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英语:In the Heat of the Sun)是一部中国剧情片,是著名演员姜文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该片由夏雨、宁静、耿乐、陶虹等人主演,于1995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改编自作家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影片基本上沿用了小说的叙事框架和主题内涵,但与原著更强调暴力和“兽性”不同,在情感表达上姜文在电影中更注重凸显人物的“英雄主义”和“感情色彩”。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化大革命”后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北京军区某大院中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的成长故事。影片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意识流”的叙述方式,追忆了年少时期的青春躁动。影片通过对青春的幼稚与无知的呈现,映射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于1994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并拿到了当年金狮奖的提名,影片主演夏雨凭借此片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影片还获得了第33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多个国内外奖项与提名。2022年1月,《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百年百部优质电影”之一,荣获“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情介绍、主要角色、影片制作、风格与亮点、影片发行、获奖记录、反响与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阳光灿烂的日子

英文名

In the Heat of the Sun

语言

汉语普通话

影片片长

134分钟(中国大陆)

导演

姜文

主演

夏雨

编剧

姜文

制片人

郭友亮

摄影

顾长卫

剪辑

周影

配乐

郭文景

制片公司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内地

发行公司

嘉禾电影有限公司

上映国家/地区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上映时间

1994年9月9日

剧情介绍

20世纪70年代中期,十六岁的少年马小军(夏雨 饰)住在北京东城部队家属大院。作为军人的父亲(王学圻 饰)常年出差在外,因此不受管束的小军总是和大院里其他几个男孩在一起疯狂玩闹。

夏天时,小军迷恋上了钥匙,并开始仿制钥匙。他先是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了自家抽屉的锁,逐渐地,他未经允许就去开别人家的门锁。但他只开锁,不偷东西,因此被开锁进入的人家并未感觉到任何异常。一天,他又偷偷进入一间屋子,百无聊赖地躺在这家的床上吃饺子;随后拿起望远镜在屋内旋转,瞥到了一张穿着红色泳衣的女孩照片。小军被照片中的女孩所吸引,此后,他每天都徘徊在附近的屋顶上,等待这个女孩的出现。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刘忆苦(耿乐 饰)是小军朋友的哥哥,退伍复员回到大院,将女孩于北蓓(陶虹 饰)拉入了一起玩闹的队伍。于北蓓性情奔放,常和大院男孩们一起打闹并作出越界的举动,如亲吻马小军、闯进男澡堂等,无意中成了这群男孩的性启蒙对象。在聊天时,刘忆苦提到了一个名叫米兰(宁静 饰)的女孩,并让于北蓓下次带她来玩。这期间,小军又一次潜入女孩家中,却碰到她回来换衣服,只好躲进床底。

朝鲜人民军协奏团进行访华演出时,小军等人在演出礼堂外闲逛,被当作不法分子抓走盘问。在派出所时,小军无意中看见了照片上的女孩出现在附近,哭诉着请求警察放了自己,迅速追上女孩。在交谈中,小军得知她就是刘忆苦提到的米兰。之后,小军几乎每天都去找米兰聊天。暑假时,小军邀请米兰来自家大院,并将她介绍给朋友。可事情的发展却超出小军的预料,米兰和刘忆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这让他心生醋意。

一天小军回到家,得知姥爷去世的消息,跟随家人去唐山处理后事。回到大院时,刘忆苦和米兰显得更加亲密了,刘忆苦甚至公然以“带着米兰”自居。在向米兰告白后,小军发现米兰依旧和刘忆苦打情骂俏,因此对米兰产生了强烈的恨意。一天下午,他冲进了米兰的家中,意图强暴米兰但未遂。这件事让小军和大院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从此,这群少年之间彼此失去了音信。多年后,几人在车中相聚,但早已失去了当时的坦率与真诚。

主要角色

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夏雨饰马小军成长在军人家庭,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出差,得以和一帮朋友整天玩闹、闲逛。和大部分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一样,马小军爱在朋友面前吹牛,把别人做过的事情安在自己头上;在喜欢的女孩米兰面前则常常逞能,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最终,马小军没有追到米兰,和朋友们也渐行渐远。多年后,马小军与朋友们重新相聚,但再也回不到年轻的时光阳光灿烂的日子米兰宁静饰米兰是马小军的梦中情人,身材丰满、面容姣好。米兰的身份是一个谜,大院的少年们只知道她和于北蓓在一个农场,关于她的家庭背景则一无所知。米兰把马小军看作弟弟,在认识刘忆苦后很快和他关系亲密,这使马小军对她萌生恨意。在刘忆苦的帮助下,米兰最终获得了文工团的工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刘忆苦耿乐饰刘忆苦同样是军人家庭出身,从部队退伍复员回来,年龄比马小军等人稍大,高大帅气。刘忆苦是这群大院子弟的“头儿”,常常带着他们去打架闹事或挑逗女孩。后来因和米兰关系过于亲密,引起马小军的嫉妒,导致兄弟关系破裂阳光灿烂的日子于北蓓陶虹饰于北蓓是外交部大院的女孩,在刘忆苦的介绍下和小军等人相识,生性开朗、大大咧咧的她很快就成为了这群男孩的死党。于北蓓对于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敏感,在玩闹时常常做出越界的举动而不自知,因而无意中成为了小军和几个少年的欲望对象。米兰的出现吸引了男孩们的注意力,于北蓓也因此逐渐消失在大院中

影片制作

创作缘起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2年,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发表于《收获》杂志,王朔便送了一本给姜文。姜文看过这部短篇小说后,时常跟王朔谈起它,并对小说的原型、背景、处理冲突的方式等细节刨根问底,流露出想要将《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的强烈意愿。但那时的王朔无论在小说创作还是影视剧本创作上都花费了太多精力,实在疲于应对这一工作,索性将《动物凶猛》“送”给了姜文,姜文如获至宝。1993年,姜文在美国拍完《北京人在纽约》后回到北京,开始着手《动物凶猛》改编工作,将电影定名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个月后,剧本的完成版比原著小说还长。王朔看过剧本后,调侃道:“我学习了一下,知道电影剧本怎么写了。可叹我混了这么些年,确实有些时候是欺世盗名。”

小说改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

《动物凶猛》原著小说大约6万字,从篇幅上来看,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在进行编剧工作时,姜文基本沿用了王朔原著小说中的整体架构,但从电影的最终呈现效果来看,还是与小说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首先是整体氛围的不同。王朔在创作《动物凶猛》时,使用了“我”这样一个无名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追忆自己的青春往事。“我”得知喜欢的女孩并不属于自己,于是内心的占有欲被逐渐激发。最终,这种青春期的欲望演变成了一种不可遏制的、阴暗的“动物性”,将“我”的青春导向了无可挽回的极端。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明亮的。同样是以主人公的回忆切入叙述,姜文以一种模棱两可、暧昧不明的叙述方式,给马小军的青春记忆镀上一层柔光,极大地削弱了悲剧事件的冲击性。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电影中的人物被美化了,而电影讲述的故事则是对那段美好又放纵的青春时光的缅怀。

其次是情节及角色的改写。在《动物凶猛》中,马小军与于北蓓相识的过程较长;在电影中,姜文则采取了省略的方式,将马小军和于北蓓之间的故事大幅缩减,也去掉了原著中马小军对于北蓓的一些内心戏,使得马小军对米兰的情感线索更加清晰并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对应,电影中马小军与米兰相识的过程也被有意延长,增加了马小军在床底偷窥米兰换衣服以及在派出所内瞥见米兰路过这两场戏。在这两处原著没有的场景中,马小军都尝试认识米兰但无果,强化了马小军对米兰难以企及的焦灼感。

选角与拍摄

导演姜文认为电影中的表演应当真实、可信,因此他在选演员时,第一要求就是一定要“像”,即贴合角色。电影中少年马小军的角色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直到姜文的母亲看到长相酷似姜文小时候的夏雨,才确定由夏雨来扮演马小军。影片中米兰的扮演者一开始也并非是宁静。姜文刚开始选扮演米兰的演员时,也曾见过宁静几次,但印象里觉得她“太甜蜜”“个子又不够高”,所以一开始并没有选中宁静。后来姜文在餐厅里吃饭时,忘记戴近视眼镜,远远看见一个女孩的背影,觉得很适合扮演米兰的角色,走近后才发现这个女孩就是宁静,就此才确定了米兰的人选。

在选定演员后,姜文对演员进行了“全封闭训练”。姜文认为,要想让演员与角色真正融为一体、演得“像”,就必须要让演员体验角色的生活、找到角色的感觉。在拍摄场地,姜文切断了演员和外界的一切联系,让演员整日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氛围中:听红歌、看旧报纸、骑老式自行车。

资金困难

影片拍摄进行到一半时,摄制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拍摄难以为继,监制刘晓庆和姜文只能用自己的私人资金来填补摄制组的开支。1994年,因资金不足,影片一度停止拍摄。最终,在刘晓庆的努力下,昆明宏达公司总经理郭友亮为影片投资180万元,拍摄才得以完成。在影片后期制作时,资金不足的问题再次出现。来北京筹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德国电影制作人让·路易和王薇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样片后,以取得电影的德国版权为条件,邀请姜文去德国做后期工作,解决了影片后期资金缺乏的困难。

风格与亮点

主题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围绕主人公马小军青春时代的记忆,聚焦于年轻人的情感、冲动和欲望,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青春体验。不同于此前电影中“文化大革命”的严肃表达,姜文选取了“青春”这一特殊的视角来回溯那段岁月,展现了青春的躁动、迷茫和幻想。尽管影片鲜少从正面表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在一些细节上又在暗示着现实的境况。画面背景里无处不在的毛主席像、马小军姥爷的“畏罪自杀”以及老师长辈们畏缩的生活姿态,这些都表明马小军们自由散漫的青春时光,是以这个混乱的年代为背书的。在此基础之上,影片中采取了一系列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逼真地刻画出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无知;而青少年的暴力与无知也恰恰符合时代的特征,是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混乱状态的映射。

叙事

本片以“文化大革命”后期为叙事背景,整体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主人公马小军的旁白贯穿全片,讲述了马小军少年、幼年到中年时代发生的故事。使电影颇具现代意味的是,“我”在讲述青春记忆的过程中,曾数次打断自己的讲述,并质疑自己回忆的真实性。故事的叙述者一面让观众相信自己讲述的故事,另一面却又通过自我解构造成了电影文本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看似自我矛盾的叙述,恰恰指出了“回忆”这一行为的本质特征,即回忆本身就带有极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叙事方式产生出一种间离效果,打破观众跟着电影走的惯性思维,让观众主动去进行思考,显现出强烈的现代电影叙事风格。

色彩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使用了鲜艳的红绿色调作为电影主体部分的色调。在电影讲述的那个年代里,绿色和红色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颜色:衣服、鞋子、书包基本都是统一的绿色,而红色则表现在墙上的标语、旗帜等物件上。从现实层面上来看,红绿色调是对于历史的还原。但它们同时也具有表意的作用,绿色象征着昂扬向上的青春时期以及马小军的英雄主义情结;红色除了作为“革命”的象征,又多了一层欲望、暴力和激情的意味,米兰的红色泳衣即承载着马小军初恋时期的性幻想。马小军成年后,电影的画面变成了黑白,这种与一般电影作品相反的色彩处理方式,让电影传递的情绪更加复杂、深刻。成年后的马小军、刘忆苦等人尽管坐在豪车内谈笑风生、推杯换盏,但已然失去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青春时代宏大的理想和对爱情的憧憬已经彻底幻灭。

音乐

本片在配乐的选取和使用上也较为出彩。片中的配乐增加了影片的年代感,让观众能够最大程度进入到影片的时间中。影片一开始,就以一首《毛主席,革命战士敬祝你万寿无疆!》,配以快速剪辑的画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影片中还常常出现当时传唱全国的流行歌曲,不仅有中国歌曲如《远飞的大雁》《颂歌献给毛主席》,还有苏联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这些歌曲让观众迅速沉浸在影片的情境中。

除此之外,影片中最常出现的是一段间奏曲《乡村骑士》。这段音乐选自意大利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讲述的是一段悲剧爱情故事。每当马小军的心境因米兰发生变化时,这首主题配乐便会响起。这首配乐就是马小军的专属配乐,伴随他度过青春中最重要的成长节点。

致敬经典电影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随处可见导演姜文对于经典电影的致敬,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往事》。从影片内容来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美国往事》都是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对青春往事进行回忆;从人物关系来看,《美国往事》中“面条”、黛博拉、麦克斯三人的关系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米兰、刘忆苦三人的关系完全形成对应,同样是对于一群少年友情、爱情故事的讲述;从电影视听处理来看,《美国往事》中通过“照镜子”的场景让“面条”从青年时空转到了老年时空,《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则是以“扔书包”的场景让马小军从幼年时空转入到少年时空,两部影片中的转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致敬了其他影片。姜文十分崇拜美国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多次观摩、研究过斯科塞斯的电影作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打开自家抽屉锁后对着镜子开枪的动作,就是对《出租车司机》中特拉斯买到走私手枪后对着镜子练习场景的致敬;马小军伴随着《乡村骑士》的配乐在夕阳下的房顶漫游,则是对《愤怒的公牛》开场时杰克·拉莫塔在拳台上热身场景的致敬。

影片发行

《阳光灿烂的日子》于1994年9月9日在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首映,获得了金狮奖提名,男主角夏雨凭借此片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影片于1995年6月29日在中国香港地区公映,同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公映,并陆续在海外推出放映,包括新加坡、韩国等。影片的数码修复版本推出后,于2013年在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进行了展映。同年9月,北京举办《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复版重映活动。2015年7月25日,4K修复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青海西宁First电影节展映。

获奖记录

获奖年份

提名/获奖名称

获奖主体

结果

1994年

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金狮奖

姜文

提名

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

夏雨

获奖

法罗岛电影节

评委会奖

姜文

获奖

最佳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

提名

1995年

第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银屏奖最佳男演员

夏雨

获奖

1996年

第33届台北金马影展

最佳编剧

《阳光灿烂的日子》

获奖

最佳导演

姜文

获奖

最佳男主角

夏雨

获奖

最佳女主角

宁静

提名

最佳改编剧本

姜文

获奖

最佳摄影

顾长卫

获奖

最佳剪辑

周影

提名

最佳音效

顾长宁

获奖

1997年

第71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最佳外语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

提名

2022年

新时代国际电影节

金扬花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

获奖

反响与评价

网站

评分

人数

豆瓣电影

8.9/10

581743

时光网

8.3/10

9441

IMDb

8.1/10

4.8k

烂番茄

97%/100%

500+

《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苏牧在他的电影读解著作《荣誉》中写道:“《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坦言自己对这部电影有着一种“无理智”的偏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则从青春题材这一角度盛赞《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中第一部青春片。这是第一次,明确、清晰地展现60年代后才在欧美出现的关于青春的定义和想象,青春不再仅仅是花季雨季,开始和青春期的概念联系,意味着身体苏醒和萌动,也意味着个体生命尚未被社会接受为真正主体的尴尬年龄段。”

一些评论强调了影片对“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代的新颖表现方式和成熟的导演技法。作家王蒙评价道:“过去看文革片子,中心都是受害。这部片子完全跳出了这种价值判断。”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认为:“改编自王朔《动物凶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少了一分原作的文绉绉儒笔调,多了姜文自己的经验,和完全无法用文字表现的视觉神采。男主角马小军拿着望远镜寻找美人照片那份朦胧和虚幻,两帮团伙集体斗殴前的惊恐和剑拔弩张,聚在屋顶上唱俄国民歌的悠悠浪漫,在顾长卫景深层次分明的氲氤邈远,和手提摄影机的动荡介入下,铺排成千上万状的迷人影像。”

《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收到了负面评价,影评人列孚就认为影片体现出一种“法西斯意识”:“我感受的不是青春的莽撞、朦胧,而是可怕的法西斯意识。这是由于马小军们特定的背景、身份的下意识表现出来的心态、行为所決定的。姜文、王朔都是军人子弟,原著名字《动物凶猛》以及对马小军们的描写,都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这些拥有特定背景年轻人的优越心境。因此,影片背后的意识,是令人不寒而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