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该片讲述了美国空间站的瑞安·斯通博士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卫星上的每个部件,但却遭到被击毁的俄罗斯废弃卫星的碎片重创,失去控制后坠入宇宙深处,幸存的二人不得不彼此信赖,拼尽全力朝向故土前进的故事 。
2013年,该片获得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 、第14届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佳片;2014年,该片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在内的10项提名 ,并最终获得最佳导演在内的7大奖项 。
该片由英国、美国、墨西哥联合制片,于2013年8月28日 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2013年10月4日 在美国公映,2013年11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据Box Office Mojo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1月4日,该片全球总票房达7.48亿美元 。
剧情简介 在2014年和2015年的交替之际,天资聪颖的生物医学专家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饰)作为宇航科研专家开始她的第一次航天飞行任务,而负责指挥的是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 饰),这也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太空之旅。
然而,在斯通博士和宇航员科沃斯基最后一次出舱修理哈勃望远镜时,休斯敦的控制中心向他们发出警告。原来,一枚俄国导弹击中了一颗废弃的人造卫星,碎片引发了连锁破坏性反应,斯通与科沃斯基也因此和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
在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卫星碎片不仅使工程师谢利夫(法尔杜特·夏尔马 饰)不幸丧命,而且还严重毁坏了航天飞船,并把斯通撞到了很远的地方。科沃斯基利用航天服的推进器救回斯通,并把两个人拴在一起,想方设法回到航天飞船,但却发现飞船因被毁坏而无法使用,其他同伴也都无一生还。随着科沃斯基估算出卫星碎片的再次威胁只剩90分钟后,只能寄希望于身上的推进器能带他们到达国际空间站,但ISS却处在距离他们100公里的轨道上。
当斯通和科沃斯基到达国际空间站时,空间站轻微受损,科沃斯基提出可以先乘坐联盟TMA-14M飞船到附近的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由于缺乏氧气和持续的动力,他们试图抓住国际空间站,但不幸的是,斯通的腿被飞船电源线缠住,科沃斯基没等斯通抗议,就毅然解开了自己和斯通之间的拴绳。于是,电源线受到弹力把斯通带回国际空间站,而飘走的科沃斯基则用无线电对讲机向斯通交代了一些重要指令,并鼓励她要勇敢。
斯通穿过气闸进入空间站,被大火逼迫后匆忙逃到联盟飞船上,可卫星碎片环绕地球一周后又撞到了空间站。斯通将飞船调整到天宫一号的方向,却因发现飞船推进器没有燃料而陷入了绝望,甚至降低舱压企图放弃求生。就当斯通失去意识时,她出现了幻觉,看到了科沃斯基向她走来,并告诉她要利用联盟号飞船的着陆火箭。于是,斯通重新恢复意识和信心,利用着陆火箭驶向天宫一号。
由于联盟号飞船无法停靠在天空一号空间站,斯通便通过爆炸减压将自己弹出太空舱,并利用灭火器作为推进器。但就在天宫空间站因被卫星碎片撞离原来的轨道而脱离上边缘大气层时,斯通进入了神舟飞船太空舱。当神舟飞船的太空舱向地球表面坠落过程中,斯通得知地面指挥中心通过无线电已经追踪到了她的位置。最终,太空舱坠落在湖泊里,斯通脱掉航天服游到岸边,她蹒跚地踏上了陆地,真实地感受着地球引力。
角色介绍 瑞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天资聪颖的资深生物医学和航天科研专家,性格坚韧的她自小不满于父亲给她取的男性化名字,在性别成长压力和女儿意外死亡后主动要求前往太空,因此在他人看来其性格也很古怪 麦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经验丰富、专业能力极强的资深宇航专家,以沉稳可靠的应急能力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以及危急关头拯救了斯通博士,性格幽默的他更是在冷寂的太空中主动与搭档斯通博士闲聊,行事风格潇洒的他更是在临终前将所学传授给斯通,便于其自救影片制作 剧本创作 该片是由《人类之子》的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太空科幻惊悚电影,影片的剧本由卡隆和他28岁的儿子乔纳斯(Jonás)共同创作完成。而为了尽可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导演卡隆还查询了很多有关宇航员的资料,并与他们交流,以此获取信息。
人物选角 该片曾因选角工作停滞不前而前途堪忧,之后娜塔莉·波特曼凭借在电影《黑天鹅》中的表现成为导演阿方索·卡隆心中女主角的首选,但因其票房效益不尽人意而被暂定为候选人,而斯嘉丽·约翰逊也曾是该片女主角的候选人。在经历一波三折后,该片的女主角最终由桑德拉·布洛克胜任,为饰演好斯通博士这个角色,桑德拉听安静的古典音乐、练习经典慢舞以及花费六个月时间进行体能训练,使自己更加轻松、更接近宇航员的状态。此外,主演乔治·克鲁尼为了饰演宇航员角色,通过练习瑜伽改变自己的身形。
制作团队 除了演员阵容的强大,该片的幕后操刀团队也很亮眼。阿方索·卡隆除了担任该片导演外,还和乔纳斯·卡隆及罗德里格·加西亚为该片搭建故事框架、创作剧本,并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制片人大卫·海曼一起担任制作人的工作。与此同时,曾凭借《生命之树》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摄影的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担任该片的摄影师,《美国队长》的艺术指导安迪·尼克尔森担任制作设计师,而影片中堪比《阿凡达》的视效则由曾凭借《蝙蝠侠:黑暗骑士》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提姆·韦伯以及凭借《角斗士》摘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的尼尔·科博尔德一起完成。
道具布置 在该片中出现的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而影片中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正是依靠中国空间站顺利返回地球。正因如此,太空舱内需要准备符合场景的带有“中文字样”的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包括“救生包”“水壶”“短波无线电接受”“某某生设备”等。此外,该片中包括从大型手工具到最小的螺栓等道具都经过研究设计、计算机模拟,最后生成可用于数字“装扮”场景的道具库。由于国际空间站里的工作人员国籍不同,该片还细致地在场景中加入了一些多样元素。
特效制作 对于该片的特效制作而言,表现失重状态并呈现给观众是最大挑战。为了能达到失重式漂浮和壮丽的太空奇观的效果,导演阿方索·卡隆及其制作团队自创了一个全新系统来制造令人信服的太空漂浮感。同时他们设计了一个独特的12线设备,主演桑德拉·布洛克要像木偶一样被12根钢索控制,表现出太空漫游和漂流感,而且还要经常配合拍摄做出翻滚、倒吊等违反地心引力的动作。除了让演员忘记重力的感觉,使效果更加真实,该片的视觉特效方面也采用了很多CG动画技术,其中影片的60%都采用CGI技术进行制作,并有一个长达20分钟的片头开场。此外,卡隆的团队还在英国松木片场搭建了一个被称为“灯箱”的六面体特效光盒,其高6.7米、宽3.3米,内壁有196个面板,各面板长70厘米,配备4096个LED灯泡,可以创造任何速度下需要的灯光和投影效果。
影片特色 主题思想 礼赞生命
该片中的女主人公斯通其实在地球上的生活并不如意,因父亲希望自己是个男孩而背上了男生的名字,天生的不被认可化作了她成长的压力,而她的女儿在一场游戏中死亡更是让她将太空工作当作一种逃避。而在影片故事的结尾,镜头对站立着的斯通进行超低角度的仰拍,而远处的高山大树尽在斯通的脚下,这一刻生命的高大形象无疑是对人类生命的崇拜和礼赞。
爱的救赎
作为影视作品中的常见主题,“救赎”的主题也贯穿该片始终。影片中首次“救赎”发生于科沃斯基在前往俄罗斯联盟号空间站途中对斯通提及的有关“家”“女儿”等话题,不仅打开了斯通的心扉,而且让她对自己女儿的死重获心灵上的自由。而在结尾斯通乘坐中国神州飞船返回地球时,科沃斯基的牺牲和自己本能的求生欲让她懂得了爱和生命的宝贵。
声音效果 烘托角色心理
该片中的配乐以古典音乐与现代电子乐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影片氛围进行渲染的同时,表现了身处特定环境氛围中的人物的心理。而当科沃斯基放弃生还的机会时,为渲染其深处太空环境中的孤独绝望,该片选取了配乐《don’t let go》中由深情空灵的独唱转为悲凉孤独的哀叹的开头部分,刻画出科沃斯基边冷静地安慰斯通,边缓缓坠入黑暗后牺牲自己以救赎他人的伟大形象,但从侧面也表现出人类在太空中的渺小与无助。
推动故事情节
在该片中,以声音层次的反差产生强烈视听效果是该片处理声音效果的特殊方式之一。在斯通从发现点火失败到被撞击后失去意识的过程中,报警声、灭火声以及加速的背景音乐等音效交织其中,渲染紧张氛围的同时又为后来斯通万念俱灰的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表达作品主题
声音代表联络,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导演阿方索·卡隆在该片中巧妙展现了声音的艺术,使其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在该片的最后,即便地球上传来的声音让斯通无法理解,但她也不再沉默,用不停说话的方式寻找一线生机。而在船舱在大气层燃烧坠落的过程中,斯通发出一阵阵的大笑,坚定的声音代表着勇气和力量的回归。此外,该片以音调越来越高的配乐《Shenzhou》的结尾及《Gravity》给人一种历经艰难险阻后重归幸福的如释重负。
中国元素 在该片中,以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为代表的中国元素不仅是该片中的重要场景,也是剧情的关键。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团队以公共资料为参考,忠实再现了包括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及其外壁上的五星红旗、中国字等中国元素。此外,该片中还闪现了乒乓球、弥勒佛像等其他中国元素。但实际上,该片中特意设置的中国元素并非纯粹为了讨好中国观众,而是在现实中的几大国家中,也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等拥有或曾经拥有过自己的太空站。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方
结果
2013年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
未来数字电影奖
《地心引力》
获奖
第14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年度佳片
《地心引力》
获奖
第17届好莱坞电影奖
年度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获奖
2014年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地心引力》
提名
最佳导演
阿方索·卡隆
获奖
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提名
最佳摄影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获奖
最佳剪辑
马克·桑格、阿方索·卡隆
获奖
最佳视觉效果
蒂莫西·韦伯尔、克里斯·劳伦斯、大卫·谢克、尼尔·科博尔德
获奖
最佳混音
克里斯·蒙罗、斯吉普·里埃弗塞、克里斯托弗·本斯特德、尼夫·阿迪里
获奖
最佳音效剪辑
格伦·弗里曼特
获奖
最佳艺术指导
安迪·尼克尔森 / 罗茜·古德温 / 乔安妮·伍拉尔德
提名
最佳原创配乐
史蒂文·普莱斯
获奖
第71届金球奖
电影类最佳剧情片
《地心引力》
提名
电影类最佳导演
阿方索·卡隆
获奖
电影类剧情片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提名
电影类最佳原创配乐
史蒂文·普莱斯
提名
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地心引力》
提名
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外语片
《地心引力》
提名
第23届MTV电影奖
最佳女演员
桑德拉·布洛克
提名
第19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最佳影片
《地心引力》
提名
最佳导演
阿方索·卡隆
获奖
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提名
动作片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获奖
最佳科幻恐怖片
《地心引力》
获奖
最佳摄影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获奖
最佳剪辑
马克·桑格、阿方索·卡隆
获奖
最佳配乐
史蒂文·普莱斯
获奖
最佳美术指导
安迪·尼克尔森 / 罗茜·古德温
提名
最佳视觉效果
蒂莫西·韦伯尔、克里斯·劳伦斯、大卫·谢克、尼尔·科博尔德
获奖
第18届金卫星奖
电影部门最佳剧情片
《地心引力》
提名
电影部门最佳导演
阿方索·卡隆
提名
电影部门剧情片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提名
电影部门最佳原创配乐
史蒂文·普莱斯
获奖
电影部门最佳摄影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提名
电影部门最佳视觉效果
蒂莫西·韦伯尔 / 克里斯·劳伦斯 / 大卫·谢克 / 尼尔·科博尔德
获奖
电影部门最佳剪辑
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提名
电影部门最佳音效
斯吉普·里埃弗塞 / 尼夫·阿迪里 / 格伦·弗里曼特
获奖
第16届美国青少年选择奖
最佳剧情片女演员
桑德拉·布洛克
提名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票房 2013年10月4日,该片在北美上映首日就取得了1752万美元的票房成绩,首周末3天更以5555万美元票房收入问鼎北美周票房冠军,并刷新了北美10月开画纪录。而到了上映第二周,该片依旧势头不减,继续稳坐周票房第一的宝座。
截至2023年1月5日,该片全球总票房达7.48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达2.74亿美元,北美外票房达4.73亿美元。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兼具实验性和娱乐性,叙事不仅简洁有力,而且内涵丰富、层层推进,在视觉呈现上以女主角多次的主观镜头强化失重感,表达出生命演变的重生意义,既是一部惊险刺激的科幻惊悚盛宴,又是创作难度极高的水准之作。(凤凰娱乐 秦婉/评)
《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给予该片以极高的赞誉,毫无保留地称之为“史上最好的太空电影”。他首先肯定了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称影片中的人类视角很有意思,认为导演阿方索和主演桑德拉联手创造了一个在失重空间内为生命抗争的女人的绝佳写照。而卡梅隆对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也十分欣赏,“布洛克是扮演这个难以置信的角色的唯一人选。”谈到技术,卡梅隆表示,“要想使零重力空间镜头表现出高度的真实性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但他相信导演阿方索为了获得现在这种效果,一定和制片公司、项目组的每一个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烂番茄影评人内森·马蒂斯(Nathan Mattise)表示,“如果你想以最真实的方式展现一场精彩的演出,那么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可能是这十年来最具戏剧体验的作品。”而另一位影评人理查德·普罗斯(Richard Propes)认为,“与其说该片让你沉浸在它的电影体验中,不如说它只是将你带到那里,让你置身于星空之中。”
负面评价 在烂番茄收集的362篇影评中,虽然“新鲜度”专业评分高达96分,但仍有少部分影评人对该片持反对意见。其中,影评人迈克·马西(Mike Massie)认为,“该片出现了一些曲折和不可预测的场景,让影片故事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但缺乏扎实的人物发展和情节削弱了势头。”而另一位影评人尼克·麦卡锡(Nick McCarthy)认为,“该片令人揪心、身临其境的元素几乎无可厚非,但最终都是效果,影响甚微。”
大众评分 大众评分 截至2023年1月5日
网站
评分
参评人数
来源链接
豆瓣网
7.9/10
426,019
时光网
8.0/10
19,000
IMDB
7.7/10
828,497
烂番茄
79/100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