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学渊源
金庸原名查良镛,于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著名的查氏家族。查氏是当地有名的大族,历史上出过著名文人査继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其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阳同知,“丹阳教案”发生时因放走了为首烧教堂的两人,被革职回家,其爱国精神对金庸有很大影响。其父查枢卿毕业于震旦大学,继承了家业。其母徐禄也出身于海宁望族,著名诗人徐志摩即其堂侄。还有很多名人都与金庸有亲戚关系。金庸自称“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家族文化传统和长辈的教导,为金庸提供了良好的少年教育。金庸从小就爱读《荒江女侠》等武侠小说,其他中外小说也有广泛涉猎。
流亡求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查氏家族产业几乎都被烧光,母亲、弟弟也先后去世。金庸来到尚未沦陷的碧湖,就读于新成立的浙江省立联合初中。读初三时,他与几位同学合编了小升初参考书《献给投考初中者》,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是金庸第一次出版的书籍,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1940年,在浙江联高就读的金庸,由于用壁报讽刺训育主任,被要求退学,转到衢州中学就读,继续发挥文学才能,在《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因笔锋犀利得到关注,但在学校仍被列为“过激学生”。
高中毕业后,金庸步行前往重庆求学。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但因缺乏路费放弃,最后选择不收费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但很快又因不能接受国民党训育管制,于1944年被退学。
退学后,金庸先在中央图书馆短期任职,又到湘西农场工作了两年。1946年夏天在陈向平的推荐下进入《东南日报》社,负责翻译外国电台、报纸的新闻,兼做记者、编专栏。

移居香港
1947年10月底,金庸到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就读,同时兼任《大公报》翻译和《时与潮》半月刊的编辑工作,1948年被调往香港,支持新创立的《大公报》香港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庸一度受梅汝璈邀请前往北京,考虑在外交部工作,最后还是重回《大公报》做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从此定居香港。
1952年,金庸任《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副刊编辑,开始大量撰写副刊文章,潜心钻研电影、戏剧、舞蹈、古典音乐等艺术,每天常与同事陈文统(笔名梁羽生)谈武侠小说、下围棋,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1956年,与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设《三剑楼随笔》,三人均因撰写武侠小说在香港颇有名气,本专栏则是三人轮流执笔,“用另一种笔法撰写散文随笔”。
金庸还同时编写了大量电影剧本,其中由夏梦主演的电影《绝代佳人》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离职《大公报》后,他一度在长城电影公司供职,担任电影编剧。
武侠创作
香港左派新闻人为促进销量,考虑推进武侠小说,并由此吸引读者,1954年先由陈文统在《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署笔名梁羽生,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1955年,因梁羽生《草莽龙蛇传》连载完成,《新晚报》要求金庸撰写武侠小说。首次使用笔名“金庸”连载了《书剑恩仇录》。“金庸”即将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连载大获成功,使金庸继续投身武侠小说创作中。到1972年金庸封笔时,已完成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和短篇小说《越女剑》。“金庸”这一笔名的影响力反而超过了本名。
封笔之后,金庸开始系统修改自己的武侠小说作品,每次印行也有单独修订。第一次系统修订完成于1980年,由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于1980年9月推出,1994年正式授权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本,故多称“三联版”。2002年开始,金庸宣布继续修订武侠小说,2008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一般简称“新修版”。当时为金庸小说博得社会声誉的是“连载版”,得到大陆学者、读者广泛关注、阅读、研究的是“三联版”。“新修版”作为金庸的晚年定稿,究竟能否取代“三联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新闻事业
金庸“认同胡政之时代《大公报》的文人论政作风”,力求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论政思想。1959年5月20日,金庸创立的《明报》正式发刊,以“公正、善良、活泼、美丽”为信条。创刊初期以金庸连载武侠小说作为主要卖点,目标读者为普通市民,但因社评质量较高,逐渐得到文化界广泛认可,逐渐从娱乐小报成长为香港举足轻重的报业集团。
1962年以来,《明报》“因‘凸现了人道主义和个性’而贴近读者”,日发行量突破4万份,逐渐成为香港有影响力的大报。1963年,金庸成为国际新闻协会(IPI)会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级别的报人座谈会,参观世界大报。除《明报》每日发行外,金庸还创办了《明报月刊》(1966)、《华人夜报》(1967)、《明报周刊》(1968)、《明报晚报》(1969)等报刊,并入股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创办《新明日报》(1967)。1976年,《明报》搬入十层高的明报大厦。在《明报》任职或专栏供稿的香港文化名家有胡菊人、董桥、三苏、倪匡、亦舒、潘粤生等。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时,金庸宣布不再担任《明报》社长。1991年改组《明报》,1993年出售个人所持全部《明报》股份并辞去名誉主席职位,从此完全退出。
晚年活动
金庸与大陆、台湾政要往来密切,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与香港回归中国,“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眼看到两岸统一”。
1981年7月18日,金庸前往北京,得到邓小平接见,两人对中国政策及未来发展的问题展开了坦诚的长谈,此后又多次与中央领导人见面。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在北京草签了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金庸受邀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港方政治体制小组召集人,为香港回归及回归后的发展前途做出了贡献。
晚年金庸还悉心研究中国历史。1999-2004年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并在历史系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
人物成就
武侠文学
武侠小说作为特殊的类型小说、通俗小说,此前不受重视。将文人情怀、爱国热情、古典文化寄托在小说创作中,是金庸小说的典型特色。1957年开始连载的《射雕英雄传》标志着金庸小说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倪匡评价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金庸中期作品逐渐在人性、历史深度展开挖掘,《倚天屠龙记》开始的武侠小说逐渐摆脱简单的正邪两分法,避免脸谱化人物,塑造了一批性格丰满的小说人物形象。1963年开始连载的《天龙八部》代表着金庸小说的又一高峰,此书在结构的复杂性上远超此前作品,将佛教哲理与对武林霸权、爱情、仇恨等问题的反思结合起来,达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深度,主角萧峰的自杀则将小说的悲剧色彩推向高潮。
金庸后期作品如《笑傲江湖》《鹿鼎记》则进一步反思政治、权力问题,其封笔之作《鹿鼎记》作为一部“反传统武侠小说”,写法与此前不同,“转向对宏大叙事与侠的消解。”
金庸小说大量使用了“偷意”的手法,即广泛借鉴古今中外小说、戏剧、电影作品的优长,但写作时加以化用,不着痕迹,因此格外引人入胜。如《雪山飞狐》的讲述方式就受到《天方夜谭》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启发,其中有关复仇的情节则来源《基督山伯爵》等西方名著。
新闻事业
金庸一生撰写社评大约七千余篇,以观点犀利、善于预测政局著称,“历任港督都要读他的社评,据说美国国务院、台湾的政要都剪辑他的社评,作为研究和参考。”办《明报》期间,金庸大量报道内地消息,促进港台及海外读者了解大陆新闻,对中国政治变化常有敏锐嗅觉。与《大公报》的多次笔战,也为《明报》提升了知名度和认可度。
作为新闻人的金庸,成功将《明报》打造成香港的报业集团,也是一位成功的报业家、文化企业家,被称作是“富有人情味的老板”。金庸的社评及其办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新闻史学意义。
文学史地位
1994年,北京大学王一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选中九位小说大师,将金庸排名第四,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而在老舍、郁达夫、王蒙、张爱玲、贾平凹之前,并评价“他的现代新武侠小说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在文化境界上的崭新拓展,并在总体上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推动了现代中国小说类型的丰富和发展。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独一无二,第四席位无可怀疑”。199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召开的“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意味着“金学”开始进入国际汉学界较高层次的视野。有学者认为金庸小说是当代不可绕过的文化现象,未来也必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但“经典”仍需长时段的淘洗,突击提拔是违背文学基本规律的。也有学者认为金庸小说不过是通俗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当下有高估其文学水准之嫌,且其小说经过多次修订,仍有漏洞和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思想观念
金庸用武侠小说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并用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结合的方式,塑造了诸多深入人心的侠客形象,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念与近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契合。金庸小说中的侠客与传统公案小说大不相同,有学者指出金庸是在传统章回体的框架中注入了新的价值追求。这也是金庸将通俗文学提升到严肃文学水准的表现之一。金庸小说入选大、中学语文课本,证明其价值观念、文学技巧都得到了更高认可。

“金庸学”的提出
对金庸作品的研究,常简称为“金学”,或为避免与研究《金瓶梅》的学问混淆,称“金庸学”(Jinyonology)。金庸本人对“金学”持谦虚态度,但从学术方法的特殊性看,“金庸学”并非现代意义的学科,但就影响力来说,不管是金庸作品本身还是相关研究均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学术现象,“‘金庸学’有成‘学’的合理依据,金庸小说业已成为当代的文学典范(或部分学者表述的“经典”),并在文学史上有其立足之地。”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研究金庸小说的版本文字变迁、文化源流熏染,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都比一般的作家专人研究更加复杂。以后研究的难点是:如何既凸显金庸小说和金庸研究的特殊性,又避免局限于金庸作品自身,割裂通俗文学、武侠文学的文化大背景。
世界影响
金庸是一位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两岸如邓小平、蒋经国等都喜读其作品。《笑傲江湖》连载时,“西贡的中文报、越文报和法文报有二十一家同时连载。南越国会中辩论之时,常有议员指责对方是岳不群。”
金庸小说被译成英、法、日多种语言。
金庸小说翻译情况举要:
小说名 | 翻译语种 | 出版时间 |
《雪山飞狐》 | 英语 | 1993年 |
《鹿鼎记》 | 英语 | 1997-2002 |
《书剑恩仇录》 | 英语 | 2004 |
《射雕英雄传》 | 英语 | 2018-2020 |
《射雕英雄传》 | 法语 | 2004 |
《神雕侠侣》 | 法语 | 2012-2014 |
《天龙八部》 | 法语 | 2016-2018 |
《侠客行》 | 法语 | 2017 |
《书剑恩仇录》 | 日语 | 1996 |
《射雕英雄传》 | 日语 | 1999 |
《碧血剑》 | 日语 | 2001 |
《越女剑》(含《鸳鸯刀》《白马啸西风》) | 日语 | 2001 |
《侠客行》 | 日语 | 2001-2002 |
《天龙八部》 | 日语 | 2002-2010 |
《神雕侠侣》 | 日语 | 2006 |
《笑傲江湖》 | 日语 | 2007 |
《连城诀》 | 日语 | 2007 |
《倚天屠龙记》 | 日语 | 2008 |
《雪山飞狐》 | 日语 | 2008 |
《飞狐外传》 | 日语 | 2008 |
《鹿鼎记》 | 日语 | 2009 |
金庸的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社会活动等贡献得到广泛认可,曾获得世界杰出华人奖(2005)、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2009)、法国“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92)、“艺术文学高级骑士勋章”(2004) ;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院士(1996)、荣誉博士(2005);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1996)等荣誉。
人物评价
金庸的小说创作、社会活动都与家国情怀密切相关。“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著作等身,成就非凡。”
金庸善于判断政局走势,董桥称其方法是“推己及人,先从其自私的角度衡量其得失,然后判断其下一步之举措,一定不会离题太远。”李敖则从负面角度批评金庸有“伪善”的一面。
人物作品
武侠小说类
作品名称 | 初版连载时间 |
《书剑恩仇录》 | 1955年 |
《碧血剑》 | 1956年 |
《射雕英雄传》 | 1957-1959年 |
《雪山飞狐》 | 1959年 |
《神雕侠侣》 | 1959-1961年 |
《飞狐外传》 | 1960-1961年 |
《白马啸西风》 | 1961年 |
《倚天屠龙记》 | 1961年-1963年 |
《鸳鸯刀》 | 1961年 |
《连城诀》 | 1963年 |
《天龙八部》 | 1963年-1966年 |
《侠客行》 | 1966年 |
《笑傲江湖》 | 1967年-1969年 |
《鹿鼎记》 | 1969年—1972年 |
《越女剑》 | 1970年 |
代表性评论与文史文章
作品名 | 基本内容 | 出版信息 |
《袁崇焕评传》 | 介绍袁崇焕的事迹及历史评价,作为小说《碧血剑》的补充 | 附于《碧血剑》之后 |
《三十三剑客图》 | 根据清代画家任渭长《卅三剑客图》创作,融学术考证与文学想象于一体 | 附于《侠客行》之后 |
《成吉思汗家族》 | 用现代文化观念介绍、评论成吉思汗 | 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
《关于“全真教”》 | 介绍《射雕英雄传》所涉全真教人物的历史本来面目 | 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
《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 | 金庸于1980-1984年间对香港问题撰写的社论集,署名查良镛 | 明报公司1984年版 |
《三剑楼随笔》 | 与梁羽生、百剑楼主合作专栏文字结集而成 | 香港文宗出版社1957年版;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 | 与日本创价学会会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池田大作对话录 | 台湾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金庸散文集》 | 汇集金庸从1950年代以来的各类散文四十余万字,包括艺术鉴赏、创作心得与游记随笔等 | 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台湾远流出版社2007年版 |
《寻他千百度》 | 金庸散文另一选本 | 中华书局2013年版 |
影视作品
金庸作品主要翻拍电影情况
片名 | 导演 | 上映年份 |
《射雕英雄传》 | 胡鹏 | 1958 |
《碧血剑》 | 李晨风 | 1958 |
《书剑恩仇录》 | 李晨风 | 1960 |
《神雕侠侣》 | 李化 | 1960 |
《鸳鸯刀》 | 李化 | 1961 |
《倚天屠龙记》 | 张瑛 | 1963 |
《雪山飞狐》 | 李化 | 1964 |
《倚天屠龙记》 | 杨工良 | 1965 |
《天龙八部》 | 鲍学礼 | 1977 |
《射雕英雄传》 | 张彻 | 1977 |
《笑傲江湖》 | 孙仲 | 1978 |
《倚天屠龙记》 | 楚原 | 1978 |
《连城诀》 | 牟敦芾 | 1980 |
《飞狐外传》 | 张彻 | 1980 |
《书剑恩仇录》 | 楚原 | 1981 |
《碧血剑》 | 张彻 | 1981 |
《鸳鸯刀》 | 张彻 | 1982 |
《侠客行》 | 张彻 | 1982 |
《杨过与小龙女》 | 张彻 | 1982 |
《天龙八部》 | 萧笙 | 1982 |
《鹿鼎记》 | 华山 | 1983 |
《飞狐外传》 | 刘仕裕 | 1984 |
《书剑恩仇录》 | 许鞍华 | 1987 |
《笑傲江湖》 | 胡金铨 | 1990 |
《鹿鼎记》 | 王晶 | 1992 |
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 | 程小东 | 1992 |
东方不败风云再起 | 程小东 | 1993 |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 王晶 | 1993 |
《东成西就》 | 王家卫 | 1993 |
《东邪西毒》 | 王家卫 | 1994 |
《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 | 钱永强 | 1994 |
金庸作品主要翻拍电视剧情况


片名 | 首映电视台 | 主演 | 上映时间 |
《书剑恩仇录》 | 香港 | 郑少秋,汪明荃,余安安 | 1976 |
《射雕英雄传》 | 香港 | 萧笙 白彪,米雪,梁小龙 | 1976 |
《神雕侠侣》 | 香港 | 罗乐林,李通明 | 1976 |
《雪山飞狐》 | 香港 | 卫子云,白彪,米雪,李通明 | 1977 |
《鹿鼎记》 | 香港 | 文雪儿,程思俊 | 1977 |
《碧血剑》 | 香港 | 陈强,文雪儿,李通明,石天 | 1977 |
《倚天屠龙记》 | 香港 | 郑少秋,汪明荃,赵雅芝 | 1978 |
《天龙八部》 | 香港 | 梁家仁,汤镇业,黄日华 | 1982 |
《射雕英雄传》 | 香港 | 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 | 1983 |
《神雕侠侣》 | 香港 | 刘德华,陈玉莲 | 1983 |
《鹿鼎记》 | 香港 | 梁朝伟,刘德华 | 1984 |
《鹿鼎记》 | 台湾 | 李小飞,周绍栋 | 1984 |
《笑傲江湖》 | 香港 | 周润发,陈秀珠,戚美珍 | 1984 |
《神雕侠侣》 | 台湾 | 孟飞,潘迎紫 | 1984 |
《倚天屠龙记》 | 台湾 | 刘德凯,刘玉璞,喻可欣 | 1984 |
《碧血剑》 | 香港 | 黄日华,庄静而,毛舜筠,苗侨伟 | 1985 |
《雪山飞狐》 | 香港 | 吕良伟,谢贤,周秀兰,曾华倩 | 1985 |
《笑傲江湖》 | 台湾 | 梁家仁,刘雪华,应采灵 | 1985 |
《倚天屠龙记》 | 香港 | 梁朝伟,黎美娴,邓萃雯 | 1986 |
《越女剑》 | 香港 | 李赛凤,岳华 | 1986 |
《书剑恩仇录》 | 香港 | 彭文坚,任达华,罗慧娟,梁艺龄 | 1987 |
《射雕英雄传》 | 台湾 | 黄文豪,陈玉莲,潘宏彬 | 1988 |
《侠客行》 | 香港 | 梁朝伟,邓萃雯 | 1989 |
《连城诀》 | 香港 | 郭晋安,黎美娴,谢宁 | 1989 |
《射雕英雄传》 | 香港 | 张智霖,朱茵,罗嘉良 | 1994 |
《倚天屠龙记》 | 台湾 | 马景涛,叶童,周海媚 | 1994 |
《神雕侠侣》 | 香港 | 古天乐,李若彤 | 1995 |
《笑傲江湖》 | 香港 | 吕颂贤,梁艺龄,陈少霞 | 1996 |
《天龙八部》 | 香港 | 黄日华,陈浩民,樊少皇 | 1997 |
《鹿鼎记》 | 香港 | 陈小春,马浚伟 | 1998 |
《神雕侠侣》 | 台湾 | 任贤齐,吴倩莲 | 1998 |
《神雕侠侣》 | 新加坡 | 李铭顺,范文芳 | 1998 |
《雪山飞狐》 | 香港 | 陈锦鸿,黄日华,佘诗曼,刘晓彤 | 1999 |
《鹿鼎记》 | 台湾 | 张卫健,谭耀文 | 2000 |
《笑傲江湖》 | 台湾 | 任贤齐,袁咏仪,陈德容 | 2000 |
《笑傲江湖》 | 新加坡 | 马景涛,范文芳,李锦梅 | 2000 |
《笑傲江湖》 | 大陆 | 李亚鹏,许晴 | 2001 |
《侠客行》 | 大陆 | 吴健,周莉 | 2001 |
《倚天屠龙记》 | 香港 | 吴启华,黎姿,佘诗曼 | 2001 |
《书剑恩仇录》 | 大陆 | 赵文卓,陈昭荣,关咏荷,颜颖 | 2002 |
《倚天屠龙记》 | 大陆 | 苏有朋,贾静雯,高圆圆 | 2003 |
《射雕英雄传》 | 大陆 | 李亚鹏、周迅 | 2003 |
《天龙八部》 | 大陆 | 胡军,林志颖,高虎 | 2003 |
《连城诀》 | 大陆 | 吴樾,何美钿,舒畅 | 2004 |
《神雕侠侣》 | 大陆 | 黄晓明,刘亦菲 | 2006 |
《碧血剑》 | 大陆 | 窦智孔,黄圣依,孙菲菲,焦恩俊 | 2007 |
《射雕英雄传》 | 大陆 | 胡歌、林依晨 | 2008 |
《鹿鼎记》 | 大陆 | 黄晓明,钟汉良 | 2008 |
《倚天屠龙记》 | 大陆 | 邓超,安以轩 | 2009 |
《书剑恩仇录》 | 大陆 | 乔振宇,郑少秋,周丽淇,颖儿 | 2009 |
《天龙八部》 | 大陆 | 钟汉良,金起范,韩栋 | 2013 |
《笑傲江湖》 | 大陆 | 霍建华,袁姗姗,杨蓉,陈乔恩 | 2013 |
《神雕侠侣》 | 大陆 | 陈晓,陈妍希 | 2014 |
《射雕英雄传》 | 大陆 | 杨旭文、李一桐 | 2017 |
《倚天屠龙记》 | 大陆 | 曾舜晞,陈钰琪 | 2019 |
《鹿鼎记》 | 大陆 | 张一山,唐艺昕 | 2020 |
《天龙八部》 | 大陆 | 杨祐宁,白澍,文咏珊 |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