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英语:Peking University,缩写:PKU),简称北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成立于1898年,是一所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工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大学最初名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不仅是当时国内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52年,北京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北京大学成为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2022年,北京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34,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

截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校园面积为2751117.87平方米(约4127亩),校舍建筑面积为32299184.1平方米。截止2021年底,教职工(不包含博士后)12683人,专任教师3713人,在校学生46148人。学校共设有6个学部,下设55个直属院系,本科专业1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3个,4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62个博士学位点,285个硕士学位点,“双一流”建设学科41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的A+学科有22个,A学科有9个。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排行、校园文化、校园环境、行政管理、杰出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北京大学

英文名

Peking University

别名

北大

成立日期

1898年

所属地区

北京

地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主校区燕园校区)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占地面积

校园面积2751117.87平方米(约4127亩),校舍建筑面积32299184.1平方米

学生人数

在校学生46970人

教师人数

3783人

前身

京师大学堂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郝平

校庆日

5月4日

专业数量

133个

本科生人数

16544人

研究生人数

16651人

博士生人数

13775人

历史沿革

京师大学堂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要求建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12月13日,京师大学堂开学。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华,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年,该学堂才得以复建,同年京师同文馆也并入该学堂。1904年,该学堂选取47名学生出国留学,为首次中国高等院校派学生出国留学。1910年开办本科教育。

国立京师大学校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为校长。1913年,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并入天津北洋大学,因遭到反对而作罢。1916年,蔡元培担任校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与其它大学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罢免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的职位,诸多北大师生因五四运动而被捕,外加蔡元培先生夜走天津,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五四运动之后,学校渐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同时,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中心了。1920年10月,北大教授李大钊创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

1927年8月,北洋政府命令北大与8所北京其它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同年,该大学校相关学生组织都被北洋政府取缔。

北京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29年,北京大学自行复校。1930年11月,国民党首任教育部长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十六字方针。1931年1月9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决定每年捐助北京大学20万元,期限为五年。同年,北京大学着手修建学生宿舍灰楼、新图书馆等建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命令北京大学南迁至湖南省长沙市,并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中央研究院共同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往昆明,除去女生和多病体弱者,都被要求步行去昆明,并且在步行途中,学生要沿途作调查、采集工作。同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开课。次年,研究生院开始招生。1946年5月4日,历时九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宣告结束,同年10月,北京大学在北京复学。

迎接解放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京西郊罗道庄,位于此处的北京大学农学院迎来解放。1949年年初,北京大学迎来了解放。除去时任校长胡适等人南迁外,北大大部分师生都留在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2月,北京大学医学院交由卫生部管理。1951年2月,北大建立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叶向忠出任首任书记。

1952年,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实际执行中北大法学院中的法律学系、政治学系调整到北京政法学院,地质学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燕京大学撤消,北大由城内沙滩等处迁址至原燕京大学校址。北大农学院与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组北京农业大学。院系调整之后,北京大学有12个系:数学力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经济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校、院、系三级体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从原先拥有文、理、法、医、工、农等6个学院的大学也变成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1954年9月,北大重新设立法律系。生物楼、学三食堂等主要基建完成。

北京大学

1955年1月,北大铅印室建成。1964年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北京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试点,并向北大派了工作队。运动中,不少党员干部受到错误批判。1965年3月,邓小平总书记主持的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着重讨论了北大的情况,明确指出“北大是一所比较好的学校”,对工作队的做法予以纠正。1976年,文革结束后,北京大学开始逐渐恢复教学秩序。1996年10月,北大入选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江泽民发表讲话。北京大学在国家的推动和支持下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2000年之后

2000年,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大合并,形成新的北京大学。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5年,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北大汇丰商学院在牛津大学成立设置牛津校区。北京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18年1月23日,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2020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与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2021年,北京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

北京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北京大学官网信息显示,该校设有6个学部,分别为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并有55个直属院系,133个本科专业。

学院与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分流方向

元培学院

理科试验班类/文科试验班类

全校教学资源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

政治、经济与哲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整合科学

古生物学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类

数学

概率统计

科学与工程计算

信息科学

金融数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物理学院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大气科学

核物理(核科学与技术)

天文学

天体物理

天文高新技术和应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类(与计算机学院和智能学院共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软件工程

电子信息类(与电子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共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工学院

工学试验班类

理论与应用力学

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分析)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器人工程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图书馆学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类

化学

应用化学

材料化学

化学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自然方向)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管理方向)

环境科学(大数据方向)

城市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健康

生态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5年制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质学类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类

地球物理

地理信息科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心理学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含神经科学、分子医学)

生态与演化(含植物科学)

生物技术(含生物医学技术)

生物信息(含生物医学大数据)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古典文献学

应用语言学

历史系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中国史)

世界史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考古文博学院

考古学

考古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

文物保护技术

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

社会学系

社会学类

社会学

社会工作

人类学

哲学系(宗教学习)

哲学类

哲学

宗教学

哲学(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学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方向)

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保险学

财政学

光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未来领导者方向)

金融学(金融学方向、金融经济学方向)

会计学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方向、数据科学方向)

法学院

法学

法学

政府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数学)

行政管理

城市管理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

艺术学院

人文科学试验班

艺术史论

戏剧影视文学

文化产业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外国语学院

相关外语专业

相关外语专业

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八年制)

药学院

药学(六年制)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七年制)

医学人文学院

英语(医学英语)(五年制)

护理学院

护理学(四年制)

医学技术研究院

医学技术类(医学影像技术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

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共有6个学部,分别为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理学、信息与工程、医学,学科门类11个,本科专业门类48个,本科专业133个。北京大学有49个博士后流动站,5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62个博士学位点,285个硕士学位点,“双一流”建设学科41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的A+学科有22个,A学科有9个。

截止到2023年6月,北京大学共有国家一流学科4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全球前1%的学科22个。

项目

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49个)

测绘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核科学与技术、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力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软件工程、社会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世界史、数学、天文学、统计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艺术学理论、应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国史、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技术

进入ESI前1%的学科(22个)

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临床医学、数学、地球科学、植物和动物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药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经济学与商学、农业科学、免疫学、多学科、微生物学、空间科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艺术理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

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药学、北京大学、公共管理

“双一流”建设学科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师资规模

北京大学拥有95个中国科学院院士,38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8个中国工程院院士,205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特岗学者,74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318个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项目

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原宁、周忠和、张锦、张继平、谢晓亮、汤超、彭练矛、郭正堂、郭华东、胡济民、姜伯驹、程民德、王序、冯新德、邢其毅、徐光宪、高小霞、唐有褀、王仁、侯仁之、董申保、谢义炳、王志均、吴阶平、甘子钊、李家明、杨立铭、张恭庆、徐至展、陈建生、郭仲衡、廖山涛、王夔、刘元方、张滂、黎乐民、叶大年、李德仁、张弥曼、陈运泰、赵柏林、王选、杨芙清、吴全德、叶恒强、翟中和、陈佳洱、霍裕平、石青云、韩济生、贺贤土、张礼和、王阳元、陈慰峰、丁伟岳、杨应昌、张焕乔、童庆禧、李启虎、朱作言、许智宏、韩启德、文兰、田刚、周其凤、陆汝钤、蒋有绪、周又元、赵光达、黄春晖、涂传诒、秦国刚、解思深、秦大河、黄琳、王诗宬、吴云东、包为民、方精云、童坦君、王恩哥、高松、赵进东、陶澍、尚永丰、刘忠范、严纯华、傅伯杰、梅宏、朱玉贤、陈十一、吴立新、张培震、龚旗煌、方岱宁、程和平、张平文、欧阳颀、谢心澄、席振峰、黄如、俞大鹏、倪晋仁、陆林、魏悦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唐孝炎、郭应禄、沈渔邨、庄辉、王陇德、高文、马永生、王浩、张远航、丁文华、詹启敏、乔杰、卢秉恒、李家彪、王俊、董尔丹、余少华、吴汉明、邓铭江、陈祥宝、孙家广、姜保国、张改平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姜伯驹、张恭庆、许智宏、朱作言、陈佳洱、陈运泰、苏肇冰、林毅夫、文兰、梅宏、朱玉贤、刘忠范、张平文、郑晓瑛、龚旗煌、谢心澄、黄季焜、陈十一、郑永飞、周忠和、曾毅、郑晓静、郭正堂、韩启德、徐至展、解思深、涂传诒、方精云、王恩哥、赵进东、严纯华、高松

国家级教学名师

陆俭明、丘维声、吴思诚、祝学光、姜伯驹、蒋绍愚、许崇任、阎步克、张恭庆、温儒敏、邓小南、王稼军、段连运、王杉、赵敦华、高毅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已经与世界上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大学(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诸如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弗大学、耶鲁大学等。另外,每年来北京大学交流的国际学者超过1000余位,与各国家地区7所高校举办学期交流项目,并举办学生论坛和国际会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北京大学的研究机构众多,整体分为理工科类和人文社科类,其中包含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研究中心,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理工科类(部分)

级别

基地名称

主管/共建

国家级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发改委

国家研究中心

/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发改委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发改委、教育部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

省部级

(部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

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新闻出版署

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

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原子能机构研发中心

国家原子能机构

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部分)

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先进电池材料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

/

睡眠医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免疫性疾病体外诊断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抗肿瘤新药与新技术研发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发改委

人文社科类(部分)

平台名称

部门

主管/共建/依托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北京大学、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教育部、财政部、北京大学

挂靠类研究平台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画法研究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西方古典学中心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高等人文研究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

国际战略研究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一所综合性、现代性并存的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前身为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截至2023年6月,共有纸质书籍近800万册,并引进、自建了各类数字资源。图书馆中有超过150万册的中文古籍,还有许多特色收藏。北大图书馆总面积6.6万平米(含古籍馆和昌平储存馆),医学图书馆和院系分馆面积2.14万平米,也是北大教学科研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

学术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12月,主办单位为北京大学。自从1995年以来,该期刊获得过中国家教委“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二等奖”等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论文。被Scopus、Ei Compende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等几十种国内外数据库所收录。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办单位为北京大学,2003年,该期刊首次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获得过中国国家、省部级奖项,例如1999年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等。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为1985年创办的月刊,主管部门为科技部,主办单位为中国化学会和北京大学。该期刊主要是涵盖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自创刊以来,该期刊获得过多次重要奖项,例如科协三等奖(1997年,2002年)、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等。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美国《化学文摘等多种数据库、期刊所收录。

期刊名称

创办时间

编辑部

出版周期

《地学前缘》

1994年

地大、北大

双月刊

《中外法学》

1978年

法学院

双月刊

《经济科学》

1979年

经济学院

双月刊

《国外文学》

1981年

外国语学院

季刊

《国际政治研究》

1980年

国际关系学院

季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1年

图书馆

双月刊

《市场与人口分析》

1994年

人口研究所

双月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年

教育学院

季刊

《南亚研究》

1978年

南亚文化研究所

半年

《经济学》

2001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

季刊

截至2023年1月,以上信息来自于

科研成果

理工科类

2002年-2020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家、国家科学进步奖约有40余项。

2021年11月3日,北京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的优异成绩。

入选2021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的研究成果中,北京大学有3项,分别为“二维半导体单晶晶圆的可控制备”“探测半导体界面晶格动力学的新谱学方法”“硅基片上一体化集成的高能效电容型感知芯片”。

2022年11月9日,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中有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黄罡教授团队主持研发的“基于数字对象架构的数联网及大数据互操作技术”。同年,北大医学8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卫生管理奖为首次获得。

人文社科

2020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北大国发院共获十项成果奖,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此次奖项中,北京大学有103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一等奖数、二等奖数、青年奖数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在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中,北京大学获得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截止2021年,“十三五”以来,北京大学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提交结项鉴定的50个项目中,已有10个项目获得优秀,在全国高校和基地中居于领先地位。另外在2021年,北京大学四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获得优秀结项,分别是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郜积意负责的项目“《史记》《汉书》年月考异”、外国哲学研究所徐龙飞负责的项目“奥古斯丁时间概念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陆俭明负责的项目“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叶闯负责的项目“非存在对象的名字与新梅农主义研究”。

学校排行

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22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第34。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2中国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国第2。

2022中国大学论文引用质量前10名中,北京大学位列第2。

2022年,北京大学在QS世界排名中位列第25。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北大对历史上出现的标识进行梳理,以鲁迅设计的校徽为核心,在其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校徽为双圆套形,中心是三个人形团组成“北大”,外环为英文名称,下面为创立日期,确定了“北大红”。

北京大学

学校校旗

校旗为红底黄字的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毛泽东题写的“北京大学”,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

学校校风

北京大学的校风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除校徽、校旗、校风外,与其他高校较为不同的是,北京大学并无官方校训,类似的不同点还有,北京大学并无官方校歌,但是有一首代校歌——《燕园情》,在重大活动中会使用该歌曲。

校园环境

学校校区

截至2023年,北京大学共有6个校区和1个研究生院,分别是燕园校区(校本部),内有淑春园、芍园,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医学部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大兴校区,地址是北京市大兴工业开发区金苑路24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西山口村。无锡校区,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大学城状元道5号;英国校区,位于英国牛津大学城内,是北京大学第一个海外校区,也是中国高等学府首次独资运营、独资管理的海外分校;深圳研究生院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丽水路深圳大学城北大校区,截至2022年12月,校园占地面积21.28万平米,共有在校研究生3655人,博士研究生430人,硕士研究生3225人;在校留学生183名。

标志景观

未明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标志性景观,其位于北京城西郊燕园中的淑春园里,为元明清三代皇族园林旧址。湖水来自于玉泉山,人工开凿的山水体系与湖旁的水舫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其与博雅塔共同组成“一塔湖图”的美景。

北京大学

博雅塔

博雅塔地处未名湖东南方的山地上,外形为辽代密檐砖塔,不过其内里是水泥混凝土修建的,其设计参照的是通州的燃灯塔。该塔最早的功能是水塔,其名字是来自于博雅塔的主要捐资人博晨光的叔父博老先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其前身为1898年落成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入燕京大学校园,燕京大学图书馆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形成以原燕京大学图书馆为总馆的新的格局。该馆是美国建筑师墨菲于1920年规划设计,为当时燕京大学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之一。

北京大学

合并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其馆舍资源依然较为紧张,但因种种原因限制,当时并未对馆舍进行扩建。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才对馆舍进行两次扩建。1975年初,北京大学在燕园中心落成新的图书馆,该馆落成后北大图书馆总面积达24,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2,400个,可容纳藏书360万册,是当时中国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图书馆之一,该馆舍后被称为“老馆”、“西楼”。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且该馆与旧馆完美对接,总建筑面积达到53,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在建筑规模上成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

行政管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郝平

党委副书记

龚旗煌

党委常务副书记

陈宝剑

党委副书记

顾涛、宁琦

纪委书记

国家监委驻北京大学监察专员

顾涛

校长

龚旗煌

常务副校长

乔杰

副校长

王博、孙庆伟、宁琦、董志勇、张锦

党委常委

郝平、龚旗煌、乔杰、陈宝剑、王博、顾涛、孙庆伟、宁琦、董志勇、张锦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江隆基(1956.07-1957.10)

陆平(1957.10-1966.06)

周林(1977.09-1979.12)

韩天石(1979.12-1982.09)

王学珍(1984.03-1991.01)

汪家鏐(1991.01-1994.07)

任彦申(1994.07-2000.03)

王德炳(2000.04-2002.04)

闵维方(2002.04-2011.08)

朱善璐(2011.08-2016.12)

郝平(2016.12-2018.10)

邱水平(2018.10-2022.06)

历任校长

孙家鼐 (1898.07-1900.00)

许景澄 (1899.07-1900.07)

张百熙 (1902.01-1904.02)

张亨嘉 (1904.02-1906.02)

李家驹 (1906.02-1907.07)

朱益藩 (1907.07-1907.12)

刘廷琛 (1907.12-1910.09)

柯劭愍 (1910.09-1911.11)

劳乃宣 (1911.11-1912.02)

严复 (1912.02-1912.10)

何燏时 (1912.12-1913.11)

胡仁源 (1913.11-1916.12)

蔡元培 (1916.12-1927.08)

蒋梦麟 (1930.12-1945.09)

胡适 (1945.09-1948.12)

汤用彤 (1949.05-1951.09)

马寅初 (1951.06-1960.03)

陆平 (1960.03-1966.06)

周培源 (1978.07-1981.03)

张龙翔 (1981.05-1984.03)

丁石孙 (1984.03-1989.08)

吴树青 (1989.08-1996.08)

陈佳洱 (1996.08-1999.11)

许智宏 (1999.11-2008.11)

周其凤 (2008.11-2013.03)

王恩哥 (2013.03-2015.02)

林建华 (2015.02-2018.10)

郝平 (2018.10-2022.06)

杰出校友

革命家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张太雷、高君宇、何孟雄、范鸿劼、黄日葵、孙炳文、钱壮飞

科学家、教育家及学者

严复、钟观光、张亨嘉、吴汝纶、蔡元培、陈垣、马衡、鲁迅、章士钊、马寅初、刘师培、吴梅、丁文江、胡适、秉志、陈大齐、毕华徳、范文澜、刘半农、梁漱溟、叶圣陶、冯友兰、沈从文、冼星海、袁翰青、周同庆、丁树声等

中国国家重要奖项获得者

蒋筑英、彭加木、柴生芳、郑学勤、林巧稚、孟二冬、陈俊武、吴大观、王忠诚、马寅初、胡福明、林毅夫、邹碧华、李彦宏、厉以宁、万家福、樊锦诗、高铭暄、顾方舟、吴文俊、钟南山、郑哲敏、曾庆存、赵九章、郭永怀、钱三强、彭恒武、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于敏、屠呦呦

国际重要奖项获得者

李政道、杨振宁、屠呦呦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原宁、周忠和、张锦、张继平、谢晓亮、汤超、彭练矛、郭正堂、郭华东、胡济民、姜伯驹、程民德、王序、冯新德、邢其毅、徐光宪、高小霞、唐有祺、王仁、侯仁之、董申保、王夔、刘元方、张弥漫、吴全德、石青云、韩济生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少华、吴汉明、王俊、李家彪、董尔丹、李德仁、王选、楼之岑、唐孝炎、吴阶平、陆道培、沈渔邨、郭应禄、俞梦孙、何新贵、庄辉、王浩、马永生、王陇德、甘晓华、张远航、乔杰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林庚、季羡林、裘锡圭、田余庆、黄楠森、宿白、胡代光、厉以宁、芮沐、肖蔚云、袁行霈、严家炎、马克垚、汤一介、叶朗、严文明、胡壮麟、刘安武、沈宗灵、梁柱、汪永铨、梁守德等

参考资料来自于,优秀校友众多,仅列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