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是明代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芭蕉的:作品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介绍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创作年代

作者

王世贞

作品名称

芭蕉

作品原文

芭蕉

亭午方床鹿梦过,起看纱碧上文波。

琮琤半杂淇园竹,揺曳仍疑下泽荷。

太液风低初卷袖,阳台雨细不沾罗。

莫言弹事休文苦,听罢秋声恨转多。

注释译文

芭蕉:又称“甘蕉”。单子叶植物,芭蕉科。多年生草本。叶长圆形,很大,翠绿色,有光泽。花红褐或紫色。果实像香蕉。原产日本和中国台湾。叶纤维可织布。根、茎、叶、花可供药用。

亭午:正午。

方床:卧榻。

鹿梦:据《列子·周穆王》载,春秋时,郑国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以"鹿梦"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

琮琤:cóngchēng,象声词。形容敲打玉石的声音、流水的声音。

下泽荷:下泽车,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

太液:古池名。汉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

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遂以"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

弹事:弹劾之事。或弹章。

休文:南朝沈约字休文。《文选》有沈休文、任彦升弹事。

芭蕉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市)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朝中叶“后七子”主要代表人物,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述甚丰。有《弇州史料》1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