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学校分为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截止2022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326人,高级职称793人,博士学历461人。截止2023年3月,学校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有本科专业7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西北民族大学在2023年软科发布的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第五。
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学院时期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即成立了 “ 藏民问题研究班 ” ,随着西北民族地区工作发展的需要,不久就扩大为 “ 藏民学校”,1950年2月改为 “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
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建立后由中共中央西北局直接领导。西北民族学院初建时,以在西果园的原西北农业专科学校校舍为临时校址。1951年3月,西北民委从兰州迁西安时,原驻地移交给西北民族学院,即现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1951年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转发中央人民政府通知,任命汪锋为西北民族学院院长。
1950年3月正式成立语文系,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时,将西北大学民族系和兰州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师生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撤销后西北民族大学改由中央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
1966年至1967年,十年动乱期间,西北民族学院横遭四人帮破坏,1970年被强行撤销直到1973年才开始复办,先后停止招生达七年之久。1973年复办后由甘肃省领导,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并以国家民委为主。
西北民族大学时期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
2016年7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政府正式共建西北民族大学。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西北民族大学开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有本科专业72个。
学院(部) | 本科专业设置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含工商管理藏汉双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旅游管理(含旅游管理校企合作)、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法学院 | 法学专业、法学(藏汉双语)专业 |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 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 |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俄语、阿拉伯语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 |
音乐学院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演唱、演奏)、音乐学 |
舞蹈学院 | 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 |
美术学院 | 绘画(中国画、油画、唐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物理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学院现设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桥梁工程和道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材料与制品) |
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 |
医学部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 | / |
预科教育学院 |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 / |
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 | / |
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 |
师资情况
截止2022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326人,高级职称793人,博士学历461人。学校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5个,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劳动模范”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5人。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有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32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4人、青年教学标兵5人。学校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团队5支。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学校获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6人。向国家民委、甘肃省各部门累计推荐评审专家、智库专家200余人/次。
(下表展示部分名单)
类型 | 姓名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 牛峰[54] |
曹万智[55] |
马德山[56] |
蔡葵蒸[60] |
杨具田[60] |
学科建设
截止2023年3月,西北民族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还设有11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和16个甘肃省重点学科。
类别 | 学科名称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 |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语言智能与文化计算、兴边富民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 |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 核医学数字图像工程、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敦煌舞、数字经济与管理、创意管理、细胞工程、动物生产工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应用数学 |
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 | 敦煌学、格萨尔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国语言文学 |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物工程、应用经济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
甘肃省重点学科 | 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数学、化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 |
教学情况
截止2022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共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此外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民族学为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特色学科,并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MOOC1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校级精品课程169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7门、一流课程216门、MOOC40门。在“爱课程”网站上线2门课程,分别是:万玛项欠教授主讲的《藏族民间文学》、沙景荣教授等主讲的《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作》。
类别 | 具体内容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舞蹈表演、动物医学、民族学、新闻学、阿拉伯语、舞蹈学、 汉语言文学、音乐表演、绘画、教育技术学、生物工程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口腔医学、社会学、会计学、历史学、汉语言、绘画、音乐表演、民族学、动物医学、新闻学、物理学、土木工程、临床医学、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
|
|
|
学校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俄、英、德、加、埃及、马来西亚、蒙古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交流。选派优秀学生到外国访问、交流和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科研合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引进外国优质在线课程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成为高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教育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新引擎。学校顺应新的“时”和“势”,提出“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打造“‘丝路•兰山’云课堂”,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通过“中外双师+线上线下混合远程教学”模式,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美术学院、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的630个本科专业开设了11门线上国际课程,并资助近300名本科学生修读线上国际课程。
学校组织举办“‘寻甘同味魅力敦煌陇台大学生敦煌文化研习营”、“‘漫步羲皇故里•溯源始祖文化’陇台大学生文化研习营”。邀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宁波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就读的众多台湾学生与学校数十名本科学生结伴同行,前往敦煌、天水等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23年3月,图书馆有西北新村校区图书馆和榆中校区图书馆两个馆舍,总建筑面积50187平方米,拥有文献408.5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224.7万余册、电子图书183.8万余册、51个电子文献数据库,涵盖了学校各类学科专业。西北新村校区图书馆有4个书库,1个标准化古籍文献特藏库,5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
截止2023年3月,榆中校区图书馆有7个书库,有数字资源阅览、古籍阅览等4个阅览室。两馆阅览座位5千多个。面向读者提供书刊目录、电子资源、参考咨询等信息的查询和链接服务。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被中国图书馆学会、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已发展成为馆藏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的图书馆。
学术期刊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期刊名称 | 备注 |
《西北民族研究》 | 《西北民族研究》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的大型专业学术刊物。1984年试刊,1986年作为半年刊正式创刊,从2001年起改为季刊。截止2023年4月,《西北民族研究》先后连续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法治建设、经济社会、文学等品牌栏目。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创刊于1980年,为季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首届全国民族地区自然科版“十佳”学报、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其被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等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主要有“数理化”“计算机”“生物”“医药卫生”“体育”等栏目。 |
科研平台
截止2023年3月,西北民族大学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13个。建有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1个。
(下列展示部分名单)
类别 | 名称 |
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 |
甘肃省高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
口腔医学实验室 |
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 |
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实验室 |
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生态与人群健康实验室 |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 |
科研机构 | 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理论研究基地 |
|
|
|
|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 |
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 |
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学术成果
截止2023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5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上取得重大突破,立项总数11项。编纂出版《格萨尔文库》,成为新时代《格萨尔》研究的学术重镇并出版英、法藏敦煌文。
截止2022年10月,学校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79项,特别是在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立项数创学校历史新高,位居全国高校第21位;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5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甘肃省科学技术奖22项,甘肃省专利奖3项,甘肃省敦煌文艺奖16项。
校园文化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学校中、英文校名、学校创立时间等组成的双圆套形复合图案。徽章为题有毛体汉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训
勤学、敬业、团结、创新

校歌
《西北民族大学校歌》
扬起时代的风帆,荡起那人生的双桨。青春的激情放飞理想,畅游人类知识的海洋。啊哈嘿!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我们在大西北美丽的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
张开智慧的翅膀,托起那祖国的期望。崇高的信念给我力量,谱写生命华美的乐章。啊哈嘿!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我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七彩的梦啊,在那蓝天自由翱翔!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张俊豪 | 党委书记 |
王彦斌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玉苏甫江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李辉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马世俊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石迎春 | 党委副书记 |
白日霞 | 副校长 |
杨晓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 |
历任领导
(下列展示部分名单)
历任党委书记 | 任期 | 历任校长 | 任期 |
张宣 | 1951.12~1952.4 | 汪锋 | 1951.2~1956.9 |
张养吾 | 1952.4~1957.4 | 蒙定军 | 1959.1~1967.12 |
马麒麟 | 2000.6~2002.11 | 郭郁烈 | 2019.7~2022.2 |
李希 | 1990.7~1993.11 | 金雅声 | 2005.1~2008.7 |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 |
校区情况
学校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
西北新村校区
西北新村校区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新村校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干部培训学院)共7个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医学部2个教学部。


榆中校区
榆中校区地址: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榆中校区设有经济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化工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共13个学院。



校友情况
(下列展示部分名单)
姓名 | 备注 |
高瑞 | 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民族学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核心专家库专家及2008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特邀通讯评审专家与终评专家等职 |
赵之洵 | 赵之洵先后任甘肃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由他执笔的大型《丝路花雨》,获原中央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及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
琼雪卓玛 | 内地知名流行音乐歌手,成名作《走出喜马拉雅》 |
郝苏民 | 中共党员,西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建设与发展咨询专家 |
统计时间为2021年2月,以上资料均来源于资料 |
所获荣誉
西北民族大学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28日,西北民族大学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西北民族大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西北民族大学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北民族大学多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2021年5月,西北民族大学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西北民族大学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为全国百强学报,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