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在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1998年,国务院通过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工程立案,次年7月22日,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采用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和保罗·安德鲁合作的设计方案,2001年,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工程开始正式实施,经过六年时间,最终于2007年建成。

中国国家大剧院总投资额达31亿人民币,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由中国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和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整体外形呈半椭球形,外部为钢结构,整体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2008年,中国国家大剧院获得“鲁班奖”,2009年10月28日,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经典剧目有《骆驼祥子》《纽伦堡的名歌手》等歌剧剧目、《王府井》《基督山伯爵》等话剧剧目和《赤壁》《天下归心》等京剧剧目。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历史沿革、剧院结构、文化活动、开发保护、设计争议等介绍

中文名

中国国家大剧院

英文名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NCPA)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造时间

2001年

竣工时间

2007年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占地面积

11.89万平方米

设计者

保罗·安德鲁

建筑面积

16.5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5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大型建筑,1959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建筑一起被列入的“十大国庆工程”之中,但是由于国家在经济方面较为困难,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工程便一直被搁置。直至199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明确表示,要有计划地建设中国国家大剧院等这一类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工程。

1998年4月,国务院同意批准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项目立案,同月,举办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竞赛,经过两轮竞赛和三次修改,并广泛征集了建筑设计专家、剧场设计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最终确定采用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和保罗·安德鲁合作的设计方案。

2000年2月,经过全国招标,最终确定了北京城建、香港建设和上海建工联合体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同时,也确定了北京市双圆监理公司成为该工程的监理单位。

2001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工实施。2003年12月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封顶,外形的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完成,整个壳体钢结构共用时76个工作日完成。

2007年5月8日,中国国家大剧院人工湖防水工程闭水试验完成,次月,拆除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外侧的的工程围挡,国家大剧院外壳正式亮相,同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建设工程竣工并开始试演出。2012年12月12日,中国国家大剧院开始正式进行演出活动。

剧院结构

演出空间

歌剧院

歌剧院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内部最宏伟的建筑,采用了金色为主色调,专门用于表演歌剧、舞剧、芭蕾舞等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内配备了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包括推、拉、升、降、转等功能,还有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和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这些先进的舞台设备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表演可能性。歌剧院内的观众厅设有一层的池座和三层的楼座,共设有含站席在内的2207个观众席。剧院内的墙面设有弧形金属网,可以穿透声音,金属后面为多边形,整个歌剧院内的混响非常好,可以达到1.6秒,做到了声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中国国家大剧院

音乐厅

音乐厅主要是用来出演大型交响乐、民族乐等大型音乐演出的场所,音乐厅的墙面采用了扩散墙的设计,墙壁表面均凹凸不平,这些凹凸起伏经过特殊设计能够扩散乐团演奏的声音,有更好的混响效果,有利于更好的使表演者发挥表演水平。厅内顶部的天花板是由纤维石膏制成,材质较为厚重,整体呈现出不规则形状,有利于更好的增强和扩散演奏的声音。其内部的观众席环绕着舞台而建,共有1859个座位。在音乐厅内放置着一架管风琴,该管风琴是由约翰尼斯·克莱斯制造而成,整体有94个音栓,发声管6500根,造型典雅,音色饱满,被称为音乐厅的“镇馆之宝”

中国国家大剧院

戏剧场

戏剧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剧场,采用中国红作为主色调,墙面采用扩散式设计,外部覆盖着红色、黄色、紫色交叉分布的丝绸布,有很好的吸音效果,同时也营造出传统热烈的氛围。戏剧场内舞台设备先进,有“伸出式”和“镜框式”两种样式,其中伸出式台唇设计,可以更好的展现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场馆内共设有观众席位1036个。戏剧场主要演出类型有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节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

小剧场

小剧场建于2009年9月,于同年10月正式竣工,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内具有多功能性和多样性的剧场之一。整体设计风格清新典雅,可进行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共有469个席位,其中包含活动座椅58个,可以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剧场内的墙面采用扩散墙设计,天花板上刻有浮雕,整体呈白色,有良好的声学效果。舞台后方带有玻璃墙,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可以作为舞台的一部分进行演出。小剧场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能力,也使得北京原有的小剧场群体拥有更加丰富的演出场所。

中国国家大剧院

游览景观

人工湖

中国国家大剧院外围建有人工湖,面积为3.55万平方米,人工湖围绕着壳体,湖水采用水循环系统,既可以保证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又可以去除水里的脏污,这一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人工湖为北京市中心提供了一处湖水景观。

中国国家大剧院

水下廊道

水下廊道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北门入口处,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使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两侧墙壁使用青石板,并带有疏密有致的气泡小孔,廊道内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览。

中国国家大剧院

公共大厅

公共大厅整个穹顶距离地面46米,由数根巴西红木建造而成,以金属条为分割线,将整个穹顶分为若干个区域,红木颜色有深有浅,每个区域连接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感。公共大厅内放有很多的雕塑作品,增加了游客游览的趣味性。

中国国家大剧院

橄榄厅

橄榄厅位于水下廊道的终端,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重要交通枢纽,橄榄厅的中间方位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中国国家大剧院

花瓣厅

花瓣厅位于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五层屋顶平台上,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公共大厅,观赏整个剧院美景,经常会有小型表演、互动活动在这里举行。

中国国家大剧院

文化活动

驻院团体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常驻团体,陈佐湟担任乐团首任总监及指挥,2012年,吕嘉接任乐团总监职位。乐团共有百余个音乐家,年龄较为年轻,2011年乐团走向世界,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2014年,推出面向青少年家庭的“家庭音乐会”,推广普及音乐艺术。每周末,乐团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内举办公益性的“周末音乐会”。代表作品有《图兰朵》《托斯卡》《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欧洲歌剧经典剧目和《赵氏孤儿》《骆驼祥子》《长征》等中国歌剧剧目。

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吴灵芬担任指挥,黄小曼担任团长。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积极参与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等艺术活动,每年进行40余项公益演出活动,更广泛地推广宣传合唱这一项音乐艺术,代表作品有《西施》《茶花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主题音乐会和中外歌剧。

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成立于2011年10月21日,出演了近60余部国内外剧目作品,除参加演出外,歌剧演员还积极参与剧院音乐会、艺术教育、“百场公益演出”等活动,为培养歌剧人才和普及推广歌剧艺术贡献个人力量贡献。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代表作品有《运河谣》《罗密欧与朱丽叶》《金沙江畔》等歌剧。

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

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成立于2016年7月28日,共有演员21人,由濮存昕担任艺术指导,戏剧演员队始终保持着民众性、国际性的宗旨,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作品有《玩偶之家》《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等戏剧

中国国家大剧院

艺术活动

歌剧

首演时间

剧目名称

导演

2008年3月21日

《图兰朵》

陈薪伊

2009年6月4日

《蝴蝶夫人》

2009年12月22日

《山村女教师》

陈薪伊

2010年5月13日

《卡门》

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担任

2010年6月1日

《茶花女》

洛林·马泽尔

2011年5月12日

《托卡斯》

强卡洛

2011年6月20日

《赵氏孤儿》

陈薪伊

2012年10月1日

《洪湖赤卫队》

张继钢

2012年12月4日

《罗恩格林》

强卡洛·德·莫纳科

2013年1月31日

《霍夫曼的故事》

弗兰切斯卡·赞贝多

2013年8月15日

《费加罗的婚礼》

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

2014年6月25日

《骆驼祥子》

易立明

2014年12月24日

《冰山上的来客》

陈薪伊

2015年11月10日

《渔公与金鱼》

沈亮

2015年12月24日

《方志敏》

廖向红

2016年4月6日

《唐豪瑟》

皮耶·阿里

2016年7月1日

《长征》

田沁鑫

2017年7月28日

《金沙江畔》

廖向红

2017年10月1日

《兰花花》

陈薪伊

2018年5月31日

《纽伦堡的名歌手》

卡斯帕·霍顿

2018年7月18日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斯特法诺·波达

2019年5月15日

《采珠人》

维姆·文德斯

2019年8月20日

《西部女郎》

萨迪厄斯·施特拉斯伯格

2021年7月13日

《党的女儿》

汪俊

2021年9月8日

《夏日彩虹》

陈薪伊

2022年9月30日

《山海情》

王筱頔

2023年4月27日

《青春之歌》

王晓鹰

话剧

首演时间

剧目名称

导演

2011年4月19日

《王府井》

2012年12月15日

《风雪夜归人》

任鸣

2013年9月5日

《推拿》

郭小男

2014年1月14日

《玩偶之家》

任鸣

2015年7月18日

《样式雷》

曹其敬

2016年7月20日

《仲夏夜之梦》

克里斯·怀特

2016年12月15日

《哈姆雷特》

陈薪伊

2017年1月20日

《李尔王》

李六乙

2017年7月11日

《威尼斯商人》

陈薪伊

2017年11月1日

《西望长安》

原瑾泓

2018年8月9日

《暴风雨》

提姆·修普

2019年10月2日

《冬日1948》(原名抉择)

宫晓东

2019年12月14日

《林则徐》

王筱頔

2020年1月15日

《二月》

李六乙

2020年10月17日

《十字街头》

黄盈

2020年11月10日

《基督山伯爵》

王晓鹰

京剧

首演时间

剧目名称

导演

2018年12月22日

《赤壁》

张继钢

2010年8月27日

少儿版《赤壁》

2013年9月30日

《天下归心》

张艺谋

2014年12月20日

《丝路长城》

陈维亚

2015年12月28日

《正考父》

任鸣、陈霖苍

艺术交流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悉尼歌剧院、米兰音乐学院等世界各地460家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34家世界知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12月8日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内开展,来自全球的12个国家,21位发言嘉宾在大剧院内集合,共同探讨了表演艺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开发保护

2007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试演,共举办7台演出,包括23场演出,涵盖了歌剧、芭蕾、民族舞剧、话剧、京剧等各种表演形式。同年12月,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共有180个演出场次,76个演出剧目。

2020年1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发布消息,取消演出及相关活动,关闭剧院场馆,同年6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实行提前预约机制,进行限流开放参观,9月,世界剧院联盟成立,中国国家大剧院成为联盟理事会成员。

2022年6月,中国国家大剧院重启,恢复演出,2023年3月,中国国家大剧院恢复国际演出,同年5月,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正式亮相,这也是中国收首个综合型舞美艺术主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实行预约制,免费向公众开放。

设计争议

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是建成后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呈水滴状,造型较为新颖前卫,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经过人民大会堂才会看到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将保罗·安德鲁和其他两个方案一起向上级领导推荐,199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采用保罗·安德鲁的建筑设计方案。

但是,许多人难以接受在人民大会堂旁出现一个较为奇怪的建筑,一些业界院士和建筑师联名上书不同意采用此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了保险起见,向国际工程公司组织论证会咨询对这个方案的看法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论证会讨论热烈,经过统计得出,大部分参会人员均支持此项设计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汇报讨论结果,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