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喉长尾山雀(拉丁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别名洋红儿、十姊妹、银颏山雀,山雀科长尾山雀属动物。该物种为小型鸣禽,体长10-12厘米,体重7-11克,其尾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的一半。银喉长尾山雀身体紧凑,头部较圆,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体羽蓬松呈绒毛状;尾巴细长而凸起。其眼呈棕栗色,虹膜呈褐色,喙短且粗厚呈黑色,颏和喉部呈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块斑,胸部呈黄灰色,腹、两胁及尾下覆羽呈葡萄红色,脚呈红褐色。银喉长尾山雀寿命为2-3年。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除西藏等少部分区域没有分布,其他地区都较为常见。该物种生活在山地的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但冬季时也能在丘陵和平原地区见到。

2000年,银喉长尾山雀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银喉长尾山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银喉长尾山雀是一种对农业和林业有益的鸟类。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银喉长尾山雀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现状、主要价值、物种对比等介绍

中文名

银喉长尾山雀

英文名

Silver-throated Bushtit、Long-tailed Tit

拉丁学名

Aegithalos caudatus

别名

洋红儿、十姊妹、银颏山雀

其他保护等级

无危物种

平均寿命

2-3年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鸟纲(Aves)

亚纲

今鸟亚纲(Neornith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山雀科(Paridae)

亚科

鹦鹉亚科(Psittacinae)

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银喉长尾山雀

体长

10-12厘米

体重

7-11克

分布区域

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地区,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

形态特征

银喉长尾山雀为小型鸣禽,体长10-12厘米,体重7-11克,其尾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的一半。其成鸟身体紧凑,头部较圆,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头顶中央至枕部呈白色,头顶两侧至枕侧呈黑色宽侧冠纹,头侧其余部分呈灰白色杂葡萄红,其指名亚种头部呈白色,其余亚种头部呈黑色并具褐色纵纹;体羽蓬松呈绒毛状,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灰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微杂粉色。

银喉长尾山雀的眼呈棕栗色,虹膜呈褐色,喙短且粗厚呈黑色,颏和喉部呈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块斑,胸部呈黄灰色,腹、两胁及尾下覆羽呈葡萄红色;尾巴细长而凸起,尾巴外侧的羽毛有灰色的边缘,外侧的两对尾羽呈浅褐色,有楔形的白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呈纯白色。脚呈红褐色。雌性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呈褐色,脚呈棕黑色。幼鸟虹膜呈深褐色,胸部呈棕粟色,下体色浅,脚呈深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除西藏等少部分区域没有分布,其他地区都较为常见。

银喉长尾山雀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分布范围

银喉长尾山雀伊朗北部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alpinus or rustamovi】

阿塞拜疆东南部至伊朗北部和南部

银喉长尾山雀法国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aremoricus

法国西部、海峡群岛和耶鲁岛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caudatus

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东北部、北京和新疆,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

银喉长尾山雀德国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europaeus

法国、德国到意大利北部、罗马尼亚西部和保加利亚北部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

中国河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

银喉长尾山雀科西嘉岛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irbii or ibericus】

西班牙南部、葡萄牙和科西嘉岛

银喉长尾山雀意大利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italiae

意大利大陆和斯洛文尼亚西南部

银喉长尾山雀日本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kiusiuensis

日本南部岛屿(四国、九州和屋久岛)

银喉长尾山雀希腊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macedonicus

东南欧(巴尔干半岛)

银喉长尾山雀韩国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magnus

南朝鲜和对马岛(上野岛和下野岛)

银喉长尾山雀高加索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major

高加索至外高加索西部和中部

银喉长尾山雀伊朗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passekii

扎格罗斯山脉(伊朗南部)

银喉长尾山雀英国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rosaceus

不列颠群岛

银喉长尾山雀西西里岛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siculus

西西里

银喉长尾山雀伊比里亚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taiti

法国南部及其至西班牙和葡萄牙西北部

银喉长尾山雀俄罗斯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tauricus

克里米亚半岛南部

银喉长尾山雀小亚细亚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tephronotus

小亚细亚

银喉长尾山雀本州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trivirgatus

日本(本州、淡岛、佐渡和冲绳)和韩国济州岛

银喉长尾山雀华北亚种

Ae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

中国于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中部

栖息环境

银喉长尾山雀生活在山地的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是一种典型的森林鸟类,但冬季时也能在丘陵和平原地区见到。其多栖息在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灌草丛及疏林、村庄附近的林地、田边灌丛及城市公园等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银喉长尾山雀觅食活动范围较广,包括高大的针叶树、阔叶树、小树、灌木甚至地面草丛间。其主要取食部位是枝、稍、叶、芽等。在群体活动中,该物种喜欢搜查小树、幼林及林下稠密的灌木。这些地方的昆虫有尺蠖蛾科(Geometridae)、卷蛾科(Tortricidae)等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幼虫及其卵、蛹,蝽象科(Pantatomidae)鞘翅目(Coleoptera)甲虫和蜘蛛(Araneida)等。亲鸟喂食雏鸟时以昆虫幼虫为主,其中大多数为鳞翅目无毛幼虫。该物种觅食时行动敏捷,在树上跳上跳下或从树枝上悬挂啄食,亦能捕食飞行中的昆虫。

攻击/防御行为

银喉长尾山雀有时会为争夺筑巢材料而发生追打。该物种在繁殖期会以其巢址为中心,并在其周围觅食,形成一个约150-160米的家域(Home range)。当它发现有其他种鸟入侵时,会发出“ling ling”的声音,并进行激烈的战斗。银喉长尾山雀为保护自己的巢区和雏鸟,对入侵者的攻击性极强。其攻击范围对小型鸟,例如其他山雀(Parus spilonotus)和柳莺(Phylloscopus)约为11米,对破坏巢穴并食其雏鸟的天敌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为30-40米。当松鸦来到其势力范围内时,亲鸟会发出“cailc cailc”的叫声并在松鸦上方来回飞,同时进行攻击;当松鸦离巢约半米时,亲鸟会啄打使其离开,并把松鸦追赶至40米外。然而该物种并不十分畏惧人类,受到惊吓时也不会飞远。

社群行为

银喉长尾山雀除繁殖期外,往往成群活动,夜宿时挤成一排。该物种通常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时单独组成群体进行活动,并会由小家族群渐渐过渡到大家族间的混合群,其小群体为20-30只,大群体为150-160只甚至几百只,该物种有时也与其他鸟类组成混合群。银喉长尾山雀的鸟群春季比冬季小,通常由3-6只鸟组成,有时为7-10只。

交流行为

长尾山雀鸣叫声较弱,一年四季的变化不大,为单调的“zi zi”(嘶哑)、 “zi-zi-zi”(或zi音4-7次重复)及“zi-zi-zi、caile caile”(或zi-caile zi-caile)声,最后一种是其特有的叫声,被作为野外识别银喉长尾山雀的主要依据之一。该物种边取食边发出微弱的“ji ling ling ling”声,在发情追逐时发出一种低沉的、类似耳语的“ji ji ge ge”声,另外在惊讶、呼救或追逐入侵者时发出细长的“ling ling”声。

生长繁殖

发情配偶

该物种在春季中午时开始发情交配。一对银喉长尾山雀一起落在平坦的树枝上,雄鸟摆动其身躯并逐渐接近雌鸟,然后二者嘴对嘴或雄鸟捡起一根羽毛飞到树上,当雌鸟到达时,再将羽毛丢掉。二者进行成对活动时,表明已经形成配偶。交配多在早晨7:00左右,雄鸟追逐雌鸟并发出“ji ji ge ge”的叫声,当雌鸟落在树枝上时,雄鸟扇动着翅膀靠近,然后进行交配数次。

筑巢

在针阔混交林带3月中、下旬,山地针叶林带4月中旬,银喉长尾山雀开始以成对形式飞到筑巢区开始散群,进而占夺领地并寻找巢址。其方式是雄鸟叼着一块筑巢材料飞到白桦树(Betula platyphylla Suk.)上,在树枝间擦拭,然后雌鸟飞到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的动作,再飞到另一棵白桦树上。

在4-6月的繁殖期,银喉长尾山雀雌、雄鸟都参与筑巢,其一起在落叶松、云杉和白桦等树的邻近树干处筑巢,巢穴由苔藓、地衣、树皮、蜘蛛网、羽毛和茧毛构成,上侧有开口呈椭圆形,并用动物毛和羽毛做内衬,加以苔藓和树皮装饰。雌鸟主要搬运羽毛铺垫巢内,雄鸟主要搬运筑巢材料,建巢过程需要13-15天。筑巢通常在清晨开始,下午结束。该物种几乎每天都会筑巢,上午次数较多,可达每小时12-25次;下午次数较少,每小时4-11次。在筑巢期末,其筑巢次数明显下降,平均每小时1-2次。筑巢后,其不会在新巢内过夜,而是清晨在巢址附近觅食,并不停地发出“zi-zi-zi cailen cailen”声。

银喉长尾山雀

产卵

银喉长尾山雀年产1窝,窝卵数9-12枚,卵呈卵圆形、白色缀以褐色斑点。

育雏及生长

银喉长尾山雀雌鸟孵卵,雄鸟则负责警戒,卵孵化期约为13天。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雏鸟出生时主要由雄鸟喂食,雌鸟留巢暖雏,晚上雌鸟夜宿巢中;一周后亲鸟基本共同饲喂雏鸟,不再留巢暖雏,夜间也不宿巢。

当孵育雏鸟失败时,成对的亲鸟则会因其育雏本能而协助喂食跟其有血缘关系的雏鸟,单个协助喂雏的银喉长尾山雀则可能是无生育能力的幼鸟或未找到配偶的个体。在育雏期间其会参与雏鸟的喂食,但次数较少,当雌鸟不在巢中时,其从不进入巢中直接喂养雏鸟,而是等待雌鸟入巢后将食物递给它。

刚孵化出来的雏鸟没有绒毛,身体裸露,大部分呈粉红色,腰部呈紫色,翅膀和尾巴的皮下为黑色,双目及耳道未开,可发出轻微的“ji ji”声。幼鸟约15天可离巢,离巢后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多次后,才随亲鸟离开巢区,随家族群活动。银喉长尾山雀寿命为2-3年。

银喉长尾山雀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银喉长尾山雀的分布范围和种群规模非常大,因此在分布范围标准和种群规模标准下没有接近易危的情况。欧洲1980-2013年的趋势显示,其种群数量稳定。其在全球估计约有41,500,000-75,250,000个成熟个体,欧洲估计约有8,310,000-15,000,000对繁殖体,相当于16,600,000-30,100,000个成熟个体,俄罗斯约有10,000-100,000对繁殖体。亚洲繁殖体的数量在中国约为10,000-100,000对,韩国约为10,000-100,000对,日本约为10,000-100,000对。

威胁因素

1、瑞典和芬兰银喉长尾山雀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现代林业和用商业性的单株植物取代老树生境的结果。

2、严冬可能会使银喉长尾山雀种群数量波动,可能导致数量下降达80%,且需要多年才能恢复。其鸟群在冬季需要大面积的领地,因此栖息地的破碎和退化会威胁到当地的鸟群。

3、银喉长尾山雀的天敌如乌鸦(Corvus sp.)、黄鼠狼(Mustela sibirica Pallas)和蛇(Serpentiformes)对其巢穴的捕食和破坏会降低其繁殖成功率。

保护级别

2000年,银喉长尾山雀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银喉长尾山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对农业和林业有益的鸟类。

物种对比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体形和银喉长尾山雀相似但更为娇小,会与银喉长尾山雀混群活动。

银喉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

形态特征

银喉长尾山雀头顶中央至枕部呈白色;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灰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微杂粉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块斑;尾巴外侧的羽毛有灰色的边缘,外侧的两对尾羽呈浅褐色,有楔形的白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呈纯白色。

红头长尾山雀从前额顶部到后颈部呈栗红色,有宽大的黑色过眼纹。背部和腰部呈深蓝灰色,飞羽呈黑褐色具暗蓝灰色羽缘。前额和喉部呈白色,喉部中央有一兜状黑斑;喉部下方有栗色的胸带。尾巴主要为蓝灰色,尾羽外缘为白色。

体长

10-12厘米

9.5-11厘米

体重

7-11克

4-9克

寿命

2-3年

4年

繁殖期

4-6月

3-6月

银喉长尾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