。。拱宸桥灯光是由世界顶尖级灯光设计大师罗杰.纳博尼设计的,称为“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营造出了运河十里亮灯画卷。

京杭大运河

相关文化

艺术作品

诗词

白居易的《想东游五十韵》诗中说道“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描绘了江南运河地区江河湖海相通,稻香鱼肥的景象。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

绘画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画了一幅全长122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一倍的画卷,取名为《盛世滋生图》,后改名为《姑苏繁华图》。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经葑、盘、胥三门出阊门,转山塘街,至虎丘山止,把绵数十里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都展现出来,被称为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这幅画是研究江南运河和江南文化最好的资料之一,也是江南文化最好的表达之一。

京杭大运河

常州画家高鸣用7年时间创作了长270米的通景长卷《京杭大运河揽胜图》。画卷中江苏常州段选取了最能代表常州大运河精华的三处:篦箕巷、青果巷和东坡公园。2016年起,高鸣前往大运河沿线城市采风,共挑选了19个运河重点城市,并将这些城市运河段按季节分成四个部分,展现了运河两岸一年四季的美景。该作品采用传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式构图,全景描绘京杭大运河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景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运河两岸的景象。

书籍

《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5册),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包括《山东卷》《北京卷》《浙江卷》《江苏卷》《津冀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时空交错的大运河全景图。描写京杭大运河交通运输的长篇小说《漕运三部曲》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由《漕运码头》《漕运古镇》《漕运船帮》组成,展现出漕运历史、漕运盛景、运河人物传奇,以及漕船建制、运输典章、风俗民情等。

京杭大运河

影视作品

电视剧《京杭大运河》

52集电视剧《京杭大运河》于2020年初开始拍摄,该剧的创作得到了北京市文联、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的支持。该剧聚焦“红船依旧、不忘初心、百年运河、百年党史”这一主题,以主人公天雨和秋影一家三代,本着“爱运河、护运河、传承运河文化”的家国情怀、诚信经商、坦荡做人、带领运河商帮商会赤心爱国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宣扬大运河两岸人民勤劳致富、经济繁荣的景象。

京杭大运河

纪录片《我与大运河》

2021年,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拱墅区委、区政府和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出品的六集纪录片《我与大运河》。该剧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四年,踏访京杭大运河流域27个城市,纵贯大江南北10多万千米,拍摄上百个人物故事,是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提出后首部播出的大运河主题纪录片。该剧共分六集,主题分别为行运、栖居、造物、寻味、传艺和追梦。记录了24个“小人物”与“大运河”的故事,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从小切口见证大主题。

人物

郭守敬

元代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京杭大运河之父”。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最大贡献是修复宁夏引黄灌区和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他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通惠河的设计师和开创者。通过实地勘察,他提出了京杭大运河弃弓走弦、裁弯取直的方案。至元三十年(1293年),在他的亲自设计、指导下,开辟了新水源,完成总长164里的通惠河,实现京杭大运河最后的贯通。弃弓走弦后的南北大运河距离缩短了近1000千米,大大缩减了航程和运输成本因。他在修建白浮翁山河的过程中,运用了海拔测量技术。利用白浮村和瓮山泊入水口十余米的落差,实现了白浮泉的自流入京,解决了几代人未能破解的难题。因此,他也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总设计师”。

京杭大运河

白英

白英是农民水利专家。他对京杭大运河两岸、大汶河沿岸的地形、河水流向都特别熟悉。他开创性地提出运河最高点不是济宁城区,而是西北二十多千米外的南旺,在南旺建立分水枢纽,从根本解决会通河缺水断流的问题。白英对治理方法思考了10年,并多次实地勘察,所以能准确找出最高点,后来他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带领劳工进行了8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整个南旺分水工程。工程完工后,他因劳累过度而身患重病身亡。他设计修建南旺分水枢纽的功绩被后代铭记。明永乐皇帝追封他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并建起白公祠,颂扬他为大运河持续通航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重要荣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整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世界文化遗产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当时平均年龄达79岁的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的18个城市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京杭大运河

价值和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运河文化制度

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这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工程集合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漕运制度跨越多个朝代,主要包含行政管理文化,即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

京杭大运河作为连通南北的水路要道,为各种戏曲艺人的表演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南北戏曲因此得以汇聚、交流、成长。京杭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数量可观,种类丰富。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传统工艺及制作技艺类非遗种类十分庞杂,与沿线百姓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木版年画、饮食制作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和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运河沿线一类重要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由此形成了运河沿岸独特的民情风俗。

元明清戏曲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戏曲形成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称为“依河而生”。另一类是戏曲不具备依河而生的条件,不形成于运河沿线,但形成后却通过运河传播而发展繁荣,称为"因河而兴”。京杭大运河为沿线戏曲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便利条件,戏曲也见证和助力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戏曲艺术成为京杭大运河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底蕴和传承

此外,京杭大运河沿线文化教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其在全国选出的进士最多,曾有“七个进士中就有一个出自江南”之说。明清两朝全国进士共有51561人。其中前五名中,运河沿线省份占四位。第一位,浙江省6505人;第二位,江苏省5929人;第四位,河北省4295人;第五位,山东省4033人(其中,沿京杭大运河的济宁143人,德州99人,临清90人,聊城80人)。这些进士在不同年代做官为宦,从知县、州府、省府、总督和巡抚,至朝内权贵重臣,绝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王朝的时间序列和区域、跨区域的空间里实现了功能的价值性延续。它作为文化载体的运河,使得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较快地渗入大众生活中,区域间文化的融合性极强,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作为文化联结纽带的运河,它连接南北,跨越了江南、江北自然区域,以及燕赵、齐鲁、中原、江南等不同文化圈,并通过其他东西之间的河道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形成了经济、文化传播的网络。大运河开挖、通航所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不仅漕运群体、商人组织、河工人群等因运河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造就了运河流经区域社会人群特殊的生存、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人们不一样的风俗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交往、消费、娱乐、礼仪等层面得到传承。

经济交通价值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不仅是国家综合交通立体网规划蓝图中内河航道发展的主骨架,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史上的漕运要道

京杭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个王朝、600年左右的漕运要道。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相比,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结构变化。当时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工农业产品也促进了商品贸易的交流。明朝郑和带领船队走南海,跨出国门,穿越马六甲海峡,行万里路,抵达非洲大陆国家,沿途进行国际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明、清中前期,京杭大运河货运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是交通大动脉中的黄金要道。与隋朝大运河的三大效益相比,其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政治的安定、军事的强大以及沿途城市的崛起和繁荣等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代的内河运输

内河运输的优势是船舶运载量大、运输能源消耗低、占地较少。京杭大运河将黄沙、矿石、渣土等原本散装露天运输的大宗货物,通过绿网预覆盖封尘、转入集装箱密封后进行集中运输,是治理扬尘、货物泄露等运输中产生污染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市区的大宗物资运输主要依赖水运。水路运量约占杭州综合运输总量的1/3。发电用煤、建筑材料、钢筋等城市建设发展所需的重点物资的80%以上都是由水路进入杭州,京杭大运河的内河航运为杭州各建设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他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于2006年10月1日建成免费开放。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展厅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浙江段申遗展示厅”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是集展现运河特性、收藏运河文物、研究运河文化、展示申遗成果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运河历史文化中心。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化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认为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一大空白。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

2022年4月14日,水利部和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启动了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统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四省(市)本地水、引黄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千米河段进行补水。4月28日,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千米河段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京杭大运河

2023年6月2日,国家再次向京杭大运河进行全线贯通补水,累计补水9.26亿立方米,置换了沿线94.2万亩耕地地下水灌溉用水。通过补水,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不仅改善了河道水资源条件,回补了河道周边亏空的地下水,逐步恢复和提升了大运河的各项功能,改善了沿线百姓生产生活条件。

注释

[a]

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始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之凿邗沟,至隋代建成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元代时截弯取直,形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比经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b]

440里约220千米

[c]

“200里”约100千米

[d]

南四湖包括微山湖、独山湖、南阳湖以及昭阳湖。

[e]

400万石折合约2.4亿吨

[f]

淮扬运河(又称里运河,古称邗沟)

[g]

瓮山泊是颐和园昆明湖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