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是于2009年7月31日上映的美国彩色战争片,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格提主演。该片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讲述美军拆弹专家威廉·詹姆斯在伊拉克服役期间执行任务的故事。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拆弹部队的:剧情概要、角色与演员、电影制作、幕后花絮、主题特色、公映情况、影片争议、影响评价、主要奖项等介绍

中文名

拆弹部队

英文名

The Hurt Locker

别名

危机倒数(中国台湾)

最高票房

4925万美元(截至2023年5月24日)

电影类别

战争片 

语言

英语

影片片长

131分钟

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

主演

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

编剧

马克·鲍尔(Mark Boal)

制片人

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

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Barry Ackroyd)

剪辑

克里斯·因尼斯(Chris Innis)

音效

保罗·奥托松(Paul N.J. Ottosson)

配乐

马可·贝尔特拉米(Marco Beltrami)

制片公司

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

画面色彩

彩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发行公司

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

上映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时间

2009年7月31日

简介

2010年,《拆弹部队》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6项大奖。凯瑟琳·毕格罗凭借该片成为首位收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项的女性,同时该片也是首部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片名《拆弹部队》出自同名俚语,其使用可以追溯至越南战争时期,指涉及麻烦或痛苦的情况,而驻伊拉克的美军士兵将爆炸比喻为将某人送到“拆弹部队”。

剧情概要

2004年,美军的王牌拆弹专家威廉·詹姆斯(杰瑞米·雷纳 饰)接替牺牲的前任马特·汤普森(盖·皮尔斯 饰)来到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

报到后的第二天,詹姆斯接到了第一次拆弹任务,他先是成功拆除了一颗埋藏在土里的炸弹,随后又在石子中发现了一根引线,根据这根引线发现四周埋藏着一堆炸弹。

詹姆斯被炸弹包围但却丝毫不见恐惧与慌乱,他趴在地上有条不紊地一根根剪断引线,最终将炸弹全部拆除。虽然圆满完成了任务,但詹姆斯孤胆英雄式的做事方式将队友置于危险的境地,引起拆弹小组成员J.T.桑伯恩(安东尼·麦凯 饰)的强烈不满,而詹姆斯完全不把队友的指责当回事。

再次执行任务时,詹姆斯居然脱掉了身上的防爆服,随后还不听桑伯恩迅速撤离的规劝,扔掉了他们之间通话的耳机。最终炸弹成功拆除,但桑伯恩却因詹姆斯疯狂的举动比上一次更为恼火,但詹姆斯依然不理会队友的指责,令二人之间的矛盾误会加深。

某天,在沙漠中引爆拆除的炸弹,詹姆斯去寻找不慎丢失在引爆点附近的手套时,桑伯恩则在心中挣扎是否炸死他,但最终还是没有忍心启动手里的引爆器。拆弹小组在返程路上遭遇偷袭,詹姆斯和桑伯恩联手击毙了数名敌人,而这次的默契配合令他们之间冰释前嫌,此后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由詹姆斯、桑伯恩和欧文·埃尔德里奇(布莱恩·格拉格提 饰)组成的拆弹小组,成功拆除了各式各样的炸弹,但他们也亲眼见证了不少人甚至是战友的死亡,每个人都在战争中承受着严峻的心理考验,而詹姆斯则像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疯子,他一次次以身犯险但也化险为夷,似乎沉迷于拆弹的乐趣中无法自拔。

詹姆斯在伊拉克战场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解救一个“人肉炸弹”。一名伊拉克男子主动向美军求救,他身上被人绑满了炸弹,而詹姆斯只有2分钟的拆弹时间。尽管詹姆斯争分夺秒与死神拼速度,但拆弹任务还是以失败告终,伊拉克男子被炸得灰飞烟灭,身穿防爆服的詹姆斯也被爆炸时的气浪掀翻,但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服役期结束后,詹姆斯返回美国,但他在远离战场后却难以适应平静的日常生活,因此与妻子康妮(伊万杰琳·莉莉 饰)的关系变得很糟糕。最终詹姆斯经过考虑后告别了康妮,重返伊拉克战场。

角色与演员

角色

演员

介绍

威廉·詹姆斯(Staff Sergeant William James)

杰瑞米·雷纳

驻伊拉克的美军拆弹专家,拆弹小组的灵魂人物,行事从不循规蹈矩但专业技术过硬

J.T.桑伯恩(Sergeant JT Sanborn)

安东尼·麦凯

拆弹小组的排爆兵且是唯一的黑人,与威廉·詹姆斯在伊拉克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欧文·埃尔德里奇(Specialist Owen Eldridge)

布莱恩·格拉格提

拆弹小组的掩护兵,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严重的精神摧残,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马特·汤普森(Sergeant Matt Thompson)

盖·皮尔斯(Guy Pearce)

拆弹小组的上一任组长兼拆弹专家,在执行某次拆弹任务时不幸牺牲

康妮·詹姆斯(Connie James)

伊万杰琳·莉莉(Evangeline Lilly)

威廉·詹姆斯的妻子,但因詹姆斯从伊拉克战场归来后难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本来感情深厚的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电影制作

创作背景

《拆弹部队》的编剧马克·鲍尔也是战地记者,曾深入美军驻伊拉克巴格达的拆弹小组,因为可以近距离观察拆弹小组的日常工作,鲍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成为他创作自己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拆弹部队》最初的灵感来源。在完成剧本创作后,鲍尔希望与自己的好友、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合作,而毕格罗也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鲍尔又写了无数稿,最终剧本成功打动毕格罗参与其中。

在毕格罗看来,以鲍尔对拆弹小组的观察和了解,可以构思出一个完美的故事形态,探讨人们处于极端环境下会展现出什么样的隐藏性格,而她更是一直都对这类作品情有独钟,因此毕格罗和鲍尔决定在此基础上制作一部充满悬疑色彩、由角色驾驭故事的独立电影,于是二人开始向独立制片人和独立电影制片公司推销《拆弹部队》的剧本。

然而因当时大多数已发行的伊拉克战争题材的电影均以失败告终,而毕格罗于2002年执导的《K-19:寡妇制造者》(K-19: The Widowmaker)又遭遇票房失败,自此没有参与过主流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制片公司和制片人纷纷表示拒绝,直到毕格罗和鲍尔遇到制片人尼古拉斯·夏蒂埃,《拆弹部队》才开始启动制作。

演员加盟

毕格罗认为如果缺少明星会让观众猜测影片中的角色谁生谁死,难以保持对电影的专注度,夏蒂埃也认为如果没有卖座演员加盟,影片难以收回制作成本。最终制片人和导演决定由杰瑞米·雷纳来出演男主角威廉·詹姆斯,原因是在毕格罗看来,雷纳身上与生俱来的虚张声势和傲慢气质与角色相吻合。

安东尼·麦凯和布莱恩·格拉格提分别因《半个尼尔森》(Half Nelson)和《锅盖头》(Jarhead)中的小角色引起毕格罗的注意,他们获得了在《拆弹部队》中出演重要配角的机会。

拍摄取景

《拆弹部队》投资为1500万美元,基本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拍摄的。该片在科威特的美国军事基地拍摄了1周,但因没有取得在科威特的美国军事基地拍摄的许可,剧组只好移师约旦的首都阿曼。影片的开场镜头是在阿曼拍摄的,鲍尔认为此处的城市风貌与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非常接近。

导演毕格罗动用超过4台的16毫米手提式摄像机来为影片营造纪录片式的风格。一个角色使用4个机位进行拍摄,有效提升镜头的表现力并令人物影像与动作更为丰满。手持摄影的摇晃特点不仅可以营造出强烈的纪实感,还为影片提供了多种视角,即主观视角、客体视角与他者视角,多种视角的自然转换让拆弹小组的行动时刻处于被凝视的状态中,而无处不在但从不显身的他者则为影片增添了悬疑感。该片最终拍摄出来的胶片长达200个小时,使用比率是100:1。

拆弹部队

幕后花絮

詹姆斯身穿防弹衣的每一场戏都是由雷纳亲自完成的,因拍摄现场的温度过高,制片人最初计划在一些镜头中使用替身,以减轻雷纳穿着厚重的防弹衣中暑的风险,然而毕格罗认为没有一个替身可以复制雷纳独特的步态,因此连超长镜头中出现的也是他本人。

演员们和工作人员在约旦夏季的高温中每天工作6小时,每周工作120小时。片场的温度通常超过100华氏度,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在拍摄的第一周中暑。

该片拍摄期间,一辆装满剧组雇佣的临时演员(全部是伊拉克难民)的汽车在路边翻车,好在这次事故中并没有人严重受伤,最严重的一个人鼻骨骨折。

片中的3首歌曲《Is A Big Business》《Palestine》《Khyber Pass》出自Fea乐队的专辑《Rio Grande Blood》,而该专辑批评了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

主题特色

影片主题

《拆弹部队》讲述以威廉·詹姆斯为首的美军拆弹小组在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执行拆弹任务的故事。该片向观众展示了拆弹部队这一特殊群体,拆弹部队中的每个人生命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影片选取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展示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表达侵略战争的反人性所在,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体验。

战争片多通过展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来反思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但该片却将人性凌驾于战争之上,导演为达到这一目的将战争简化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即从人性之中演化出来的行为。影片对于男主角以及其所处战争的道德评判微乎其微,而聚焦于展示男主角对战争的热爱,而他对战争的热爱完全出于自我毁灭的本能,而无关战争的社会学意义及其相关的功利性目的。

叙事手法

《拆弹部队》采用典型的线性叙事模式,以拆弹小组离开伊拉克倒计时为主要叙事脉络,将看似独立的拆弹行动以段落的形式串联起来,同时以主人公对战争反思的情绪积累作为一条暗藏的伏线将剧情发展逐渐推向高潮,该片通过一次次展示令人紧张的拆弹行动,表达导演对战争持有的态度及揭示战争对人和人性产生的影响。

影片的框架由7个段落构成。除开场和结尾外,中间每个段落都是一次独立的拆弹行动,每个故事都讲述得扣人心弦,时间大致保持在15分钟左右,有开端、高潮以及象征性的结尾,结尾平均2分钟左右、以拆弹小组休整的方式来调节叙事的张弛度。该片整体上娴熟而又多样地运用了各种纪实手法,并使得纪录式战争片的叙事风格得以定型。

公映情况

2008年9月4日,《拆弹部队》在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同年7月31日在美国正式上映,随后陆续在瑞士、德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上映。截至2023年5月24日,该片全球票房累计达到4925万美元。

影片争议

《拆弹部队》自上映后波折不断,有美国老兵自称是“该片原型”而状告电影侵权。而身在伊拉克的美军现役拆弹专家则澄清:“电影对拆弹专家的描绘‘严重夸大、失实和不当’,电影主角艺高胆大、热爱刺激、目中无人、狂妄傲慢,像个动不动就开枪的西部牛仔,而我们最怕的就是这种人,如果真有这种人,我们绝不会让他参与作业,因为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全体队员安全回家。”还有网友指出该片中的很多情节跟真正的现实相差太远,有些更是严重违背基本常识。

影响评价

2020年,《拆弹部队》因具有“文化、历史或美学方面的意义”,入选美国国家电影登记处,被国会图书馆选予以永久保存。该片是第一部入选的21世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上映后获得了正面评价。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家凯文·马厄(Kevin Maher)评价该片:简而言之,《拆弹部队》具有大胆而又质朴之美,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而是战争诗歌。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的评论家保罗·伯恩斯(Paul Byrnes)评价该片:这是一部关于为什么某些士兵热爱战争的电影,这一主题在由男性制作的战争电影中很少见。

与此同时,《拆弹部队》也存在负面评价。英国《Time Out》杂志的评论家凯斯·乌利希(Keith Uhlich)评价该片:尽管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尽了最大努力,但没有挖掘出传统的悬念,而是给人一种令人作呕的单调感。

大众评分(截至2023年5月24日)

网站

评分

人数

链接

豆瓣网

7.8/10

175104

IMDb

7.5/10

461000

烂番茄

烂番茄新鲜度:97%

290

爆米花指数:84%

50000+

主要奖项

年份

奖项

提名

结果

2008年

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金狮奖

《拆弹部队》

提名

2009年

第22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最佳原创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第35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第13届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最佳剪辑

克里斯·因尼斯

鲍勃·穆拉夫斯基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第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提名

第8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十大电影

《拆弹部队》

获奖

突破表演奖

杰瑞米·雷纳

第35届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第13届好莱坞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获奖

第14届卫星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提名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最佳原创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电影剪辑

克里斯·因尼斯

鲍勃·穆拉夫斯基

获奖

第24届电影独立精神奖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提名

最佳男配角

安东尼·麦凯

第1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最佳外语片

《拆弹部队》

提名

2010年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原创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音响效果

保罗·奥托松

最佳剪辑

克里斯·因尼斯

鲍勃·穆拉夫斯基

最佳音效剪辑

保罗·奥托松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提名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最佳原创配乐

马可·贝尔特拉米

巴克·桑德斯

第6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类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提名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编剧

马克·鲍尔

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类)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提名

第63届丹麦电影博迪尔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提名

第30届伦敦影评人协会电影奖

年度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提名

年度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获奖

第15届评论家选择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提名

最佳动作片

《拆弹部队》

最佳剧本

马克·鲍尔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最佳剪辑

克里斯·因尼斯

鲍勃·穆拉夫斯基

最佳音效

保罗·奥托松

第44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最佳摄影

巴里·埃克劳德

提名

第62届美国导演协会奖

杰出导演成就奖

凯瑟琳·毕格罗

获奖

第21届棕榈泉国际电影节

突破表演奖

杰瑞米·雷纳

获奖

第15届英国帝国奖

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提名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最佳惊悚片

《拆弹部队》

第12届青少年选择奖

观众选择演员奖

杰瑞米·雷纳

获奖

第36届土星奖

最佳动作/冒险/惊悚片

《拆弹部队》

提名

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第23届日刊体育电影大奖

最佳外国影片

《拆弹部队》

获奖

第16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男主角

杰瑞米·雷纳

提名

最佳群戏

杰瑞米·雷纳

安东尼·麦凯

布莱恩·格拉提等

第62届美国编剧工会奖

最佳原创剧本

马克·鲍尔

获奖

2011年

第34届日本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杰瑞米·雷纳

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