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社会 > 聚焦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快看上海交出的完美“答卷”

聚焦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快看上海交出的完美“答卷”

  • 2019-07-23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新华网上海7月22日电(史依灵 吴一航) 从7月1日至今,上海市垃圾分类相关条例实施才短短三周时间,全面撤桶、定时投放、“四桶”分类等“硬约束”举措,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早就不叫事儿了,垃圾随手分类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小区越来越美了、街道变干净了、居民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一张张记录着市民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答题卷”被填得满满当当。

分类投放监管忙,智能设备来帮忙

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多功能门禁卡、智能垃圾厢房、智能分类回收机……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小区通过综合治理,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几乎达到100%。而且,不少小区还增添了一些“硬核”设备,不仅能对社区垃圾分类进行24小时无人监管,也为居民垃圾投放提供了更多便利。

生活垃圾清运处置实时数据显示,垃圾全程追踪溯源,不分类将“难逃法眼”。在徐汇区田林十二村的垃圾厢房上,一块电子屏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数据系统,实时更新并公布当天该小区的湿垃圾总量、户均湿垃圾量、清运车牌以及清运时间等相关信息。通过电子屏上公布的系列数据,居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小区每天湿垃圾数量的变化,随着该数据知晓度地不断扩大,居民们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也在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也做越顺畅了。

田林十二村党总支书记赵国庆介绍,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改造后的“智能化”垃圾厢房,将实名认证后的门禁卡和垃圾房“绑定”,居民刷卡投放垃圾,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垃圾房的刷卡人、刷卡次数并自动将积分计入绿色账户。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每张门卡设置的有效投放时间也不相同,不在指定投放时间刷卡,垃圾箱房不会“理睬”。并且,每个垃圾箱房和投放窗口处都安装了一组配套的摄像头,与智慧社区平台连接,垃圾不分类将“难逃法眼”。

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的“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里的智能垃圾桶,不仅自带称重系统,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居民在垃圾投放时间段内,刷卡投放,系统对该袋垃圾自动称重并积分。并且,该系统还可以根据每户每次的投放数据进行记录分析,有异常波动出现时能够及时在后台作出反馈。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有助于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使垃圾箱房从对保洁员、志愿者值守的依赖,逐渐向无人化、自助化发展。

聚焦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快看上海交出的完美“答卷”

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志愿者展示门禁卡,该门禁卡不仅可以进家门还同步“绑定”了垃圾厢房,刷卡自动开家门和扔垃圾“共享数据”,还都支持实名认证。

实习生管天瑞 摄

“一区一策” 满足住户人性化需求

进入7月以后,上海各小区陆续撤掉了设在楼层和楼下以及小区内各点位的垃圾桶,居民需要扔垃圾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投放在规定的地方,“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被很多小区选为垃圾投放点的开放时间。

对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独居老人等人群来说,垃圾投放时间总是会“完美”错过。针对一些因客观原因无法做到“定时”投放的居民,各小区居委会也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居民们解决问题。

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计划在小区门口设置一个“便民垃圾投放点”,开放时间比规定提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方便早出的居民能“错峰”丢垃圾;徐汇区田林十二村小区居委对该小区所有住户进行“一户一档”排摸登记,经核实后,为有需求居民的门禁卡开设非常规时间段的垃圾箱开放许可;长宁区茅台花苑小区则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志愿者代扔服务。

家住长宁区茅台花苑小区2号楼的张振源作为小区志愿服务团队中的一员,针对小区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家庭,主动为其提供垃圾代扔服务,每天至少工作四五个小时。家人对他的志愿工作表示非常理解,并给予了极大支持,刚上大学的儿子则希望“爸爸在做志愿工作时要多注意休息,不要把身子累坏了。”

青浦区重固镇康浦景庭小区通过数次的居民协商讨论后,最终确立了3处垃圾投放点建设位置。并且,还特地开辟了几条便捷小道,勾画出最远步行不超过3分钟的垃圾投放路线图。

“‘定时定点’投放不是简单的撤桶,制定实施方案要跟居民充分讨论。居民、物业、居委会之间充分沟通,讨论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说,千户以上的小区、楼层设桶的小区、无垃圾厢房无物业的小区等等,小区类型多样,实施方案也不同,不能“一刀切”。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聚焦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快看上海交出的完美“答卷”

宇泰景苑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栏。

实习生管天瑞 摄

只要分类做得好 垃圾也能变成宝

以前,味道怪异的湿垃圾分好之后被居民扔得“远远的”。现在可不一样了,诸多小区都实现了“湿垃圾不出小区门”,在小区内就被“消化”掉了。

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的中心花园内,专门开辟了两块“吃湿垃圾”的地方——“堆肥花园”和“一米菜园”。居民们将湿垃圾倒入园内的堆肥桶或酵素桶,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湿垃圾转化为可供种植花草蔬菜使用的“生态肥”,居民亲眼见证果皮菜叶变成肥料,还能吃上种出来的有机蔬菜。

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广灵二路209弄门口也有一个小花园,为了让居民主动清理宠物排泄物,志愿者们在小花园里安置了“蚯蚓堆肥塔”。居民将宠物排泄物扔进去后,经过红蚯蚓一番“吞吐”,排泄物就变成了小花园的肥料。“我们将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生活共同体,让垃圾分类新时尚在社区落地生根、蔚然成风。共同营造‘静美凉城,品味凉城’的和谐氛围。”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副主任韩晓峰说。

你要是以为湿垃圾的作用就这么点,那可就错了。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目前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5050吨/日。如按照1吨湿垃圾约产生六七十立方米的沼气来计算,每七八公斤湿垃圾就可以发1度电。

但要想实现湿垃圾生物有效处理,其关键是湿垃圾纯净度必须达到90%以上,也就是一桶湿垃圾里面,其他垃圾掺杂程度不能高于10%。

许多上海市民或许并不知道,自己近30个月用过的电中,有2500万度电其实是自己“生产”的。

随着市民们垃圾分类意识的逐渐提高,末端处置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未来,更多湿垃圾将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反哺”千家万户。

垃圾分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上海全市上下正积极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勇当排头兵,走在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最前列。

聚焦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快看上海交出的完美“答卷”

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采用“堆肥桶”和“酵素桶”为载体,使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花园和菜园的“生态肥”,既减少垃圾投放、减少异味发散,又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感和积极性。

实习生管天瑞 摄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安卓 热门

新游预告

  • 更多

    更多开测

    新游开测
    进入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