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该影片于1979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该片在全球获得了包括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奖项以及美国第37届金球奖的剧情类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电影类最佳女配角、电影类最佳编剧四项奖项等在内的总共39项奖项和25项提名。该影片大约投入了8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根据IMDb网站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15日,《克莱默夫妇》共获得约1.06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美国的普通家庭。丈夫泰德·克莱默(Dustin Hoffman饰)整日忙于工作,这天他因升职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回家告诉妻子乔安娜·克莱默(Meryl Streep饰)这个好消息。不料妻子乔安娜早已收拾好了行李,正焦躁地在家里等着泰德,因为她要跟他告别。妻子突然的决定让泰德顿时不知所措起来,并不断询问她决意离开的原因并试图用孩子挽留她,乔安娜告诉泰德:“我已经不爱你了”之后便离开了家庭。沮丧万分的泰德不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忍心抛弃家庭,他怀疑是已经离婚的邻居玛格丽特·菲尔普斯(Jane Alexander饰)怂恿自己妻子出走,于是前来质问,玛格丽特表示自己并没有这么做但却很钦佩乔安娜离开的决心。得不到解答的泰德只好离开。
乔安娜离开后泰德不得不独自照顾比利,这天泰德因为送比利上学而差点上班迟到,知道情况的老板告诉泰德应该将比利送去亲戚家不然会影响工作。听到此话,泰德告诉老板不会让比利在妈妈离开家后连爸爸也见不着。乔安娜离开一周后给比利寄来一封信,信上说明自己离开的原因是不愿意只当一个家庭主妇,自己也要找更多有趣的事情做。懵懂的比利听后依然闷闷不乐,这天泰德发现比利将乔安娜的照片藏了起来,他这才发现原来比利将乔安娜的离开归咎于自己,于是泰德决定跟比利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泰德向比利坦白,乔安娜的离开是因为自己一直想让她成为成为某种样子的太太而忽视了乔安娜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这夜谈话过后父子俩才真正接受了乔安娜离开的事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天泰德突然接到了乔安娜的电话,两人如约见面。在此次见面中,泰德得知乔安娜离开后在加利福尼亚接受了心理治疗并找到了工作,现在已是一名小有成就的设计师,此次回来便是要求抚养孩子。泰德和比利早已亲密无间,因此并不愿意将比利交给乔安娜,最终两人争吵起来后不欢而散,乔安娜决定诉诸法律争夺孩子的抚养权。
而泰德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工作热情和精力早已大不如前,不久便被上司辞退了,为了打赢官司,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两人终于在法庭上见面,听完乔安娜的控诉,泰德也意识到自己给妻子带来的伤害,并在法庭上表示了对妻子的忏悔,并希望不想因为父母争夺抚养权而给孩子带来伤害。但最终孩子还是判给了乔安娜,父子俩即将别离,两人在一起做最后的早餐,眼里满是不舍。这时乔安娜打来电话和泰德见面,并表示她被泰德的陈词打动了,为了孩子的成长,乔安娜不会带走比利,父子俩也不会分离了,泰德惊喜交加,最后两人释然地相拥而泣。
角色介绍 泰德·克莱默;Ted Kramer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饰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整天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妻子乔安娜的感受,平日里常常对妻子提各种要求导致妻子心灰意冷离开。在之后和儿子的独处中开始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奶爸” 乔安娜·克莱默;Joanna Kramer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出身中产阶级,美丽温柔,因长时间生活的枯燥加之丈夫的忽视,导致她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离开家庭后慢慢找回了自我并成为一名设计师。为得到孩子的抚养权而与泰德打起了官司,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 比利·克莱默;Billy Kramer贾斯廷·亨利、Justin Henry饰克莱默夫妇的儿子,内心敏感,在母亲乔安娜出走后,刚开始十分想念母亲,后来知道了母亲出走的真相,开始接受和父亲的独处并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玛格丽特·菲尔普斯;Margaret Phelps简·亚历山大、Jane Alexander饰克莱默夫妇的邻居,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泰德得以慢慢适应单身生活和熟练独自照顾比利。在克莱默夫妇打官司时出庭作证说泰德是个好父亲影片制作 摄影 《克莱默夫妇》是一部表现内心感情的影片,整体摄影风格延续了好莱坞当时纯熟的视听风格,基本秉承尽一切可能来服务叙事性,让观众忽略摄影机运动为原则进行拍摄。例如,在乔安娜离开家的那场戏中,泰德从进门开始还未意识到乔安娜要离开,摄影机就顺着泰德的行动轨迹移动,直到乔安娜宣布离开并交代完生活的琐事,镜头才停下来,泰德上前一步制止乔安娜,镜头完成了调整。强调人物的重大心理转折。
摄影师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Néstor Almendros)称这部影片的摄影风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即故事展开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为此他从利奥·加雷的《可怕的真理》等影片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该影片主要使用的摄影设备为巴拿X和各种超快镜头,胶片则使用的是伊斯曼5247Ⅱ型彩色底片。剧组总共拍了十四个星期的工作日和十五天外景,而在拍摄外景时,内斯托尔极少使用人工照明,在拍特写时偶尔会使用几块苯乙烯泡沫塑料反光板给演员面部的暗处补些光。因为他不希望任何一场的光的性质有显著的变化,因而他都是用白反光板来平衡光线的。
空间应用与剪辑 《克莱默夫妇》故事发生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家中、泰德·克莱默的工作场景、法庭以及少部分的室外场景。但导演充分使用同一空间表现不同戏剧点,以此来安排镜头和剪辑。如在乔安娜走后的第二天早晨父子俩共做早餐的戏份,影片将泰德和儿子比利的反应进行密集剪辑,中间插入一些失控的烹饪内容局部特写,而到了影片结尾处,泰德和比利在分别前一起做最后一顿早餐时,同样的空间和主机位,但这次却以长镜头为主,仅在最后父子二人对视时切进了两人的面部特写。
花絮 在著名的冰淇淋戏份中,比利想挑战父亲,不吃晚餐直接吃甜点,这场戏完全是由达斯汀·霍夫曼和贾斯汀·亨利即兴创作的,导演罗伯特·本顿非常喜欢这个场景,于是决定把它保留在电影中。
达斯汀·霍夫曼本人就有过离婚的经历,他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导演罗伯特·本顿本想将他一起列入编剧名单中,但是达斯汀拒绝了。
两位主角出色的表演可以部分归因于他们当时的生活经历。除了达斯汀·霍夫曼正处于一场混乱的离婚外,梅丽尔·斯特里普也还处在她的情人约翰·卡扎莱(John Cazale)因癌症去世的悲伤中。
梅丽尔·斯特里普最初扮演的是泰德一夜情的情人,但该角色最终由乔贝斯·威廉姆斯(JoBeth Williams)饰演,因为当时原定出演乔安娜的演员凯特·杰克逊(Kate Jackson)因合同原因无法继续出演,因此梅丽尔·斯特里普得到了这个角色。
最后的法庭场景戏中乔安娜解释她离开的原因,这场戏做了一个重要的修改。虽然当时罗伯特·本顿担心会出现重大延误,但事实上梅丽尔·斯特里普已经想好了她想表达的东西,并迅速改写了这段独白。罗伯特·本顿认为这段独白很精彩,在最终成片中只删除了一小部分,剩下的都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写的原话。
影片特色 影片主题 呼吁传统家庭理念的回归
20世纪60-80年代,女权运动盛行和离婚率高是美国的两大社会背景,《克莱默夫妇》的创作则回归传统的家庭观念,渲染父子情深,凸显父亲的高大形象,泰德在乔安娜离开后说的一句台词“要鼓起多大勇气才能丢下孩子”正恰好体现了对传统家庭解体的忧虑。而从玛格丽特这个角色来看,在乔安娜出走之前,她也是一个寻求“解放”的女人。而在乔安娜离开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心中埋藏着独立意识的女性见证了离婚对一个家庭带来的伤害之后决定熄灭自己心中“独立”“自由”的火焰,为泰德出庭作证、打电话给前夫求复合。这个角色正传达了影片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怀旧之情,并引导女人重新回到传统的婚姻、家庭中去。
对家庭角色的重新思考
在男性家庭角色上,乔安娜的出走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单一的家庭角色。他开始笨拙的为孩子准备早餐、接送孩子上学、陪伴玩耍,甚至和玛格丽特讨教育儿之道,学会在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之间进行自我反思并理解妻子对家庭的付出。这样的反差让观众看到了逐渐成熟的男性形象,也收获了儿子的爱和信赖,完成了男性角色的重构。在女性角色上,乔安娜主动出走,抛开“母亲+妻子+家庭主妇”这样的角色定位,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和独立的资本,但同时也给家庭带来的创伤。影片充分表现了两性在突破传统的家庭角色框架后所获得的崭新的自我认识和升华,在当时女权主义运动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男性形象存在偏激看法,而影片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男性形象,充分肯定和赞扬男性家庭角色的重构,呼吁男性回归家庭、分担责任,却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在“女权主义”下,女性为寻求自我而背叛家庭的不满。
倡导走出两性对抗
影片中夫妻二人从对簿公堂到最后乔安娜意识到自己强行让父子二人分别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而选择放弃带走比利,传达出两性的对抗无益于家庭问题的解决,对抗中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的观点。影片对乔安娜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对泰德的转变表示了赞赏,说明婚姻也是一项事业,需要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苦心、精心地经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平等、尊重,学会沟通与交流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也是影片的精神主旨相符合的内在表达。
叙事艺术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故事采用单线叙事,剧情紧凑,人物设置各司其职。例如影片对主要人物丈夫和孩子的相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重点放在父子日渐深厚的感情上,这种感情的积累更能引起共鸣。并未过多阐述妻子的生活,邻居玛格丽特则起到联系桥梁的作用。在叙事风格上。影片中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场景,这些场景将整个片子连成一条线,鲜明展现了主人公的改变和情感的倾向。例如妻子离开后的第一个早晨,泰德做饭手忙脚乱,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骂,而结尾时,父子即将分别,两个人在厨房默契地完成他们的最后一顿早餐;第一次送比利去幼儿园,泰德甚至问比利是几年级的,到了影片后段泰德已经自然地与同学们打招呼等等。这些场景对比,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凸显影片所呼吁的回归家庭、社会以及人们之间和解的主题。
所获荣誉 年份
奖项名称
获奖方
结果
1979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
获奖
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获奖
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最佳女配角
简·亚历山大 Jane Alexander
提名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提名
1979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
获奖
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获奖
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最佳编剧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1979
美国国家评审委员会
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1979
美国编剧工会奖
最佳剧情类改编剧本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1980
韩国影评家协会奖
最佳外国影片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1980
堪萨斯城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
获奖
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获奖
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1980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获奖
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最佳女配角
简·亚历山大 Jane Alexander
提名
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
提名
最佳编剧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提名
最佳摄影
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 Néstor Almendros
提名
1980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斯坦利·R·贾菲 Stanley R. Jaffe
获奖
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获奖
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最佳改编剧本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最佳男配角
贾斯廷·亨利 Justin Henry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简·亚历山大 Jane Alexander
提名
最佳摄影
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 Néstor Almendros
提名
最佳电影剪辑
杰拉德·B·格林伯格 Gerald B. Greenberg
提名
1980
第37届美国金球奖
剧情类最佳影片
《克莱默夫妇》
获奖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获奖
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获奖
电影类-最佳编剧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获奖
电影类-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提名
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贾斯廷·亨利 Justin Henry
提名
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简·亚历山大 Jane Alexander
提名
电影类-最佳男新人
贾斯廷·亨利 Justin Henry
提名
1981
英国电影学院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
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提名
最佳女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提名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提名
最佳剪辑
杰拉德·B·格林伯格 Gerald B. Greenberg
提名
最佳影片
斯坦利·R·贾菲 Stanley·R·Jaffe
提名
最佳编剧
罗伯特·本顿 Robert Benton
提名
作品影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传统的家庭观念日渐淡薄,到70年代末,全美的离婚率已高达50%,由此带来的青少年抚育问题、家庭和解问题以及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而罗伯特·本顿执导的《克莱默夫妇》,不仅直指家庭破裂这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涉及了如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青少年的抚养教育问题等社会现实。影片上映后引起了极大反响,之后美国电影界出现了许多探讨当时社会家庭问题的影片,如《金色池塘》、《母子情深》等。以《克莱默夫妇》为代表的现代情节剧电影,实现了美国电影届在美学观念上的变革,这部影片以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段成功地改造了传统情节剧的表现形式,为今后几年美国情节剧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影片票房 截至2022年11月15日,根据Box Office的统计数据,《克莱默夫妇》共获得了1.063亿美元的票房。
电影评价 正面评价 影片也获得了评论界的许多好评,截至2022年11月15日,该片在烂番茄网站上收集的99份专业影评中,好评度达89%。《芝加哥太阳报》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给予本片4星(最高为4星)的高度评价并赞扬这部影片道:“这对罗伯特·本顿来说是一部重要的电影,他在对话的细微差别上花了大量的精力:电影的角色不仅仅是在彼此交谈,他们也在揭示自己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了解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为什么《克莱默夫妇》是一部如此感人的电影,因为我们有时会感觉到,我们观看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性格在改变,我们也在做出自己的决定。”影评人阿瑟·奈特(Arthur Knigh)在《好莱坞报道者》中也评论道:“《克莱默夫妇》可能不是当代所谓的“事件”电影,它没有地震,没有高耸的地狱,没有巨大的陨石与老曼哈顿相撞。斯坦利·R·贾菲的作品所具备的智慧、洞察力、同情心以及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足以使它成为我书中的一件大事。而罗伯特·本顿既是作家又是导演,他把埃弗里·科尔曼的小说改编成了一部题材新颖、观察真实、充分展现人物及其动机的电影。就像一道闪电,既让人震惊,又让人兴奋,也像一场心脏手术,暴露了我们社会最重要和最脆弱的器官,以便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制作人戴尔·波洛克(Dale Pollock)解读该影片时说道:“关于男人离开女人,女人离开男人的故事在荧幕上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很少有人像《克莱默夫妇》那样直截了当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令人心酸的一幕让人们明白,没有人能在分居、离婚和子女监护权之争的创伤中毫发无损。”
负面评价 评论家彼得·雷纳(Peter Rainer)就在《洛杉矶时报》指出:“在以唤醒意识为目的的掩饰下,它充分展现了男性的温柔,却妖魔化了一个母亲,塑造成她不知道她的工作狂前夫进步有多大的样子”。迈克·克拉克(Mike Clark)则在《底特律自由报》中评论:“《克莱默夫妇》远不像影片名所暗示的那样是两者平等的较量,它对故事中母亲一方的故事只做了少量的口头讲述而并未展示更多母亲的生活,这种做法使影片失去了深度,并最终将其情感冲击力降到最低”。布莱恩·艾格特(Brian Eggert)在《深度聚焦评论》中评价该影片道:“《克莱默夫妇》是一部反对女权主义的电影。它赞扬克莱默先生和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单身父亲所做的牺牲,但它没有充分承认克莱默太太已经做出的同样牺牲,因为在人们心里这些责任是她应该承担的。在法庭那场戏中,克莱默先生承认自己不该忽视妻子内心的渴求,但观众对妻子的内心活动并没有太多感觉,影片的最后一幕几乎完全否定了妻子的这种情感”。
电影评分 网站
评分
参评人数
豆瓣
8.5/10
66514
烂番茄网
爆米花数(大众打分):89%
新鲜度(评论者好评程度):89%
25000+
猫眼电影
8.4/10
152
IMDb
7.8/10
145966
MTC
大众评分:8.3/10
影评人评分:77/100
96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