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LiPing county),别名黎平府、开泰县。黎平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全县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总人口57.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69.15%,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黎平县下辖3个街道、14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黎平县政府驻地为德凤街道。

黎平县县境内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区域,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带。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之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北、东南、西南低。黎平县境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河流总长3480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78公里。黎平得名源自1322年(元至治二年),设上黎平长官司。1950年3月1日,黎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独山行署管辖。1956年,黎平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黎平县以蔬菜、中草药材、园林水果及食用菌为基础种植、茶叶为特色种植,同时发展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2022年,黎平县全县生产总值106.60亿元。黎平县是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同时,黎平县也是中国南方28个重点林业县,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有”杉海粮仓油壶”等称号。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境内有国家级4A景区2个、3A景区5个、特级旅游景点1个、一级景点25个、二级景点37个。黎平的侗族大歌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月也、侗族琵琶歌、侗族萨玛节(祭萨)、侗族款约、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服饰等7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黎平县的:名称、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历史人物、获得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黎平县

英文名

LiPing county

别名

黎平府、开泰县

面积

4441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地理位置

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8°31′~109°31′,北纬25°41′~26°08′之间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贵州省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3个街道、14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

行政区划代码

557300

人口

57.8万(2020年户籍人口)

语言

黎平话

民族

侗族、汉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多民族杂居

GDP

106.60亿元(2022年)

人均GDP

26120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12369(2022年,农村居民)

著名景点

黎平会议会址、肇兴侗寨、黎平翘街、黄岗侗寨、天生桥、八舟河、南泉山等

邮政编码

557300

政府驻地

德凤街道

电话区号

0855

机场

黎平机场

火车站

从江站(位于黎平肇兴与从江洛香交界)

名称

黎平得名源自1322年(元至治二年)设上黎平长官司。是年,废除境内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于里坪寨设上黎平长官司,里坪寨更名黎平寨(‘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处所;坪,比较宽敞平坦的地方),黎平始得名。黎平,侗语音译,官方语言寓意黎民百姓平安。

历史沿革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

黎平历史悠久,几与中华文明同步。五帝时属西戎,有“三苗来迁”的传说。禹贡为荆梁之裔,殷商时期为鬼方,周朝属楚国。

秦汉至南北朝(前221年~581年)

秦朝时隶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晋属罈城县,梁属龙标县,陈属沅陵郡。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581年~979年)

隋属辰州。唐为龙标县、叙州,“五代十国”时期,属诚州,随诚州附楚。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在黎平县的永从乡设立了福禄永从长官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朝廷在现在的罗里乡设置了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元至治二年(1322年)总管府废,在德凤镇的黎平寨设上黎平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属湖广行省思州宣抚司。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统治者开始着手经营苗疆,废上黎平、乐敦洞二土司,建五开卫于五脑寨(今德凤镇),实行军政统管,辖5所2屯14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抚司与思南宣抚司一同被革除,建黎平、思南、思州、乌罗、石阡、铜仁、新化、镇远等八府。年底贵州建省,黎平隶属贵州承宣布政使司。黎平境内实行军民分治,五开卫辖所、屯,隶湖广;黎平府辖长官司,隶贵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全国普遍“撤卫设县”,五开卫改设开泰县,铜鼓卫改设锦屏县,均属黎平府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2年(1913年),原府、州、厅一律改为县,黎平府废,设黎平县和洪州分县(驻水口),属镇远道管辖。1935年,属贵州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驻地。1936年改隶第二行政督察区,1941年,撤销永从县,并入黎平县1949年,属独山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1950年3月1日,黎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独山行署管辖。1956年,黎平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今。

地理

位置境域

黎平县位于东经108°31′~109°31′,北纬25°41′~26°08′之间,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及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区,黎平河谷入口处海拔为贵州最低。东南面与湖南靖州县、通道县及广西三江县交界,西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毗邻,东北与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接壤。

黎平县

气候

黎平县县境内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区域,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带,具有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以城关为例,多年平均温度15.6°C,极端最高温度36.5°C,极端最低温度-9.3°C,最热月(7月)日平均温度25.8°C,最冷月(1月)日平均温度4.5°C,无霜期277天;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741焦耳/平方米,照时数多年平均1318小时,属全国低值区,全省中值区,多年日照百分率均值为30%;全年平均降水量1322毫米。全县降水地域差异明显,以西部、西北部较多,最多年可达1600毫米,东南部南江河流域较少,水口镇110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4一8月,为824毫米,占全年隆水量的62%。

地质

黎平县县境内有元古界的前震旦系板溪群、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的第四系地质分布。其中尤以前震旦系板溪群分布最广,震旦系次之,再次到石炭系、二叠系,其余地层呈零星分布。县境内表露的地层岩性,以碎屑沉积变质岩系的板溪群为主,属江南古陆西缘,自上升成陆地后,除石炭系、二叠系黎明海峡海浸外,其余均为震旦系台地。

地形地貌

黎平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之斜坡地带,苗岭山脉余脉横贯全境,东北与武陵山系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北、东南、西南低。海拔由西北部德化乡老山界主峰的1589米逐级降至南部地坪乡井郎河口的137米,相对高差为1452米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山区在600~900米之间,丘陵河谷在600米以下。全县山地占总面积的95.1%,海拔800以上的主峰239座,其分布有西北向东南延伸,形成西北、中部、东北和东南四个山峰群区。西北群区共有165座,占总山峰群数的69.1%;中部群区有18座,占总山峰数的7.5%;东北群区有11座,占总山峰数的2.9%;其余38座在东南群区,占总山峰数的15.9%。

水文水利

水文

黎平县境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有较大干流6条,较大支流78条,河流总长3480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78公里。

  • 长江水系干流流域集雨面积2641平方公里,全县地面积的59.4%,干流有孟彦河、八舟河、洪州河,三干流均注入沅江,流入洞庭湖。孟彦河主流发源于县境内西北部九潮镇顺寨村琴舍坡,最终注入清水江。干流河长52.5公里,有较大支流9条。河流切割较深。流域面积671.43平方公里,河长52.5公里,年产水量3.04亿立方米,年均流量9.64立方米/秒。八舟河发源于县境内茅贡乡芒寨,最终注入亮江与清水江汇合。有较大支流10条。流域面积915.33平方公里,河长55公里,年产水量4.86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5.4立方米/秒。洪州河发源于县境内永从乡的石板桥,最终从鸡公嘴进入湖南省境内汇入渠水。为县境内最长的一条干流,有15条较大支流,河床较为平缓,流域内坝田多,是黎平县坝田主要分布区。流城面积1054.24平方公里,河长84.4公里,年产水量5.04亿立方米,年均流量1597立方米/秒。

  • 珠江水系干流流城集雨面积1800平方公里,干流有双江河、南江河、育洞河,三干流均注入都柳江。双江河发源于县境内九潮镇高寅村,最终汇入都柳江。有较大支流9条,流城面积87849平方公里,河长54.9公里,年产水量5.74亿立方米,年均流量1819立方米/秒。南江河发源于县境内水口镇窄团村的莫庙,最终流入广西三江县,注入都柳江。有较大支流8条,流域面积69041平方公里,河长57公里,年产水量2.7亿立方米,年均流量8.56立方米/秒。育洞河发源于县境内德化乡庙岭山,最终注人都柳江。有较大支流4条,主河道长38.5公里,流城面积238.1平方公里。

水利

黎平县境内有大沟水库、大坡水库、登南水库、登松水库等在内的28个水库。

土壤

黎平县土壤有5个土类、16个亚类、40个土属、97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黄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潮土、石灰土、水稻土。自然土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土壤肥力以中等肥力居多,占总土壤面积的56.31%,上等肥力土壤占4.31%。经土壤养分含量化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为丰富,潜在养分丰富;速效钾含量较高;速效磷普遍偏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黎平县属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全县江河径流总产水量约26.60亿立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80210千瓦,其中长江水系42820千瓦,珠江水系37390千瓦,可开发电能为31720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9.5%,其中长江水系16060千瓦,珠江水海15660千瓦。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78公里,高于全省平均值171公里。全县地下水蕴藏量达2.8亿立方米,占地面水的10.7%。

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总面积4421.9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4.4034平方公里,其中水田279.23平方公里,旱地25.1734平方公里。

森林资源

2020年,黎平县森林覆盖率72.75%。202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508.8万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3365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黎平县发现与查明的矿产资源种类少、储量少、规模小。全县已发现矿种12种,其中查明资源量的矿种有10种。全县矿产地12处,其中金属矿产3处,非金属矿产9处。金矿查明资源量1.88吨、压电水晶资源量6千克、熔炼水晶17吨、饰面用灰岩575万立方米、建筑石料用灰岩9441.11千立方米、建筑用砂4798.8千立方米、饰面用板岩1500万立方米、水泥用石灰岩6848.04万吨、砖瓦用砂岩154.41万立方米、砖瓦用页岩95.81万立方米。

药材资源

黎平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药用植物有桔梗、金银花、三颗针、勾藤、半夏、独脚莲、三百棒、续断、杜仲、栀子、黄柏、山楂、乌梅、通草、竹莎、金边小黄草、竹节人参、中华秋海棠、中华雪胆等数百种。近年人工引种栽培的有天麻、茯苓、杜仲、川贝、玉竹、太子参、沙参、牛夕等。

生物多样性

生物

黎平县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24种,1220种野生中草药材;野兽种类为52属675种。以产杉木为主,故有"杉木之乡"之称,属贵州省十大林区县之一,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栎、楠竹。

动物

兽类:52属675种,属于国家2类保护动物有猕猴、金钱豹等6种,3类保护动物有野牛、岩羊、大灵猫、小灵猫4种。

鸟类:属于国家2类保护鸟类有,白冠长尾雉、鸳鸯2种,3类保护类有2种。

蛇虫类:属于国家3类保护的有蟒蛇、虎纹蛙2种。

河产类:属于国家2类保护的有大貌(娃娃鱼)。

自然保护区

  • 弄相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黔、桂交界处,距县城117公里。隶属地坪乡,最高海拔1162米。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远离村寨,山上森林植被未遭破坏,整个生态环境保持完整的原始面貌,是黎平县内保持最完好的原生型天然森林。弄相山保护区面积16755亩,其中有林地10245亩,疏林地270亩,灌丛地1125亩,农地975亩,荒山4050亩,居民点6个。林分建群种有木兰科、红豆杉科、壳斗科等,珍稀种有伯乐树、穗花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红花木莲、观光木、桂南木莲、马蹄参、香果树等。保护类型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黎平县境内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倒春寒、雹灾、凝冻、地震以及雷击。

行政区划

黎平县下辖26个乡级行政区,其中3个街道、14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政府驻地德凤街道。

黎平县行政区划

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政府驻地

区号

邮政编码

下辖地区

黎平县

522631

德凤街道

0855

557300

3个街道:德凤街道、高屯街道、龙形街道

14个镇:中潮镇、敖市镇、洪州镇、尚重镇、水口镇、岩洞镇、九潮镇、孟彦镇、肇兴镇、龙额镇、双江镇、永从镇、茅贡镇、地坪镇

7个乡:坝寨乡、德顺乡、大稼乡、罗里乡、口江乡、平寨乡、德化乡

2个民族乡:雷洞瑶族水族乡、顺化瑶族乡

参考资料

政治

黎平县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黎平县委员会

书记

王春雷

黎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高凌平

黎平县人民政府

县长

崔华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黎平县委员会

主席

吴玉彬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7.76万人,其中男性30.82万人,女性26.94万人,比上年减少0.29万人。城镇人口18.76万人,乡村人口39.00万人。全县常住人口40.71万人,其中男性20.77万人,女性19.9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63%。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81‰,常住人口死亡率6.79‰,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2‰。

民族

黎平县以侗族为主,占70%,苗族、汉两族大约各占15%,瑶、水、壮及其他民族均不及1万人。除此之外,苗族支系较多,有黑苗、花衣苗、短裙苗、草苗等。

  • 侗族

黎平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黎平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除德凤、高屯、敖市三个镇以及顺化、雷洞两个以瑶族为主体的民族乡较少以外,其他各乡镇均占绝对多数。侗族善音乐,唱歌是侗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侗族音乐主要有侗族大歌、琵琶歌、屋歌、河歌等,其中以侗族大歌艺术成就最高,气势宏大,声部复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苗族

苗族占黎平人口的15%,大约8万人,为黎平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黎平县的尚重、平寨、德化、大稼、地坪、龙额等乡镇。历史上,中国南方各原住民族均被统称为“苗蛮”,在1949年后进行民族识别时,把语言、信仰、习俗相似且不能独立成族的族群都定义为苗族,使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中支系最复杂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居住在高山地带,有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们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 汉族

黎平县内的汉族约占15%,约8万人,与苗族相当,为全县第三大民族,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德凤、高屯、中潮、洪州、敖市等乡镇。县内的汉族自称“客家”,侗族则称其为“嘎”,苗族人称其为“大丢”,瑶族人称其为“最尼”。县内汉族为全国各地迁徙而来。

  • 瑶族

瑶族也是具典型的山地民族,自称“勉”“金门”等。瑶族的支系也很复杂,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等支系,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与苗、侗等族交错布局,长期以来和谐栖居。

  • 水族

水族祖先为岭南“百越”民族中骆越人的一支,自称“海水”,其意为水人,明代的史册中已经有水族的名称。水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和广西两省交界的各县,以三都最为集中。在水族的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家乡。在水族民间、学界,关于水族起源有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等。

宗教信仰

黎平县有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处(南泉山寺、黎平基督教固定活动处所),符合“五有”标准的民间信仰点29处,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点分布在17个乡镇(德凤、高屯、龙形、中潮、洪州、肇兴、罗里、茅贡、九潮、尚重、坝寨、敖市、龙额、永从、地坪、德顺、大稼)。

黎平县

  • 南泉山寺

南泉山寺始建于明朝初年,后毁于兵乱,明万历34年(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南泉山自山脚至山顶建有三殿:第一层为大佛殿,第二层原为灵宫殿,第三层是宝顶庵正殿。今山中仅存大佛殿一寺。

语言

  • 侗族

黎平的侗家人属南部方言区,是为“南侗”。黎平的侗族普遍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与汉、苗等族和谐杂居,不少侗家人能够使用汉语、苗语。现在,汉语成为首当其冲的中介语言甚至是生活语言。

  • 苗族

黎平境内的苗族支系比较多,有黑苗、花衣苗、短裙苗、草苗等。苗族的黑苗、花衣苗、短裙苗等支系说苗语,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不同方言。草苗则说侗语,唱汉歌,寨里建于鼓楼,形成了这支苗族支系鲜明的特色。

  • 汉族

县内汉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县城及周边乡镇的汉族,则说一种类似于普通话的方言。这方言只是在语调、发音送气方面没有普通话规则,没有翘舌音、儿化音,h、f及后鼻音不分,等等。这些特点,使黎平汉语成为明显区别于周边方言的“黎平话”,被语言学家们称为“方言岛”。

  • 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黎平境内的瑶族,除自己的语言外,大多还使用苗语、侗语,普遍通用汉语。

  • 水族

水族人有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约有1400个,只有少数巫师认识作占卜之用。

经济

综述

黎平县以蔬菜、中草药材、园林水果及食用菌为基础种植、茶叶为特色种植,同时发展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2022年,黎平县全县生产总值106.60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居全州第1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44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25.3:23.6:51.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88、1.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低GDP增速0.05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黎平县农林牧渔业平稳增长。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6.33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完成1.52亿元。全年大部分评估指标发展良好,除茶叶产量、食用菌产量、活家禽出栏数量同比呈负增长外,其余指标产品产量同比均为正增长。全年蔬菜、中草药材、园林水果及食用菌亩产两位数高增长。202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8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33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0.2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4.1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0.63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4.9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6.56万吨,蔬菜产量19.57万吨,食用菌产量0.39万吨,水果产量4.65万吨,中草药材产量3.32万吨,茶叶产量0.97万吨。

第二产业

黎平县第二产业以工业、建筑业为主。2022年,黎平县工业增长放缓,全县工业增加值12.29亿元,占GDP比重为11.5%。

第三产业

黎平县第三产业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以及旅游业为主。2022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430.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41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30.6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3.41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472人次。

社会

教育事业

2022年,黎平县有小学校点231所,其中完小83所,小学在校学生46855人,小学教职工3218人(其中民办25人)初级中学20所,在校学生21102人,初中教职工1542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10581人,普通高中教职工832人;中职学校1所,在校学生3819人,教职工95人;幼儿园212所,60所学校附设幼儿班,在园(班)幼儿21248人,教职工194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55人,特校教职工2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91.2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15.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58%。2022年全县中考人均分407.76,700分以上86人,较去年增加10人;2022年高考600分以上有16人,一本上线404人,二本及以上上线1448人,录取985大学31人,211大学151人。

卫生健康

2022年,黎平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463个,其中卫生健康行政单位1个,县级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县级医疗机构3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24个,朝阳麻风病康复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级卫生室381个,民营医疗机构48个,个体诊所41所。各级医疗机构共有编制床位2740张,实际开放床位3172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7.79张。卫生技术人员3365人,其中在编在岗1638人,编外聘用1727人,民营机构955人,乡村医师394人,全县执业、执助共976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40人;全县注册护士共1457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58人;全县全科医师共129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3.17人。

科技事业

2022年,黎平县科技工作有序推进。专利授权量为100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72件,外观设计专利23件。

文化事业

2022年,黎平县全县共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6.4万册,文化馆(站)1个。不可移动文物达413处。其中,51处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中国传统村落98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村寨5个,纪念馆5个。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3个。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7个,省级18个,州级13个,县级34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州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07人。开设4次免费培训班班次,培训人数共计226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黎平县累计建成农体工程项目311个。其中,乡镇级农体工程项目25个村级农体工程286个。建成综合性体育馆1个、雪碳工程馆1个生态体育公园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社会足球场10个拼装式游泳池1个、门球场2个、网球场2个。建成绿色步道累计长达50余公里、省级农体工程器材补充维护项目11个、州级项目6个、全民健身示范站6个、全民健身步道50公里。完成县体育馆智慧场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年入馆人数达29.3万人次。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269块,人均体育场地占有2.12平方米。

人居环境

2022全年黎平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9%,未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南田、草坪、平信出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类)比例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黎平县布设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101个,昼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52.9dB(A);布设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20个,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67.1dB(A)。

社会保障

黎平县总劳动力30.56万人,已实现就业人数23.41万人,全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02人,就业率达97.5%。全县累计实现社会保险参保337148人。其中,养老保险299595人,失业保险7766人,工伤保险参保29787人。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5550人,参保率为100.75%。全县纳入城乡低保11705户31873人,其中: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64户4938人,纳入农村低保保障的对象有9941户26935人。特困供养对象1678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1924.57万元;孤儿56人,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84.25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8人,累计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资金128.55万元;重度残疾人4312人,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84.84万元。

交通

综述

黎平县境域内现有贵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兴义至永州铁路、玉屏至从江铁路通过。黎平公交共开通8条公交线路,是黔东南州除凯里市外开通公交路线最多的县城。截至2022年,黎平县全县公路总里程432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3.4公里,国道155.0公里,省道361.8公里,县道547.3公里,乡道651.2公里,村道1394.4公里,组道1104公里。黎平县境内有黎平机场,于2005年11月6日正式通航,目前开通有3条航线。

公路

黎平县境内有两条国道(原S308省道升级为356国道、原S202省道升级为242国道),多条省道如S222省道(贵州黎平—湖南靖州)、S403省道(锦屏敦寨至黎平高屯)等。2020年,全县高速公路里程107.9公里,国省干道里程519.35公里,县乡公路里程3706.74公里。

  • G76厦蓉高速公路路经黎平县肇兴、双江、水口、雷洞四乡镇,其中设置双江、水口、雷洞3收费站出入口,贵迷1个服务区。

  • S15松从高速公路黎洛段2012年07月12日正式通车运行,设立永从、中潮、黎平南、黎平北4个收费站出入口,中潮、黎平2个服务区;三黎段2014年12月通车通往北部天柱县、铜仁市。

  • 黎靖高速公路贵州段2020年1月1日正式通车试运营,设置高屯、猫耳塘收费站。该路段全长16.096公里,沿线共有大中桥梁8座,隧道4座,枢纽互通2座,设计时速为80公里每小时。

  • 剑黎高速公路,2020年8月开工建设,全长74.4公里,预计2023年底建成通车。

铁路

贵广高速铁路,经过黎平县双江、肇兴、龙额、地坪等乡镇,并在黎平县与从江县交界处设置火车站——从江站。规划建设的城际铁路永兴铁路(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玉从铁路(玉屏至从江)拟经过黎平县城并设立黎平站。贵广高速铁路,兴义至永州铁路、玉屏至从江铁路穿过黎平县境内。

航空

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正式通航。黎平机场总投入2.4亿元,按4C级运行标准建设而成。这是贵州省继铜仁机场、兴义机场、安顺机场后第4个民用支线机场。黎平机场位于黎平县高屯街道,毗邻湘、桂两省区,距县城直线距离9公里,公路里程20公里。目前开通航线有黎平-长沙、黎平-贵阳、重庆-黎平-杭州航线。

公共交通

黎平公交目前共开通8条公交线路,是黔东南州除凯里市外开通公交路线最多的县城。其中1、2、3、4、6路为县城区公交,5路公交为黎平肇兴往返洛香,8路公交为黎平中潮工业园区往返中潮派出所,11路公交为黎平高屯往返黎平县城;截止2020年12月,黎平汽车站每天客车发班直达目的地130多个,其中省际客车线路18条、县际19条、县内90多条。

人文

综述

黎平县历史悠久,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侗族大歌,另外拥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平有五项“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世界上最早的侗族鼓楼雏型——述洞独柱鼓楼;世界上埋藏于地下最久、体积最大的阴沉木——杉木阴沉木;世界上最大的侗寨鼓楼群——肇兴鼓楼群;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合唱——黎平机场通航庆典晚会上万人合唱侗族大歌。

饮食文化

黎平县侗族人以腌酸食为风味佳肴,有腌鱼、腌肉、腌鹅、腌鸭、腌菜、腌酱等等。黎平县境内苗族分布广,各具特色。多数地方以腌鱼、腌肉为主要佳肴,酸菜为日常便菜;除此之外还有醋肉、糊米茶等特色美食。境内汉族饮食以米为主,副食有猪肉、牛肉等。黎平汉族嗜吃辣,冬天喜欢吃火锅。因境内汉族来自四面八方,带来各地的小吃,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具有黎平特点的风味小吃。汉族的风味小吃有炒米圆子、周岁糕、炒米等。境内瑶族嗜吃油茶、酸食、糯米饭。酸食有泡椒、酸虹豆、水盐菜、腌鸭、腌鱼、腌肉、虾酱、蟹酱等。瑶族的泡辣椒在县内各民族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虾酱和蟹酱也独具特色。

民俗节庆

侗族风俗

侗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其中“鼓楼、大歌、风雨桥”被称为侗乡三宝。

黎平县

  • 拦路歌

拦路是侗族最高的迎宾礼节、最隆重的迎宾仪式。客人在进入侗寨时,主寨中女孩在寨门前用板凳、纺车等作障碍物把路拦住不准客人进寨,主客双方须对唱拦路歌,若客人唱赢了主人才把障碍物逐一挪开,迎客进寨,若不能对歌则需喝罚酒方得进寨。

  • 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族在节庆活动结束前的一种集体歌舞。宾主手牵手,围成圈,唱着节奏明快的歌,伴着旋律,踏着舞步,绕圈跳动。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侗家人称之为“多耶”。踩歌堂象征着侗家人的团结友爱,被称为“东方圆舞曲”。

  • 抢花炮

抢花炮这种侗族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开始由商人为了聚集人群,生意兴隆,出钱举办,后演变为侗族群众性传统体育比赛项目。花炮都系着象征幸福的铁圈,有茶杯大小,外用红绿丝线扎得五颜六色。燃放时以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七八丈高的天空。在花炮落地时,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叫做“抢花炮”。哪队抢得“花炮”交到指挥台,哪队就是优胜者,将获得扎花雕龙、悬丝挂彩的花炮盒和红蛋、糯米粑、米酒、猪肉等彩礼及奖品。

传统节庆

黎平县有谷雨节、泥人节、侗年节、六月六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

侗年节

侗年,是侗族节日中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既是侗族人民祭祖,喜庆丰收的盛大节日,又是共同进行娱乐的节日。侗家在过侗年节时,主要吃猪肉、鸡鸭肉、鲤鱼、腌鱼、豆腐等,尤其冻鱼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侗年节的这天早上,先由家长一边烧香焚纸,一边念《侗年吉利词》。接着是敬神龛,放几挂鞭炮,之后,全家人才能吃早饭。过侗年节,当地四乡八寨的侗族同胞汇聚一起,举行斗牛、斗鸟、赛马、吹芦笙、唱琵琶歌等活动,喜过一年一度的侗年节。节日里,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聚集在一起。

黎平县

泥人节

黎平肇兴侗寨的山腰,坐落着厦格侗寨。这里居住着300多户,1200多人,全寨分上寨和下寨。上寨较大,位列东边,以赢姓和罗姓为主。下寨位于西边,几乎全是兰姓。黎平肇兴侗寨最具特色的就是中秋节的“泥人节”。“泥人节”,侗语音为“多玛道神”,“多玛”即“打泥巴仗”“道神”即放牛打斗,即“斗牛”。该活动,先抢鱼后斗牛。“人在泥中玩”“牛在泥里斗”是“泥人节”活动的综合内容。厦格侗寨“泥人节”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节日,更是侗家人传统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以及民族心灵等的综合释放,丰富了侗家人等精神文化的需求。“泥人节”在每年的中秋节举办。

文物保护

截至2023年,黎平县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省黎平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批次

编号

分类号

名称

类型

朝代/年份

第五批

402

208

地坪风雨桥

古建筑

第六批

1047

Ⅴ-174

黎平会议会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34年

第七批

1899

7-1899-5-292

述洞独柱鼓楼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22年

参考来源

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位于地坪乡村上下寨之间,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迄今为止已有110多年,桥长56米,桥宽4.5米。该桥造型美观、雄伟、工艺精湛,成为侗乡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作,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

黎平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平县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项。黎平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人,省级13人、州级14人、县级707人。共计738人。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名称

级别

侗族大歌

世界级

侗戏

国家级

月也

国家级

侗族琵琶歌

国家级

侗族萨玛节(祭萨)

国家级

侗族款约

国家级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国家级

侗族服饰

国家级

侗族摔跤

省级

侗族芦笙会

省级

哆耶(踩歌堂)

省级

侗族河边腔

省级

侗族婚俗

省级

求雨祭典

省级

记坚习俗

省级

珠郎娘美

省级

金汉列美

省级

蓝靛靛染工艺

省级

君琵琶

省级

侗族牛腿琴歌

省级

侗族笛子歌

省级

社节

省级

侗年

省级

侗族武术

省级

三省坡苗族民歌

省级

侗族医药.痧症疗法

省级

侗族抬官人

州级

千三祭祖节

州级

黎平平寨苗族情歌

州级

天甫洞哭歌

州级

黎平山歌

州级

十八寨花腔歌

州级

泥人节

州级

黎平民间庙会

州级

水师医术

州级

构皮纸制作技艺

州级

葛布制作技艺

州级

豆染技艺

州级

关公洗澡习

州级

参考来源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黎平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它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均为世所罕见。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黎平县

侗戏

侗戏是中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侗戏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伺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的。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申报的“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戏。

地方特产

黎平香禾糯(糯米)

黎平香禾糯主要产于贵州黔东南州,尤以黎平县为主。“黎平香禾糯”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中国本土农作物品种遗传资源,保护范围为黎平县岩洞、双江、地坪等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经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审查合格并公告批准,从2009年12月28日起,“黎平香禾糯”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黎平县

黎平茯苓

2014年11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批通过,“黎平茯苓”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黎平县已发展成为“中国干鲜茯苓集散地”,已具有完整的茯苓菌种培育、种植、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黎平油茶

黎平县是贵州省油茶主产区之一,已被列为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生产的“侗乡茶油”获国家“名优品牌”和“放心油”证书。黎平县油茶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种植油茶的乡镇已达17个,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州、全省前列。

风景名胜

综述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境内有国家级4A景区2个、3A景区5个、特级旅游景点1个、一级景点25个、二级景点37个。

黎平县A级景区名录

名称

级别

肇兴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翘街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黎平县八舟河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百里侗寨(黄岗侗寨)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黎平县佳所侗寨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黎平县南泉山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百里侗寨(四寨侗寨)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来源

主要景区

肇兴景区

国家级AAAA景区,是全国最大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之美称,景区主要含“八寨一山”,具体包括肇兴侗寨、中挪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夏格、纪堂、上地坪、登江、己伦、萨岁山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2007年被中国《时尚旅游》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共同评选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肇兴侗寨作为贵州省代表景点入选。

黎平县

  •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景区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距厦蓉高速出口洛香站和贵广高铁从江站5公里,距黎平县城46公里,是肇兴镇政府所在地。肇兴侗寨全寨有1000余户,4000多人,为全国最大而又古老的侗寨,被称为“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分为“仁”、“义”、“礼”、“智”、“信”5个“团”,寨内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楼与吊脚楼民居交相辉映,与四面的青山和田园融为一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村寨村民至今仍讲侗话、穿侗衣、唱侗歌、过侗节、守侗俗。民族民间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祭萨节、芦笙节、泥人节、抬官人节、踩歌堂等民族习俗活动。

翘街景区

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防示范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包含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两湖会馆、黎平古城、阴沉木、西佛崖石刻、黎平鉴泉、神鱼井、翘街、双井、红军广场、府衙等。

黎平县

黎平县八舟河景区

八舟河地处长江上游,位于黎平县高屯镇境内,距黎平县城10公里,距黎平机场1公里,是贵州省第二大河流清水江乃至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八舟河景区由喀斯特地貌景观、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景观、河、溪、库水域景观、丘陵草场景观以及村寨田园风光组成。以八舟河为纽带,巧妙地将“平湖飞瀑”、“草坪春色”、仙人岩、少寨溶洞群、桂花台、鸬鹚架、江心岛、红军桥、石龙山、天生桥、飞龙洞、黑滩和西园山庄等景点联串起来。

黎平县

历史人物

名称

简述

吴勉(1334-1385)

侗族,元朝末年五开卫(今贵州黎平)人。农民起义领袖。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廷集30万大军进剿。"拔军下屯,拔民下寨",插标占地,把侗、苗人民驱赶到穷乡僻壤,更激起了侗、苗人民更大规模的武斗反抗,一时风起云涌,席卷"八洞"。上黄一战,起义军失利,四千余人惨遭杀害,吴勉及其子吴禄被俘,被解送京师南京就义

周大谟

字荆川,明朝贵州黎平府人。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举人,历任国博历部司务员外郎、郎中,云南布政左参议。以清介闻名遐迩。是黎平人中第一位出任布政使的人

吕应阳

明朝贵州五开卫(今黎平县境)人。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武举人。次年成进士。官浙江都司,历任黎靖参将,浙江副总兵。是黎平人中较早的武将。《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

龙起雷

字时声,侗族,明朝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县)人。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次年进士。他是黎平的第一个进士。他也是贵州侗族中的第一位进士。历官江西清江县知县、南京大理寺(明朝中央审判机关)少卿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弹劾首辅(内阁大臣)赵志皋等人,因得罪当权派吏部尚书李戴,被李戴废除大理寺卿官职。从此还乡,"淡泊自安,无所请属。"他与史龙起春、龙起渊等文行并有声,时称"三龙"。《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

胡臣

字滨澜,明朝贵州五开卫(今黎平县)人。曾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今仅见《赠星士张士魁》诗一首:"非颠却善颠,辟谷饮流泉,拂尘星辰动,挥毫风雨悬。吉凶知名误,三丰是洞仙

获得荣誉

2016年11月,黎平县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

2018年1月,黎平县入选2017年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

2018年12月,黎平县入选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2019年2月,黎平县入选2018-2020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0年1月,黎平县入选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

2020年6月30日,黎平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属于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2020年7月,黎平县在“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中排名第15位。

2020年8月,黎平县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榜单。

2021年10月,黎平县上榜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