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英文名:Jingyuan 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白银市下辖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靖远县常住人口36.88万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靖远县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著名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靖远县

英文名

Jingyuan County

面积

5809.4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半干旱气候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中东部

地理坐标

东经104°18'一105°20'、北纬36°10'一37°17'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甘肃省

所属市

白银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辖18个乡镇(截至2023年6月)

行政区划代码

620421

人口

36.88万人(2022年常住人口)

方言

靖远方言

民族

汉族、回族等

GDP

986902万元(2022年)

人均GDP

26869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13420元(2022年)

著名景点

水岸三合景区、法泉寺

邮政编码

730600

政府驻地

靖远县新城区会州大道1号

电话区号

0943

火车站

靖远西站、靖远站等

政府官方网站

https://www.jingyuan.gov.cn/外链

简介

靖远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北部边缘,为黄土覆盖地貌。靖远县境内水系主要由黄河、祖厉河、清水河三大水系构成。属温带大陆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少雨多风。1985年8月,国家实行市管县体制,从靖远县中部析置部分乡镇设立平川区,靖远县隶属白银市。截至2023年6月,靖远县辖18个乡镇。

靖远农业是甘肃省农业大县,是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枸杞、硒砂瓜、文冠果种植基地。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6902万元,产业结构比例为42.36:23.85:33.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69元。

靖远县有着2100多年的县级行政建置历史,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境内有151处明长城遗迹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等遗迹建筑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水岸三合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明代以来的靖远地方志书中,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等八个地方被列为靖远八景。

名称由来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清康熙二年(1663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历史遗留沿用至今。

靖:平定,使秩序安定。因古时本县位于西北边陲地区,统治者希望此地安定和谐,所以被称之为靖远。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据禹贡记载,境域属雍州。春秋时期,为西羌所据。秦朝建立,境域属陇西郡。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从北地都分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宁夏固原境内)。境内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时期,废乡礼县名,仍为祖厉县,改鹑阴县为鹤阴县,皆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西晋时期,属凉州武威郡。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后赵灭前赵,尽有关中陇右之地,置陇东郡。祖厉县治南迁,属陇东郡。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于鹤阴县地置平凉郡,郡县尽属前秦。太元十年(385年),乞伏国仁建立西秦政权,祖厉县属西秦苑川郡(甘肃省榆中县)。

北魏时期,属高平镇(宁夏固原)。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宇文泰为西魏大丞相,率兵来巡会师于祖厉县,土人张信罄资飨土卒。宇文泰喜悦,下令置州,取名会州。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移会州州治于鸣沙城(宁夏中宁县),改会州为会宁防。次年,周武帝西巡,于祖厉县地置乌兰县,设乌兰关。

隋唐至宋元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十六年(596年),会宁镇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大业二年(606年),改会宁县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辖凉川、乌兰二县。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改凉川县为会宁县。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城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八年(634年),以会州盛产粟米,民间仓储殷实而改为粟州。同年复为会州,辖会宁、乌兰二县,属关内道。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会州。广德元年(763年),会州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初,仍为吐蕃所据。维熙二年(985年),党项人李继迁攻破会州,焚毁城郭而去。明道元年(1032年),西夏兵南下,吐蕃败走,境域属西夏国。元丰四年(1081年),宋以五路大军进攻夏兵,收复会州。元祐六年(1091年),西夏攻取会州。绍圣三年(1096年),章楶收复会州。元符二年(1099年),苗履、姚雄奉诏进筑会州城,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属会州,辖敷川县及安西、会川二城,会州属秦凤路。崇宁二年(1103年),于会州州治置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会州陷于金。乾道八年(1172年),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嘉定十三年(1220年),会州陷于西夏。金以会川为侨治,名新会州,属临洮路。十六年(1223年),金将郭虾蟆攻取会州。端平元年(1234年),元灭金,会州属元。

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西宁县(会宁)并入会州,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固原州。正统二年(1437年),裁迭烈逊巡检司,于会州地置靖虏卫,属陕西都司。明代初期至中叶,县境黄河以西为蒙古鞑靼部所据。隆庆六年(1572年),靖房卫始设兵粮道,辖安定、会宁、通渭三县地,境内置千户所。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甘肃巡抚田乐用兵河西,鞑靼部远徙。

清朝顺治元年(1644),改靖虏卫为靖远卫。雍正三年(1725年),靖远卫属巩昌府。雍正八年(1730年),靖远卫改称靖远县,仍属巩昌府。乾隆三年(1738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设海城分县(今打拉池),属固原州海城县(今宁夏海原县)。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靖远县隶属兰山道,裁撤海城分县,将其属地划归靖远县。民国16年(1927年),靖远县为甘肃省直隶县。民国19年(1930年),靖远特别支部秘密成立,开创了陇右地下党活动的先河。民国21年(1932年),靖远起义爆发,这是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领导的时间较早、历时较长、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民国22年(1933年),靖远县北区大芦塘、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军堡、老龙湾等地划属红水县,后将红水县并入景泰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1960年,靖远县隶属定西地区。1960年11月至1963年10月,靖远县隶属白银市。1964年撤销白银市,靖远县划属定西地区。1985年8月,恢复成立白银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从靖远县中部析置部分乡镇设立平川区,靖远县隶属白银市。

地理

位置境域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河上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4°18'一105°20'、北纬36°10'一37°17'之间,属国际标准时区东八区。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毗邻,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接壤,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原县境中部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独立部分。东西间隔120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

靖远县

气候

靖远县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大陆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少雨多风,冬春多干燥寒冷的西北风,雨雪稀少,水分蒸发量大,夏秋季节受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且集中。靖远县历年平均气温9.4°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5°C,极端最低气温-24.3°C,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22.8°C,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6.5°C。靖远一年晴天日数较多,年蒸发量为1698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73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区,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太阳高度角度等具有一定规律性与周期性。县年平均降水量223.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0.1毫米降水)为57天,降水量极值65毫米(1986年6月26日)。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冬春季降水比较少,降水量占年降水的10%。全县年平均降水量在170—360毫米之间。

地质

地质构造

靖远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地质构造为第四纪黄土覆盖层和石炭纪地层,祁(连山)秦(岭)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充分,黄土覆盖层深厚,面积宽广,部分地表岩石裸露。

地质年代距今2.7亿年的二叠纪,大陆开始上升,至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靖远海洋环境不复存在,植被茂盛、气候温暖。从距今1200万年的上新世纪以来,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陇西高原不断上升,阻挡了自东而来的湿润空气,使靖远气候逐渐向干旱型演变。加之河流切割,水土流失,形成盆地,以中新生界地层的广泛发育为主要特点。按区域地质划分,靖远属于靖远一会宁中新生界盆地的一部分,称为靖远盆地。境内自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北部无白垩系地层,南部无寒武系地层。地质构造线呈北、西、南向东,南部山前的区域性断层,断陷盆地及北部的凹陷盆地的分布趋向都存在。尤其是靖远煤田的形成和分布,受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强烈控制。

地层

靖远县地层主要有前寒武系皋兰群、古生代泥盆系、二迭系、中生代白垩系、第四纪等,境内出露分布如下。

前寒武系皋兰群分布在若笠源和祖厉河西岸,大部分为黄土所覆盖。祖厉河沿岸为石英岩、方解石片岩、黑云母石英方解石片岩等。

古生代泥盆系分布在松山、哈思山一带,由陆相紫红色粗碎屑岩、局部夹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组成,构成基岩山地的主峰。石炭系(C)。出露在基岩山地的两侧,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煤层组成,是构成靖远煤矿的主要地层之一。二迭系出露在各基岩山地的边缘,分布较为零星,由碎屑岩夹泥岩透镜体、碎屑岩夹灰质页岩、煤线组成。

中生代白垩系分布在黄河两岸,多出现在中新生代盆地边缘,由紫红色和灰绿色泥岩、页岩、砂岩夹泥灰岩及下部的砾岩组成。新生代上第三系临夏组出露在祖厉河两岸、靖远县城以东黄河两岸,由橘红色和棕红色砂岩、黏土夹砾岩、泥灰岩及褐红色陆相碎屑岩夹泥岩组成。

第四纪上更新统黄土在境内广泛分布,受古地形影响多构黄土塬、梁、峁及平缓坡地,岩性为浅黄或灰黄色黏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具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西塬一带土层最为深厚。上更新统洪、冲积层主要分布在祖厉河两岸,多组成第三和第四级阶地,或基座阶地上的堆积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黄土状粉砂及细砂条带,层理明显。全新统冲积层遍布于各沟谷、河谷两岸及山间凹地内,多为第二级阶地和河漫滩阶地,或以洪积、冲积扇形地分布在各大山口,由冲积、洪积亚黏土及细砂组成,具交错层理。全新绕河漫滩及重力堆积层。主要为河床及河漫滩冲积、洪积砂砾组成。

地形地貌

靖远境内为黄土覆盖地貌,陵塬交错,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层厚积,并有基岩出露地面,形成了以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为主的地貌特征。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由东南向西北的屈吴山、黄家洼山、水泉尖山、哈思山等绵延相接,把全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黄河自西南向东北穿境而过。按地形分为山塬、川坪、谷滩三种类型。

山塬,海拔在1900米以上,山体相对高度处于100一500米之间,山顶圆滑,坡度5°一45°,耕地多在沟壑两边缓坡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68.69%。石质丘陵区即石山区,包括峰台山,海拔2244米,位于旱沟以东、北滩以北,属黄沙湾东北连绵数百里的韦精山脉,俗称围敦山,奇峰突兀,山势险峻,山中居民甚少。哈思山周围一带,主峰大峁愧山海拔3017米,为靖远境内最高峰。这些山相对高度150米以上,坡度30°以上,顶部有零星黄土覆盖,山体多有石质裸露,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2%。

土山区,上为黄土覆盖,海拔1800米左右,占全县总面积的27.56%。塬地包括小塬(包括李家塬、蔡家塬、刘家塬、党家塬、任家塬、周家塬)、三场塬、林家源、若笠塬、武家塬、骟马源、海都塬、碾子塬、张家塬等,相对高度20一50米,坡度5°一45°,多为沟壑塬地,为深厚黄土覆盖,其侵蚀沟底仍为黄土,占全县总面积的28.93%。

川坪有兴堡子川、刘川、大芦川,宽5一12.5千米,最长80千米,坡度1°一3°,相对高度5米以下,兴堡子川、刘川黄土层覆盖深厚。坪地有寺儿湾坪、中堡坪、独石头坪、碾子湾坪、虎豹坪、平堡坪、蒋滩坪、沙金坪等,黄土覆盖深厚。川坪地约占全县总面积25%。

谷滩包括黄河、祖厉河两崖河谷盆地,以及河滩、河湾地。滩地有郭滩、蒋滩、碱滩、高滩、陈滩、营防滩、马滩、焦家斜滩、武家滩、西滩等。谷滩多为台阶地,海拔1300一1600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占全县总面积的6.31%。

水文水利

水文

靖远县境内水系主要由黄河、祖厉河、清水河三大水系构成。

黄河自西南乌金峡入境,流经10个乡镇,至北部黑山峡出境,流程154千米,集水面积4923.1平方干米。

祖厉河为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由会宁县流经县内大芦乡和乌兰镇,在县城西3千米处汇人黄河,县境流程48.2千米,集水面积886.5平方干米。祖厉河流域的支沟有白茨沟砂河、野川砂河等26条。其中集水面积5—100平方千米的有25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一条,均无常年径流。

清水河集水面主要在屈吴山东南一带,有3条无名小沟,集水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下,亦无常年径流。

水利

靖远县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其中兴堡川电力提灌工程是由大型泵站、总干渠、干渠、支干渠等组成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工程,总干渠设计流量9.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设计年提水量1.2亿立方米。

土壤

根据靖远县1958年和1983年土壤普查结果,县域内土壤共分为8个土类、18个亚类、24个土属、37个土种,其基础是黄土母质。这种黄土母质,经长期的气候、生物等因素互相作用,形成自然土壤,并通过人为耕种、施肥、排灌、改造利用等因素,又使之成为农业土壤。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干燥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灰褐土,主要分布在屈吴山阴坡,以及哈思山一带的石门、兴隆、永新、靖安等乡。灰钙土,主要分布在中山底部、低山丘陵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各地,为靖远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类土壤。草甸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滩乡盐池附近及低洼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滩地和一、二级阶地上。红土,在黄河沿岸及东北部各砂河沿岸、背水新岸地大面积分布。

全县土壤养分,总的情况是钾多、氮少、磷奇缺。按其水、热等状况,可评为五等。其中一等地以川水地为主,面积约为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土层厚,土壤质地多为中壤,耕性好,有灌溉条件,施肥水平高,是耕作土壤中质量最好的土壤。二等地土质较好,面积达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6%,为具备灌溉条件的台地和塬地。土壤质地除红土外,多为轻壤,有机质含量在0.13%一1.24%之间。三等地在可耕作土壤中,属于中等肥力土壤,为各沟谷的坝地和旱砂田以及川地耕种的灰钙土和淡灰钙土等,面积达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四等地主要是盐化耕种淡灰钙土和灰钙土,沙化耕种淡灰钙土和大面积山源耕种淡灰钙土,面积约为41.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3%。五等地主要为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面积达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靖远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靖远县有耕地137082.51公顷(205.6238万亩),园地11442.58公顷(17.1639万亩),25615.69公顷(38.4235万亩),342847.02公顷(514.2705万亩),湿地891.95公顷(1.337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494.99公顷(27.742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358.74公顷(9.538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553.77公顷(8.3307万亩)。

水资源

根据甘肃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情况,2023年靖远县自产水资源总量为0.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0.3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0.05亿立方米。靖远县现状年用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允许可利用量的88.74%,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4.5%以上,其他用水量5.5%。

矿产资源

靖远县已知类矿床、矿点、矿化点41处,其中金属16处,非金属25处,煤资源矿点5处。最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为煤、铜、金、陶瓷黏土、水泥石灰岩等。煤在靖远分布广,储量大,列全省第二位,为白银市优势矿产之一。铜矿床在银洞沟、石门川,主要组分铜、锌、硫,伴生组分有金、银、钴、镉、硒等。金矿点1处,位于锈砂坪,有砂金产地11处,主要产于现代沟谷河床或河漫滩上,或古河床阶地,为冲洪积产物。锰矿3处,产于小石台、鹰嘴、银洞沟等地。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矿点7处,石英岩2处,其中李家大沟石英岩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熔剂辅助矿山。硫铁矿及伴生硫矿,产于银洞沟。黏土矿点10处,占全市三分之二。石膏产地2处,盐矿1处,重晶石矿1处。沸石产于范家窑一带,为全省首次发现,矿体1—3层,埋藏浅,部分裸露地表,长3000—4000米,厚0.5—1.5米,为斜发沸石,品位30%—55%,属中型矿床。2004年发现的坡缕石矿,产于高湾乡境内的吴塔寺、旋帽进、大戈岔、关河等地,裸露层厚度20—30米,品位高,富含碘、硒、锶等微量元素,储量巨大,是世界超大型非金属矿藏。

生物资源

靖远县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87种4变种,隶属于63科189属,有问荆、珠芽蓼、石竹、升麻、多序岩黄芪、独行菜、平车前等。主要栽培药用植物19种,隶属12科18属,主要栽培区域集中在靖远县若笠乡、永新乡、五合乡、东升乡和石门乡。靖远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160种,占总种数的54.98%;靖远县野生药用植物主要以全草入药,有161种,占总种数的55.33%。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靖远境内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已知哈思山森林公园内有植物29科60属92个种,均为天然分布。常见针叶树种有华北落叶松、杜松、油松、华山松、刺柏、爬地柏等;落叶乔木有山杨、小叶杨、臭椿、白桦、杏、山楂、樱桃等;灌木树种有沙枣、悬钩子、绣线菊、高山柳、柠条、黄刺梅、文冠果、锦鸡儿等。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动物

靖远县野生动物有60余种,主要有石羊、黄羊、狼、狐狸、野兔、獾猪、刺猬、豹、貂、老鹰、石鸡、斑鸡等;饲养动物有牛、驴、羊、猪、狗、兔、猫、鸡、鸭、鹅、鹌鹑、鸽、鱼等。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二级保护动物岩羊、猞猁、苍鹰、雕枭、岩鸽、红腹锦鸡等。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自然保护地

哈思山自然保护区是甘肃中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主要分为哈思山、太和山两个片区,哈思山林区为天然次生油松纯林,总面积9.1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万亩;太和山林区有天然次生油松、云杉、白桦、山杨等阔叶林及人工油松、云杉、落叶松林,总面积3.4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万亩。哈思山保护区有柴胡、麻黄、志远等40余种中药材,山鸡、林麝、岩羊等20余种珍贵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靖远县

自然灾害

靖远县主要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其次冰雹、大风、霜冻、暴雨等也频繁发生。靖远县地处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带,干旱少雨是其自然条件的最大特征,素有“十年九旱”之说。2022年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3073.52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764.83公顷,成灾面积中洪涝灾达1021.93公顷,低温冷冻灾害达742.9公顷。受灾人口达到3.02万人。据白银市气象台2023年08月08日发布的干旱橙色预警信号:靖远县出现了重度气象干旱,将会维持数周。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靖远县下辖13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地:靖远县新城区会州大道1号。

区划详情

类别

名称

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刘川镇、北滩镇、五合镇、大芦镇、糜滩镇、高湾镇、平堡镇、东升镇、双龙镇、三滩镇

兴隆乡、石门乡、靖安乡、永新乡、若笠乡

资料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靖远县委书记

刘力江

靖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王有儒

靖远县人民政府县长

许伟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靖远县委员会主席

张耀明

表格数据截至2023年8月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靖远县常住人口36.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50%,比上年末提高1.1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6万人,出生率为9.80%;死亡人口0.34万人,死亡率为9.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4%。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靖远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51.26%,女性人口占比48.74%;年龄结构中0-14岁人口占20.45%,15-59岁人口占比60.78%,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60%。

民族

靖远县境内人口以汉族为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统计情况,靖远拥有汉族,蒙古族,回族等9个民族,主要民族是汉族,人口占比达99.2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0.76%。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以乌兰镇东关、西关、河靖村为聚居区,截至2022年8月,全县回族人口将近4500人。

语言

靖远方言属于官话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按内部差异,可分为城里话、上河话、下河话、南川话、条城话五种口音。城里话,分布在县政府所在地乌兰镇及其周边的北湾、糜滩、三滩、东湾、若笠、大芦、高湾、刘川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上河话,分布在平堡乡及周围。下河话口音,分布在石门、双龙、兴隆、永新、北滩、东升、五合、请安等8个乡镇。南川话口音,分布在大芦乡大部及周边的一些地方。条城话,以方言岛的形式存在于北湾、乌兰、刘川、东湾、五合等乡镇的部分地方。五种口音的交汇地带具有混合或过渡性的特点。

宗教信仰

靖远境内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明代以前,境内即有道教活动,道教活动以传播道教文化为宗旨,节日祭祀,喜庆祝贺,祷告平安,祈福禳灾,满足民众拜神卜卦以指点迷津等信教需要。南北朝北魏时期,境内开凿有法泉寺、红罗寺、接引寺等石窟,佛教由此开始传播,截至2015年,全县有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15处,信教民众7000余人,其中法泉寺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督教传入靖远始于中华民国8年(1919年),由兰州福音堂牧师利用农历三月三乌兰山庙会之际前来布道,1994年9月,靖远县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伊斯兰教在明清时期便有宗教活动踪迹,信教民众主要居住在乌兰、北湾2个镇和靖安乡,有伊赫瓦尼格底目2个教派,哲合忍耶、虎夫耶2个门室,有登记开放的清真寺9所,各寺皆有阿訇主持宗教活动。

经济

综合

靖远农业是甘肃省农业大县,第一产业以粮油产业为基础,以蔬菜、肉羊、枸杞、旱砂西瓜、中药材、果品、生猪、文冠果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循环化工、有色冶金、特色新材料、能源储运转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第二产业主导行业。第三产业则以乡村旅游、商贸物流为支柱行业。2022年,靖远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6902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804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542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343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36:23.85:33.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69元。

第一产业

靖远农业是甘肃省农业大县,形成了以粮油产业为基础,蔬菜产业为首,有肉羊、枸杞、旱砂西瓜、中药材、果品、生猪、文冠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体系。靖远县获评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靖远核心区等国字号荣誉,获批建设了甘肃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是甘肃省最大的设施蔬菜、枸杞、硒砂瓜、文冠果种植基地。

2022年,靖远县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418043万元,增长6.0%。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8.3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12415.5吨,蔬菜产量达到767059.98吨,瓜类产量达到874551.19吨,中药材产量达到34252吨。

2022年,靖远县生猪存栏21.37万头,生猪出栏31.71万头;鸡存栏289.9万只,鸡出栏153.9万只;羊存栏45.48万只,羊出栏62.83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34859.05吨,禽蛋总产量8464.79吨,水产品产量927吨。

第二产业

靖远县以循环化工、有色冶金、特色新材料、能源储运转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为主。已签约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2个,到位资金41.1亿元。中天化工装备技术升级改造、高能环境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等5个循环化工项目建成投产,稀土公司1.1万吨萃取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完工,中瑞铝业10万吨技改项目、19.2万吨电解铝项目相继通电启槽。2022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家、达到34家,完成总产值73.7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位列全市之首。2022年,靖远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9728万元,年末共纳入统计的有资质建筑企业25家,实现产值178781万元。

第三产业

靖远县以乡村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建成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水岸三合、稻香村·瓜园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连续成功举办“枸杞爱心采摘节”“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大庙梨花节”“文冠果赏花节”四大节会,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

2022年,靖远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406.7万元,同比下降4.3%。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2870.9万元,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3381.4万元,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374.5万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779.9万元。2022年末全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45家,其中:批发业:14家,零售业27家,住宿餐饮业4家,批零住餐个体户共11家。

经济功能区

靖远刘川工业集中区,现有面积31平方千米,是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功能区和白银“一区六园”建设的核心区,也是全省布局工业和建设大型物流枢纽的最佳区域,重点培育了稀土新材料、碳纤维新材料、铝合金、陶瓷、现代物流等8个“园中园”。2022年,刘川工业集中区亚行贷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入驻企业达到13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46.7亿元,同比增长94.1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80所,其中幼儿园97所,普通小学113所,小学教学点42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独立初中22所,高级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53769人,其中:小学生29136人,初中生14433人,高中生7497人,职业中学生2703人。全县教师总数6501人,其中:小学教师3227人,初中教师1548人,高中教师950人,职中教师235人,幼儿园教师523人,特殊学校教师18人。2022年全县大中专院校录取人数3635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二本上线总人数2407人(二、三本合并)。

卫生健康

2022年末靖远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9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各1家,民营专科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卫生服务站3家,卫生监督所1家,乡镇卫生院20家,村卫生室177所,个体医疗网点290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714张。全县卫生计生机构共有在职职工2683人,其中卫技人员2483人。

靖远县境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名称

等级

地址

靖远县人民医院

三级乙等

靖远县乌兰镇新城村12号  

靖远县中医院

二级甲等

靖远县乌兰镇四道南巷63号

靖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靖远县乌兰镇北城区人民东路7号

靖远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

靖远县乌兰镇人民东路21号

靖远县人民医院

靖远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5600平方米。截至2023年7月,有员工649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87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4人,中级技术职称114人。拥有超导核磁共振、高端螺旋CT、数字胃肠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10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106台(件)、一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70多台(件)。医院开放床位540张。设置职能科室16个,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11个,急诊医学科1个,门诊部1个,介入诊疗中心1个,健康管理中心1个。其中,重症医学科、儿科为“甘肃省县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普外科、骨科为“白银市重点专科”。

靖远县中医院

靖远县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始建于1986年,截至2023年4月,有编制床位300张,职工320人,拥有大中型设备90余台件。其中较大型设备有:1.43T核磁共振、西门子螺旋CT、美国GE彩超、医用X线摄影系统(DR)、德国狼牌腹腔镜等设备。

文化事业

2022年末靖远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公司10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转播站13座,档案馆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7%和99.8%,有线电视用户达7918户。全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34亿元。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72.96万人次。

科技事业

2022年,靖远县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1259万元。全县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2项,其中省列项目2项,市列项目10项。全县授权专利135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2件,万人口拥有量达到1.3件。新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入库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

体育事业

截至2014年,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靖远县拥有中小学校近300多所,拥有质地、规模不等的田径场58个、室外篮球场197个、排球场21个、羽毛球场17个。

人居环境

2022年靖远县有生活污水处理厂8个,生活垃圾填埋厂3个,生活垃圾转运站37座,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靖远县东湾镇易地搬迁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5平方千米。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栽植苗木23.8万株。完成国土绿化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3%。

社会保障

2022年末靖远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4689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20亿元;失业保险参保9563人,征缴失业保险费403.7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24710人,征缴工伤保险费85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县核定应参保人数为27.10万人,已参保20.05万人,参保率98%。2022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3万人,参保率达到96.83%,征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4002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4760人,征缴职工医疗保险费10265万元。全年全县共有1283户、3111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2339.7万元;共有7632户、21667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6521.3万元。

交通

综述

靖远县自古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古丝绸之路北线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地处甘青宁蒙经济长廊中心地段、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白宝铁路、京藏高速、国道109线、国道247线、省道209线及正在建设的中卫至兰州高铁穿境而过,距白银70千米、兰州120千米,交通十分便捷。

公路

靖远县拥有京藏高速(G6)1条高速公路,有G109线、G247线、G341线等国道3条,S103线、S209线、S217线、S308线、S563线等省道5条。截至2021年末,公路里程达3105.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3.1千米。2021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184884万吨千米;完成货运量1422.2万吨;2021年全年客运量88.56万人;全年客运周转量6672.7万人千米。截至2022年底,靖远县农村公路总里程2543千米,177个行政村通硬化道路率、通班线率达100%。

铁路

白(银)宝(积)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中卫至兰州高铁穿境而过。白宝主线,自白银至长征全长88231米,1971年10月1日建成,主线1道,各站3—4道。其中靖远县境内61干米,配有主线一股道,各车站除主线外还配有副线或货运线2—3股道。较大的站为靖远西站,靖远站等建有装卸站台和仓库。从白银到长征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隧道1处。县境内设有鹰嘴、吴家川、石板沟、靖远西、靖远、东湾、挺进共7个车站,统属白银车务段管辖,靖远段末设车务段。

航运

截至2015年,靖远县境内黄河渡口有北湾、三合、安韦、上北砂、下北砂、蒋滩上、蒋滩下、金园上、金园下、高崖、簸箕湾、天字、马滩、营防上、营防下、碾湾上、碾湾下、胜利、碱滩、水园、吊坡上、吊坡下、小红道、仁义、坝滩、席子水、三道湾、炭窑共28处,多用扯船摆渡。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7月,靖远县已开通公交线路16条,新能源电动公交车102辆,范围覆盖城区主要路段、小区及周边乡镇,北湾、刘川、三滩、大芦等城区周边30千米范围及1小时运营圈公交线路全部实现通车运营,基本满足城区、城郊人民群众的乘车需求。

人文

综述

靖远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及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靖远有着2100多年的县级行政建置历史,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保留有明长城、法泉寺石窟等古遗迹建筑,存有靖远民歌、西滩跳鼓等文化遗产。靖远县素有“陇原蔬菜之乡”“羊羔肉美食之乡”的美誉,有羊羔肉、麻腐包子等一批特色美食。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尚未核定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100处。

主要文保单位

级别

类别

项目

国家级

古遗迹

明长城靖远段(151处)

省级

石窟寺及石刻

寺儿湾石窟

省级

古遗迹

北城滩城址

省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靖远钟鼓楼

省级

石窟寺及石刻

法泉寺石窟

省级

古遗址

黑城子

省级

古墓葬

潘育龙墓

省级

古建筑

仁和张氏民居

省级

古遗址

芦沟堡遗址

省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靖远县黄河铁桥

省级

古建筑

屈吴山朝云寺

省级

古建筑

平堡古建筑群

省级

石窟寺及石刻

信猴沟岩画

省级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遗址

明长城遗迹

分布于白银市靖远县、景泰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由城、关隘、敌台、烟墩、城堡等建筑组成。因地制宜,灵活取用。少数为砖,大都以黄土夯筑。也有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脊上垒砌石块为墙或利用险山峻岭,顺势劈凿山体成墙者。还有利用地形挖成的深沟以做边壕。城墙上和城内侧修筑突出墙外的墙台和方锥体烽燧墩。部分重要地段设关口和城堡。黄土筑墙者,夯层厚13-20厘米,间杂木棍、野草等。山丹、永昌、古浪等段保存较好,城墙底宽2-4米,顶宽1-2米,残高8米左右。烽火台位城内侧,与长城相连,呈方锥体,基方6米,残高10米以上。墩距约5千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又名红山法泉寺,位于靖远县东湾乡杨梢村西5.5千米。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窟开凿于红粘土山崖的断面上,初开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历代多次维修扩建。原凿洞窟为支提式及平顶窟两种,有四面开龛、三面开龛、一面开龛三种形式。龛中有圆雕、高浮雕、浮雕(彩塑)等,圆雕主要有佛像,浮雕则多为千佛像,高浮雕则有装饰在佛龛上之经变图、龙头及凤首等,窟前有木结构斗拱衬承。现存千佛洞、观音殿、达摩洞等洞窟30余处、造像80余尊及数处木结构殿宇。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钟鼓楼

原名谯楼,位于靖远县城中心。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现存建筑为重建后所建。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靖远县有西滩跳鼓、靖远民歌、靖远孙氏鞭杆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靖远皮影戏、荷包、刺绣、靖远民歌、靖远糁饭、羊羔肉等38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级别

类别

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

靖远民歌

民间舞蹈

西滩跳鼓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靖远孙氏鞭杆

靖远西滩跳鼓

靖远跳鼓,俗称“跳鼓子”或“条鼓子”“英雄鼓”,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鼓身是用上好的桐木或其他质地优良的木材制成。靖远跳鼓主要用于重大节日的庆祝,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以及大型的剪彩、开盘、典礼等场合。跳鼓队伍的人数最少为35人,多则不限,器具分别为三个斗锣、六个钹、十二个鼓、二个马锣、三面旗等。

靖远县

靖远孙氏鞭杆

鞭杆是武术短器械之一,鞭杆长三尺余,一般用坚韧的枣木或白腊杆制成,灵巧灵活,携带方便,其技法既能采纳棍棒的劈、扫、架、挑,又能吸收枪的戳、扎、崩、搅,独具综合性和多功能的特点。靖远孙氏鞭杆携带方便、灵巧灵活,老少皆宜,既能做平时行走的拐杖,又能做表演武术套路的器械,操演时英武剽悍、苍劲洒脱、劲力淳厚,魄力无穷。2017年10月,孙氏鞭杆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远县

饮食

靖远县居民食品主食类以大米、黄米、小麦面粉为主,间以少量杂粮。蒸食类有蒸馍、花卷、月饼、马蹄子、包子、发糕等,烙饼以锅盔为主,加以油馍、摊饼。煮食最为普遍,各类面食、水饺等都以煮食为主,油炸类以油饼、油条、麻花为主。副食原料主要为各类蔬菜以及肉蛋等,分为热炒与凉拌两种。贫困山区农民,仍以素菜为主,平时很少吃肉。城镇居民,则以大米饭、炒菜为主。冬令时节,大白菜缸腌酸菜仍普遍食用,将辣子、西红柿、韭菜等混合在一起腌制的咸菜,也是本地人喜爱的菜食之一。春节前后,多做酸菜炒肉片、糁饭,味道纯真,十分可口,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靖远羊羔肉

羊羔肉是甘肃特产,靖远为重要产地之一,其独特的滩羊品种与生长环境,靖远人独创的烹饪调制方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靖远县

糁饭

糁饭是将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面食,靖远人发明创造的传统家常饭。远在唐代,靖远就因盛产糜谷类粮食作物而闻名,贞观八年曾将地名改为粟州。由此可知,糁饭自古以来就是当地的主要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靖远的干旱、半干旱山区以及高扬程灌区,大面积种植糜子、谷子,经碾磨去皮后称之为黄米、小米。黄河沿岸则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去皮后称为大米或白米。因所用米料以及加入面粉的不同,有小米糁饭、黄米糁饭、白米糁饭之别,还有黄米和白米混合做成的糁饭,有麦面糁饭、豆面糁饭、包谷面糁饭等。

靖远县

臊子面

臊子面或统称长面,为靖远面食的一种类型。用小麦面做成细长的面条,放入沸腾的水中煮熟,捞出后加汤或用食油凉拌而成,凉吃有凉面,热吃有臊子面和酸汤长面。臊子面,又叫荤汤长面,是靖远人喜欢吃的面食之一。靖远城乡习俗,凡遇吉庆喜事的场合,都要吃臊子面。小孩过生日和老年人过寿,吃长面寓意着长安长寿。招呼亲戚朋友,吃长面意味着常来常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灰豆饭

灰豆饭又名扁豆面,属靖远地方传统面食。先用扁豆熬成灰豆汤,再放入面条煮熟即成。因其颜色呈酱红色,民间俗称红豆饭。灰豆饭具有清热解暑、中和胃酸等功效,不失为一种保健饮食,因而受到大众喜爱。

饸饹面

饸饹面或称河漏面。用荞麦面做成的一种面食,西北地区农家普遍食用,为人们喜爱的家常面食之一。将旱地所产荞麦磨成面粉,用网目极小的筛箩筛选分离出极精细的面粉来,掺入少量米面或其它面粉以便于加工并增强柔性,制作饸饹面的工具叫饸饹床子,底部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轧成长条,煮着吃。做饸饹面时,必须把握煮的程度要适中,以吃起来感觉不硬不软为宜,食用时配以辣椒油、陈醋、蒜泥、芥末糊等调味品,多做成凉拌面食,别具风味。

靖远县

麻腐包子

靖远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将麻子磨碎后去掉皮渣,剩余部分即为麻腐,其中加入葱丝等辅助品,也有加精肉丁者,做成包子馅儿,以上好的麦面做皮,包成圆形或长形的包子,蒸熟食用,味道纯真,别具一格。

靖远县

习俗

节庆习俗

每逢春节,从旧历腊月开始,到新年的元宵节期间,靖远城乡都要排练和表演由当地民众自发参与的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这些庆祝活动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民间俗称社火,亦称其闹社火或耍社火。靖远老百姓的闹社火活动由来已久,经过历代延续已成为习俗,主要有告庙、舞狮、龙灯、彩船、高跷、铁芯子、太平鼓、跑驴、大头和尚等。

婚嫁习俗

靖远民间婚礼习俗,沿袋遵从古制。一桩婚姻的做成,离不开媒人的从中说合。从初次议婚到迎娶成婚,大致要经过提亲、订婚、聘礼、娶亲等过程,以及婚后女子回娘家省亲等礼节。

丧葬习俗

自古至今,丧葬的礼规习俗衍生繁杂,沿袭不衰。有关靖远民间的丧葬礼俗,其大致情形简要记述如下:

一是丧之礼俗,分为临终、守铺、居丧、戴孝、接三、家祭等几个程式。二是葬之礼俗,分为择茔、安葬、修陵园、做旬等程式。

服饰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贫富差距,靖远县民众着装存在显著差异。贫困人群只能穿着简单的衣物,而富人则更注重服饰的精致。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经历了大变革,着装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性流行穿中山装,青年男子留分头,胸前的衣袋挂着钢笔,象征有文化素养。女性则流行“胶皮鞋、洋袜子、剪头发搭胛子”的时尚。60年代后,服装逐渐朝着轻便短衣的方向演变,出现了不同的服饰款式,如中山装、军便服、工人服等。8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趋向舒适、时尚,夏季有各种款式的衬衫、裤子、短裙,冬季有大衣、羽绒服等。服装名类繁多、色彩纷呈。

艺术

靖远民歌

靖远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陇上名县”,其广阔的地域,多样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绚丽多姿、风格各异的民歌。1980年冬,李振荣先生对县内苏霑、张普等人士采集的靖远民歌录音资料进行记谱整理,形成了《靖远民歌集》初稿。2012年初,县文广局张生禄和郁佐邦两同志得知此事后,积极申请专门经费,帮助李振荣先生重新对其整理、制谱、出版,填补了靖远文艺工作的一项空白。

靖远文学

明清时代,靖远地区的文化逐渐兴盛。地方政要和文人学士开始注重教育,修建学宫,促进了文化普及。纵观明清两代靖远的地域文学,碑记和诗词成为两种主要的创作体裁。明代文人的作品,碑记较为多见,这也许是对唐宋时期树碑立传、留名后世思想意识的继承和发扬,此外,咏怀抒情之类的诗歌作品数量也不少。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个人对靖远地方旧志书进行整理校注,地域文学得以挖掘面世,其中《靖远旧志集校》《靖远放歌》《平堡乡志》等收编了为数不少的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学作品。

秦腔艺术

秦腔起源自中国古代渭河流域,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是一门古老的戏剧艺术。靖远的秦腔艺术,传入年代较早。据史料记载,明朝隆庆年间,靖远县北部的哈思堡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休整歇脚之地,吸引了山陕商人和旅行者。这里设有大戏台,演出秦腔、晋剧等戏曲节目,为商旅提供娱乐,活跃了文化生活。

秦腔剧目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种类繁多,仅在靖远流行的秦腔剧目就有一百余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县城西关原老君庙保存的清仁宗嘉庆年间巨型铁钟上,就铸有当时演出的秦腔剧目一百多个。

古琴艺术

靖远民间珍藏有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制作的良琴,以及极为少见的古指法乐谱和琴乐手抄本。此外,还存留有文字记载的历代靖远本籍或客籍名士创作的反映古琴音乐艺术活动的诗、词、赋等。可见古琴艺术在靖远的产生,从宋代就已经开始。

黄河奇石

黄河岸边大大小小的石头,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其中不乏图案奇巧者,这些奇特的石头,被命名为黄河奇石。靖远境内黄河奇石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人们一旦发现形状奇特怪异或具有美丽纹饰图案的黄河石,就会将其带回家中收藏摆放,引得众人前来观赏。观赏黄河石,成为当时民众所喜爱的一项消遣娱乐活动,也促进着人们的社会文化交流。在沿黄河两岸的靖远和平川一带,有许多家庭珍藏有祖上留传的奇石,被视为珍贵的遗产,世代相传保存下来。其中不乏一些精品黄河奇石,可谓神灵造化,天然而成,瑰丽精致,自然天成,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1月,靖远县有2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

明代以来的靖远地方志书中,被列为靖远八景的有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月河湾、祖厉河、乌金峡、独石头八个地方,分别被历代文人墨客赞誉为“乌兰耸翠”“雪岭堆银”“屈吴春嶂”“法泉地灵”“月河晚照”“大浪天险”“中流砥柱”。

境内主要旅游景点

类别

景区名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水岸三合旅游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法泉寺

靖远八景

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月河湾、祖厉河、乌金峡、独石头

重要景点

水岸三合景区

水岸三合旅游景区位于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黄河之滨,距靖远县城约8千米,占地面积700亩。景区始建于2018年4月,由生态农业展示区、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区、花海灯饰观赏区、水上乐园娱乐区、户外运动拓展体验区、游客接待功能区等六大功能区组成。2023年1月,正式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哈思山

哈思山在靖远县境北部。“哈思”二字来自蒙古语,是美玉的意思。走近哈思山,抬眼眺望,峰峦逶迤,蜿蜒起伏,犹如一道天然屏障,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数十千米,横峙黄河南岸,高耸北国大地,挺拔俊秀,雄伟神奇。

哈思山属祁连山东段余脉,也是县境内最长的山脉,主峰大峁槐山或称雪山,海拔3017米,为县域内最高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雪山等山峰上,覆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苍松翠柏,林木葱茏,为干旱荒芜的黄土高原平添一方绿洲,不仅是当地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遗存,而且成为一方稀有的自然景观。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法泉寺

法泉寺又名红山石崖禅寺,在靖远县城以东十千米处。因其所在的地方原名锁口,曾经是从宁夏固原经过打拉池进入靖远,然后在迭烈逊古渡口西渡黄河去往河西走廊的必经通道,这里地势险要,两边红山对峙,犹如一把天然巨锁,故而得名。

靖远县

靖远县

靖远县

屈吴山

屈吴山位居靖远县境东南部,地处靖远、会宁、平川三县区交会地带。主峰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是县境次高点。屈吴山历来为名人涉足之地,唐代始建总佛寺,明代建有规模宏大的寺庙潮云观,皆依山崖而修建,呈阶梯状。现存庙宇建筑群多为后期修葺重建,雕梁画栋,色泽艳丽,林荫环抱,使幽静娴雅的山谷凭添一份庄严肃穆的感觉。每至万物复苏的暖春季节,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山顶时常有雾气缭绕,山峰时隐时现,浮云迷雾,变化万端,仿佛一个神秘的童话境界,被喻为屈吴春嶂,是靖远古八景之一。

著名人物

姓名

简述

潘育龙(?—1719)

字飞天,清代靖远卫人。清康熙年间担任陕西提督、镇绥将军

范振绪(1872-1960)

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出身商缙之家,故居在靖远县城会馆巷。著名书画家,清同治年间以贡生任兵部车马司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王定元(1899-1942)

字宇一,1899年出生在靖远县城。期间创办《甘肃民国日报》和《新陇日报》,担任社长和主编,是甘肃近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乔映淮(1916-1948)

秦明烈士,原名乔映淮,字清川,曾用名高明、李国华等。1937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下旬英雄就义

关振邦(1926-2017)

甘肃靖远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共靖远县委第一届常委、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政协白银市委员会首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靖远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表格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8月

重要荣誉

2016年3月,靖远县荣膺中国科协颁发的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2016年12月,靖远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19年1月25日,靖远县入选农业农村部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0年6月30日,靖远县被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10月10日,靖远县被甘肃省教育厅确立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021年3月,靖远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2021年9月8日,靖远县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3年1月,靖远县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