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逃离德黑兰》(英文名:Argo)是由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克里斯·特里奥撰写剧本,布莱恩·科兰斯顿、艾伦·阿金、约翰·古德曼和克里·杜瓦尔担任主演的传记剧情电影。该电影于2012年8月31日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展映,同年10月12日在美国上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逃离德黑兰的:影片剧情、主要角色与演员、影片制作、电影叙事、获奖与评价、制片与发行、上映信息等介绍

中文名

逃离德黑兰

英文名

Argo

别名

ARGO - 救参任务(中国香港)

最高票房

136,025,503美元(北美票房) 232,325,503美元(全球票房)

语言

英语

影片片长

120分钟

导演

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主演

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Chris Terrio)

制片人

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

摄影

罗德里戈·普列托(Rodrigo Prieto)

剪辑

威廉·戈登伯格(William Goldenberg)

配乐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Alexandre Desplat)

制片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美国)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发行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美国)

上映时间

2012年8月31日(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展映)

简介

《逃离德黑兰》取材于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讲述了在伊朗革命期间,一名CIA特工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成功营救6名美国人的故事。剧本改编自前CIA特工托尼·门德兹的自传《伪装大师》(英文名:The Master of Disguise)和约书亚·比尔曼的新闻报道《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英文名:The Great Escape: How the CIA Used a Fake Sci-Fi Flick to Rescue Americans from Tehran)。

2013年,《逃离德黑兰》在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抱愧最佳影片在内的3项大奖以及4项提名。同年,该片在第6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评选中获得3个奖项和4项提名;在第70届金球奖上得到了2个奖项和3项提名;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被提名为最佳外语片。2013年,该电影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2012年的年度佳片。

影片剧情

1979年,伊朗的亲西方政权不断压迫百姓引起群情激愤,百姓们对其进行了暴力推翻,伊朗国王逃到美国。消息传回伊朗,激发了伊朗人民对美国积累已久的怨恨,人民组织起来在美国大使馆外游行抗议,要求美国交出国王。在混乱中,伊朗人民涌入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紧急销毁机密文件。在一栋独立大楼工作的6名外交人员在商讨后撤离并被加拿大大使馆收留,其余60余名使馆工作人员被劫持为人质。

69天过去了,伊朗革命军不断搜捕着逃离的6名外交人员,并尝试通过拼凑其粉碎的文件(上面有全部外交人员的照片)找到他们,加拿大大使馆将无法保护他们太久。美国白宫任命CIA(美国中央情报局)营救专家托尼·门德兹(本·阿弗莱克饰)帮助6人离开伊朗。

托尼从儿子看的科幻电影中获得灵感,他提出了“将6人伪装成在伊朗取景的电影工作人员”的方案。他在好莱坞化妆师约翰·钱伯斯(约翰·古德曼饰)和制片人莱斯特·西格尔(艾伦·阿金饰)的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科幻剧本《阿尔戈号》(英文名:Argo),其中有中东场景。并通过主流媒体发布了电影信息,以让该项目更可信。伊朗方面通过拼图得知了逃出者的人数,他们发布新闻称大使馆内的工作人员均为间谍,局势越发不明朗。

托尼让钱伯斯和莱斯特留在美国营造剧组在工作的假象,他独自前往德黑兰。托尼在伊朗文化部为电影备案后前往加拿大大使家中,告知了6人计划,并要求他们背熟各自的伪造身份信息。托尼本想在第二日就安排6人前往机场,不想伊朗文化部邀请团队参观景点,托尼和6人只好在变装后以摄制组的身份赴约。在勘景过程中,伊朗革命军在暗中观察着这个团队。

完成勘景后,托尼团队暂时没有被怀疑,他们打算第二天乘机离开。当天晚上,托尼接到CIA局长的电话,通知他美国总统要取消这个计划,因为一旦计划暴露将会成为国家丑闻。经过思考,托尼决定不顾命令帮助6人,他向自己的领导杰克·奥唐纳(布莱恩·科兰斯顿饰)请求帮助。在杰克的奔波下,总统终于在托尼7人到达检票口时同意了该计划,并批准了他们离开德黑兰的机票。

在机场的最后一个检查站处,托尼等人的身份遭到了看守的伊朗革命军的质疑。团队中会说波斯语的乔·斯坦福(斯科特·麦克纳里饰)急中生智向伊朗革命军讲解了电影分镜,为托尼获得了解释的机会。托尼需要在伊朗革命军的监视下打给在美国的制片公司,以证明一行人是剧组成员。钱伯斯和莱斯特在电话挂断的最后一刻接起了电话,托尼等人被放行。革命军总部在此时通过拼图还原了六人的长相,并立刻安排人员拦住托尼一行人。幸运的是,7人乘坐的飞机顺利起飞了。

由于该事件的高政治敏感度,托尼的付出并没有得到报道,他被秘密授予了美国秘密组织的最高优秀奖“情报之星”。

主要角色与演员

逃离德黑兰托尼·门德兹(Tony Mendez)本·阿弗莱克饰冷静且善良的CIA的特工,擅长救援。托尼·门德兹策划并执行了此次救援,在这次行动中他化名凯文·哈金斯(Kevin Harkins)。逃离德黑兰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约翰·古德曼饰托尼的多年好友,为人义气。约翰·钱伯斯是好莱坞著名化妆师,曾经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特效化妆奖。逃离德黑兰莱斯特·西格尔(Lester Siegel)艾伦·阿金饰好莱坞资深制作人,他与托尼经约翰介绍认识。莱斯特·西格尔是一名充满正义感的人,他在营救计划中不仅帮助托尼降低了剧本的价格,还负责营造电影正在制作的假象。这是主要角色中的唯一一名虚构角色,艾伦·阿金称他在塑造角色时参考了杰克·华纳(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创始人之一)。逃离德黑兰杰克·奥唐纳(Jack O'Donnell)布莱恩·科兰斯顿饰对国家忠诚的CIA高层工作人员。杰克·奥唐纳是托尼·门德兹的上司,在6位外交人员需要解救时,是他找到了托尼。在总统下令放弃救援时,是杰克为在伊朗的7人争取到的机票。逃离德黑兰乔·斯坦福(Joe Stafford)斯科特·麦克奈利饰勇敢聪明,6个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之一。乔·斯坦福对电影制作并不了解,但在团队面临伊朗革命军刁难时,他作为唯一一名会说波斯语的成员挺身而出讲解分镜,解除了困境。在该计划中,他的身份为电影的副制片人肖恩·巴塞特(Sean Bassett)。

影片制作

项目开发

2007年,制片人格兰特·赫斯洛夫和乔治·克鲁尼在阅读了约书亚·比尔曼在2007年发表的关于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的文章——《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后,都产生了将该文章改编为电影的想法。在得到版权后,两位制作人找到了编剧克里斯·特里奥进行改编工作。但由于两位制作人手中的项目过多,《逃离德黑兰》的制作在约5年中都没有进展。本·阿弗莱克非常喜欢该电影的剧本,于是他加入了该电影制作人的行列。

改编

《逃离德黑兰》的剧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该营救案件直到1997年(事件发生的18年后)才被公众知晓。编剧克里斯·特里奥在改编时不仅参考了《伪装大师》和约书亚·比尔曼文章中的细节,还观看了相关纪录片和中情局情报文件。起初,克里斯·特里奥对改编该剧本很没自信,是身边人的支持和本·阿弗莱克的肯定令他完成了这份工作,本·阿弗莱克在拍摄现场也会帮助克里斯·特里奥修改剧本中无法实现的部分。克里斯·特里奥一开始很担托尼·门德兹会不满剧本对事件的戏剧化改动,但托尼·门德兹在阅读后表示了理解。

为了让故事更紧凑,帮助了6名美国公民的加拿大大使肯·泰勒(Ken Taylor)的很多善举在电影中都被省去了。全球首映版本的片尾字幕被认为贬低了加拿大大使馆在此次行动中的重要奉献(首映版本称出于政治因素考量,本该属于托尼·门德斯的荣誉被授予了加拿大大使馆),剧组对其作了更改,将此次事件称为“政府间国际合作的典范”。

摄影

为了在视觉上重现事件发生时的年代氛围,摄影师罗德里戈·普列托使用了多种相机以不同的风格进行拍摄。如伊朗武装者冲破美国大使馆的场景是在伊斯坦布尔郊外的足球场上拍摄的,出现了大量模拟纪录片风格的镜头,罗德里戈·普列托用手持超35毫米相机进行拍摄,并安排了一些手持摄影机的临时演员在人群中拍摄,以达到模拟新闻的效果。电影的拍摄地点包括洛杉矶和伊斯坦布尔,罗德里戈·普列托需要让观众在画面流畅的前提下可以识别情节发生的位置。在拍摄德黑兰的集市时,剧组调暗了作为拍摄地的伊斯坦布尔中央集市的所有灯,以渲染黑暗紧张的氛围。在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拍摄时,剧组人员为得到更柔和的光线,彻夜工作更换了4000多盏灯的灯泡。

场景与服装

出于政治原因,《逃离德黑兰》约9周的拍摄均没有在伊朗进行,剧组的工作人员们通过参考当时的资料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的场景。服装设计师杰奎琳·韦斯特(Jacqueline West)试图通过突出角色风格反映其性格,比如电影中“约翰·钱伯斯”一角的穿着就保持了20世纪60年代的风格。为凸显电影的时代特质,杰奎琳·韦斯特和她的团队采购了大量复古服装,在需要制作戏服的情况下也选择复古面料制作。

幕后花絮

由于本·阿弗莱克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原型为前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剧组获得了进入CIA总部拍摄的机会。

本·阿弗莱克要求在电影中扮演逃亡外交工作人员的演员们在一栋1979年建造的建筑中生活了一周,旨在让他们更了解该时代。

起初,电影让本·阿弗莱克(欧裔美国人)扮演托尼·门德兹(有墨西哥血统)的选择受到非议,但托尼·门德兹表示支持这一选择并赞扬了本·阿弗莱克的表演。

电影上映后,伊朗方面在法国起诉了该电影,称其美化了美国对伊朗采取的军事行动。最终该诉讼被驳回。

饰演约翰·钱伯斯的由于刚做了膝盖手术,在表演时略有跛脚。在电影上映后,约翰·古德曼才从约翰·钱伯斯的一个朋友处得知约翰·钱伯斯也有跛脚的特征。

电影叙事

“多线叙事”是《逃离德黑兰》的一大审美特色,影片始终保持着三条线程以上的叙事。电影以丰富的叙述空间,彰显出它的宏大视野。尽管线索很多,但导演本·阿弗莱克对线索间的调控张弛有度,主次有别。线索经过精湛的剪辑技巧被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复杂但不令观众感到凌乱。叙事的连贯性和被刻意突出的“时间”概念渲染了紧张氛围,极具戏剧张力地呈现了“营救”的主题。

获奖与评价

主要获奖记录

获奖年份

提名/获奖名称

提名/获奖人

结果

2012年

第17届金卫星奖

电影部门 最佳原创配乐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获奖

电影部门 最佳改编剧本

克里斯·特里奥

提名

电影部门 最佳导演

本·阿弗莱克

电影部门 最佳剧情片

2013年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本·阿弗莱克

格兰特·赫斯洛夫

乔治·克鲁尼

获奖

最佳改编剧本

克里斯·特里奥

最佳剪辑

威廉·戈登伯格

最佳音效剪辑

埃里克·阿达尔(Erik Aadahl)

伊桑·范德莱恩(Ethan Van der Ryn)

提名

最佳原创配乐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最佳男配角

艾伦·阿金

最佳混音

约翰·T·赖茨(John T. Reitz)

格雷格·鲁德洛夫(Gregg Rudloff)

乔斯·安东尼奥·加西亚(José Antonio García)

第6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

本·阿弗莱克

格兰特·赫斯洛夫

乔治·克鲁尼

获奖

最佳剪辑

威廉·戈登伯格

大卫·里恩导演奖

本·阿弗莱克

安东尼·阿斯奎斯电影配乐奖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提名

最佳男主角

本·阿弗莱克

最佳男配角

艾伦·阿金

最佳改编剧本

克里斯·特里奥

科幻、奇幻及恐怖电影学院奖

土星奖 最佳恐怖/惊悚电影

提名

美国电影学会奖

年度佳片

获奖

第70届金球奖

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

获奖

电影类 最佳导演

本·阿弗莱克

电影类 最佳男配角

艾伦·阿金

提名

电影类 最佳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电影类 最佳原创配乐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提名

第38届法国凯撒奖

最佳外语片

本·阿弗莱克

获奖

第39届人民选择奖

最受欢迎剧情片

提名

2014年

第57届格莱美奖

最佳影视配乐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提名

资料参考

评价

《逃离德黑兰》收到的反馈以正面评价为主。截止2022年12月3日,在影评网站烂番茄收集到的364篇影评中,电影获得了96%的新鲜度;在超过10万人次的观众评价中,《逃离德黑兰》的平均分为90%。在影评网站Metacritic收集的45份影评中,该电影获得了86/100的平均分,根据超过1079名用户的评价,《逃离德黑兰》的平均分是7.7/10分。在豆瓣电影上,该片在28万余条评价中获得了8.3/10的平均分。

《电影评论》杂志的影评人乔纳森·罗宾斯(Jonathan Robbins)称:“本·阿弗莱克的野心和智慧在《逃离德黑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独立报》的影评人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将该电影称为“一流的惊悚片”,并表示:“这部融合了政治历史和好莱坞搞笑元素的影片是一针见血的。”资深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赞扬了《逃离德黑兰》对节奏的精准把控,他认为这部电影的制作是不可多得的。

也有一些影评人对《逃离德黑兰》表示了不认可。专业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认为该电影质量一般:“它是一部制作功底扎实但普通的电影,具有奥斯卡金像奖偏好的元素。”英国《卫报》的影评人亨利·巴恩斯(Henry Barnes)指出《逃离德黑兰》的在剧作上一定程度地夸大了现实,失去了真实度。电影中对伊朗人的描述刻板且平面。

制片与发行

制片公司

1

Smokehouse Pictures(美国)

2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美国)

3

GK Films(美国)

发行公司

1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美国)

2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美国)

3

Cinemax(美国)

4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日本)

5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瑞典)

6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阿根廷)

7

Hollydan Works(加拿大)

资料参考

上映信息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美国

2012年8月31日(特柳赖德电影节)(展映)

2012年10月4日(加州比佛利山)(首映)

2012年10月12日(上映)

加拿大

2012年9月7日(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2012年10月12日(上映)

英国

2012年10月17日(BFI伦敦电影节)(展映)

2012年11月7日(上映)

法国

2012年11月7日(上映)

印度

中国台湾

2012年10月19日(上映)

日本

2012年10月22日(东京国际电影节)(展映)

2012年10月26日(上映)

德国

2012年11月8日(上映)

意大利

2012年11月8日(上映)

俄罗斯

2012年11月8日(上映)

中国香港

2012年11月15日(上映)

资料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