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幼鱼形态
自依靠外源性营养开始,幼鱼体长10.25~14.70毫米,头部和背面颜色逐渐加深,色素带呈“八”字形。眼黑外突,耳囊明显,肠管清晰可见,腹鳍、臀鳍、背鳍、尾鳍分化。

成鱼形态
成熟期的鳊鱼,体长40厘米左右,体高而侧扁,整体呈长菱形,体长约为体高的2.2~2.8倍。具有头尖小、吻短、眼中大、眼间宽等特点。鳞中大,背腹部鳞较体侧为小。背鳍具硬刺,位于腹鳍基的后上方,末根不分枝。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后伸不达肛门。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尾鳍深分叉,末端尖形,下叶略长于上叶。侧线鳞52~56;鳃耙16~19;下咽齿3行,齿侧扁。头背面及体背部青灰色,体侧银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边缘灰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常见于珠江、海南岛各水系、闽江、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辽河、鸭绿江、黑龙江等。另外,朝鲜及俄罗斯也有分布。
栖息水域
鳊鱼生活于江河湖泊中,比较喜欢在静水中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多栖息在水浅的湖汊或水流较缓的河湾,冬季时会潜往深水处。

觅食行为
幼鱼食性杂,主要以藻类、浮游动物、栖低动物和水生植物碎片为食。成鱼偏向食草性,在冬季和初春食藻类、浮游动物,其他时间主要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和湖底植物碎屑,其次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经过驯化后,鳊鱼幼鱼也可摄食鲤鱼、草鱼、鲢鱼等主要养殖鱼类的开口饲料,成鱼也可摄食商品饲料以及陆生草类。
生长繁殖
生长
鳊鱼属于中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怏。其中,1~3 龄体长增长最快,2~3龄体重增重最快。在水草较丰盛的水域中,当年鳊鱼体重可达100~200克;2龄鳊鱼体重可达300~500克。其后生长速度减慢,最大可达3~5千克。鳊鱼的雌雄个体存在差异,无论是在自然水体,还是池塘,3龄雌鱼个体能达到650g,而雄鱼只能达到400g。
繁殖
成熟卵属漂浮性,圆形,无黏性,呈淡青色,光滑透明。遇水吸水约30min后膨胀至最大,卵黄囊径平均 (1.15±0.15)mm,卵膜径平均(2.12±0.58)mm。鳊鱼性成熟年龄因地而异,在长江流域为2龄,中国北方为3~4龄。鳊鱼在5~8月份繁殖,6月底至7月初最盛。2冬龄鱼的怀卵最为2.8万~9.0万粒,4冬龄鱼为9.4万~26万粒。
发育
长春鳊的早期发育过程可概括为胚盘形 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及器官分化期等6个阶段,在水温(26±0.5)℃环境下,历时约35h10min;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卵黄囊仔鱼和晚期仔鱼2个阶段,历时约25天。
人工养殖
池塘条件
池塘环境
池塘是养鱼栖息和生长的环境,作为高产池塘,需要做到谨慎选择鱼塘地址、保证水源优质充足、池面积和水深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
池塘土质
池塘土质中须含各种大量的无机物(如氮、磷、钾)和一定数量的有机物。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浮游生物、微生物、附生藻类、底栖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等。非生物环境包括池水及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有光、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酸碱度、营养盐类等。其中,水的透明度在25-40cm为宜,此时水中浮游生物较丰富,有利于鱼的生长;鳊鱼(属于鲤科)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2℃。
鱼种放养
来源
鱼种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从当地的鱼苗场购买,另一种是自己生产。
放养前的准备
放鱼种前需要鱼塘进行全面的修整和消毒,可以用生石灰、漂白粉、氨水等。
放养时间和注意事项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可以在冬季(12月~次年1月)和春季(3月中上旬),水温0~10℃的时候放养。放养时选择在晴天,对鱼体进行药物消毒,操作时避免损伤鱼体。
饲养管理
施肥与投饵
鱼种放养后,在整个成鱼养殖阶段,都需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施肥,使水的透明度在25-30cm之间。投饵的各种饲料集中在6-9月份,鱼生长快速、摄食旺盛的季节,其余时间投喂的比例较小。
日常管理
通常可在早中晚巡查鱼的活动、卫生情况等,定期换水,避免发生鱼浮头和泛池事故。
鱼病防治
预防
1.消毒。定期对鱼池、鱼体、饲料工具进行消毒,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2.科学喂养。科学确定密养、混养的放养量,合理投放饲料,合理施肥。
3.加强管理。随时注意池水的变化,鳊鱼的生长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控制。
4.每半个月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利用微生物把水体中NH3-N、H2S、NO2-等有害物质分解。
5.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三黄粉、大蒜素等中草药药饵,每月连续投喂3至5天,增强鳊鱼的抗病能力。
治疗
鲢鱼较少生病害,因此主要以预防为主。发生病害时,要做到精准诊断病情,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无公害的渔药。
常见鱼病
发毛
发毛现象多发生于低水温的冬季。此时,鱼的免疫力较低,对拉网捕鱼、售鱼、运输等过程的应激能力减弱。一般症状为:活力不强、体表发黑、粘液少、鳞片粗糙、体表充血发红,尤其是胸鳍基部、腹部和腹鳍基部。预防措施:过冬前准备好饵料或饲料,过冬时根据水温、鱼的吃食情况适量投喂。
出血病
多发生于五六月份。由于天气不稳定,容易引起池塘的水质变化,造成鳊鱼比较严重的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导致暴发出血病。治疗措施:一是采用药物治疗,二是进行消毒处理,三是及时打捞死亡的鱼进行无害化处理。
物种保护
现状
长期以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趋势下,渔业模式混乱无序,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淡水资源。再加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淡水鱼资源锐减。如在20世纪70年代,汉江中游渔获物中常见的捕捞对象以产量多少顺序排列的经济鱼类有:草鱼、铜鱼、长春编、鲤 等20余种。到了2003-2004年,汉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捕捞个体,如鲤、鲫、长春鳊等,呈现小型化、低龄化、幼鱼多的现象,汉江中游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
保护级别
2007年12月12日,鲢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中国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其中有经济价值的约40-50种,鳊鱼便是其中之一。其特点是肉味鲜美、病害少、适应性强、生长快、鱼苗容易获取、饵料容易解决、成品规格大。根据2014 年 1 月至 2014 年 7 月,襄阳市汉江水产研究所开展的综合科考显示,在汉江襄阳段,每年可捕捞野生长春鳊鱼达300t左右,但由于环境和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捕获数量锐减,最低时仅占统计捕捞产量的5%左右。
食用价值
鳊鱼肉鲜质嫩,营养价值高,可食部分每100g含蛋白质21.0mg,脂肪6.9-8.0g,热量92千卡,钙120mg,磷165mg,铁1.1mg。鳊鱼一年四季均为佳肴美食,民俗有“春鲶夏鲤四季鳊”之说。

有关研究
研究项目 | 结论 |
催产激素对雌性长春鳊应激生理指标的影响 | 鳊鱼对三种激素强烈比较:对马来地欧酮(DOM)不强烈,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刺激较大,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对脑垂体的刺激比较强烈。因此,人工繁殖中,建议适当降低HCG的比例 |
鳊鱼和宽鳍鱲幼鱼流速选择与运动能量代谢特征的关联 | 在较快的游泳速度下鳊鱼的运动能量效率比宽鳍鱲低,因此,在激流环境中生存的鱼类更加偏好高的水流速度 |
用浮萍培育鳊鱼鱼种高产试验总结 | 浮萍是鳊鱼鱼种阶段最喜欢的主要饲料,就池喂养,省了采割运输的过程,既能省劳动力,又能将鱼种培育好 |
不同腌制方式对风干鳊鱼理化指标的影响 | 干腌的香味、组织形态和口感优于湿腌和混合腌制方式,而后两种腌制方式的鱼肉均匀性优于干腌 |
注:相关研究较多,仅列举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