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兰州市下辖县。皋兰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为丝路重镇,陇西要冲。境域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皋兰县下辖4个镇,共有常住人口9.33万人,县政府驻石洞镇兰泉路1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皋兰县的:名称、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皋兰县

英文名

Gaolan County

面积

1682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温带半干旱气候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中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3°32'—104°22',北纬36°05'—36°50'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甘肃省

所属市

兰州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下辖4个镇

行政区划代码

620122

人口

9.33万人(2022年末常住人口)

方言

兰银官话金城片

GDP

89.53亿元(2022年)

人均GDP

71061元(2021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28788元,农村居民14952元(2022年)

著名景点

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园景区

邮政编码

730200

政府驻地

石洞镇兰泉路1号

电话区号

0931

火车站

皋兰火车站

简介

皋兰县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接触地带,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四季分明。皋兰自西汉设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27年首置金城县,1738年更名为皋兰县,直至民国初期一直为甘肃首县。1970年3月25日,皋兰县划入兰州市管辖,是当时兰州市辖三县之一。

皋兰县是兰白都市圈的核心节点城市,是兰州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传统农业大县。县域已形成装备制造、都市消费品生产加工配送、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什川软儿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荣获2018年度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2022年,皋兰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53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10.3:43.1:46.5。

皋兰地处中原内陆和西域的结合部,是中原内陆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会地,素有“名藩自古皋兰”之称。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为辖区三张特色文化名片,其中兰州太平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21日,什川古梨园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2009年5月20日,皋兰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称

匈奴谓天为祁连,皋兰乃祁连之转音,为高峻之意。蒙语河流岸边的高地为皋,临河之山上生长的兰草为兰,故名皋兰。

清乾隆三年(1738),临洮府移驻兰州称兰州府,取兰州主峰皋兰山为名,改兰州为皋兰县,此为有“皋兰县”名之始。此外,兰州名称的缘起,是由皋兰山而得。

历史沿革

夏至秦朝(约公元前2070~前221年)

夏、商时,皋兰县为西羌族居地。周时为羌戎、月氏、匈奴居地。

秦至汉朝(公元前221~220年)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青年将领蒙恬兵伐匈奴,三十三年,蒙恬主力由五原渡过黄河,至狼山山脉,攻占贺兰山地区,后收复河南。这一战使头曼率领的匈奴部落,终秦之世“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击匈奴之战后秦王朝在新收复的河南地设置九原郡,皋兰境域属榆中。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军两次纵深突袭河西走廊,匈奴折兰王、卢侯王被斩,擒获单桓、酋涂二王,匈奴败走,西汉军队取得胜利。皋兰县境域始属西汉王朝管辖。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至元狩二年(前121年)间西汉王朝设金城县。辖区有今皋兰及兰州市城关、安宁、七里河、西固等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辖金城县。王莽新天凤元年(14年),改郡县名,改金城郡为西海郡。

三国至隋朝(公元220~618年)

三国时期(220—265年),金城郡属凉州,辖金城县。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前凉张定将金城县治移之今兰州市区,兰州始有城池。东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置河州,金城县改属河州。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金城县属武威。东晋太元八年(383年),金城县遂为西秦苑川郡所辖。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金城县归河州镇管辖。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改金城郡为建昌郡,金城县属建昌郡管辖。北周(557—581年),金城县仍属建昌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兰州总管府,领金城、狄道二县,废郡。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改州为郡,兰州改为金城郡,金城县改为五泉县。郡治、县治均在今兰州。

唐至清朝(公元618~1911年)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领五泉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大震关,攻陷兰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五泉县地为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五泉县为吐蕃部族和西夏所据。

北宋仁宗景韦占三年(1036年),西夏元吴举兵攻兰州,兰州陷,遂为西夏所有。宋元丰四年(1081年),熙河经制李宪收复兰州,五泉县属熙河兰会路。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五泉县为兰泉县。金天会九年(1131年),金据兰州,废兰泉县,并于兰州,属临洮路。

元铁木真元年(1206年),置兰州府属巩昌总帅府。明洪武二年,明将徐达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属临洮府。清康熙二年(1663年),置兰州卫。五年,甘肃巡抚由巩昌府迁兰州,并定兰州为甘肃省会。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移驻兰州,改称兰州府,辖皋兰县、河州、狄道州、金县、渭源县、靖远县,改兰州为皋兰县,为府治,皋兰县名首次出现于史册。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2年(1913年)并兰州府、巩昌府为兰山道,领15个县。兰山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16年(1927年),废道改区,皋兰县属兰山区。是年,改皋兰县红水分县为红水县,划出皋兰县。次年,废行政区,改省、县两级制,皋兰县隶于省。民国25年(1936年)甘肃省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皋兰县直隶于省。民国30年(1941年),划出皋兰县城区及近郊16平方千米的的区域成立兰州市。皋兰县城即为兰州市区,兰州市区成为县中之区,故有“先有皋兰县,后有兰州市”之说。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4个兵团12个军多面布控,拉开解放兰州、解决西北问题的战略决战。8月25、26日,在沈家岭、营盘岭、窦家山及部分城区展开进攻,第一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歼灭敌最精锐的八十二军3个师等2.7万余人。最终,兰州战役胜利,敌军通过黄河铁桥西逃青海。8月26日凌晨,兰州解放,直隶于甘肃行政公署。兰州战役对解放整个西北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10月至今)

1949年12月1日,兰州市辖皋兰县,5日,甘肃行政公署撤销湟惠渠管理局,设湟惠区,划归皋兰县管辖。

1951年8月13日,皋兰县直隶于甘肃省人民政府。1956年1月,将皋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1957年8月,皋兰县治迁至石洞寺,今皋兰县界域自此时开始形成。

1958年4月4日,撤销景泰县,其地域并入皋兰县。4月11日,设立白银市,将皋兰县蒋家湾、强湾、王岘3个乡及川口、武川2个乡与金沟口镇部分地方划归白银市。12月20日,撤销皋兰县,其所属水阜、中心、忠和3个人民公社划入兰州市管辖,其余人民公社划入白银市管辖。

1961年12月15日,以原皋兰县行政区域恢复皋兰县,归白银市管辖。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皋兰县划归定西专员公署领导。

1970年3月25日,定西地区皋兰县划入兰州市管辖,为兰州市辖三县之一。1985年8月,将武川、水川、强湾3个乡划归白银市。至1990年未变。

2000年1月,什川乡撤乡建镇,改称什川镇。2000年8月西岔乡、忠和乡分别改称西岔镇、忠和镇。2004年12月,撤销石洞乡,与城关镇合并,更名为石洞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皋兰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为丝路重镇,陇西要冲。位于东经103°32'—104°22',北纬36°05'—36°50',东靠白银市白银区,东南跨黄河与榆中县接壤,南接兰州市城关区,西南与安宁区、西固区毗邻,西连永登县,北依白银市景泰县。总面积1682平方千米。

皋兰县

气候

皋兰县境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候干燥、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皋兰县多年平均气温7.4℃,1月平均气温零下8.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7℃(2008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38.9℃(2000年7月24日)。最低月均气温零下11.6℃(199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3.4℃(1971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9.0℃,最大日较差29.0℃(1978年2月27日),0℃以上持续期246天(一般为3月12日—11月12日)。多年平均降水245.9毫米,平均降水日数为73天。极端年最大雨量371.2毫米(1977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54.9毫米(1982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7月最多。无霜期年平均160天,最长197天,最短为132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65.4小时。

地质

皋兰县和周围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可追溯到长城纪之前,至今已有20余亿年。在这漫长的地史演化进程中,各个阶段的地壳运动是不均衡的、螺旋式的,但总趋势是由活动强烈向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阶段可分为中元古代、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以及7千万年至今的新生代。皋兰县境内基岩出露较差,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黄土及中新生代的红色砂砾岩层所覆盖,而基岩仅出露在县境北部、东部和南部的边界地带。境内缺失太古代,元古代的蓟县纪、青白口纪、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奥陶纪,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等时代的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均有代表。皋兰县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使老地层褶皱成山,奠定了本区的构造轮廓,褶皱紧闭,正逆断层发育,表现为地槽型特征。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不甚剧烈,褶皱平缓,具有地台型特点。但新构造运动在区内较为活跃,以大面积的升降运动为其主要特征。

地形地貌

皋兰县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接触地带,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上表现为石质山地与黄土丘陵交错分布。根据地貌特征可将县境划分周边山地、中部黄土梁昴丘陵地、黄河谷地和秦王川断陷盆地4个区域。

皋兰县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主要分布于县境的北部、东部和南部边界一带,大部分是相邻市、县、区间的界山,主要有魏家大山、南部土石山地、穹窿山地等,海拔在1459.2—2445.2米之间,最高点位于县城西北的二道沟沟脑,海拔2454米;最低点位于什川镇东北黄河大峡的县境边界处,海拔1452.4米。中部黄土梁峁丘陵是皋兰县地形的主体,其范围包括北部石质山地以南石洞乡的魏家庄、水阜乡的砂岗、忠和乡的潆了土石山地一线以北,秦王川断陷盆地以东,魏家大山以西的广大区域,海拔为1600米—2000米。秦王川断陷盆地位于皋兰县西北部,地势较为平坦,起伏不大,海拔1900米—2250米,其内盆地又被马鬃山、五道岘梁、尖山庙梁等近西北向的低矮山梁分为南北的条带,相对高差为20米—50米。盆地东西两边地势相对较低洼,西面为近代流水的沟槽。

水文水利

水文

皋兰县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黄河流经县境的东南部,境内河流总长度34千米,从榆中县大河坪向北进入县境,年均流量1070立方米/秒,径流总量337.9亿立方米。此外,蔡家河为黄河北岸的一级支流,是皋兰县内最大的河沟。蔡家河流经石洞镇、什川镇,流域面积1605平方千米,河流流经长度80.5千米。

水利

皋兰县主要有曹家沟水库、黑石川水库、红山根水库、三和水库、太平山水库等,拥有装机23万千瓦的小峡水电站和33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所)6座。引大入秦、西岔电力提灌、大砂沟电力提灌三大水利工程覆盖全县,安全饮水管网覆盖全县,饮水安全率达到100%,2022年4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皋兰段)水利配套工程、陈家沟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其为“省门第一道”生态廊道的重要水利基础保障工程。“十三五”期间,皋兰县建成地下水用于补充农业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机井34个、灌区14处,建成泵站196座,总装机功率82534千瓦,干、支渠91条537公里,斗农渠1887公里,水库5座,农灌机井33眼,塘坝94座;形成了以电力提灌工程为主,小型水库、调蓄塘坝、机井为补充的农业灌溉体系。

土壤

皋兰县的土壤有灰钙土、红黏土、灌淤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土壤属灰钙土,红黏土重点分布在黑石乡、中心、忠和等地的部分地区,灌淤土主要分布在什川沿河一带。耕地土壤采取起砂平地,农田渠系配套,增施有机肥料,种绿肥等措施,成为稳产高产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皋兰县有丰富的矿藏资源,金属矿有金、银、锌、铜等,非金属矿有石英砂、大理石、花岗岩、粘土等。其中,玻璃硅质原料储量1222.4万吨,其中D级储量380万吨,主要分布在九合颜家坪、咸水沟、曹家湾等地域;建筑石材主要分布在忠和与安宁区交界的深沟一带;建筑用砂矿主要分布在什川镇、水阜镇。此外,铜矿位于黑石川乡地喇牌东1.5千米的喇牌沟,主要矿物是黄铜矿、铜兰、孔雀石以及磁铁矿和赤铁矿;矿石含铜0.4%,含铁31.5%。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皋兰县共有耕地34281.78公顷,其中水浇地占45.42%;旱地占54.58%。石洞镇、黑石镇、西岔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72.43%。种植园用地5426.97公顷。其中果园占86.95%,九合、什川镇种植园用地面积较大,占66.36%。林地4153.91公顷,主要为其他林地占78.95%,忠和、西岔、石洞镇林地面积较大,占85.58%。草地183145.11公顷,主要分布在黑石镇、石洞镇、什川镇、水阜镇,占全县草地的73.85%。湿地57.83公顷,均为内陆滩涂,主要分布在什川镇、水阜镇,占全县湿地的86.6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561.99公顷,其中城市用地2614.62公顷,占24.75%;建制镇2755.59公顷,占26.09%;村庄用地4374.30公顷,占41.42%。交通运输用地4947.68公顷,其中公路用地2373.86公顷,占47.98%;农村道路2114.61公顷,占42.7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02.45公顷,其中,河流水面586.76公顷,占36.62%;坑塘水面249.79公顷,占15.59%;沟渠671.48公顷,占41.90%。什川镇、黑石镇、石洞镇、西岔镇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县水域的81.80%。

水资源

皋兰县水资源贫乏。皋兰县境内自产地表水径流总量为639万立方米,径流模数0.2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其中黄河河谷提灌区自产地表水170万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资源的26.6%;西南部丘陵提灌区自产地表水163万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资源的25.5%;中北部丘陵提灌、自流区自产地表水306万平方米,占全县地表水资源的47.9%。皋兰地区地下水埋藏深、贮量少、水质差。境内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主要有河谷(盆地)潜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全县纯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立方米。其中,中北部丘陵提灌、自流区,纯地下水资源为874万立方米,占全县地下水资源量的90.9%。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皋兰县境内有野生植物20科76种,林木有24科44属62种。野生植物主要有绿藻、地搭菜(地钱)、发菜、苔藓、芨芨草、醉马草、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棱草)、本氏针茅(黄草)、赖草(大彬草)、画眉草、白草等。此外,什川古梨园共有百年以上挂牌古梨树9425株,另有古槐树1株、古侧柏1株,形成了以古梨树为主体的古树群落,在兰州市乃至甘肃省都属于古树数量较多的古树群落。

皋兰县

皋兰县

动物

皋兰县境地貌形态和植被类型简单,野生动物稀少,境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共有5纲18目62种。主要野生动物有北方蝙蝠、喜马拉雅旱獭、阿拉善黄鼠、蒙古兔、草兔、鸢、红脚隼、石鸡、丽斑麻蜥、蜜点麻蜥、蛇、鱼、鲤鱼、鲢鱼、花背蟾蜍、青蛙、雨蛙等。境内有长尾雉、金雕、圆鼻巨蜥、暹罗鳄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亚洲岩蟒、阿尔泰盘羊、疣鼻天鹅、白鹇、美洲红鹮、薮猫、网纹蟒、灰斑悬猴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皋兰县

皋兰县

自然灾害

皋兰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冰雹、洪灾、雪灾、霜冻、沙尘暴等。其中,旱灾出现的频率高达87%,十年九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为严重。2009年3月28日—8月25日,旱灾持续139天,因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7720万元。冰雹年均1.4次,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强度大,一般都伴有暴雨、大风,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到9月下旬。洪灾平均7—8年一次,多集中在6~8月。2018年7月22日,皋兰县水阜镇出现百年一遇的洪灾,降下101.9毫米的大暴雨,创皋兰县1957年建立气象站以来两小时内的最大降水。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3月,皋兰县下辖4个镇,38个行政村,4个社区。县政府驻皋兰县石洞镇兰泉路1号。

皋兰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区号

邮政编码

下辖镇

皋兰县

620122

0931

730200

石洞镇、什川镇、水阜镇、黑石镇

参考资料:

政治

皋兰县领导班子

中国共产党皋兰县委员会

书记

康石

皋兰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何正春

皋兰县人民政府

县长

范仲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皋兰县委员会

主席

彭斌嘉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4.21

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皋兰县共有常住人口9.3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59.11%。常住人口较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减少约3.17万人,七普时皋兰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127人,占54.43%;女性人口为57030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0757人,占56.5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4400人,占43.47%。0-14岁人口为18821人,占15.04%;15-59岁人口为80819人,占64.57%;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517人,占20.3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727人,占14.96%。

民族

皋兰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藏族、满族、东乡族等16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879人,占总人口数的1.27%。

语言

皋兰县汉语方言属兰银官话金城片。兰银官话的特性是古清音入声今读去声,与其他六区分开(古清音人声读去声蕴涵古次浊入声也读阴平,古全浊入声读阳平),皋兰县的方言特点为单子调不分阴阳平。

宗教信仰

皋兰县境内宗教有基督教(新教)和佛教。皋兰县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场所主要有石洞寺、石洞寺下寺、华严寺、百衣观、什川镇长坡村基督教聚会点、石洞镇庄子坪村基督教聚会点等。

皋兰县基督教(新教)于民国27年(1938年)由兰州市广武门基督教会牧师颜尚义传到中川村,时信教群众甚少。后每年圣诞节、复活节、受洗日等节日,广武门教会都派人讲经,开展教会活动。至1957年皋兰县境内仅剩教堂1处,教徒剩10人。1958年宗教活动停止。1981年之后,信教群众购买私房1处,作为活动点。从此,兰州三自爱国会每礼拜天都派牧师、长老来主领礼。1990年,基督教活动聚会点发展到3处(中川、庄子坪、小涝池)。

皋兰县佛教从元代传入县内。佛事活动地点较有名气的有石洞寺和报恩寺。旧时有在家拜佛吃斋的居士,农历初一和十五日也到寺拜佛上香。1963年,有佛教寺庙1处,教徒166人,主要活动于中川、西岔、大横、和平、石洞等地区。1982—1990年,佛教以石洞寺为主要活动场地。由受戒于安徽省九华山祈园寺明进法师的照慧、照智二位僧人主持石洞寺佛事活动。佛事活动一般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中午上供,跪拜诵经。另逢佛诞日、出家日、成道日都开经诵拜。诵经上供时,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皋兰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53亿元,位于兰州市第9位,三次产业占比为10.3:43.1:46.5。皋兰县是兰白都市圈的核心节点城市,是兰州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县域以装备制造、都市消费品生产加工配送、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划定综合经济、循环经济、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五大经济片区,制定了“一镇一园区、一镇一主导主业”的发展思路。皋兰县规划建设了三川口工业园区、北龙口现代物流园区、九合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园区、黑石工业园、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园和水阜现代物流园等工业或物流园区。皋兰县各园区共入驻企业300多家,园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县GDP的80%以上。皋兰县有兰鑫钢铁、鸿丰电石、正大集团等龙头企业。

第一产业

2022年,皋兰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25亿元。较2021年增加0.05亿元,2021年皋兰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5.1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1万亩。肉类产量4395吨;禽蛋产量608吨。皋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皋兰县主要农业作物有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油料、瓜类等,有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软儿梨等特色农产品。皋兰县按照北部粮油畜牧集群区、中部种养加一体产业集群区、南部休闲生态农业集群区的产业布局,“一镇一园”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初具规模。先后建设接官亭扶贫产业园、梨花膏精深加工线、软儿梨汁精深加工线、优源禾尚头生产线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推出了软儿梨汁、梨花糕、梨花茶等特色产品。此外,“什川软儿梨”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荣获2018年度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第二产业

2022年,皋兰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8.64亿元。较2021年减少0.76亿元,2021年,皋兰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9亿元。皋兰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形成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冶金工业和生物医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长征机械、泛植制药、正大饲料等一批高新技术和循环利用产业项目。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家。主要有兰鑫钢铁、华壹环保、泛植药业、丰泉环保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此外,三川口工业园区被纳入省级园区,黑石工业园区被纳入市级园区,园区累计入驻鸿丰电石等300多家企业。

第三产业

2022年,皋兰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1.63亿元,较2021年增加1.43亿元,2021年,皋兰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5亿元,其中商品零售额46.31亿元;餐饮收入3.74亿元,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26亿元。皋兰县依据区位、资源等基础优势,形成生态文化旅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家政服务、仓储物流等产业业态。引进实施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城、久和汽配城、皋兰现代物流园、物产集团公铁综合物流园等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在电子商务方面,县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生态文化旅游业方面,皋兰县开发黄河奇峡、梨园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连续成功举办16届“奇峡梨园·魅力皋兰”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什川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经济功能区

皋兰县主要有三川口工业园区、北龙口现代物流园区、九合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园区、黑石工业园、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园和水阜现代物流园等工业或物流园区。

三川口工业园区

三川口工业园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域优势,规划面积6.3平方千米。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冶金铸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先后引进长征机械、泛植药业、鸿丰电石、正大集团、石羊饲料、德安建材等各类企业45家,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其中,兰州正大入选甘肃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工信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五批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十大领军饲料企业”。2012年6月,园区由兰州市政府批准成立。2018年,被甘肃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在。2020年度甘肃省开发区考核,三川口工业园在40个省级开发区中位列11名。

北龙口现代物流园

北龙口现代物流园位于皋兰县忠和镇,占地面积2.68平方千米。园区定位为未利用地生态修复创新区、人居环境示范区、文化旅游体验区。园区按照“现代物流聚集区,城乡一体示范区、生态文化景区”的要求,在区域核心区主要发展商贸物流;盐池片区以现代生态宜居为龙头,水源片区以生态修复、颐养大健康为主题。已引进兰州市野生动物园、北龙口国际物流城、福源新城、黄河新城、万福城、大华兰泉国际、丰泉环保等各类企业10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

社会事业

教育

皋兰县着重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构建县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皋兰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6.05%,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19%。皋兰县主要学校有皋兰县什川中学、皋兰县第一中学、九合中学、忠和中学、黑石川中学等。其中,皋兰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44年,是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市级示范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2021年,皋兰一中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2017年2月,皋兰县被教育部评为“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截至2021年末,皋兰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8所,其中幼儿园30所,小学33所(含教学点9个),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5所,高级中学2所,职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6433人,其中幼儿园3910人,小学7195人,初中3251人,高中2077人。教职工2017人,其中专任教师1813人。

卫生健康

截至2021年末,皋兰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6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乡镇卫生院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7个,医疗点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社会办机构37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开设床位53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7 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7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注册护士2.28人;共有全科医生62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4.2人。皋兰县人民医院于2019年7月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

皋兰县境域内主要医院

名称

等级

通讯地址

皋兰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皋兰县北辰路50号

皋兰县中医医院

二级甲等中医院

皋兰县石洞镇梨花路286号东北方向

皋兰县妇幼保健院

一级甲等医院

皋兰县兰泉路42号

科技

2021年,皋兰县专利授权量11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6件。2022年,皋兰县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创建省级科技创新企业4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先后实施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21项,涉及蔬菜、瓜果、花卉等新技术新品种,先后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50多个、新技术20余项,成果转化30余项。此外,皋兰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调整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63名,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针对产业培育、科普宣传、科技示范等内容进行技术指导。皋兰县麦粒香公司申报的西北旱区马铃薯主粮化技术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化

皋兰县建有县文化馆、县体育馆、县艺术馆、县非遗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等文化公共场馆,建成4个乡镇文化站、4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3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皋兰县实现57个行政村实现综合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皋兰县以“黄河鼓韵”文化艺术节品牌节会为指引,已连续举办10届“黄河鼓韵”文化艺术节,此外,还先后举办了少儿春晚、“银宇通”杯皋兰县好声音大奖赛、“爱在进行时”等专场演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皋兰县举办“奇峡梨园·魅力皋兰”庆祝建党100周年摄影展、“建党百年·百名主播颂党恩”“阅百年历程·传精神力量”等系列活动百余场次。

体育事业

皋兰县共建成体育场地389个,配套笼式足球场10个,配备篮球架87副、乒乓球桌127台、健身路径94套、室内健身器材70套,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101.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9.19平方米。2021年,皋兰县承办兰州市九运会青少年自行车赛、武术比赛、大众舞蹈比赛,其自行车队获得14金、5银、3铜的成绩,并位于九运会获青少年组金牌榜第五位、团体总分第六位。先后参加“2021年甘肃省青少年山地、公路自行车锦标赛”获得4金2银4铜,金牌数第2,总成绩第2;第三届西北五省八门拳邀请赛,在传统器械、传统拳术、太极等方面荣获了个人金奖9个、银奖15个、铜奖15个、纪念奖4个,集体项目银奖,集体三等奖。

人居环境

2021年,皋兰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均完成计划目标。COD、氨氮等指标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7天,达标率86.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十三五”末期,皋兰县城区和主要镇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燃气、供热等工程建设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在40%以上。河湖长履职步入常态化,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14%。

社会保障

2021年,皋兰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放率100%;对建档立卡户等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达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18260人,实现常住人口98%以上参保。皋兰县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2021年保障金额4.25万元,为3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儿童每人发放6000元的助学金;成立了皋兰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委托信息台账,并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交通

综述

皋兰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交通枢纽。皋兰县是中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十纵四横”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然形成。盐什公路、G341(白银到新区段)、国道109线改扩建、三川口横二路、县城西环路、朱中铁路等已全面建成通车,园区及乡镇道路四通八达,

公路

皋兰县道路公路里程达723.2千米,已初步形成了以皋兰县城为中心,省道、县道为主干,乡村、村组公路为支系的交通网络。柳忠高速、北绕城快速通道、兰秦快速通道、国道109线、国道312线和省道201线、214线贯穿全境。皋兰县境域内109国道里程52千米,皋营公路(省道)里程41千米;白兰高速公路里程35.75千米,柳忠高速公路里程15千米。2021年,皋兰县货运总量948万吨,比上年增长13.22%,货运周转量333675万吨公里,增长16.51%;客运总量216万人,增长13.02%,客运周转量7611万人公里,增长9.21%。

铁路

皋兰县境域包兰铁路、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贯穿全境。其中,包兰铁路由黑石川的猩猩湾入境,经黑石川、皋兰县城、石洞、水阜至忠和水源村的狼舌头湾出境,皋兰境内全长64千米,共设置8个火车站,其中皋兰站在甘肃省皋兰县城关镇,建于1956年。2019年10月,朱中铁路运营暨兰鑫钢厂铁路专用线正式通车,其位于兰州新区及皋兰县境内,朱家窑至中川线工程全长32.448千米,其建成将会提高钢厂货运量,节约成本,完善钢厂对外铁路客货运输的通道。

航运

皋兰县境域内可通航水域有2段,分别为柴家峡电站至小峡电站段、小峡电站至苏家沟段,均为五级航道。其中小峡电站至苏家沟段里程位27.7千米,全部位于皋兰县辖区。2016年,兰州黄河开发集团所属兰州水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开通兰州—什川水上旅游专线,帮助皋兰什川古梨园发挥其独特资源优势,已累计运送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营收180余万元。

公共交通

皋兰县已开通包括梨花路充电站、三川口小学、火车站、大砂坪小学、石洞小学、皋兰一中等站点在内的城际、城乡公交客车线路10条。

人文

综述

皋兰地处中原内陆和西域的结合部,是中原内陆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会地,自西汉设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素有“名藩自古皋兰”之称。皋兰县孕育了一代书杰魏振皆、明御史邹应龙、象棋大师彭述圣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太平鼓、兰州鼓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歌、铁芯子、天把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兰州鼓子和魏振皆书法已成为县域文化三张名片。皋兰县是“太平鼓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此外,皋兰什川古梨园是古梨树存量最多的梨树栽培体系,其被列为国家“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饮食

皋兰人民群众自古便以自己种植的小麦为主粮,玉米、谷子、蚕豆、洋芋等为杂粮。一日三餐,早餐为馓饭、疙瘩子等;午餐多为锅盔、馒头、甜馍馍、炒面(将小麦、豌豆、麻子等炒熟,磨成面粉);晚餐多为面片子、面条子等。所食蔬菜种类繁多,有白菜、莲花菜、萝卜、油菜、包心菜、茄子等。四季饮品以茶水为主,辅以糖水、浆水、凉开水等。地方风味美食主要有面茶、长面、拉条子、烧锅子、沙葱菜、灰豆子等。

面茶

面茶是皋兰长期流行的传统饮食。制作时将羊油在锅内熔化开,然后掺拌经炒熟之白面,加入盐、花椒等调料和油炒 杏仁、葱花,冷却后凝固成块。饮用时,切为碎屑煮熟再调以佐料即可。其味浓香适宜,多在秋、冬季清晨为食。

拉条子

拉条子以当地产的小麦面或其它上好的面为主料,水中加适量蓬灰卤汁和面,面和好后稍捂,然后拉成宽窄粗细各种面条,煮熟后调配副食而食。拉条子以其劲道、耐嚼著称。

浆水面

浆水一般多用苦苦菜、白菜、芹菜等注入面汤,待发酵后,将凉开水兑入,炝以葱花香菜而成“浆水汤”。面条煮熟后捞入浆水汤中,其面精汤清,味酸色淡,以凉爽、可口著称。

习俗

婚俗

皋兰县传统婚俗一般要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改革开放以后趋于简化,现大致要经过相亲、打听、提亲、订婚行礼、追节、通日子、铺床、压床、喜日、回门、洞月等流程。其中,洞月结束代表整个婚姻礼仪完毕,姻亲关系正式确立。洞月是指婚后近一个月,新娘要去娘家“坐洞月”(亦称对月),一般由新娘的兄弟接送,去后留住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布鞋。

丧俗

皋兰县老人去世前后大致要经过置办寿衣寿材、挺丧、请东、看风水、报丧、守丧、祭奠、领羊、说娘家话、出殡下葬、净宅等程序。其中,领羊是指孝子、女婿等至亲要为亡者拉羊。挺丧三日领孝子的羊叫“引路羊”,其余的集中在祭奠之日。领羊时献羊者各自用水浇洗羊的脊背、耳鼻、四蹄,烧纸燎过后祝告,俗有“摇头不算、扯展大领”“领羊如答话”的说法。净宅是指灵柩出门后,家中需打扫,烧掉无用不洁之物,再用清水泼洒内外,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后在家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水盆里放菜刀,送殡归来的人需净手,寓意刀割水洗。

民间艺术

社火

社火是城乡人民传统的文化活动,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社火表演俗称“闹社火”“玩社火”,一般以村为单位,由“头人”或称“社头”组织群众进行。

在皋兰,农历年末除夕社火队绕村一周(名曰“扫街”),至来年正月十六晨(名曰“送瘟神”)为高潮期。社火内容名目繁多,主要有太平鼓、舞狮子、铁芯子、高跷、旱船、龙灯、大头罗汉、秧歌、跑驴、腰鼓、锣钹等,还有打趣逗闹的丑角,俗称“瓜娃子”“疯婆娘”。皋兰社火以太平鼓、铁芯子、舞狮子并称为“皋兰三绝”,也叫“北山三绝”。

兰州太平鼓

皋兰县黑石川乡是兰州太平鼓制作的发源地,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108人。兰州太平鼓有“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衍出轻、重、缓、急等不同敲击方式。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皋兰县太平鼓协会。

铁芯子

铁芯子是流传于兰州皋兰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广场艺术,县内主要流行于什川、泥湾、河口、长川、水阜等地,尤以什川地区最为盛行。表演时数十名青壮年将桌抬起,锣鼓在前开道,前呼后拥游行街市。铁芯子的高度一般为5—7米,分三、四层设计,每台铁芯子上多则四五人,少则二三人。皋兰铁芯子在制作工艺上讲究安全、美观、舒适。根据每台铁芯子的内容设计,在最下端受力集中的部分选用较粗的钢管钢筋铆焊,上部则用较细的但可承受孩童重量的小钢筋焊接,这种设计主要为孩童的安全考虑。铁芯子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狮子

皋兰县的舞狮属北狮的一种,狮身多为麻皮染成桔黄色或绿色的狮被,狮头多用纸浆裱糊压缩成型后彩绘而成,现今已将狮眼、狮耳作成可活动的材料,狮头直径约50—60厘米,狮身长约1.5—2米左右。表演时两人配合,一人撑狮头居前,另一人躬身在后,手抓前者腰带,晃动狮尾。舞者上身披狮皮,下身穿黄色长裤,足蹬与狮身同样色调并着了毛的球鞋,舞时只见狮子不见人。领狮者多为习武之人,手持彩珠(绣球)逗引狮子随其指挥表演。旧时,春节社火中的舞狮多为边走边舞,用农家的长条木凳和数台方桌组合成三四层的表演台,地滩舞后跳方桌,先跳方桌四角,而后逐层到最高层,此为旧时舞狮的高峰。近年来,皋兰的舞狮在原来“跳方桌”的基础上用钢筋角铁焊接成十多层的表演台,置于农用车或载重汽车之上,高达十几米。在最高层,舞狮者中的后者抱起前者成直立状,绕转一圈后两人脱狮皮向观众鞠躬致谢,然后逐层下架,这种表演形式和技巧已成为皋兰舞狮的一绝。

文物古迹

魏家庄墓群

魏家庄墓群位于皋兰县石洞乡魏家庄村南4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曾暴露并清理砖室墓1座,系男女合葬墓。出土有陶灶、小铜刀、玉器各1件、五铢钱币1枚。另有大量的陶器残片。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代考古和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魏家庄墓群被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皋兰段

明长城皋兰段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和西南部,在皋兰县境内,明长城主要经过什川镇和中心乡。现存有墙体和单体建筑,墙体分为山险和人工构筑墙体全长28.3千米。总体分为两条线路:一条分布于县境东南部黄河沿岸,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另一条分布于县境西南部山区,大体呈东南—西北走向。本段长城烽火台有三条线路分别为位于西北部西岔境内、东北部石洞镇境内包兰铁路沿线、南部石洞、水阜乡之南和忠和、中心乡之北。

糜不老烽火台位于什川镇接官亭村大路沟(舍儿岔)东。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形似覆斗状。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围墙外东、南、北三面挖有壕沟。烽火台周围散存零星外黑釉内白釉瓷片。

石洞寺

在皋兰县石洞镇魏家庄村的东山之麓,有一佛教寺庙,因建于山腰间的天然石洞附近,故称之为石洞寺。石洞寺始建于元代,时称石空唬喇(蒙古语,意为山中之城)。石洞寺最初是当地杨氏家祠,相传金城杨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闰八月所立《金城杨氏先茔记》墓碑至今尚存。1970年,在修建西岔电力提灌工程时,将石洞寺原有寺庙拆毁殆尽。1989年,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石洞寺佛教活动恢复。重建石洞寺。石洞寺新建工程于1995年底基本竣工。在释照慧主持下,于红砂岩壁上打开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石洞。形成洞穴式殿寺,分别命名为正殿、北殿、南殿。后又对石洞寺大殿主体进行油画装修,塑造了十八罗汉像,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胜过旧寺风貌。

皋兰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皋兰县是太平鼓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皋兰县的兰州太平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为皋兰县太平鼓协会。此外,兰州太平歌、铁芯子制作技艺、兰州“天把式”、皋兰曲子戏、什川灯火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川灯火

“什川灯火”又称“花灯、彩灯”,是什川春节社火独有的特色民俗,宋朝的时候便已出现,每年正月十一、十二晚上都要耍花灯。什川花灯主要有宫灯、龙灯、莲花灯、盆景灯、鱼灯、十二生肖等种类,花灯的制作工序非常严谨,一是取材,购买细竹、铁丝、彩纸等材料;二是截篾,按花灯的大小截取篾条所需的长度;三是编织,用软纸搓成纸捻,蘸浆糊将篾条依造型在链接处扎紧晾干;四是糊灯,取纤维好、有韧性的绵纸或绸纱进行裱糊;五是彩绘,根据灯型所需,进行彩绘,图案有人物、八仙、山水花鸟、仕女等;最后是装饰,在周边分别饰以花边,然后粘贴上一周排须,再配以彩球、彩穗等,一盏花灯才算完工了。什川灯火寓意祈盼风调雨顺,渴望丰收或安居乐业。2017年,什川灯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把式

天把式也称“把势”。一方面指武术的架式,诸如抓缚衣袖,做个把势模样。另一方面指老手、行家。皋兰的“天把式”以什川为最。他们脚踏一根长达十多米状如蜈蚣的独木梯子,依靠云梯和戗杆在与树冠同样的高度,从事着梨树养护、果实采摘等活动。“天把式”操作天梯主要有查、提、挪、蹾、戗等步骤,在“提、挪、蹾,戗”中架好梯子,上到预定的位置,然后将带有木钩子的绳子一头缓缓放到地面,下面的人将筐子挂在钩子上,“天把式”再缓缓拉上去。“天把式”梯子设计简单、古朴,但精巧、实用,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天把式”是勤劳的果农在梨树管理劳作中的创举,是300多年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积累和结晶。2008年,“天把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特产

皋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其地方农业特产主要有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软儿梨、禾尚头小麦等。

皋兰县

软儿梨

软儿梨也叫冻梨、香水梨,是兰州市皋兰县的特产。软儿梨种植历史悠久,什川镇软儿梨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种植。梨子初采摘时,果皮黄中带绿,青中泛红,果肉较硬而味微酸。经40多天自然熟化,果皮变黄,果肉变软,果味变甜。随着气候变冷,果子冻结如石,果皮由黄变褐,果肉返砂,称为“软儿梨”。其吃法独具特色,将鲜果贮藏到冬日春宵变为“褐蛋蛋”时才品用,风味更佳。1994年10月,兰州软儿梨果汁荣获国家林业部全国林产品博览会银质奖。2015年7月22日,农业部批准对“皋兰软儿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皋兰县

红砂洋芋

皋兰红砂洋芋种植历史悠久,乡民们在地里铺压一层当地特有的红绵砂,俗称红砂地,可降低土壤的PH值,压碱抗旱,这种红砂地非常适宜红砂洋芋生长,故有“皋兰红砂洋芋”之称。其外观皮色鲜亮,块茎表面为浅土色至浅褐色,大小适中匀称,单个块茎重量在175克—199克之间,主含淀粉,干物质中80%为淀粉。它可做蔬菜,又可做主食,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皋兰红砂洋芋雪花粉、泥粉、薯片、膨化食品、酥脆薯条、薯饼、罐头,以及食用的粉条、粉丝、粉皮等。

风景名胜

综述

皋兰县旅游资源丰富,县域东南部什川镇有“世外梨园”之称,中部石洞镇有远近闻名的石洞寺;西南部有“万亩桃园”“天斧沙宫”等自然景观;北部黑石镇地域广阔,有独特的高原风光。截至2022年12月,皋兰县有什川古梨园景区、石洞寺景区、皋兰生态农业观光园3家国家级旅游景区。其中,什川古梨园景区先后荣获“世界第一古梨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

皋兰县旅游景区名录

截至2022年12月31日

等级

景区名称

地址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兰州市皋兰县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园景区

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兰州市皋兰县石洞寺景区

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

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兰州市皋兰县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

皋兰县石洞镇西电工程水利管理处水库

参考资料:

主要景区

什川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栽植于明嘉靖年间。现存梨园面积3939亩,主要品种是“冬果梨”和“软儿梨”,数量约各占一半,均为甘肃省著名品种。园中树龄百年以上古梨树9423株,其中,树龄达300年以上的有2000多株,平均树龄达260年。每年4月中旬,梨花便迎来盛开期,景致别样,置身梨园如入“绿色氧吧”,有众多游客前来看花赏景。日本早稻田大学植物学家称之为“植物界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此外,什川镇利用古梨园的旅游资源,改善文旅基础条件、打造四季民俗游、自建的民俗博物馆等。2013年4月12日,什川古梨园由世界吉尼斯正式授牌并颁发“世界第一古梨园”认证证书,2013年5月21日,什川古梨园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2014年,什川古梨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皋兰县

皋兰县

石洞寺景区

石洞寺位于皋兰县城东南部,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景区以县城东山为主线,有石洞寺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区、平豁岘至石岘为主的民俗文化区、石岘至古墓沟为主的生态休闲区、以古墓沟至中岔沟为主的造林绿化试验区,是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有名藩塔、石碑石鼓、文化长廊、皋兰书院、九色鹿广场、东湖公园等景点。其中,皋兰书院是自明清以来兰州市“四大名院”之一。总占地面积约1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牌坊(大门)、正殿(上下两层)、东西陪房、前后花园、停车场、前后亭台等建筑,气势宏伟。石洞寺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皋兰县

皋兰县

著名人物

人名

生卒年

简介

邹应龙

1520—1580

皋兰县兰沟村邹家庄人,明工部右侍郎,明朝的杰出人物

王孔璋

1897一1947

皋兰县长川人,皋兰籍中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魏振皆

1889—1974

皋兰县石洞镇人。中国近现代具有创新书体艺术的人物

王毓泰

1903—1998

祖籍山东,后定居甘肃皋兰县长川村。曾任全国棋协委员、甘肃省棋协顾问

注:仅列出部分人物

重要荣誉

授予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或部门

2017年2月

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中国教育部

2018年12月

甘肃省级文明县

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

2019年7月

甘肃省双拥模范县

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甘肃省军区

2020年9月

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中央网信办

2021年7月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中国交通运输部

注释

[a]

皋兰山主峰,也是兰州战役中最高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