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脚树鹧鸪(学名:Tropicoperdix chloropus),别名绿脚山鹧鸪,雉科树鹧鸪属小型鸡类。雌雄鸟形态相似,体长25~30厘米,体重250~300g克。

绿脚树鹧鸪头顶、后颈橄榄褐;额、眼先和眉纹白色,斑杂黑色;虹膜褐色;嘴角褐色,颏、喉和头的两侧白色且带有黑色斑点,颈部有一条棕黄色杂黑斑的颈圈。上背深橄榄褐,具黑褐色波状斑纹;下背、腰亦橄榄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并杂棕红色;上腹深棕黄色,向后渐转为淡黄白色;腋羽白色,近腋处还具有一簇绒毛状白羽。脚绿色。

绿脚树鹧鸪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如柬埔寨、缅甸、泰国、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栖息于海拔100~4000米的亚热带、热带湿润低地。为杂食性,主要以甲虫、白蚁、螽斯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可用于捕猎供人类食用,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绿脚树鹧鸪列为无危(LC)。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绿脚树鹧鸪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绿脚树鹧鸪的:分类命名、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种间关系、相关研究等介绍

中文名

绿脚树鹧鸪

英文名

Scaly-breasted Partridge、Green-legged Partridge

拉丁学名

Tropicoperdix chloropus

别名

绿脚山鹧鸪

命名者

Blyth

命名年份

1859年

平均寿命

平均5年左右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鸟纲(Aves)

鸡形目(Galliformes)

雉科(Phasianidae)

树鹧鸪属(Tropicoperdix)

绿脚树鹧鸪

体长

25~30厘米

体重

250~300g克

分布区域

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如柬埔寨、缅甸、泰国、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

分类命名

绿脚树鹧鸪于1859年由Blyth命名为绿脚山鹧鸪(Arborophila chloropu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绿脚山鹧鸪与山鹧鸪属没有密切关系,但与树鹧鸪属(Tropicoperdix)关系密切,因此划分为树鹧鸪属,称绿脚树鹧鸪(Tropicoperdix chloropus)。

形态特征

绿脚树鹧鸪为小型鸡类。雌雄鸟形态相似,体长25~30厘米,体重250~300克。头顶、后颈橄榄褐;额、眼先和眉纹白色,斑杂黑色;虹膜褐色;嘴角褐色,上嘴较深,嘴端和近端边缘色浅,嘴峰1.5~1.9厘米;颏、喉和头的两侧白色且带有黑色斑点,颈部有一条棕黄色杂黑斑的颈圈。

绿脚树鹧鸪上背深橄榄褐,具黑褐色波状斑纹;下背、腰亦橄榄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并杂棕红色;胸与上背同色,但上胸无斑纹。上腹深棕黄色,向后渐转为淡黄白色;两胁棕黄,杂棕色和黑色细纹和块斑;翅长14.0~16.6厘米。初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外翈先端微杂棕褐色细斑;次级飞羽亦黑褐色,外翈具棕褐色与黑色相混杂的边缘;内侧覆羽和飞羽与下背相似;各羽先端黑色。腋羽白色,近腋处还具有一簇绒毛状白羽。

绿脚树鹧鸪尾部黑斑较阔,其间有棕红色,尾长7.0~8.4厘米,尾下覆羽棕黄,略具黑斑。脚绿色,跗蹠4.2~7.2厘米。

绿脚树鹧鸪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绿脚树鹧鸪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多见于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繁殖于老挝。

绿脚树鹧鸪

中国分布

绿脚树鹧鸪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见于勐腊、景洪、思茅等地。

绿脚树鹧鸪

亚种分布

绿脚树鹧鸪共有7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Tropicoperdix chloropus chloropus),见于云南省。

亚种名称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份

分布范围

指名亚种

A.c.chloropus

Blyth,1859

缅甸北部、泰国西部和南部、中国云南

越南南部亚种

A.c.cognacqi

Delacour&Jabouille,1924

越南南部

越南北部亚种

A.c.merlini

Delacour&Jabouille,1924

越南中部内陆

老挝亚种

A.c.olivacea

Delacour&Jabouille,1928

老挝

泰国亚种

A.c.peninsularis

Meyer de Schauensee,1941

泰国

东京亚种

A.c.tonkinensis

Delacour,1927

越南北部

海岸亚种

A.c.vivida

Delacour,1926

越南中部沿海

栖息环境

绿脚树鹧鸪栖息于海拔100~4000米的亚热带、热带湿润低地,常见于常绿森林和灌木丛,偶尔在农田可见。

绿脚树鹧鸪

生活习性

绿脚树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甲虫、白蚁、螽斯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另食少数砾粒。

绿脚树鹧鸪行为似山鹧鸪(Arborophila)。常成对或3~5只成群活动,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奔走,在林下地面上落叶层中觅食,性极胆小,受惊后通常作短距离跑动,而后蹲伏于灌丛等隐蔽物下,仅在危急或人快至跟前时才突然起飞。中午天热时休息或到小溪边喝水。活动时常鸣叫,叫声为一串响亮而逐渐加速的单音,而后是一串较平的升降变调,最后是一连串狂乱升变调并突然停止。

绿脚树鹧鸪在其栖息地范围内为留鸟。

生长繁殖

绿脚树鹧鸪繁殖期受降雨量影响,降水异常早的年份,早约6周开始繁殖,窝数较大。5~9月筑巢,偏爱在植被密集、小树覆盖率高、大树密度高、攀缘木茎数量多的地区筑巢。巢在胸径27.1~109.9厘米大树的树干之间的地上,由枯叶和羽毛构成。

雌性绿脚树鹧鸪每窝产卵数为2~4枚,卵重约55克,雌鸟单独负责孵卵,孵化期间雌鸟可能会在白天短暂离巢休息,若孵化期间遇到捕食者,雌鸟会主动啄食攻击并展开翅膀以保护卵。

绿脚树鹧鸪平均寿命5年左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2年,绿脚树鹧鸪在中国罕见且鲜为人知,在泰国、老挝和越南常见。2016年,绿脚树鹧鸪种群数呈下降趋势,规模尚未量化,但数量大于10000个成熟个体,估计在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不会超过10%。

保护级别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绿脚树鹧鸪列为近危(NT)。

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绿脚树鹧鸪列为无危(LC)。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绿脚树鹧鸪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致危因素

绿脚树鹧鸪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森林等生境持续被破坏和狩猎。

主要价值

绿脚树鹧鸪可用于捕猎供人类食用,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种间关系

捕食

绿脚树鹧鸪卵的捕食者包括红毛王鼠(Maxomys surifer)、条纹松鼠(Menetes berdmorei)、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和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

寄生

绿脚树鹧鸪易感染艾美耳(Eimeria)球虫、鸡蛔虫(Ascaridia galli)、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和微细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tenuis)。

相关研究

绿脚树鹧鸪精液可冷冻保存用于人工授精,在精液冷冻延长剂中添加褪黑素对解冻后精子质量有积极影响:运动精子细胞数明显升高,质膜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更大,脂质过氧化、DNA碎片和凋亡样变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