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是于1985年12月20日上映的美国彩色剧情片,由西德尼·波拉克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主演。该片讲述女主角凯伦在非洲肯尼亚生活期间的人生经历,描绘了她传奇勇敢却又悲凉失落的一生。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走出非洲的:剧情概要、角色与演员、电影创作、主题特色、公映情况、影响评价、主要奖项等介绍

中文名

走出非洲

英文名

Out of Africa

别名

非洲之旅(中国香港)

原著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最高票房

2.28亿美元(截至2016年全球票房收入)

电影类别

剧情片

语言

英语、斯瓦希里语

影片片长

161分钟

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编剧

科特·路德特克(Kurt Luedtke)

制片人

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

摄影

大卫·沃特金(David Watkin)

剪辑

弗雷德里克·斯坦坎普(Fredric Steinkamp)

服装

米兰拉·坎农诺(Milena Canonero)

音效

克里斯·詹金斯(Chris Jenkins)

配乐

约翰·巴里(John Barry)

特效

大卫·哈里斯(David Harris)

艺术指导

斯蒂芬·B·格莱姆斯(Stephen B. Grimes)

制片公司

幻影工作室(Mirage Enterprise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发行公司

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

上映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时间

1985年12月20日

简介

《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性小说,同时在创作时融合了《草地上的影子》《艾萨克・丹森,一位小说家的一生》《沉默将被打破》3部小说。1986年,该片获得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等7项奖项,同年还获得第43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配乐3项奖项。

剧情概要

年轻的丹麦富家女凯伦(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贪恋男爵夫人的头衔,与败光家产的瑞典贵族布罗·布里克森(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饰)结合,二人根本不相爱,婚姻不过是各取所需。

凯伦带着嫁妆跟随布罗来到非洲肯尼亚定居并完婚,她在抵达后得知丈夫擅自改变了原先养殖牲畜的计划,转而决定种植咖啡豆。凯伦与布罗因此事闹得很不愉快,而布罗在第二天早上不告而别,长期离家狩猎。

凯伦独自一人打理庄园,不但在此过程中与黑人奴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逐渐爱上了非洲大地。某日,凯伦独自骑马外出,不料遭遇一头母狮的袭击,危难时刻被英国贵族丹尼斯(罗伯特·雷德福 饰)出手救下,二人因此结识并成为朋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罗加入英军并开赴前线,由于英军物资供应匮乏,凯伦亲自押送物资前往丈夫的驻地,途中历经迷失方向、狮子袭击等各种困难,但最终抵达了目的地。凯伦的举动令布罗非常感动并首次向她表达了爱意,然而不久后凯伦却发现自己被风流的丈夫传染了梅毒,虽然她治愈了疾病但却丧失了生育能力。

凯伦康复后独自返回非洲,她重遇丹尼斯并接受邀请一起去狩猎,二人搭乘吉普车在非洲原野上疾驰,在风景如画的溪流旁野餐,亲密地进行交谈,他们在结伴出游的过程中感情突飞猛进。不久后,布罗另结新欢并向凯伦提出离婚,他们很快分道扬镳,结束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

凯伦渴望与灵魂伴侣丹尼斯结合,但热爱自由的丹尼斯却因不愿将自己束缚在婚姻关系中而表示拒绝,不过他每个月都会来到庄园陪伴凯伦小住几日。凯伦继续一个人经营咖啡种植项目并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导致她破产,她不得不变卖居住多年的庄园。

在感情与事业双双失意的打击下,凯伦决定返回丹麦,而丹尼斯却在此时改变心意,他打算与凯伦长相厮守并承诺下一次回来时娶她。然而天意弄人,凯伦最终等到的却是丹尼斯机毁人亡的噩耗,在为其举行葬礼之后,她告别了自己曾经热爱的非洲大地。

走出非洲

角色与演员

剧照

角色

演员

角色简介

走出非洲

凯伦(Karen)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美丽但虚荣的丹麦富家女,嫁给落魄贵族布罗并定居肯尼亚,在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中独立打理庄园,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一位坚强的女性

走出非洲

丹尼斯(Denys)

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凯伦的情人,一位相貌英俊的英国贵族,最初因热爱自由而不愿与凯伦结婚,当他决定与其长相厮守时却因飞机失事而天人永隔

走出非洲

布罗·布里克森(Bror Blixen)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Klaus Maria Brandauer)

凯伦私生活放荡的丈夫,因其自带嫁妆而娶她,最终因另结新欢与凯伦分道扬镳

电影创作

剧本创作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和编剧科特·路德特克历时2年完成《走出非洲》的剧本创作,该片改编自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性小说,波拉克打算将电影往娱乐大众的方向打造,决定保留原著中的两部分内容,即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以及女主角与非洲大地之间的相互眷恋,因此路德特克在创作剧本时,在保持原著文学性和神秘性的基础上,强调了三角恋和丛林冒险。

与此同时,路德特克还在创作剧本时融合了其他3部小说,分别是布里克森的另一部小说《草地上的影子》,朱迪思・瑟曼的传记《艾萨克・丹森,一位小说家的一生》和埃罗尔・特尔泽宾斯基的传记《沉默将被打破》。

演员加盟

波拉克最初认为梅丽尔·斯特里普不够性感,没有考虑让其出演女主角凯伦,但当斯特里普穿着低胸衬衫与波拉克会面后,他改变了主意。

罗伯特·雷德福最初就是扮演丹尼斯的人选,但导演波拉克曾经担心他出现在银幕上有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克劳斯·玛丽亚·布兰道尔一直是布罗这一角色的首选,原因是导演波拉克对他在《永不言败》(Never Say Never Again)中的表演印象深刻。

取景拍摄

片中丹麦冬天的场景是在英国诺福克郡的亨斯坦顿拍摄的。所有的外景都是在非洲肯尼亚实地拍摄的,为了拍摄打猎的戏份,剧组专门从加利福尼亚引进了受过训练的狮子。

凯伦居住的庄园是在原著作者布里克森生活了十几年的庄园旧址上拍摄的,庄园所在地原本是一片原始森林,工作人员是用砍刀劈出一块空地,建成一个以咖啡种植为主营项目的庄园。庄园的外景建立在距离此处不远的、布里克森曾经居住过的一个名叫Karengata的地方,因布里克森的家在影片拍摄时已成为一所护士学校的一部分,因此庄园的内景戏份是在斯科特家族的一个小房子里完成拍摄的。

导演波拉克力图将《走出非洲》拍摄成一部没有过多悲伤但能够温暖心灵、兼具浪漫与激情特质的电影,并且着重展现非洲大地特有的大自然之美,他和摄影师大卫·沃特金商议后决定将影片拍摄成宽银幕。沃特在拍摄该片时使用了阿莱(ARRi)摄影机,以便于和自己酷爱的高速蔡司镜头配套。同时,沃特还选用阿克发320(Agfa XT 320)型胶片做为影片的主要生片,片中的大部分镜头是用这种胶片拍摄的,主要用于拍摄外景,小部分镜头是用柯达5247(Kodak 5247)拍摄的,主要用于拍摄夜景和内景。

幕后花絮

在凯伦给丈夫运送补给途中被狮子袭击的这场戏中,斯特里普原本以为拍摄时狮子的后腿是被拴住的,这样它就不会距离自己太近。然而实拍时,狮子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它比斯特里普设想的距离自己还要近,因此她脸上的恐惧感是完全真实的表现。

因拥有枪支在肯尼亚是非法行为,片中展示的手枪是令人惊叹的精确纸质复制品,而因为该国法律同时也禁止拥有枪械玩具或假枪,剧组中的道具枪支必须交由当地政府保管。

主题特色

影片主题

《走出非洲》秉承了小说的故事主题,讲述女主人公凯伦传奇而又勇敢的一生,并将故事重心放在她对希望之境的开辟之上,通过描绘凯伦在非洲生活期间从开辟失望之境到离开失落之地、再到最终坦然接受一切的成长史,揭露在20世纪上叶的欧洲社会环境下,女性被男权社会、即社会中的男性所裹挟与塑造的悲凉命运,也从侧面体现出女性难以突破自我命运的艰辛与无奈,同时引发人们对于女性解放的深层思考。

叙事手法

该片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倒叙的方式,通过女主角凯伦的回忆将故事铺展开来,她苍凉而低沉的声音奠定了电影深沉的故事基调。影片采用电影配乐与故事情节相融合的叙事手法,配乐指导约翰·巴里以大量非洲音乐来表达男女主角之间的浪漫故事以及他们对非洲大地的热爱,全片配乐只有35分钟但却起到关键性作用。

整部影片的音乐结构布局属于“双主题的回旋曲式”,一个主题是“凯伦主题”,另一个主题是“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 “凯伦主题”主要用来表达凯伦的不同情绪,如凯伦在丹尼斯的葬礼上突然离开,悲痛地走向远处,随后凯伦的画外音响起,画面则是她独自行走在农场各地的情景,而此时配乐是由长笛独奏的“凯伦主题”。孤独的长笛声用来诉说女主角内心复杂的情感,是留恋非洲大地还是留恋长眠于此的丹尼斯。

片尾凯伦登上了告别非洲的火车,此时她的画外音再现,画面上是丹尼斯的坟地和两只时常出现在坟地旁边的狮子,电影配乐则是另一音乐主题“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这段电影配乐与片头的配乐形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但此处的配器与片头截然不同,长笛的演奏平静而又忧伤,这种音乐情绪既是凯伦处乱不惊的性格写照,也以与片头的配乐形成强烈对比的方式成为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

而在这两个音乐主题之间,则以莫扎特的作品《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贯穿全片,这段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用于刻画凯伦处于不同场合之中的不同心情。如在凯伦倾听留声机播放音乐、苦苦等候心上人丹尼斯的场景中,此时响起的单簧管独奏的莫扎特的音乐意在表达她心中的孤寂与失望。

公映情况

1985年12月20日,《走出非洲》在美国正式上映,随后陆续在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上映。截至2016年,《走出非洲》的全球票房累计达到2.28亿美元。

影响评价

2002年,美国电影学会(AFI)评选“美国100部最伟大的爱情电影”,《走出非洲》排名第13位;2005年,美国电影学会(AFI)评选“美国百年百大电影”,该片是榜上有名的25部电影之一。

《走出非洲》自上映后收获了正面评价。《费城问询报》的评论家里克·莱曼(Rick Lyman)评价该片:西德尼·波拉克的光荣而又激动人心的《走出非洲》是一部最好意义上的大银幕史诗之作。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评论家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评价该片:《走出非洲》是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外景拍摄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部充满勇气的电影,讲述了复杂的情感,并且充分调动了演员的明星魅力。

与此同时,《走出非洲》也存在负面评价。《纽约时报》的评论家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评价该片:除了斯特里普女士的表演外,《走出非洲》给人带来的乐趣都是无关紧要的——摄影师大卫·沃特金镜头下展示的风景、动物——这些完全符合《国家地理》的布局。

《人物》杂志的评论家彼得·特拉弗斯(Peter Travers)评价该片:波拉克和路德特克高价购买文学作品,只是为了把它改编成一部传统但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浪漫电影。

大众评分(评分截至2023年2月12日)

网站

评分

人数

链接

豆瓣网

8.6/10

87505

IMDb

7.1/10

81475

烂番茄

82/100

25000+

主要奖项

年份

奖项

提名情况

获奖情况

1985年

第5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配角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获奖

最佳摄影

大卫·沃特金

最佳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提名

最佳影片

第11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获奖

最佳摄影师

大卫·沃特金

最佳影片

提名

1986年

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西德尼·波拉克

获奖

最佳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最佳改编剧本

科特·路德特克

最佳摄影

大卫·沃特金

最佳艺术指导

斯蒂芬·B·格莱姆斯

乔西·麦克阿文

最佳音响

拉里·斯滕斯沃尔德

彼得·汉德福德

加里·亚历山大

克里斯·詹金斯

最佳原创配乐

约翰·巴里

最佳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提名

最佳男配角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最佳服装设计

米兰拉·坎农诺

最佳剪辑

威廉·斯坦坎普

弗雷德里克·斯坦坎普

佩姆布罗克·J·赫林

谢尔顿·卡恩

第4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

获奖

最佳男配角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最佳原创电影配乐

约翰·巴里

最佳剧情片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提名

最佳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最佳编剧

科特·路德特克

第31届意大利大卫奖

最佳外语片

西德尼·波拉克

获奖

最佳外国女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最佳外国男演员

罗伯特·雷德福

提名

最佳外国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最佳外语剧本

科特·路德特克

最佳外国制片人

西德尼·波拉克

第20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配角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第四名

第37届美国导演协会奖

最佳电影导演

西德尼·波拉克

提名

第37届美国编剧工会奖

最佳改编剧本

西德尼·波拉克

提名

1987年

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类)

最佳改编剧本

科特·路德特克

获奖

最佳摄影

大卫·沃特金

最佳音效

汤姆·麦卡锡

彼得·汉德福德

克里斯·詹金斯

最佳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提名

最佳男配角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最佳服装设计

米兰拉·坎农诺

最佳电影配乐

约翰·巴里

第12届法国凯撒奖

最佳外语片

西德尼·波拉克

提名

第8届日本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西德尼·波拉克

提名

第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特别成就奖

约翰·巴里

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