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宾虚》(Ben-Hur)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威廉·惠勒执导,查尔顿·赫斯顿、史蒂芬·博伊德、杰克·霍金斯等人主演的长篇史诗和宗教片,于1959年11月18日在美国上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宾虚的:影片剧情、演员与角色、影片制作、主题与亮点、影响与获奖、票房与宣发、同IP改编与衍生作品、影片评价、电影评分等介绍

中文名

宾虚

原文名

Ben-Hur

别名

宾汉(中国台湾)/宾虚传

语言

英语

影片片长

213分钟/222分钟(无删减版)

获得奖项

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

导演

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

主演

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

编剧

卡尔·顿伯格(Karl Tunberg)

制片人

萨姆·津巴利斯特(Sam Zimbalist)

摄影

罗伯特·瑟蒂斯(Robert Surtees)

剪辑

拉尔夫·E·温特斯(Ralph E. Winters)

服装

伊丽莎白·哈芬登(Elizabeth Haffenden)

美术

哈罗德·迈克尔逊(Harold Michelson)

配乐

米克罗斯·罗兹萨(Miklos Rozsa)

特效

A·阿诺德·吉莱斯皮(A. Arnold Gillespie)

制片公司

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发行公司

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

上映时间

1959年11月18日(美国)

简介

影片改编自刘易斯·华莱士的宗教小说,主要讲述了犹太青年宾虚因反抗罗马侵略受到迫害,而后凭借自身努力成功复仇,最终又被耶稣的仁爱精神打动,从此确立基督教信仰的故事。影片双线并进,高潮迭起,在史诗外衣下包裹着丰富的宗教内涵,暗藏着文化斗争、新旧更迭等理念。影片还通过种种空间隐喻,构建了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精神内核。

影片上映后广受好评,已获得了74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截止1960年9月),并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在内的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至今未被超越的记录。

影片剧情

两千多年前,犹太贵族宾虚(查尔顿·赫斯顿 饰)出生在以色列的拿撒勒,他从小和罗马男孩米撒拉(史蒂芬·博伊德 饰)一起长大,两人情同兄弟。后来,米撒拉离开拿撒勒,前往罗马谋生。时间一天天过去,罗马人征服了以色列,米撒拉作为罗马军队的高级军官衣锦还乡,两人终于再见。宾虚的家族在犹太人中颇有名望,因此米撒拉希望与他合作,一同镇压犹太人的反抗。但宾虚不甘心受罗马侵略者的压迫,并拒绝为虎作伥,从而与米撒拉反目成仇。之后在一次意外中,宾虚的妹妹误伤总督,米撒拉明知这是意外,却依然借题发挥,将宾虚发往罗马海军服苦役,并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关押起来。途中宾虚受到罗马士兵的虐待,在干渴中倒在了沙漠里。这时,一个陌生人走上前,将一瓢水送到了宾虚面前,使他活了下来。

在海上整整当了三年划桨手后,宾虚在关键时刻救下了战舰沉没,险些遇难的执政官阿里乌斯(杰克·霍金斯 饰)。此战最终大获全胜,阿里乌斯也知恩图报,将救命恩人宾虚带回罗马,还将他收为义子,给他财产继承权。但罗马的奢华生活不能阻止宾虚思念故土和亲人,他匆匆赶回以色列,希望能够早日见到母亲和妹妹,却在此时被告知她们在狱中染上了麻风病,并在被狱警发觉后赶出了监狱,如今早已去世。

悲痛欲绝的宾虚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决定利用罗马流行的战车比赛与米撒拉一较高下,彻底清算他们之间的恩怨。最后宾虚以顽强的意志,高超的骑术战胜了米撒拉报了仇,并从临死的米撒拉口中得知母亲和妹妹依然活着的消息,前去找到了已经被疾病折磨得面目全非的她们。按照罗马的律法,麻风病人必须被永远放逐,远离人群,但宾虚坚决不同意与亲人分离,为此放弃了罗马贵族的地位。

就在这时,上帝的儿子耶稣长大成人,正在四处传教,于是宾虚带上母亲和妹妹寻找耶稣帮忙,没想到却发现耶稣正是当年给他送水的陌生人。一行人正赶上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处死的场面,临死前的耶稣最后一次展示神迹,奇迹般地治愈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宾虚深受震撼,从此皈依了基督教。

宾虚

演员与角色

宾虚宾虚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饰犹太贵族出身,坚韧不拔,智勇兼备。他一生命运跌宕起伏,遭受打击后却总能振作起来,终于靠着自身努力复仇成功,解救母亲和妹妹。宾虚始终不曾认同罗马尚武的文化,最终在耶稣那里找到了信仰。宾虚米撒拉史蒂芬·博伊德(Stephen Boyd)饰宾虚的童年好友,后来成为罗马军官,因为罗马帝国与犹太民族的利益冲突与宾虚反目,并公报私仇迫害宾虚一家,最终死于与宾虚的战车比赛中。宾虚阿里乌斯杰克·霍金斯(Jack Hawkins)饰罗马的海军统帅和执政官,他善良热情,知恩图报。在海上被宾虚救下后,阿里乌斯不但将他收为养子,还立他为自己的遗产继承人,并将他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战车手。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19世纪,美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中诞生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神学思潮,一些人高扬理性旗帜,不再承认基督的神性。受此影响,本不信基督教的刘易斯·华莱士对《圣经》和基督教产生了兴趣。在深入研究,仔细考据历史后,他开始反对自由主义神学的观点,希望写一本小说来还原历史面貌。为此,原本他准备创作一篇耶稣传记,却担心自己笔力不足,便虚构了一个犹太青年宾虚为主角,让耶稣退居幕后,最终产生了这部《宾虚:基督的故事》。此书面世后十分畅销,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书籍”,刘易斯·华莱士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二战爆发后,自由主义神学没落,福音派神学兴起,再次强调起《圣经》中的神迹。而此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也正迫切需要宗教带来的精神安慰,他们就像影片中宾虚和他的犹太族人一样亟需耶稣基督的救赎,宗教片由此成为当时最卖座的电影类型。上映于1959年的电影《宾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正因此,影片继承原作精神,歌颂了耶稣的神迹,借宾虚展现了基督教的伟大。

选角

男主演的首选一开始并不是查尔顿・赫斯顿,而是保罗・纽曼(Paul Newman)。但是保罗・纽曼表示自己不适合穿罗马服装,拒绝了邀请。制片方也考虑过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等人,甚至还有一些英语水平堪忧的意大利演员,但最终都无果。最后,确定了查尔顿・赫斯顿出演,为此,制片方提供了25万美元的片酬,以及报销他家人的差旅费。查尔顿・赫斯顿身材高大,英武过人,本人的思想观念也颇为保守,从形象到气质都很契合传统教义中的古典英雄,最终成功地塑造了宾虚的形象。

爱尔兰出身的演员史蒂芬·博伊德被选中饰演大反派米撒拉,拍摄过程中,他被要求穿上高跟鞋,以此与扮演宾虚的查尔顿・赫斯顿身高齐平,他还不得不戴上棕色的隐形眼镜,以此和同为蓝眼睛的查尔顿・赫斯顿形成对比。此外,宾虚母亲由玛莎・斯考特(Martha Scott)出演,宾虚妹妹则由凯茜·奥唐内(Cathy o'donnell)出演,她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天真无邪的气质。

布景与取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脑特效技术还不成熟,影片中的古罗马场景全部是实景拍摄。因此,米高梅为这部电影的前期制作准备了两年之久,制作组共搭建了300多个场景,其中仅竞技场就用掉了足足100万磅石膏,4万立方英尺的木材,以及215英里长金属管和4万吨地中海运来的白沙。最终,米高梅花费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巨大成本。

影片主要取景地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其中拿撒勒的场景是在阿尔奇纳佐罗马诺镇(Arcinazzo Romano)拍摄的,宾虚救下执政官的那场海战是在沿海城市内图诺(Nettuno)拍摄的,此地以其中世纪城墙而闻名。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居住的麻风病谷位于阿涅内河边一个天然的火山岩场。这些地方距罗马都不远。

拍摄

本片的摄影师罗伯特·瑟蒂斯之前已经有过多次拍摄史诗片的成功经验,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他往往先用美丽的特异彩色工艺拍摄华丽的外景图像,此后再用宽银幕胶片处理,制作出的影片每一帧都精美像一幅画。古罗马的图景在他的镜头下栩栩如生,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此后,罗伯特·瑟蒂斯本人也凭借《宾虚》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面临破产的米高梅公司希望通过《宾虚》这样的史诗巨制赌一把起死回生的可能,决定使用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画面规格来拍摄本片。于是米高梅找到著名的电影设备公司潘纳维申,请它开发一套更出色的全新摄影系统,最终成果就是Ultra Panavision 70系统,也即电影片头出现的MGM Camera 65。其画幅比为2.76∶1,较当时大部分影片宽不少,使《宾虚》成为宽银幕古典史诗片的滥觞。

幕后花絮

这部电影最初的预算为700万美元,但在拍摄过程中成本激增,达到了空前的1500万美元。其中包括了价值约110万美元的70毫米胶片、导演和制片人的薪酬以及搭建和拍摄结束后拆除布景的花费。此外,米高梅还花费了将近1500万美元的宣传费用。

米高梅电影往往有一个经典的咆哮的狮子片头,但在制作本片时,由于担心破坏宗教电影的虔诚基调,狮子利奥的咆哮被改成了无声版本。

为了拍摄战车比赛的情节,剧组进口了来自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的78匹骏马,并雇佣了专业的驯马师。开始拍摄前,查尔顿・赫斯顿与史蒂芬·博伊德都被要求学习战车驾驶,其中查尔顿・赫斯顿有过驾车经验,但依然学得并不轻松。

主题与亮点

影片主题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基督教教义中关于爱的思想,基督教吸收了古代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精华,对于爱的认知是广博的,其中包含了对所有人,甚至包括对敌人的爱。为此,耶稣让人们将手上的剑换成宽容,因为爱是比暴力更伟大的力量。在影片中,尽管耶稣看似只出现过背影和模糊的脸,实际上却无处不在,宾虚人生中的三次重要转折都能看到耶稣的身影。由此,整个故事从个人恩怨进阶到到侵略者与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最终上升到耶稣和基督教普世的爱与救赎精神,使全片的主题超越了简单的英雄传奇或是复仇故事的范畴,富有深远的哲学意蕴。

此外,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是影片的隐性主题。时值二战后以色列建国不久,犹太人的民族主义和复国主义热情高涨,美国上下也越来越认同和重视中东的犹太人。在此背景下,影片以犹太人宾虚为主角,但并未局限在当代以色列人反阿拉伯人的情感和犹太复国主义中,而是通过重重空间隐喻,表现出罗马帝国的黑暗和犹太人反帝国压迫的精神,将希伯来和刚刚建国的现代以色列结合起来,呼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与犹太复国运动结盟,共同对抗欧洲后殖民主义。

叙事结构与风格

影片的叙事结构十分出彩,总共分为三段结构,相互之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每段都有一场高潮戏,三段高潮互为因果,层层推进,生动演绎了一段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文化发展史。耶稣在主人公宾虚的一生当中反复出现,但从未露出真容,使观众更能体会人对神的谦卑和敬畏之情。伴随着宾虚命运的起伏,浓厚的宗教色彩铺陈开来,贯穿影片始终,使影片蕴含着超凡的神圣与深沉的神秘感。

此外,影片一改以往宗教片热衷于说教的风格,将情节安排得抑扬顿挫,充满戏剧张力,富有古典电影叙事风格。其中,无论是对古罗马的辉煌历史和以宾虚为代表的犹太民族苦难命运的再现,还是对耶稣蒙难后神迹的描绘,都能凸显出影片的史诗气质。总而言之,《宾虚》史诗般的再现了这一幕幕宗教史上和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人物塑造

影片开始拍摄时,32岁的查尔顿·赫斯顿正处于黄金年龄,他身材高大匀称,行动敏捷灵活,以优雅的姿态和高昂的自信演绎了智勇双全的宾虚一角,并出色地表现出了宾虚处在道德和情感夹缝中的矛盾心态。与此同时,史蒂芬·博伊德成功地塑造了米撒拉作为一个无情的政治投机者的形象,并且,他和宾虚在影片中简短的互动充满了情感张力。

此外,影片对耶稣的塑造也十分出彩。耶稣的故事隐藏在宾虚身后,是影片埋藏的一条暗线,纵观全片,耶稣从未正面出现,却又不乏存在感。祂的故事甚至比宾虚更为完整,从开篇生于寒微,承载众人希望的婴儿,到四处传道,救赎千万百姓的救世主,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死亡洗清了世人罪孽。耶稣不仅让宾虚意识到犹太民族主义和罗马尚武精神的局限性,还让世人都明白了宽恕的意义。

音乐

米高梅十分重视配乐工作,早在电影开拍之前,就签下了米克罗斯·罗兹萨,这项决策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对影片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米克罗斯·罗兹萨在此前已经获了两项奥斯卡奖和九次提名,但本片的配乐仍旧成为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及最被广泛认可的成就。

深入研究故事背景之后,米克罗斯·罗兹萨明白他的音乐必须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入爱、友谊、仇恨、希望、绝望以及基督等因素,包含基督教、犹太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各自的文化特征。具体来说,他为罗马人准备了刺耳的军号声,大胆的打击乐进行曲和不和谐的和声,以此体现罗马帝国的力量和专制。对于马其顿人,他创造了一种阴森曲折的曲调,以此映衬他们的抢掠行径。基督教和犹太人拥有一些共同的旋律,总体十分和谐,但也存在分歧之处:充满希望和振奋人心的基督教主题由激动人心的和声大调来表现,而犹太主题往往是小调,带有淡淡的悲伤色彩。

米克罗斯·罗兹萨对乐器的选择也很有特点,他向来善于用现代乐器表演古典音乐,从战争时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到宾虚全家团聚时昂扬欢乐的管弦乐,莫不如此。如宾虚沉浸在爱情中时,乐队用竖琴和长笛奏出了优美、抒情的乐章。而当耶稣出现时,背景音乐以小提琴为主,管风琴为辅,显得庄重、神秘。种种因素叠加起来,最终使音乐与电影画面和谐地融为一体。

服装

影片的服装设计十分讲究,剧组从海量的设计中挑选出最佳方案,从世界各地订购服装,其中包括来自泰国的布匹,英国的皮革,意大利的鞋子,德国的盔甲等。在此基础上,剧组还雇佣了一百多名裁缝、铁匠、皮革匠,逼真地再现了古罗马时代的服装,设计师伊丽莎白·哈芬登因此获得了奥斯卡奖。

影响与获奖

《宾虚》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大型史诗影片,它的制作和上映早于《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日瓦格医生》(Doctor Zhivago)、《巴顿将军》(Patton)等名片,第一次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彩色宽银幕的震撼力,同时也影响了一批著名导演。例如,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曾经回忆到,第一次坐在影院里看《宾虚》时,清晰的彩色画面和丰富的背景景物深深打动了他,令他终身难忘。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在拍摄《星球大战前传》(Sta Wars: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中的竞技场面时,首先回忆起《宾虚》中战车比赛的场景,从中吸收了不少拍摄经验。

《宾虚》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各大电影公司都渴望复制它的成功,在此后接连制作了一批从宗教传说或是古典传奇取材的史诗片,《斯巴达克斯》(Spartacus)、《万世英雄》(El Cid)、《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罗马帝国沦亡录》(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埃及艳后》(Cleopatra)等都在此列,。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追授)获奖1960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获奖1960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主角获奖1960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配角获奖1960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摄影(彩色)获奖1960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艺术指导(彩色)获奖1960展开

参考资料

票房与宣发

1959年11月18日,《宾虚》在纽约市勒夫州立剧院举行了首映式。在首次上映期间,这部电影连续六个月在美国票房榜上排名第一,据《综艺》杂志1963年5月的报道,影片票房收入在当时已达6720万美元,超越了《乱世佳人》。到了1960年9月影片下映总票房约为7400万美元左右。如果结合通货膨胀率计算,该片最终收入在2010年达到了7.54亿美元,位列影史第九。影片不菲的票房收入,不但拯救了当时深陷财政困境的米高梅公司,更让几百家濒临破产的电影院重获生机。

此前,米高梅曾斥资1470万美元开展营销活动,通过各种印刷品、广播、电视广告和电影预告片宣传这部电影。影片上映之后,米高梅的宣传也一直持续进行,例如,在首映一周年时,米高梅在《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列出了目前180个放映本片的城市和影院,随书还附赠了一张优惠券,有需要的观众可以寄给影院经理以获得优惠。

此外,米高梅还制定了详细的周边产品销售计划,通过制售各种玩具,服饰,家具用品和相关图书获得了一大笔收入。

同IP改编与衍生作品

本片有多部漫画改编作品,其中,美国国家漫画出版公司(National Comics Publications,即著名的DC公司前身)曾将《宾虚》和他们经典的的超级英雄故事结合起来,在《冒险漫画》(Adventure Comics)杂志上发行了一部13页的漫画故事《超级小子遇见宾虚!》(Superboy Meets Ben-Hur!)。在这个故事中,超级小子(superboy)穿越回到古罗马,帮助宾虚赢得了战车比赛。

2016年,以本片改编,并由Float Hybrid和Krome Studios制作,AOL发行的游戏《宾虚》在xbox上线,玩家将在游戏中扮演宾虚,驾驭战车穿越恢弘的古罗马竞技场,为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自由而战斗。

影片评价

影片上映后,很快赢得了评论界的认可,绝大多数人都对影片表示赞赏。评论家一致认为,“虽然不完美,但凭借史诗般的气质和宏大的场面,《宾虚》仍然能跻身于好莱坞纯电影的最佳典范之列”。不过,影片还是收获了一些负面评价,比如,部分影评人认为影片有些乏味,或是一些画面过于血腥和残忍。

正面评价

这是一部宏大的奇观电影,并且影片中关于一个人如何对抗罗马的暴政及其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可怕灾难的故事是十分扣人心弦的。此外,作为一部描绘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画面的圣经史诗,《宾虚》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马丁·奇尔顿(英国《每日电讯报》编辑,资深媒体工作者)

《宾虚》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其规模和意蕴超过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部类似影片,比以前的任何一部奇观电影都更加壮观。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具有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观影过程就像参加一场伟大的冒险,充满了惊险刺激、视觉美感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性。——杰克·哈里森(《好莱坞报道》攥稿人)

本片于1959年根据圣经故事改编而成,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历史上最壮观的影片之一。——新浪娱乐

负面评价

这部米高梅公司制作的大片开创了无聊的新境界。——大卫·凯尔(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芝加哥读者报》影评人)

影片像一节持续四小时的宗教课那样冗长乏味,虽然它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斯科特·米克(英国电影协会董事会成员,《Time Out》杂志影评人)

电影评分

网站

评分

评价人数

来源

豆瓣电影

8.7/10

33605

时光网

8.4/10

1338

IMDb

8.1/10

239776

烂番茄

85%(专家评分)

89%(观众打分)

53(专家评分)

100000+(观众打分)

(截止2022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