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中药材名。本品为鲱形目鲑科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鱼入药。功能主治为:滋养,行水,健胃。主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膨闷胀饱等症。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大马哈鱼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用法用量、相关配伍、化学成份、相关论述等介绍

中文名

大马哈鱼

拉丁学名

Oncorhynchus keta

别名

大麻哈鱼、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麻哈鱼等

分布区域

黑龙江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鲑形目

鲑科

大麻哈鱼属

大马哈鱼

体长

最长71厘米

体重

最重15.88千克

来源

本品为鲱形目鲑科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鱼入药。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

滋养,行水,健胃。主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膨闷胀饱等症。

形态特征

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口大,牙扁而尖锐,顶端向内微弯,上下颌各具1列大牙。鳃孔大,鳃耙19-25。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侧线鳞132-148(19-26/18-24)。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背鳍3-4,9-11,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脂鳍小,和臀鳍相结,臀鳍2-4,12-15。胸鳍1,41-16,较小,位低,腹鳍1-2,8-11。尾鳍叉形。头背和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臀鳍、腹鳍灰白色。

分布区域

黑龙江。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或焙干研末。

相关配伍

治水肿:大马哈鱼和豆腐一起炖熟,不加食盐,连续服用。治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大马哈鱼籽1碗,砂仁5两,放至鱼籽上,置通风处干燥,制成粉末,每服2钱,日服3次。

化学成份

每500g肉中含蛋白质38.0g、脂肪32.2g、灰分2.6g(钙、磷、铁)、维生素B1 0.05mg、维生素B2 0.18mg、烟酸 7.4mg。

相关论述

《中国药物动物志》,有滋补、健胃的功能。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