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呵呵,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创作背景
诗人纪弦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一般认为此诗是作者思念所爱之人而作,也有观点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抽象的悬念,诗歌可能指代对家乡或祖国的思念。
作品鉴赏
这首诗具有意象与旋律之美。诗人创造性地以恋人的“名字”作为全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并以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围绕中心完成全诗的意象结构,以恋人的名字借代恋人本身,对恋人“你的名字”的钟爱和赞美,正是对恋人本身的钟爱和追求,这也使全诗增加了一层含蓄的意味。
《你的名字》一开始,就出现了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用第一人称的呼告语呼唤恋人的名字。如果诗人把“你的名字”具体化,全诗就会因那种特定的限指性而减色。抽象的“你的名字”的泛指性,能将个人的感情经验提升到普遍性的层次,引起读者对不同名字的美的联想,从而共同参与审美创造。在第一、二两节中,“呼”“唤”有声,是听觉意象,“写”“画”有形,是视觉意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则应该是如真如幻的意觉意象了。在第三节中,诗人以一系列比喻来比拟恋人“发光”的名字,而诗人的才华也于此“发光”。这一节连用七个比喻,虽然都用“如”字构成明喻,但却无单调之感,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运用了博喻这一艺术手段。人常说“好有一比”,诗人却连用七比,有强烈的印象趣味。其二,在意象的强度和语式的幅度上多加变化。“日”“星”“灯”“钻石”“缤纷的火花”“闪电”以及“原始森林的燃烧”等,同为“发光”,但光亮的程度各异,它们并置在一起,可以看到殊而不同的变化,也可见诗人求异性思维在这里作扇形展开。第四节也颇为精彩:“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海枯石烂的恋情,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方式的表现。总之,第三节写“发光”之“亮”,第四节写“长成”之“大”,角度虽各有不同,但像四面八方的箭矢都奔向一个红心,诗人花样翻新的赞美词都是奉献给一个芳菲的名字。
《你的名字》虽然不讲究脚韵,但它却追求圆顺而流畅、优美而动听的旋律,宛如一曲悦耳清心的轻音乐。它的旋律美的形成,一是由于“复沓”。第一节的“最轻最轻”和“轻轻地”乃至“每夜每夜”,是紧相承接的反之复之的语词复沓;第二、三两节中连用七次于每句结尾的“名字”和“你的名字”,是同一句型的接连复沓;第四节前三行“刻你的名字”以及二、三两行的“在树上”与“在不凋的生命树上”,是句首与句尾的短语复沓;结尾一节七个“轻”字的连用,是同一词语在句中的复沓,而这一节每一行结尾的“你的名字”,则又是句尾位置上的复唱了。复沓渲染出浓郁的氛围,倾吐出喷薄的激情,结构出独特的旋律。试想,如果取消了复沓,这首诗便不会有这种动人的风情了。构成旋律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回环”。例如开篇一节和全诗最后一句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构成了首尾的重复与呼应,即整篇美学结构的大回环;诗的第三节的四行,承接第二节末句“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构成近距离节与节的回环;第四节的六行,是对第二节前两行“写你的名字”与“画你的名字”的承接,这是远距离的节与节的辉煌。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节首句“大起来了,你的名字”与前一节末句“你的名字也大起来”,构成连锁式回环;第二行“亮起来了,你的名字”则与第三节构成遥应式回环,而“亮起来了”又和第二节末句“发光的名字”互相照应,像夜晚的原野上两盏互相呼唤的灯光。总之,有了多变化而求统一的复沓与回环,读这首诗的“每夜每夜”,就犹如聆听一首深情曼妙的谣曲了。
诗人没有吟咏爱情的崇高和坚贞,没有描述爱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感情,没有表现初恋的甜蜜与焦灼,更没有赞美爱人的美貌和品德,甚至没有出现一个“爱”字,而巧妙地选取为人所忽视的对方的名字作为吟咏对象,这首诗以“你的名字”为诗题,“你的名字”实则是抒情主人公恋人的化身。在诗的第三节里,诗人连用了七个比喻来说明恋人“发光”的字:“日”“星”“灯”“钻石”“缤纷的火花”“闪电”以及“原始森林的燃烧”,它们同为发光体,而将这些绚丽多姿的形象组合成一个意象“发光的名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
这是一首很有新意的爱情诗。诗人没有吟咏爱情的崇高和坚贞,没有描述爱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感情,没有表现初恋的甜蜜与焦灼,更没有赞美爱人的美貌和品德,甚至没有出现一个“爱”字,而巧妙地选取为人所忽视的对方的名字作为吟咏对象,这首诗以“你的名字”为诗题,“你的名字”实则是抒情主人公恋人的化身。
全诗分为五节。诗的第一节只有两行诗,却写得很深情:“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每夜每夜”都在唤“你的名字”。“唤”而有声,是听觉意象,发自内心,无比深情。“最轻最轻”“轻轻”,叠字的使用,情意绵绵。
诗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极富动感。是说“你的名字”“亮起来了”:“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又“写”又“画”,还“梦见”,这些都是视觉意象。名字会“发光”,虽是有点夸张,但梦中倒也合情合理。在诗的第三节里,诗人连用了七个比喻来说明恋人“发光”的名字:“日”“星”“灯”“钻石”“缤纷的火花”“闪电”以及“原始森林的燃烧”,它们同为发光体,而将这些绚丽多姿的形象组合成一个意象“发光的名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
诗的第四节是说“你的名字”“大起来了”:“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啊啊,多好,多好,/你的名字也大起来。”这里,意象转换成“生命树”。待“生命树”“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你的名字”也会长大起来,刻着你的名字的生命树正是神圣而伟大的爱情的象征。
在诗的第五节里,诗人把情感顺理成章地推向高潮。“你的名字”在抒情主人公的心目中“大起来了”“亮起来了”。结句回应开篇,结构很完整。
全诗大量运用排比复沓,一唱三叹,一气呵成,有回肠荡气之势。
作品评价
河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云浩:本诗妙用复沓、叠词、叠句等艺术手法,既充分显示出恋人名字对抒情主人公极端重要的意义,也构成了音韵的回环和旋律的优美,使全诗读起来音调和谐,圆润流畅。(《世间最美的诗文中外经典抒情诗文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张贤明:这首诗以“你的名字”为诗题,“你的名字”——实则是“我”的恋人的化身。······全诗大量运用排比,一唱三叹,一气呵成,有回肠荡气之势。(《中国现代名诗100首赏读》)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慰琳: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爱情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而是鬼使神差地选取了人所忽视的对方名字为吟咏对象,文字浅显易懂,主旨是朦胧的,内涵却很丰富。全诗的喃喃自语滔滔不绝,轻轻而充满深情地呼唤“你的名字”,赞美你的名字。(《中国当代文学》)
作者简介
纪弦(1913~2013.7月22日)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此时诗作深受现代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流转于汉口、长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着有诗集《易士诗集》、《行过之生命》、《火灾的城》、《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甲辑》、《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分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集》、《纪弦诗选》、《纪弦精品》,诗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以及《纪弦自选集》等。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