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年7月4日-1938年3月17日),字之钟,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人,著名川军将领,革命烈士。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王铭章的:人物生平、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相关影视作品、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王铭章

身份

川军将领

所处时代

民国

最高官职

陆军上将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四川省新都县太兴乡

出生日期

1893年7月4日

去世日期

1938年3月17日

终年

45岁

去世地点

山东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

主要成就

滕县保卫战

简介

王铭章早年在家族的资助下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参与过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王铭章转入陆军军官学堂,后参加护国战争、滇缅军阀混战等战斗,因战绩卓著,升至川军13师师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王铭章率部出川抗战,成为最早出川抗战的一批队伍。出川后,王铭章先后在山西娘子关、寿阳一带阻击日军。1938年1月,徐州会战爆发,王铭章所部奉命在山东滕县北布防,多次阻击日军攻破滕县外围阵地。日军在改变策略后,滕县外围阵地被攻陷,王铭章奉命防守滕县县城,1938年3月14日滕县保卫战打响,王铭章率3000余兵力与约3万日军展开激战。由于日军依靠优势火力,对滕县县城进行狂轰滥炸,滕县县城逐渐被攻破,双方展开巷战,王铭章与其参谋长赵渭滨等十余人在指挥作战时被日军发现,遭到日军密集扫射,同时殉国。王铭章所部除10余人突围生还外,大都以身殉国。

王铭章所指挥的滕县保卫战打击了日军矶谷师团的嚣张气焰,阻滞了日军南犯徐州的计划,为中国随后围歼日军坂垣、矶谷两师团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王铭章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并为其举行国葬,在给王铭章颁发的嘉奖令中称赞他:赋性刚毅,志行忠贞。1984年9月14日,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王铭章将军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3年,王铭章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太兴乡,父亲王文焕,以小贩为业,母亲邱氏,令生有一女。王铭章因天资聪明,父亲王文焕决定让其入学读书。但王铭章还未完成学校,家中母亲和父亲便接连去世,后在叔祖王心田的资助下,王铭章得以从新都县高小第一班毕业,并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

初涉革命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同盟会会员借机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包围程度。正在四川陆军小学就读的王铭章加入“同志军”,与前来镇压起义的清政府军对抗。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成立陆军军官学堂,王铭章随即转入该校,成为步兵科第二期学员。

1914年,王铭章从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后,被分配至川军刘存厚部供职,初任见习排长,后升排长。1916年,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以反对袁世凯称帝。王铭章随军参加对抗袁世凯军队的战争,转战于泸县、纳溪县一带,曾在战斗中身受轻伤,后升任连长。

护国战争引发了川滇军阀混战,1917年王铭章率部在成都及仁寿县土地坎参加与滇军罗佩金部、黔军戴戡部的作战,战斗中王铭章身负重伤,因功升任营长。次年,王铭章调往越西县,兼任兼冕(今冕宁县)、越清乡司令。1920年,王铭章再度转战资阳、内江、泸州和重庆之间与滇军作战,期间升任川军七师13旅第25团团长,先后驻防江津、永川。1922年,王铭章再次率部参加川黔军阀混战,后升任川军13师第25旅旅长。

1924年后,四川境内的战争逐渐平息,王铭章驻防德阳县,晋升第13师师长,隶属于“川西北屯殖军总司令部”。

奉命改编

北伐战争开始后,川军奉命接受改编,王铭章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四师师长。任职期间,王铭章曾在德阳、罗江、什邡、绵竹一带的红灯教活动。1932年冬,成都地区的刘文辉、田颂尧、邓锡侯为扩充势力、争夺地盘,而发生内讧。王铭章奉命在成都市区与刘文辉部展开巷战,并在战斗中夺取皇城内煤山制高点。刘文辉所部被驱逐出成都后,王铭章兼任成都卫戍司令。

1933年,王铭章奉命任川陕边区左纵军司令,率部“围剿”红军。同年7月,国民政府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组织川军六路“围剿”传陕根据地,王铭章率部参加。1935年,第29军被改编为41军,王铭章出任第1师师长,先后在洪雅、江油、甘孜各地“围剿”红军。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王铭章奉命入陕,途中被告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又率部返回德阳。

出川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铭章与许多川军将领一起主动请缨出川抗战,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驻四川的第41军、45军、47军组成22集团军,由总司令邓锡侯率部出川抗战,成为最早开赴抗日前线的川军。1937年9月6日,王铭章在驻地德阳县广场召开出川抗日誓师大会,号召所部出川抗日,誓死报国,并留下遗嘱。随后,王铭章率部由川入陕,部队进至潼关时,正值山西北部战况紧急,王铭章奉第二战区长官的命令向晋北推进,后因日军进攻娘子关,王铭章所部又转战晋东,在娘子关西南地区,堵截西进的日军第14师团。双方在晋东寿阳,王铭章率部以步枪、大刀、少量的机关枪、迫击炮等土劣武器,与日军展开血战,最终成功掩护友军安全撤退,缓解了太原的紧张形势,此战中王铭章所部武器装备、人员均损失近半。而后,王铭章又率部紧急驰援晋南,在沁源一带与日军作战40余日。

王铭章

滕县殉国

1938年1月,徐州会战爆发,王铭章所部奉命在山东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北布防。1938年3月9日,日军第10师团长矶谷廉介奉日军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的命令,向滕县县城发起进攻,滕县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在第一阶段在战斗中,日军在飞机、坦克等炮火的掩护下,向滕县县城外围北界河、北沙河、南沙河防线展开猛攻,王铭章所部阵地多次被突破,但都被其组织敢死队重新夺回。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王铭章所部击毙日军少将中岛荣吉,并缴获了大量文件、资料等。

王铭章

此后,矶谷廉介改变了战术,改正面进攻为右翼迂回,在直取滕县县城的同时使滕县县城外围阵地不攻自破。战斗开始后,中国正面的各部队的后方被截断,部队遂进入混战,导致滕县县城外围阵被逐个击破,至3月14日夜滕县县城完全暴露在日军面前。

王铭章

危急时刻,王铭章奉命固守滕县县城。当时,守城部队大多已被日军打散,城防空虚,仅有2500左右兵力,以及县城警察和保安队500人左右。王铭章向上级求援,但援军赶到需要时间。于是王铭章以必死之心昭告全体官兵:我们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王铭章

3月16日拂晓,日军依靠其火力优势,向滕县发起轮番进攻,在王铭章所部的阻击下,当日日军未能突破阵地。夜间,王铭章趁休整期间,重新调整兵力部署。王铭章下令部队放弃外围阵地,集中守卫城防,并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时关闭交通。17日,日军援军赶到,矶谷廉介以约3万的兵力向滕县再度发起攻击,日军对滕县进行轮番轰炸,南城墙和东关很快失陷,中国守军失去城墙等工事掩护,暴露在日军的 火力之下,伤亡极大。

王铭章

王铭章在城中心十字街口继续指挥作战,至下午5时,敌军占领城西关,中国守军与之展开巷战。王铭章亲自登上西北城墙,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城墙缺少掩体,警卫排全部阵亡。王铭章决定绕城到西关火车车站继续指挥作战,在行至西关电灯厂附近时,被日军发现后王铭章及其参谋长赵渭滨等十余人遭到日军密集扫射,同时为国捐躯。

王铭章殉国后,城中部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各自为战,大多在失去战斗力的时候设法与日军同归于尽。战斗持续至18日午后,全城守军仅10余人突围生还,其余全部牺牲,滕县县城被日军占领。

王铭章

国葬追悼

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县城四昼夜,所部生还无几,其所指挥的滕县保卫战打击了日军矶谷师团的嚣张气焰,阻滞了日军南犯徐州的计划,使中国军队赢得了台儿庄大战的充分准备时间,随后围歼日军坂垣、矶谷两师团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滕县县城失陷后,当地帮会和红十字会等团体找到王铭章遗体,偷运出城,辗转至武汉进行公祭。王铭章灵柩所经之处,大量军政机关及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等自动前往祭奠。1938年5月9日,王铭章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都参加了迎灵和公祭。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的抗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追赠其为陆军上将、明令褒奖,并为其举行国葬,拨款1.2万元治丧,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在原籍新都建墓立祠。

国葬之后,王铭章灵柩移至家乡新都安葬,灵柩运回四川途中,群众路祭络绎不绝,英、法在长江的船舶都下半旗,鸣礼炮致哀。忠骸运抵新都后,县各县人士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9月1日,王铭章被安葬于四川原籍新都县祠墓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壮节殊勋”于基园之门额;蒋介石以“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思诚垂宇宙;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的楹联,竖立墓园两侧,供人瞻仰。

1984年9月,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王铭章将军为革命烈士。

王铭章

王铭章

王铭章

王铭章

人物评价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其撰写的回忆录中对王铭章及其川军所在滕县保卫战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写出川军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王铭章牺牲后,国民政府的褒奖令中,称他:赋性刚毅,志行忠贞。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写挽联,称赞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在致王铭章的悼词中称: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

后世纪念

王铭章墓园

王铭章墓园位于新都县于城西外川陕公路南侧,1942年王铭章殉国4周年时竣工,墓园坐南向北,面积10840平方米。墓碑题:故将军上将王公之钟讳铭章墓,两侧皆建碑亭。

后成都各界在少城公园竖王铭章将军的骑姿铜像一座,成都青羊宫附近葬有将军及同时殉国的122师少将参谋长赵渭滨将军的衣冠墓各一座。

王铭章

王铭章

王铭章

王铭章

王铭章烈士纪念碑亭

在王铭章的牺牲地,今山东省滕州市荆河之畔,龙泉塔之东,设有一座抗日民族英雄王铭章将军牺牲之地纪念碑亭。该碑亭落成于1989年4月,为木质结构的民族建筑形式。

王铭章

铭章中学

王铭章开赴抗日战场前夕,曾留有遗言,若战死沙场希望能将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办一所学校。1941年,夫人周华玉及叶亚华女士遵照王铭章生的遗愿,献出遗产,在新都城西创建“铭章中学”一所,后更名为“四川省新都中学”。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王文焕

经商

母亲

邱氏

生有一子一女,长子即王铭章

妻子

周华玉

 

侧室

叶亚华

 2009年9月2日,从台湾前往位于新都区的王铭章烈士墓进行祭奠

长子

王道鸿

 

次子

王道义

 

三子

王道纲

 

女儿

王道洁

 

王铭章

王铭章

王铭章

相关影视作品

时间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角色演员

1986

电影

《血战台儿庄》

翟俊杰

2013

电视剧

《铁血征途》又名《壮士出川》

王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