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腹型过敏性紫癜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春、秋季发病较多。腹型过敏性紫癜是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消化道出血。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和腹部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有呕吐、腹泻、大便黏液样或便血等。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主要包括消除致病因素和药物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腹型过敏性紫癜经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参考文献等介绍

中文名

腹型过敏性紫癜

外文名

allergic purpura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发作性绞痛或钝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与黑便,可有肠套叠,并扪及包块

并发症

恶心、呕吐、腹泻与黑便

显状部位

皮肤,胃肠,关节等

原因

由感染、药物、食物等诱发

多发人群

男性儿童及青少年

常用药物

泼尼松,潘生丁

就诊科室

  • 血液科或消化内科

病因

  • 腹型过敏性紫癜与感染、食物过敏、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

感染

  • 细菌:主要为β溶血性链球菌。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

  • 病毒:多见于发疹性病毒,如麻疹、水痘、风疹等。

  • 其他:寄生虫感染等。

食物

  • 是人体对异种蛋白过敏所致。如鱼、虾、蛋、鸡、牛奶等。

药物

  • 抗生素等: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 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保泰松、吲哚美辛及奎宁类等。

  • 其他药物:磺胺类、阿托品、异烟肼及噻嗪类利尿剂等。

其他

  • 花粉、尘埃、菌苗或疫苗接种、虫咬、受凉及寒冷刺激等。

症状

前驱症状

  • 多数患者发病前1~3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 皮肤紫癜

    • 局限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躯干极少累及。

    • 皮肤紫癜常成批反复发生、对称分布,可同时伴发皮肤水肿、荨麻疹。

    • 紫癜大小不等,初呈深红色,按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形成瘀斑,数日内渐变成紫色、黄褐色、淡黄色,经7~14天逐渐消退。

  • 腹痛

    • 腹痛常为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

    • 腹痛发作时可因腹肌紧张及明显压痛、肠鸣音亢进而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 幼儿可因肠壁水肿、蠕动增加等而致肠套叠。

    • 其他腹部症状:恶心、呕吐、呕血、腹泻及黏液便、便血等。

    • 腹部症状、体征多与皮肤紫癜同时出现,偶可发生于紫癜之前。

检查

  • 诊断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主要检查有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胃肠镜检查等。

  •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 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功能正常,可排除血小板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助于诊断。

  • 胃肠镜

    • 急性期不建议做此项检查。内镜下表现胃肠道广泛的糜烂、出血、溃疡,有助于诊断。

诊断

  • 医生诊断腹型过敏性紫癜,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 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皮肤紫癜,是诊断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重要依据。

  • 血小板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鉴别诊断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紫癜等症状,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科急腹症等。

  • 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

治疗

  • 治疗主要是消除致病因素及应用药物治疗。

消除致病因素

  • 控制感染,避免可能致敏的食物及药物。

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盐酸异丙嗪、扑尔敏、息斯敏、西米地丁,静脉注射钙剂。

  • 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维生素C、曲克芦丁。

  • 糖皮质激素:一般用泼尼松,重症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或甲强龙。疗程一般不超过30天。

  • 腹痛较重可以给予阿托品或6-542;呕吐严重可以加止吐药;伴呕血、便血可用奥美拉唑等。

  • 以上效果不佳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中药等。

危害

  • 腹型过敏性紫癜若不及时、规范治疗,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

预后

  • 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病程一般2周左右,大多数预后良好。

预防

  • 预防腹型过敏性紫癜,可采取下述方法:

  • 适当体育锻炼。

  • 避免受凉。

  • 避免进食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参考文献

  •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上册。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