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是中国湖南省郴州市下辖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地区东南部,东临江西省崇义县,南接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县,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部。全县土地面积2400.7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辖14个乡镇,常住人口34.15万。县政府在汝城县卢阳大道新行政中心。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汝城县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对外交流、重要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汝城县

英文名

RuchengCounty

面积

2400.71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湖南省郴州地区东南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湖南省

所属市

郴州市

行政类别

下辖地区

14个乡镇(2022年)

行政区划代码

431026

人口

34.15万(2022年常住人口)

方言

汝城话

民族

汉族、瑶族、畲族等36个民族

GDP

108.18亿元(2022年)

人均GDP

29079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18996元(2022年)

著名景点

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热水温泉、汝城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等

邮政编码

424100

政府驻地

汝城县卢阳大道新行政中心

电话区号

0735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rc.gov.cn/

简介

汝城县内地貌主要是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岭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向东西南辐射。汝城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但平原与山地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汝城是湘江、赣江、珠江三条支流的发源地,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且汝城县内多山地,植被比较茂盛,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汝城县历史悠久,先秦时期,汝城为楚国南部边境,设汝邑;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置卢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义昌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复称汝城县;1918年废道,汝城县归湖南省统辖;1949年6月,汝城县全县解放,同年8月,成立汝城县县政府。1994年12月,郴州撤地建市,自此,汝城隶属郴州市。

汝城县位于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厦蓉、湘深高速公路成“十字形”交汇,有着“毗邻粤港澳,连通湘粤赣”的区位交通优势。汝城县曾是老少边穷地区,2019年3月,汝城县脱贫摘帽。该地区以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绿色蔬菜等为重点产业,县内拥有汝城经济开发区,包含两大工业园区,培育了繁华食品、金润茶业、琛航电子等重要企业。2022年,汝城县生产总值达108.1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8.2:27.6:54.2。此外,2015-2019年,汝城县经济发展纵向累计指数排名位居湖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快进县排行榜第3位、湘南地区第1位。

汝城县文化底蕴深厚,是农耕文化、理学文化的发源地,理学鼻祖周敦颐曾在这里写下《爱莲说》《太极图说》等千古名篇。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即“汝城香火龙”;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境内拥有“汝城古祠堂群”“汝城绣衣坊”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9年1月,汝城县宋元明清时的古祠堂有710余座,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同时,汝城县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称为“中国温泉之乡”,其中热水温泉被誉为“华南第一泉”,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共有3处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境内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好、物种最多的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南岭植物王国”。并且,汝城是华南避暑山城、休闲养生之都、红三角户外运动基地。

名称由来

“汝城”一名构词形式上属于汉语地名,但其中含有古越语记音词成分,属古越语和古汉语的合璧地名。“汝城”作为地名,指“一处有像城墙般高大山体环绕的地方”。汝城之“汝”字,最早出自《书舜典》:“汝喜登帝位”,《五帝纪传》作“女喜登帝位”,“汝城”一名真正见于现存正史为南朝·梁·沈约所撰《宋书.州郡志》:“汝城令,江左立。”汝城县的由来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词典中“汝”字主要作代词“你”用,意为“你的城”;第二种是因为汝水得名,认为汝城是永嘉之乱时河南汝水流域的人辗转安顿于此,东晋统治者为管理方便设置的侨置县;第三种是牛汝辰等人认为是“或因汝川而得名”;第四种是认为汝城因为渌水而得名,渌水是当地最大的水系,且“渌”和“汝”古音相同,故取名汝城。

历史沿革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国南部边境,设汝邑。

秦汉至南北朝

秦时,汝城县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

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把郴县设置为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

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为晋宁县,汝城属于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析晋宁县地始置汝城县,隶属桂阳郡。县治在泉水乡城郭村背。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邓平直为汝城县令,兴修水利,兴办学堂,尊崇儒术。

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废汝城县,置卢阳郡,卢阳县隶属卢阳郡。

隋唐至宋元

隋唐五代至宋太宗时期,汝城县改名较为频繁,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卢阳县为义昌县,县治中心在泉水乡福水村城头寨附近。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因避庄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将义昌县改为郴义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帝赵光义的名讳改郴义县名为桂阳县,隶属荆湖南路湖南道郴州军。

汝城县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周夫子在桂阳(今汝城)任期内兴修水利促农桑,创办县学兴师道。闲暇时间,周敦颐郊游朱家湾的时候,发现朱家湾天然太极图,正好和他的理学思想相通,于是有感而发,著《太极图说》,并亲手授予随从而来求学的二程兄弟。程颢闻道而悦,触景生情,吟作《春日偶成》,后列于《千家诗》之首。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将桂阳县的零陵、宜城两乡分出设置为桂东县,从此,桂阳、桂东各为一县。

明清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县隶属湖广布政司郴州。改都、图为乡、都、里;立卫所;浚丈,深3尺;振兴儒学、建养济院。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02年),建立“绣衣坊”,是湖南古代牌坊中最早的一座。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五月,恭顺王发兵取郴州,至县。八月,令吕佐周接任知县,设5乡17里,县境要道设塘汛19个,关隘11个,配备官兵400人。清朝的汝城县,遭遇天灾较多,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大饥;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大饥,民以蕨根、蕉头、苦菜充饥。康熙五十九至六十一年(公元1720~1722年),连年遭遇旱灾、虫灾;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大旱,井泉干涸,田不能耕,秋大疫,死者枕藉,无棺以殓。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同治元年(公元1858年)都遭遇了饥荒。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汝城县兴办朝阳书院。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县凌鱼与黄文理、刘万联、朱有斐、李宗纂修的《桂阳县志》出书。知县凌鱼出告示禁赌的压制下,县内瑶民被迫改称“新民”。

汝城县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因撤州建道,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汝城县。民国七年(1918年),废道,汝城县直属湖南省统辖。

1934年11月2日,红三、八军团一部长征经过汝城时,在攻夺濠头石壁山险要坳口的战斗中,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实就虚,出奇制胜。汝桂两县边区流传着:“红军战士腾飞起,石壁山上天兵降”。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县延寿乡。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当地瑶民误会了红军,东躲西藏的群众回到了瑶寨,了解到红军缺乏粮食,在村民胡四德带领下,从各家各户筹集来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便送到司务长叶祖令手中。叶祖令在感激之余,亲手写下了一张借据。

汝城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6月,汝城县全县解放,同年8月,成立汝城县县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郴州全境解放,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月,重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1960年8月,郴县专区改称郴州专区,汝桂县隶属。1961年5月,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1968年2月,撤郴州专区成立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汝城县从属。1979年3月,撤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置郴州地区,汝城县从属。1994年12月,郴州撤地建市,汝城县隶属郴州市至今。2019年3月,汝城县脱贫摘帽。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位于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之间,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界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县,西接宜章县,北连资兴市、桂东县。东西长72千米,南北宽63千米,总面积为2400.71平方千米。

汝城县

气候

汝城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最早入季日期为2月20日,最迟入季日期为3月27日;冬季时间最长,平均有117天,平均气温8.1℃。按照气温来划分四季,其长短、迟早,各年均有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春末梢暖,三伏始热,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气渐凉,立冬后时见冰霜。

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但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6.6℃。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汝城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县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县城平均降水日数183天。最多年为222天,最少年为156天。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5-6月,另一个是8月。

地质

汝城县内地层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类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系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叠系缺失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县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形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形迹多样,按其力学性质、展布方向,大体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形构造和旋转构造。县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2.5%;所见岩体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块露出。

印支期侵入体分布在益将、流溪两处。益将岩体规模较大、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0平方千米。主岩体岩性为细粒石英闪长岩,灰白色,半百形粒状结构。流溪岩体呈岩枝产出,规模较小,岩性也是石英闪长岩。

地形地貌

汝城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全县平原面积为194.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09%,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按松散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分为溪谷平原和溶蚀平原。汝城县内地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五指峰,海拔高1726.6米。最低点在汝城县南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千米、宽约20千米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县东南到东部则为东岭—集龙山地;在北部山岭中间,则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县城海拔593米,县境内有海拔标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点五指峰,位于小垣镇境内,海拔高1726.6米。最低点在汝城县南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绝对高差1566.6米。

水文水利

概述

汝城县水资源丰富,截止2014年,水资源总量22.775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15.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5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33亿立方米,全县共有696条河流,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16座,小(2)型水库46座,山平塘7321口,重点引水工程9300余处。汝城是湘江、赣江、珠江三条支流的发源地,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其中沤江、浙江、滁水、犹水、浈水等5条主要河流流经汝城。

水文

地表水

汝城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其中流域大于10平方千米的有77条。河流总长1766.2千米,河网密度为0.73千米/平方千米。全县河流呈辐射状,向东流入赣江,向南注入北江,向西纳入湘江。主要特征是水流急,落差大,河面狭窄,暴涨暴落。汝城河流有沤水、浙水、秀水、策水,汇入东江,属湘江水系;集龙河汇入赣江;九龙江、城溪江汇入北江。

  • 沤水

湘江支流耒水的上游河段,发源地是桂东县烟竹堡。自濠头乡石壁山进入汝城县境内,流经濠头、永丰、田庄、暖水、马桥等乡镇,由暖水镇昌前流入东江水库。河流全长53.2千米,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554.02平方千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551.2毫米,年均径流深860.8毫米,年均径流总量4.76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径流量为93.3万立方米。

  • 浙水

属湘江二级支流,发源地是汝城县井坡乡与广东省交界的乌龙白骑山。流经井坡、三星、附城、城郊、城关、外沙、马桥、岭秀、文明等乡镇,从资兴黄草流入东江水库。河流全长72.52千米,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751.78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均降雨量1565.3毫米,年均径流深910.5毫米,年径流总量6.84亿立方米。

  • 滁水

湘江二级支流,发源地是盈洞的丫头山。流经盈洞、岭秀、文明乡,在文明乡塘下村汇策水流入资兴东江。县境内流长34.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84.45千米。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1413.4毫米,年均径流深813.8毫米,年均径流总量2.31亿立方米。

汝城县

  • 集龙江

集龙江属赣江次级支流,县境内流长46.08千米,控制流域面积501.78平方千米。其右岸有水头江、热水、集溪水;其左岸有腊岭水、上黄江、刘家坑水等。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693毫米,年均径流总量5.19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径流量103.4万立方米。

  • 九龙江

九龙江,又称浈水,属于北江二级支流,发源地是大坪林场境内的上走马。流经大坪、三江口镇,最后流入广东省境内,县境内流长为22.3千米。其右岸有福山水、九龙水、兰田水、大麻溪;其左岸有上洞水、雷公水、仙溪水等。县境内流域面积308.8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848.3毫米,年均径流深1197.2毫米,年均径流总量3.70亿立方米。

汝城县

地下水

汝城县的地下水主要储存在泥盆、石炭系溶洞、断层孔隙、发育破碎的变质岩岩缝裂隙和第四纪冲积层砂砾石以及表层土渗透,植物根系含水之中。地下水理论蕴藏量为4.08亿立方米,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的渗透补给。主要有红岩碎肩岩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基岩裂隙水。红岩碎肩岩裂隙孔隙水分布在文明乡,出露面积8.7平方千米。含水岩组由白垩系地层组成。富水程度为中等,平均径流模数1.53平方千米。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文明二都、南洞盆地、田庄一马桥一延寿,土桥一城郊一大坪,井坡一先锋一濠头,总面积470.85平方千米,是汝城县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分布区。

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底,各类水利工程总数增加到16414处,其中蓄水工程1343处,引水工程8895处,提水工程329处,泉井及其他工程5847处,蓄、引、提水总量1.98亿立方米。2013年,投入510万元实施完成了土桥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饮水不安全人口8200人。2023年,汝城县在建水利项目有11个,如硒山水库建设,其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如龙虎洞、水口山等12座水库加固工程。

龙虎洞水库

汝城县

龙虎洞水库建于1958年10月动,总库容3448万立方米,总集雨面积56.55平方千米,年产水量约680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

土壤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汝城县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29个亚类,78个土属,217个土种。以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还有山地草甸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菜园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分别占全县土地的37.2%、26.89%、10.25%,其中还有12.78%的难利用地。红壤质地黏重,肥力差,但土层深厚;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700~950米的地方,土壤肥力较高;山地黄棕壤分布在海拔950~1000米之间,土壤黏重,呈酸性,有机质含量高。红色石灰土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山丘。以永丰、土桥、暖水、文明、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为多,面积6.91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质地粘重。紫色土主要分布于土桥、文明、外沙等乡镇,面积0.18万亩。分中性、酸性、石灰性三类。截至2022年9月,汝城县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水稻土总面积为1.79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5%,其中潴育性水稻土占水稻土面积的80.4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2月,汝城县土地面积为360.13万亩,其中实际面积359.69万亩,全县人均土地资源11.47亩,林地总共279.62万亩,人均林地9.16亩,果园有2.41万亩。耕地总共29.92万亩,其中水田26.35万亩,旱土3.57万亩。耕地31.8078万亩(2.1205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文明瑶族乡、大坪镇、土桥镇、马桥镇、井坡镇、延寿瑶族乡、泉水镇和暖水镇等乡镇,占全县耕地的77.53%。园地8.7865万亩(0.5858万公顷),林地294.3233万亩(19.6216万公顷),草地0.6084万亩(0.0406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4204万亩(0.6946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0396万亩(0.3360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964万亩(0.3664万公顷)。

矿产资源

汝城县位于南岭北麓多金属成矿带,截至2022年9月,汝城县发现矿产有44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25种,占郴州市已探明资源储量矿种的54.35%,主要包括煤、铁、锰、钨、锡、铅、锌、铜、稀土、萤石、长石、石灰岩、地热等。其中铁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一位,钨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四位。截至2023年2月,县内有铁、钨、钼、铋、铅、锑、锌、铜、铍、铀、锡、汞、硫铁、重晶石、砷、花岗石、钾长石等23种。其中铁、钨、铜、稀土、钾长石、萤石矿、大理石储量较大,铁矿1.23亿吨、钨矿10万吨、钾长石80万吨、萤石矿10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拥有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5处。

水资源

汝城县属长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积1590.25平方千米,属赣江流域面积501.78平方千米,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积308.8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9月,全县水资源总量23.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63亿立方米,并且汝城县有67个水库,总库容11706万立方米。其中5个中型水库,总库容8713万立方米,分别为龙虎洞水库、文明水库、满天星水库、山店江水库和花木桥水库;11个小一型水库,总库容1690万立方米,51个小二型水库。截至2023年2月,县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千米,水资源总量2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19.8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08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水电站91处,总装机13.89万千瓦。

森林资源

汝城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2013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汝城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拥有大坪、益将、暖水等三大国有林场;有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热水汤河省级风景名胜区;有2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拥有树种85类66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3种。截至2023年2月,全县有林地278万亩,人均有6.19亩,活立木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九江森林公园的管辖面积为1564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62%,森林蓄积量194万立方米。截至2022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69%,拥有树种85类66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3种。

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是汝城县的特色资源,县内有汝城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位于热水圩的汝城温泉古称“灵泉”,是中国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截至2023年2月,地热异常面积达300公顷,水温一般为91.5℃,最高能达到98℃,25.5—91.5℃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为5540吨/日,90℃以上的远景开发量可达14740—15960吨/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

生物资源

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4万亩,其中2020年新增1.5万亩;百亩以上的种植户有40户,千亩以上的种植户有2户。截至2022年12月,汝城县新增金银花2.1万亩、奈李4万亩、中药材基地3000亩,有井坡镇下青村、龙虎村、南洞乡旭坤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南洞乡旭坤中药材种植基地在2018年种植枳壳、菊花、桔梗、栀子、射干、金银花等中药材2000多亩;油茶低改2000亩、林下养殖100亩。截至2020年6月,汝城县形成以林农、林药、林畜、林禽和林游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45.1万亩,从业人员1.2万余人,林下经济年产值达4.3亿元。截至2019年,汝城县共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4部分,总面积655.56平方千米,占汝城县国土总面积的27.26%。其中,汝城县家禽养殖以生猪为主,还有牛、羊、鸡等,截至2023年7月,汝城县共有肉牛规模养殖场4个,肉牛养殖户287户,存栏5214头,能繁殖的母牛3241头。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汝城县主要动物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等。2002年,在境内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禽类有猫头鹰、鹄、斑鸠等;鱼类有白鲦、鳜鱼、银鱼、黄尾鲴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水鹿、穿山甲、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虎纹蛙、花面狸等。汝城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猴面鹰、红嘴相思鸟、山鹰、刺猬、华南兔、豪猪、鼬獾、眼镜王蛇、果子狸、水獭等。

汝城县

植物

汝城县内多山地,植被比较茂盛,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3种。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福建柏、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白花泡桐、华南栲、金叶白兰、铁坚杉等。还有黄山松、梧桐、喜树、椿树、拐枣;供观赏的树种有木樨、南方红豆杉、木芙蓉等。野生的竹类有:苦竹、毛竹、水竹、斑竹等。县内野生药用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绞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水杉、银杏、伯乐树、苏铁;汝城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钱松、伞花木、鹅掌楸、华南五针松、福建柏、樟树、楠木、凹叶等;汝城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青檀、罗汉松、竹柏、百日青、大果马蹄荷等。

汝城县

汝城县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汝城县内有两个自然保护区,一个是九龙江森林公园,一个是益将林场,自然保护地面积1.92万公顷。

九龙江森林公园

截至2019年12月,九龙江森林公园总面积23.5万亩,森林蓄积170万立方米,毛竹6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90%。公园保存有完整的原始次生林群落,分布的植物有28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20种(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杉、柏乐树、苏铁、金钱松、连香树、楠木、伞花木、鹅掌楸、樟木、篦子三尖杉、福建柏、厚朴、凹叶厚朴、华南五针松、榉木、闽楠、喜树、花榈木);陆脊椎野生动物256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2种(娃娃鱼、穿山甲、苏门羚、红腹锦鸡、红腹角雉、豺、水獭、鸢、草鹄、长耳鹄、短耳鹄、松雀鹰),是华南地区物种资源和遗传基因的天然宝库。

汝城县

益将林场

益将林场始建于1956年12月,2017年2月,原汝城县林业局下属永山林场由益将国有林场代管。益将国有林场内设五个职能股室,分为九个工区和永山分场。2021年,益将林场内主要培育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其中杉木911亩、马尾松89亩。截至2023年1月,益将国有林场森林蓄积达66.53万立方米,有毛竹56万株。

汝城县

自然灾害

汝城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为天气灾害,主要为三低冷害(春季低温、五月低温、秋季低温)、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冬季冰冻。2022年6月4日0时-14时,汝城县出现2007年以来强度最大、时段最集中、影响面最广的一次强降雨,泉水镇降水达156.2毫米,此次暴雨灾害导致公路多处塌方,经济损失达2290.6万元。2023年7月4日,汝城县发生强降雨所致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当地多处民房被淹或倒塌,交通、通讯、通电等临时中断,所幸无人员伤亡。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下辖5乡,9镇,共14个乡镇,217个村,县政府在汝城县卢阳大道新行政中心。

汝城县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代码

区号

邮政编码

下辖乡

下辖镇

汝城县

431026

0735

424100

集益乡、濠头乡、南洞乡、延寿乡、文明乡

卢阳镇、泉水镇、大坪镇、三江口镇、热水镇、土桥镇、暖水镇、马桥镇、井坡镇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参考资料:

汝城县

政治

汝城县现任领导班子

部门/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郴州市汝城县委员会

书记

黄四平

郴州市汝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何浩光

郴州市汝城县政府

县长

周小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郴州市汝城县委员会

主席

邱文辉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常住人口34.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15万人,乡村人口18万人,城镇化率47.29%。2022年出生人口2473人,出生率为5.76‰;死亡人口2936人,死亡率为6.83‰;自然增长率为-1.0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2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2%。此外,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汝城县男性占51.56%,女性占48.4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6.45。人口年龄在0-14岁之间占24.97%,15-59岁占56.50%,60岁及以上占18.52%,65岁及以上占13.38%。

民族

汝城县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民族村最多的县,是湖南省散居民族重点县。截至2023年3月,汝城县内有瑶、畲、苗、侗、回、壮、土家族35个少数民族等,常驻少数民族有瑶族和畲族,其中瑶族占到全县总人口的16.33%,畲族占县人口的0.65%。此外,汝城县有3个民族乡镇44个少数民族村,有12个散居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有7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民族地区人口近10万人。2002年,延寿、岭秀、盈洞、小垣、三江口等乡镇为瑶族人口聚居区,三星镇的梓槽、正水、梓水、旱塘村,井坡乡的龙虎、朱家村,大坪镇的城溪、坪湾、上祝村,大坪林场的九龙江村,外沙乡的长春村,文明乡的黄土、青山、向阳、沙洲村等,都有瑶族人口散居。

语言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东邻江西,南接广东,西北与本省宜章、资兴、桂东等县接壤,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广东、江西两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语言上。宋末至明朝客家先民进行了第三次大迁徙,从江西南部的一些地方再度南移的时候,迁入的姓氏特别多。各大姓氏来源地也极杂,有湖南衡阳、直隶顺德、江苏徐州、湖北荆州、襄阳等地,主要以江西为主。赣中、赣南的吉安、泰和、庐陵等地的客家搬迁到汝城的特别多。如此,就逐渐形成一种以当时的客话为主,掺入其他方言(如湘音、中原音)成分的“汝城土话”。

由于汝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上人口集居等客观原因,这两个大的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的话分为盈洞话、延寿话、五山话、东岭话、热水话和集龙话六种;中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的话分为汝城话、南洞话和文明话三种。“汝城话”是汝城县的主要方言,主要分布在井坡乡、大坪乡、泉水乡、附城乡、城郊乡、城关镇、土桥乡、永丰乡、益将乡、濠头乡、田庄乡、暖水乡、外沙乡和马桥乡等十四个乡镇。

宗教信仰

汝城县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始于唐朝,道教始于元朝至正年间,清朝中后期,王母教、茅山教先后传入汝城;基督教城关教会是汝城县唯一一个经省、市宗教部门和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认可的宗教团体。建于1937年,两广浸信会派潘祝三牧师来湘传教,在汝城南门街开布道所,1942年,成立基督教汝城浸信会。截至2023年8月,汝城县境内主要总结活动场所有白云仙、和回龙仙。

境内主要宗教场所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道教

正一

白云仙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小垣镇大塘村

道教

正一

回龙仙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岭秀瑶族乡塘茶村

资料来源:

截至时间:2023年9月

经济

概述

2022年,汝城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8.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8.67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2:27.6:54.2,第三产业成为汝城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地区东南部,是湖南、广东、江西三省的交界处,位于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2022年,全体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719元、13066元和5508元提高到2021年的17756元、26497元和13079元,增长幅度排全市前列。截至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6元。

汝城县

第一产业

汝城县是生态农业特色县,生姜种植业是汝城县的特色产业。第一产业以特色农业为主,打造五个特色农业小镇,以朝天椒、小黄姜等农产品为主。截至2021年,汝城县共种植辣椒面积12.8万亩、水果9.5万亩、茶叶6.5万亩、生姜6.2万亩。“小黄姜之乡”马桥镇,有着40多年生姜种植的传统。2021年,马桥镇种植生姜16000亩,新建了一个600亩的生姜基地,全镇有基地91个,年总产量约9600万斤,新建姜窖280个,全镇有姜窖1730个,生姜已经成为马桥镇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汝城县还打造了农业特色小镇,如泉水辣椒小镇、三江口白毛茶小镇、文明奈李小镇等。此外,2022年,汝城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7.1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7569万元。粮食种植面积33.9万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3.3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6.6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1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62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46万亩。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4.5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11.32万吨,玉米产量1.73万吨。

第二产业

汝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分为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三江口和三星两大经济园区,初步形成以华盛钢铁、雷氏矿业、松生球团、斌志木业、盛大矿业、中森矿业等为龙头企业的建材、矿产精深加工产业格局。同时,汝城县还发展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注重品牌的打造,如硒山茶、泉水米粉、热水大禾米糍、鑫利公司的“汝之辣”、繁华公司的“湘汝”等。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1%;股份制企业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2.2%,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2%。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4%。

汝城县

第三产业

汝城县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主,以“一心两翼三镇四区”为重点,形成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境内拥有濂溪书院、绣衣坊等旅游景点。2022年旅游总收入达70.38亿元,国内旅游人数为667.73万人。2015年,汝城县的等级景区、乡村旅游区点数量和质量为郴州各县市区之首。2023年7月,郴州市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汝城县红色沙洲提质项目、汝城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等2个项目9个子项目列为重点观摩项目。除此之外,汝城县还有濂溪书院、绣衣坊、九龙江国家森林园等旅游景区。

汝城县

2022年,汝城县的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较好,增加值为10.8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3.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3.6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6.6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1.55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1.47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1.2亿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2.9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为0.36亿元。2022年,汝城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59亿元。

经济功能区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建于1992年4月,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起先命名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2006年3月更名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下辖三江口和三星两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6.5平方千米(三江口工业园1.7平方千米,三星工业园4.8平方千米)。汝城县是湖南对接广东沿海地区的南大门,郴州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前沿园区,以建材、矿产精深加工、轻工制造产业为重点产业。截至2022年,园区总产值87295万元,工业增加值2356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1370万元。湖南省2020、2021两年度产业园区排位中,汝城经济开发区排位从第120名上升到67名。

汝城县

重要企业

汝城县繁华食品有限公司

汝城县繁华食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成立,位于汝城县外沙乡冲头村。公司先后分别在江西、广东、云南设有分厂,主要生产加工和销售“湘汝”牌小米辣系列产品,现属于郴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湖南省小米辣产品的主要供应商。2022年被评为“郴州民营企业30强”。

汝城县

中湘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湘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6月07日,经营范围包括仲钨酸铵、钨合金及其原料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矿山机械设备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等。2022年被评为“郴州民营企业30强”。

汝城县鸿发矿业有限公司

汝城县鸿发矿业公司由本土企业家邓海平兴办,位于汝城经济开发区三星工业园,是新型金属材料研发基地项目之一。主要建设4条精选生产流水线,3条钨、钼、锡分离生产线,是汝城县有色金属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的重点企业。2022年被评为“郴州民营企业30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汝城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52所(其中乡镇中心小学13所,村小及教学点1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专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9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7所,民办幼儿园75所)。

2022年全年汝城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5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各类民办学校数65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7243人。

汝城县主要学校

学校名称

简介

图片

参考资料

汝城县第三中学

汝城县第三中学是汝城县人民政府下属的普通高级中学,2019年1月17日正式成立,汝城县第三中学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教务处、政务处、总务处、教研处、信息处、体艺处、团委、校长室

汝城县

汝城县第一中学

汝城一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示范性家长学校,2016年度被评“郴州市优秀学校”,2016年度荣获郴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2015年、2016年学校领导班子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

汝城县

汝城第二中学

汝城县第二中学,位于土桥镇天柱山麓。学校创办于1907年,始称“启明学堂”,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汝城县第二初级中学”,1969年更名为“湖南省汝城县第二中学”,2002年6月晋升为郴州市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汝城县

注:上表仅列举高中及其以上级别院校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卫生机构327个,其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8个,村卫生室256个。卫生技术人员208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81人,注册护士932人。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9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7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416张,乡镇卫生院21个,床位数1071张,卫生技术人员609人,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85张。汝城县2023年1-7月共有40372人次享受职工门诊统筹政策,就医总费用1054.32万元,统筹基金支出313.41万元。

汝城县主要医院

主要医院

等级

通讯地址

图片

参考资料

汝城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新院区:汝城县卢阳大道南90号

老院区:汝城县卢阳大道194号

汝城县

汝城县中医院

二级甲等

汝城县卢阳镇神农路与九龙大道交汇处

汝城县

汝城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

汝城县卢阳镇西街37号

汝城县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

媒体事业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有广播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65%。有线电视用户1.87万户。2023年7月,汝城法院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在湖南省政法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上榜了,在湖南省法院排行榜上分别获得第八名和第五名。

科技事业

截至2023年3月,汝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41亿元。签订技术合同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18亿元。授权专利184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工矿企业授权1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

汝城县图书馆

汝城县

汝城县图书馆于1986年6月筹建,1989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它是从县文化馆图书室分离出来的,也是汝城县唯一一家县级公共图书馆。2003年建成郴州市首家、湖南省首批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2019年,汝城县图书馆九塘江分馆正式对外开放,总面积800多平方米。

汝城县文化馆

汝城县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是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包含文学、美术、摄影、舞蹈、音乐、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主要承担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开展文化惠民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保护工作及公共数字文化等惠民服务职能。

汝城县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共有体育场地全县体育场地1467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体育场、小运动场、田径场)1380个,游泳池(游泳跳水场馆)6个,各种训练房(综合房及专项训练房)1个。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5.5万人,增长9.7%。全县开展全民健身项目6项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3个。

此外,汝城县多次举办体育赛事,2023年8月27日,2023年湖南体育旅游节暨全国滑翔伞定点精英赛在郴州市汝城县结束赛事争夺,陶忠文、方燕云分获男、女组冠军;2023年8月28日,汝城县举办了郴州汝城县南洞乡首届村BA篮球大赛。

人居环境

2022年,汝城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3.49%,自然保护地个数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地面积1.92万公顷。空气质量方面,全县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10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数1个。2022年,汝城县利用村集体废弃用房改建村级垃圾分拣站,建成垃圾分拣站217个,农村环境也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22753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17937人,离退休人数4816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407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9857人;离退休人数4550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6961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9080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4003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227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093人,其中职工13192人;退休人员6901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3192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6887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827.85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156846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5171.50万元。汝城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360张,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数215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4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845.6万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174.23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58.2万元,新改建公办养老机构1所,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90张。此外,2023年5月,汝城县土桥中心敬老院建成,形成了文明、泉水、土桥三个乡镇中心养老院的“1+3+N”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7月,汝城县实施养老项目3个。总投资5242万元,共新增养老护理床位410张。

交通

综述

汝城县位于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处在湖南、广东、江西三省通衢之地,厦蓉高速、湘深高速和106国道、324省道贯穿全境。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公路通车里程5502.4千米。

截至2019年,汝城县公路里程1694.033千米,其中国道里程59.922千米、省道里程185.525千米、县道里程288.156千米、通乡公路里程282.67千米、通村公路共801千米、境内高速公路76.76千米。2019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4436万元。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公路通车里程5502.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38.25千米。

汝城县

航运

截至2020年12月,汝城县有沤江汝城(凉滩—大水口)航运工程,要改造凉滩码头,新建文明塘下码头,形成汝城各景区与东江水库“一衣带水”格局。2022年,汝城县计划扩建凉滩码头,并且新建9.6千米V级水上特色旅游航道和配套建设客运码头、航道管理站停靠点、便民码头以及相关支持保障系统;该工程是交通运输部“十四五”水上特色旅游航道建设规划项目,也是湖南省“十四五”水运建设规划项目,属郴州市规划建设的重点水运项目。此外,汝城县还拥有暖水镇凉滩码头钢索吊桥,它修建于1997年,长130米,宽2.7米,是暖水镇步阳村杨家洞组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要道。

汝城县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9月,汝城县区公交现状为9条,线路总长度98千米。此外,根据汝城县“十四五”规划,境内提出建设旅游公路,如S562到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东门旅游公路。

汝城县

人文

概述

汝城县历史底蕴深厚,自先秦起,就有关于汝城县的历史记载;周敦颐、李东阳、魏源等文人经过此地也留下了不少文学佳作;在近、现代史上,汝城县作为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湘南起义的策源地以及湘、粤两省的大后方,留下了属于汝城人民的红色文化。截至2022年5月,汝城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是湖南省的文物大县。此外,汝城县县内还有香火龙、汝城白毛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文物古迹

截至2019年1月,汝城县宋元明清时的古祠堂有710余座,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同时,汝城县还保有大量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截至2022年5月,汝城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4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是湖南省的文物大县。

汝城县部分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单位名称

时代

类型

级别

参考资料

汝城会议旧址、中共驻汝城特别工作委员旧址

1928年

纪念性建筑

国家级

汝城古祠堂群(太保第、朱氏祠堂、朱氏宗祠、卢氏家庙、叶氏家庙、李氏宗祠、八角楼、周氏宗祠、周氏家庙)

明~民国

古建筑

国家级

绣衣坊(含范氏家庙、中丞公祠)

古建筑

国家级

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黄氏总祠

明~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省级

濂溪书院

古建筑

省级

文塔

古建筑

省级

仙人桥

古建筑

省级

蜗牛塔

古建筑

省级

汝城古祠堂群增补点(黄氏家庙)

明~民国

古建筑

省级

石泉村古建筑群

明~清

古建筑

省级

红军标语楼

民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省级

古帝祠

古建筑

省级

五一村朱氏宗祠

古建筑

省级

截至时间:2023年8月

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

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位于汝城县津江村,有古建筑6栋,建筑面积1463.5平方米,共六个展室。2011年《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将“汝城会议旧址”纳入湖南省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012年在纪念馆旁边兴建了军旗广场。2013年“汝城会议旧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11月26日至28日,朱德在此主持秘密召开湘南、粤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策划湘南起义,史称“汝城会议”。会议制定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打先锋,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粤北起义计划。

汝城县

汝城县

汝城县

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古祠堂群包括金山叶氏家庙、卢氏家庙、津江朱氏祠堂、广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绣衣坊(含范氏家庙、中丞公祠)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保存完整,建造时代早,代表着汝城古祠堂文化,具有地方色彩。汝城古祠堂群中的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记载着一个家族迁徒演变的历史,从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每个祠堂的堂号、门匾、堂匾等碑刻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历史脉络。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是为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建。公元1050—1054年,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其间“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并在此写下《太极图说》,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其理学理论,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汝城县是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

香火龙

《汝城县志》记载:“元宵扮演龙灯,花爆、管弦、钲鼓喧闹城乡以乐生平,谓之年消。”“香火龙”是客家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舞龙习俗,“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传统祭祀,是为了祀龙止雨、祀龙止水。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择吉日的夜晚举行的舞龙活动香火龙制作复杂,费工费时,造型别致。龙头高昂,龙眼突出,龙角斜翘,龙口大开,龙牙尖利,龙舌前伸,龙须冉冉下垂,龙长八九十米,重二、三千斤,需一百多位青壮年才能舞得动。

汝城县

汝城白毛茶制作技艺

汝城白毛茶,也称白毛尖、毛茶,盛产于九龙江及三江口一带,是中国罕见珍贵的大叶多毛野生茶,湖南四大特色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之一。白毛茶中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比其他茶树品种高。截至2023年5月,全县白毛茶种植面积达1.29万亩。

装故事

汝城县“装故事”历史悠久,是在春节之时祈求上苍消灾解厄,赐福降祥的独特的民间文化,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主要反映古代戏剧和现代生活中所发生的典故、传奇或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属于脸谱化、服装化的娱乐戏。“装故事”由数百人参与抬拱,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在鼓乐声中,按预先规定的路线游行,沿途观赏的观众高兴得不时燃放鞭炮、烟火,人们不断向“故事”架上奉送糕点、果品、红包等,以此表示赞赏。

汝城县

民俗

民俗文化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方面。在民族语言方面,有汝城话和瑶、畲、壮、苗、回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民间文学方面,有传说、故事、口头文学、歌谣、谚语、谜语;民间美术方面有绘画、雕刻、雕塑、建筑、剪纸;民间音乐有唢呐、锣鼓牌子曲、山歌、口传民歌;戏曲有祁剧、鬼脑班;民间舞蹈有香火龙、庙会仪礼舞。民间工艺有陶瓷、金银首饰、油漆、竹编、藤编、草编、造纸、石印、绣花、少数民族服饰等。

汝城县

瑶民歌舞

歌舞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祭祀性歌舞,一般在盘王节、封鸟节、清明节时演唱。表演形式为师公领唱,群众参与表演;二是婚丧喜庆类歌舞,表演形式为宾主对唱,互问互答;三是青年男女娱乐性歌舞,有山歌、情歌对唱、合唱,主要节目有盘王舞、春牛舞、长鼓舞等。

汝城县

瑶民服饰

瑶民衣服多为青色棉布面料,佩银饰。服饰男简女繁,男性穿对裎衬衫,白头布裤,大裤管。女性头梳高盘鬈,插银(铜)簪,戴银(玉石)耳环。身穿镶有图案的大襟布衫,五彩艳丽。女性不缠裹脚,穿绣有传统图案花纹的鸟嘴鞋。南边乡流行的童谣,对此有生动的描绘:“延寿婢,延寿款,裹头帕,梳高鬈。翘脑鞋,钉钩钏,秤钩耳环齐肩板。红膝护,短裤管,系条通带搭下搭。

饮食

汝城县与江西、广东接壤,兼具各地特色。汝城菜以江西菜为主,兼容湘菜、粤菜口味,形成微辣可口,甘鲜本色的汝城味道,也因此形成了汝城“九个碗”的特色宴席。汝城县的特色有温泉美食、水蕨、板鸭、水酒等。

温泉美食

汝城县

在高达98°的泉眼温泉水里,放入鸡蛋,蛋黄凝固,可是蛋青并不凝固,口感嫩滑。除了鸡蛋,还可享用煮香芋、番薯、马蹄等美食,还能打火锅,被称为温泉无火火锅。

板鸭

汝城板鸭据县志记载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到冬至,在汝城县上祝村,家家户户都挂满了板鸭。经过20多天腊月时节的风吹日晒,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美食。上祝板鸭以性野、天生肉嫩骨香的“汝城麻鸭”为原料,除了整只的板鸭,人们还把“鸭爪、鸭肠、鸭翅、鸭下巴”这鸭身上的四样东西制作成“鸭四宝”。

汝城县

水酒

汝城水酒历史悠久。这种水酒属黄酒系列,是汝城节日、宴请、红白喜事的专用酒,其酒清泛黄,清醇甘冽,愈久弥香。汝城瑶族的“瓜箪酒”也算是水酒的一种,由糯米酿成而成,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既能吃酒又吃糟,浓郁香醇,清甜宜人。

汝城县

特产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是湘粤赣的“菜园子”和“菜篮子”。2018年,汝城县有各类农特产品达183种之多,已初具生产规模农特品牌有40多个,特别是辣椒、高山蜂蜜、硒山茶、白毛茶、大禾米糍、奈李等已成为汝城的品牌。另外,土特产还有板鸭、豆粉、香菇、木耳等。

白毛茶

汝城县

汝城白茶,有“绿色仙丹,茶中明珠”之美誉。分布在汝城县东岭乡一带高山之中。其中,最高的茶树高达6米,最长的茶叶27.8公分,宽11.1公分,有茶叶大,白毫特多,叶芽粗壮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史书考证,明清时,就被成为进贡皇上的贡品。泡开之后,汤色明净。

大禾米糍

汝城县

大禾米糍,是汝城传统佳品,也称“黄糍”“黄元粿”“黄粿”,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时期,主要流传于汝城县热水镇一带,在明朝正德年间被列为贡品。大禾米糍的主要生产原料是本地产的大禾米、天然色素、碱灰水。2018年,大禾米糍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枳椇

一般植物的可食用部分不外乎根茎叶花果种子,而枳椇的食用部分却是果柄,果实反而不能食用。果柄(花序轴)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紫红色,膨大呈肉质状,扭曲不规则棒状,有分枝,形似鸡爪,故有名鸡距子、拐枣等。味道甘甜而略带涩,经霜之后,涩味消失,其味尤其甘美。

汝城县

风景名胜

综述

汝城县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称为“中国温泉之乡”,其中热水温泉被誉为“华南第一泉”,截至2022年末,汝城县共有3家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境内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好、物种最多的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南岭植物王国”。

汝城县A级旅游景区

景点名称

等级

地址

参考资料

九龙江森林公园

AAAA

汝城县三江口镇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

汝城热水温泉

AAAA

汝城县热水镇

汝城沙洲红色旅游景区

AAAA

汝城县西部文明瑶族乡

注:上表仅列出部分重要景点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

重要景点

汝城九龙江森林公园

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汝城县的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南直五岭之冲,北枕郴州之秀,鸡鸣三省,水注三江,被誉为湘、粤、赣“旅游金三角”宝地。2009年12月被国家林业厅正式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地形复杂多变,峰峦密布,沟壑幽深,山径崎岖,大小沟谷纵横交错,截至2019年12月,园内有景点63处,有神龟啸天、阴阳石、刀背骑、走马坪、鹿鸣洞、将军射箭、笔架山、乌泥洞、岩鹰峰、观音莲、灯盏挂壁、仙女池、龙潭瀑布等景点30多处。公园还有古炮楼、古驿站、兵马演练场、寺庙遗址多处,为历史寻踪和宗教朝拜旅游奠定了基础。

汝城县

汝城热水温泉

汝城被称为“中国温泉之都”,热水温泉水温最高达98摄氏度,被誉为“华南第一温泉”和“中国第一氡泉”。暖水温泉富含“水中黄金”偏硅酸,达到中国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境内热水温泉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优越,西距县城38千米,到东江湖65千米,南距丹霞山58千米,到南华寺122千米,东距赣州市95千米,北距井冈山160千米,到炎帝陵156千米。

汝城县

汝城沙洲红色旅游景区

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位于汝城县西部,以沙洲瑶族村为核心,范围包括沙洲、韩田、秀水、文市、五一等村庄,面积约3.2平方千米。汝城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水果产业+电子商务+基层组织”四位一体为主要模式。此外,“半条被子”故事的就在发生这里,还留有中央红军司令部旧址,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汝城县

对外交流

城市名

缔结情况

参考资料

崇义县、上犹县、宜章县、桂东县

2023年7月28日共同签署《南岭片区组团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注:上表仅列出部分代表性城市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

重要人物

人物名

生卒年

简介

宋申锡

公元760年——834年

字庆臣,今湖南省汝城县泉水乡石塘(唐朝时原义昌县府驻地)人。生于公元760年。宝历三年826年任礼部员外郎,828年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830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834年卒于开州贬所,836年诏追复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兵部尚书,谥曰文懿

何翊奎

1897——1930

又名辅仁,字竹贡,曾在汝城县田庄圩创办了柱石小学,自任校长;后又与他人筹创办新民高级小学

朱良才

1900——1989

汝城县外沙村人,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裕和

1902——1970

又名友训,湖南桂阳(今汝城)人。抗战时期曾任新四军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65年任全国政协常委

李涛

1905——1970

湖南汝城县延寿乡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被誉为中央军委首长的“活字典”和“活地图”

注:上表仅列出部分著名人物

以上资料来源:

重要荣誉

获得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参考资料

2020年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11月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

注:上表仅列举出部分省级、国家级荣誉

截至时间:2023年8月11日

注释

[a]

统计时间: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