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贤(1928年3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化工合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

李俊贤主要从事推进剂及聚氨酯研究,是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他研制的卫星发射化学推进剂助力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化工部科技成果奖。

198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11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出席表彰大会。2021年6月,获得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俊贤的:经历、学术作品、人才培养、荣誉与奖项、影响与评价、轶事等介绍

中文名

李俊贤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四川省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出生日期

1928年3月10日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成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

代表作品

《塑料工业手册——聚氨酯》

经历

幼年与教育

1928年3月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因腿病无法参加劳动,一家五口人仅靠母亲一人种着几亩旱地勉强过活。父母将改变家庭状况的希望寄托在李俊贤身上。经过争取,李俊贤获得了李氏宗祠每年3石稻谷的资助。

1941年至1944年,李俊贤在俊川中学接受小学教育。1944年至1947年,进入四川省立眉山中学完成高中教育。1947年8月至1950年6月,就读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化学工程专业。

工作与科研

1950年至1956年,担任东北化工局沈阳化工研究所中试车间副主任。此后还曾任东北化工局沈阳化工研究所技术员、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1959年3月至1960年1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李俊贤被派往苏联化委有机合成研究所实习。1960年6月,回到中国后的李俊贤被分配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从事火箭推进剂的研发工作,承担偏二甲基肼等4个课题的研究,先后担任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当时化工部要求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法制备偏二甲基肼,但李俊贤和课题组成员经过对20多种制备方法的反复论证和实验比对,最终决定采用液相法制备偏二甲基肼。半年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满足需要的产品,成果在1964年还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的十大成果”之一。

推进剂研制获得突破性进展后,生产任务被提上日程。1966年6月,李俊贤接受组织调令,从北京来到青海省的一个偏远山沟,在一个化肥厂旧址上筹建黎明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次年年底,该化工厂终于在大山沟里建起中国第一套制备偏二甲基肼装置,并于1968年2月正式生产。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使用的便是李俊贤团队研制的偏二甲肼。后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和“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也是偏二甲肼。

1970年后,李俊贤从黎明化工厂调至黎明化工研究所担任技术负责人。当时中国海军服役的某型热动力鱼雷以煤油、压缩空气为推进剂,技术指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用鱼雷推进剂的动力,有关部门则将希望寄托在李俊贤等研究人员身上。1973年9月,燃化部向李俊贤所在单位下达了新型鱼雷推进剂的研制任务。当时只知道发达国家的鱼雷推进剂中使用了硝酸酯,但硝酸酯种类很多,无法确定是哪种。于是,李俊贤带领团队逐一分析,最后选出5个种类,并分别合成出样品,拿到鱼雷研究所进行性能确定,最后选出一种,制备成796燃料。得到证实后,796燃料被应用于中国多种型号热动力鱼雷。

李俊贤

1978年,黎明化工研究所从青海迁至河南洛阳,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并更名为黎明化工研究院。聚氨酯当时在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但在中国却还要依靠进口。时任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的李俊贤立即组织投入研究,将目光转向聚氨酯。在李俊贤的推动下,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于1983年组建了聚氨酯专业研究室。经过“七五”“八五”攻关,李俊贤率领团队开发出52项科研成果,其中有2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国家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中心。

此外,李俊贤还先后主持完成了主要用于卫星和飞船机动变轨的一甲基肼,用于在“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中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的某胶粘剂和具有含氧量高、热稳定性强、化学相容性好的某固体氧化剂等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3月至1998年3月,担任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理事、秘书长兼任咨询服务部主任。1996年5月,被聘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7月,李俊贤从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退休。

婚姻与公益

1959年2月6日,李俊贤与丁大云登记结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2018年初,李俊贤和夫人丁大云以两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党委致信并提出捐赠500万元支持黎明院博士科研创新、帮扶公司离退休困难职工。综合考虑李俊贤的生活和健康需要,该单位接受其300万元捐赠,其中200万元用于设立博士创新基金,100万元用于设立困难帮扶基金。

学术作品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出版社

1999年7月

塑料工业手册——聚氨酯

化学工业出版社

学术论文

截至2022年12月6日,李俊贤共有61篇学术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总下载量达到13708次,以下为最高被引的10篇:

发表年份

论文名称

刊载于

合作学者

2010年

高能氧化剂硝仿肼研究最新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马英华、马会强、冯晓晶、张寿忠、芦雷鸣

2009年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分子中异氰酸酯基团活性比较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高喜平、王勃、曹光宇、张玉清

2008年

一种耐热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聚酯工业

高喜平、卢敏、张玉清

叠氮增塑剂研究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王静刚、张玉清

2007年

GAP增塑剂合成研究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王静刚、刘丹、曹光宇

聚氨酯弹性纤维发展概况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刘丹、王静刚、于文杰、张玉清

2005年

异氰酸酯三聚研究进展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高喜平、张玉清、曹光宇

2004年

聚氨酯弹性体/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高分子学报

宋晓艳、张玉清、张杰

2003年

化学推进剂用精细化学品发展概况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1995年

 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及材料(连载一)

聚氨酯工业

人才培养

李俊贤担任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后来担任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王新德,以及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讲师芦雷鸣。

荣誉与奖项

时间

荣誉/奖项名称

2021年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道德模范

2019年

河南省道德模范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中国石油和化工“2018年度全行业影响力人物”

2018年

中国化工集团第三届中国化工终身成就奖

洛阳市道德模范

2014年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1998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

七五科技攻关奖个人突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

1989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获奖成果:氯胺法制高纯偏二甲基肼的合成工艺)

1988年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7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6年

化工部科技成果奖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

未标注来源的均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士馆信息:

影响与评价

2011年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贺国强批示,要求大力宣传李俊贤的先进事迹。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也对李俊贤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2022年1月,《李俊贤传》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4章,约32万字,翔实记录了李俊贤院士的科研生涯和人生历程。该书是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

李俊贤的老同事、中国蒽醌法制过氧化氢创始人胡长诚称赞李俊贤“平时待人很随和,但关键时刻却颇有大将之风”,而且能够做到专心投入工作。时任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总经理杨茂良亦曾表示:“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是李俊贤院士屡获成功的两大秘诀,是我们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的传家宝!”李俊贤院士以前的秘书程磊称,李俊贤对研究工作极为严谨,平常跟他汇报工作不能说模棱两可的话。

轶事

2008年3月10日,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做出决定:“考虑到李俊贤已到耄耋之年,为了确保他老人家的健康,恳请李俊贤不必每天都来上班”。然而,组织的决定虽然已生效三年,可李俊贤一天也没有休息,每年除了春节休息3天外,其余时间他几乎都会来单位,一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

2011年,有记者在采访时问李俊贤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心里是否有过起伏,是否真的从来没有过委屈。李俊贤则回答道:“我从没感觉到委屈。我一个专科生,能得到国家的信任和支持,为国家做点事情,还当上了工程院院士,我已经非常知足了!唯一遗憾的是,孩子们跟着我折腾,没有留在北京上学、生活,他们受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