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
1939年秋,熊佛西先生创办了“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后因躲避战乱,院校位置转移到了成都西北地区,更名为“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同时增设了新的学科——音乐科。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1年春,学校并入了“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校址迁至成都新南门外。两所工艺职业学校进行合并,将专业学科统一管理。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这是学校经历的第一次结合。
1950年,华西大学的音乐系,私立南虹高级艺术职业学校都并入了“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名再次更改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这是学校在初创时期面临的第二次变化。
1953年10月,将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科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音乐系进行了合并,两者合并,新成立了“西南音乐专科学院”。这是学校经历的最后一次合并。
四川音乐学院
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专科院校升格为了本科院校,改名为“四川音乐学院”。
2000年,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创立,是四川音乐学院的公办二级学院。
2005年,国际演艺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三所学院迁入新都校区。
2015年,四川音乐学院加入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实践联盟。
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成立。
学校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共设有24个教学院系,29个本科专业。
四川音乐学院院系与专业设置一览表教学院系 | 专业 |
作曲系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音乐表演 |
钢琴系 |
手风琴与现代器乐系 |
声乐歌剧学院 |
管弦系 |
|
|
|
民乐系 |
|
|
音乐教育学院 |
|
|
舞蹈学院 |
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 |
流行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舞蹈表演 |
音乐学系 | 音乐学、音乐治疗 |
|
电子音乐系 | 录音艺术 |
实验艺术学院 | 音乐学、新媒体艺术 |
|
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 | 艺术史论、艺术管理 |
|
戏剧学院 | 表演、戏剧影视文学 |
|
国际演艺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 |
传媒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 |
美术学院 | 雕塑、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动画 |
继续教育学院 | - |
美育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基础部 | - |
音乐基础教育部 | - |
艺术附中(本部) | - |
艺术附中(新都校区) | - |
参考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全校教职工为1763人,教师总数为1320人。教师含专任教师1096人,外聘教师224人,专任教师中,包含“双师型”教师127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09人,其他专任教师(硕士和博士)则有825人。
此外,学校还有12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部优专家;8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名四川省教学名师、3名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名专家入选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1名教师获得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称号。
部优专家 | 林戈尔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李西林、杨汉果、林戈尔、黄万品、张晓波、李晓玲、杨晓忠、梁云江 |
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 易柯、包德述、廖全京、陈军、李开祥、林戈尔 |
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 | 杨晓忠、格桑梅朵 |
四川省“四有”好老师 | 马晨晨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教育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全国11所高校共同参评,最终音乐与舞蹈学被入选为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四川音乐学院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5项省教学成果奖、51门省级一流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立项,还拥有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类别 | 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绘画、产品设计、艺术史论、环境设计、雕塑、数字媒体艺术 |
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 录音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 录音艺术专业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钢琴演奏》《钢琴演奏基础》《手风琴演奏》《舞蹈作品实践》 |
省级一流课程 | 《钢琴演奏》《设计程序与方法》《二胡演奏》《乐队合奏排练(行进乐/爵士)》《中国艺术史》《手风琴演奏》《作曲》《录音艺术》《古典油画》《视唱练耳》《空间造型基础》《副科曲式》《电视摄像基础》《独奏训练(吉他)》《舞蹈作品实践》《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 《钢琴演奏基础》《从零起步学二胡》 《萨克斯基础教学》《零基础学竖笛(木笛)》《轻松玩转吉他》《交响乐队乐器法与编配基础》《人体结构与艺术造型虚拟仿真实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大学生二胡基础训练》《数码摄影后期校色》《数字雕塑基础》《中国古筝艺术流派讲析》《曲式基础》《爵士乐演奏基础——布鲁斯音乐》《经典美术作品赏析》《和声》《中国传统音乐精讲》《乐理》《影视非线性剪辑》《中华传统文化集萃》《舞台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电子管风琴演奏》《小提琴演奏》《书籍设计B》《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史》《游戏原画场景设计》《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打击乐》《管弦乐配器法》《专业设计史应用》《化妆设计基础》《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初次见面虚拟仿真实验》 |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中国音乐史》《MIDI音序技术》《雕塑创作》《钢琴演奏》《民族音乐概论》《中国乐器演奏》《中国古典舞身韵》《合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长笛演奏》《综合创作》《乐队合奏》《作曲主科》《舞台设计》《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合唱的理论与实践》《空间造型基础》 |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立项 | 《空间设计师入门指南》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管弦系“信息爱乐”音乐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 四川音乐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
学校交流
国际合作
截至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与10多个国家、50余所国际高校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共同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参与国际间的外事活动。学校派出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攻读学位并参加比赛。自2003年起,学校开始对外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校以“五个一”合作项目为巴中提供发展平台;受邀参与德国波恩东亚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川音“王光祈研究”内容进行传播推广。
国内合作
截至2021年,重庆大渡口区人民政府与四川音乐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规划钓鱼嘴音乐半岛发展;四川音乐学院带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68所艺术高校参与其中,共建艺术综合体。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发展重要平台“成都城市音乐厅”已正式投入使用。学校与峨眉山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有关乡村振兴的战略合作协议,还在成都市新都区创办了“川音艺谷”全国首个“大学+乡村”模式的特色村落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2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共有2个图书馆,分为锦江校区图书馆和新都校区分馆。图书馆总面积15218.51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总数为998个;纸质图书有140.4万册,电子期刊有26.04万册,学位论文有797.5万册,音视频累计222076小时。
图书馆还拥有两个特色专藏——“中国西南地区音乐文献”“王光祈著述及研究文献”。此外,图书馆还建设了少数民族音乐多媒体特色数据库,参与全国音乐艺术院校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学术出版

《音乐探索》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报,于1983年10月创刊。该刊为季刊,中文出刊,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份音乐理论学术性季刊,也是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期刊之一。
《音乐探索》率先在全国开辟了“音乐文献学”栏目,用来研究音乐载体的特体性,期刊常设栏目还有:“王光祈研究” “音乐人类学” “音乐编辑学” “音乐美学” “音乐治疗” “传统音乐研究” “作曲技术理论” “技能技法研究” “影视戏剧研究” “音乐史学” “艺术教育”等。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教育阅读网、博看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Ariti library华艺线上图书馆、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音乐探索》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级);期刊曾获“优秀社科期刊”“四川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成都文理杯第二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第三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入选了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来源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四川音乐学院拥有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1个省级科技厅重点实验室。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音乐数智重点实验室 |
省级科普基地 | 四川音乐艺术普及基地 |
省级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 | 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 |
省级科技厅重点实验室 | 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学术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四川音乐学院拥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获批4项国家艺术基金、各项专利40项;获2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获批3个四川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得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项省厅级科研项目;4个原创项目入选“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计划”;并且出版了100余部各类著作,发表近2000篇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00余篇。
校园文化
校徽
四川音乐学院的校徽由“川、M、Y、1939”四个基本元素组成,图案外观整体呈圆形,颜色正红色为主;校徽内上圆弧围绕了四川音乐学院英文全称——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下圆弧则写着:四川音乐学院,字体为鲁迅体,中英文校名上下呼应,首尾相连;中间图案为“川、M、Y”三个元素变体而成,下方则写着四川音乐学院的创建时间,为1939年。

校训
四川音乐学院的校训为“尚美创新”。“尚美创新”意为崇尚美好的事物,创造美好的事物,传承美好的事物,传递美好的事物,传播美好的事物。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的旗帜,校旗颜色为正红色,左上方有黄色徽识,中间区域为黄色的鲁迅体,写着“四川音乐学院”校名,校旗长宽比例为3∶2。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位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文云英 |
党委副书记 | 魏文彪、侯钫、文锋 |
院长 | 文锋 |
纪委书记 | 魏文彪 |
副院长 | 王雁、牟文虎、孙洪斌、谭学胜 |
党委常委 | 王雁、牟文虎、孙洪斌、谭学胜、雍敦全、胡咏梅、刘芸秀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2月
历任领导
时期 | 姓名 | 职位 | 任期时间 |
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时期(1938-1941年) | 熊佛西 | 校长 | 1939-1941年 |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期(1941-1949年) | 李有行 | 1941-1949年 |
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时期(1950-1953年) | 黄怀英 | 1949-1953年 |
亚欣 | 党支部书记 | 1950-1953年 |
西南音乐专科学校时期(1953-1959年) | 常苏民 | 校长 | 1953-1959年 |
安春振 | 党总支书记 | 1953-1957年 |
石坚 | 1957-1959年 |
四川音乐学院时期(1959-2021年) | 常苏民 | 院长 | 1959-1983年 |
宋大能 | 1983-1991年 |
李忠勇 | 1991-1995年 |
黄万品 | 1995-2002年 |
敖昌群 | 2002-2010年 |
易柯 | 2010-2014年 |
林戈尔 | 2014-2018年 |
周思源 | 2018-2019年 |
刘立云 | 2019-2021年 |
常苏民 | 1959-1983年 |
宋大能 | 1983-1991年 |
石坚 | 党委书记 | 1959-1960年 |
张汉卿 | 1960-1976年 |
石昌杰 | 1976-1983年 |
田宝莹 | 1983-1992年 |
王慧才 | 1993-2001年 |
谭维明 | 2001-2005年 |
林戈尔 | 2016-2017年 |
洪流 | 2017-2019年 |
周思源 | 2019-2021年 |
参考资料:
校区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四川音乐学院有武侯、新都、临空经济区三个校区。
武侯校区
武侯校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新生路6号。校区开设专业有键盘、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声乐(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作曲等30多种专业。学制有六年和三年两种。

新都校区
新都校区地址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620号。校区专业有声乐(流行演唱)、流行器乐(电吉他、民谣吉他、电贝司、爵士鼓、流行键盘)、美术绘画、影视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学制分别设有六年制和三年制。

临空经济区校区
临空经济区校区地址:四川省资阳市资州大道777号。校区建筑总面积达30.8万平方米,专业有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产品设计等。校区拥有美术馆、图书馆、体育馆、各专业的教学楼以及艺术家工作室。

校友情况
截至2022年,川音优秀校友有歌手李宇春、谭维维、魏晨、王铮亮、何洁;音乐教育家常苏民、羊路由、刘文晋、邹鲁、郎毓秀、黄虎威、但昭义;美术教育家马一平,作曲家高为杰、何训田、贾达群;男中音歌唱家霍勇、杨洪基;钢琴演奏家陈萨、王心源、孙麒麟;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文薇。
所获荣誉
2009年,四川音乐学院获“荷花奖”两项银奖。
2021年,四川音乐学院获“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四川音乐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高校”。
2023年,四川音乐学院在“新时代交响”全国交响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被评为“优秀选送单位”,获“四川省2022年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