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英语:Amphibious assault ship)是在两栖作战中能搭载直升机、气垫船等登陆工具输送登陆兵及车辆、物资、武器装备,实施立体化登陆的全通甲板两栖舰艇,在一些国家也被称之为直升机母舰。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沿革、基本设计、服役事件、舰型区别、型号列表、未来发展等介绍

中文名

两栖攻击舰

英文名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别名

两栖直升机母舰

满载排水量

2到4万吨

简介

两栖攻击舰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频繁的岛屿争夺战需要很多两栖舰艇输送兵员和装备。这期间,一些轻型护航航空母舰不仅能够依托较大的甲板运送兵员和装备,还能从甲板起飞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发挥了突出作用。日本陆军受此启发,开始建造一种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相似、专门用于运输和登陆作战的大型舰艇,于1941年下水,命名为“秋津丸”号,该舰是现代两栖攻击舰的先驱。二战后,英美等国使用轻型航空母舰搭载直升机用于登陆作战中的兵员输送,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获得较好的效果,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开始发展专门的两栖攻击舰,在美国入侵格林纳达行动中,两栖攻击舰作为主力采取垂直登陆的手段迅速开展了有效压制,为入侵格林纳达速战速决提供了保障,也验证了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发展,两栖攻击舰现已成为现代两栖作战和远征作战的核心舰型。

两栖攻击舰在设计上一般都具有较大的体积,排水量2-5万吨,能够运载多种装备和物资,采用全通甲板具备较强的直升机搭载能力,部分型号还能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当作轻型航空母舰使用,部分型号舰尾则设有坞舱,能够容纳登陆艇并通过登陆艇运载重型装备上岸。

现代很多国家都拥有两栖攻击舰,其中较为先进的型号有美国的“美利坚”级、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级、中国的075型、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级、法国的“西北风”级等等。

发展沿革

背景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加里波利之战,这场战争中,由于协约国在登陆作战中准备较差,没有专用登陆舰艇,在登陆场开辟过程中效率低下,被守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受此影响,战后日本基于自己岛屿众多的地理环境,在1923年颁布了“帝国国防方针”以菲律宾和美国为假想敌,逐渐开始重视登陆作战。同时,随着新一代登陆艇 “大发艇”与“小发艇”投入现役,日本需要新建一种新型登陆舰以搭载这种新型登陆艇,可将登陆艇从船尾安全快速地放出登陆部队的舰船,“神州丸”应运而生。该舰在使用中展现出了优秀的登陆作战能力,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侵华日军提供了重要支援。以“神州丸”的成功使用经验为基础,日本陆军为继续提升自身登陆作战能力,提出了继续建造更好的两栖登陆舰艇的计划。

二战期间

日本的新型两栖登陆舰艇诞生在日本海陆军间军种对立问题严重的时代,日本海军并不愿意配合陆军作战,因此,新型两栖登陆舰艇具备浓厚的陆军优先的色彩,在设计上除了要求能够搭载登陆艇外,舰上设有众多岸轰火炮、还能搭载舰载机空中掩护登陆部队,这对现代两栖登陆作战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942年,该舰服役,命名为“秋津丸”号。“秋津丸”号排水量约9,000吨,舰长150余米,采用和航空母舰一样的全通甲板设计,船体内部设有可注水直通舰外的登陆艇舱,最大可搭载27艘“大发艇”和12架舰载九七式战斗机,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两栖攻击舰的雏形。“秋津丸”号在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参与了多场登陆作战,日本陆军对其有较高的评价,随后日本陆军又建造了“秋津丸”号的改进型“熊野丸”号,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战争后期随着美国的舰艇优势和日本海军的节节败退,日本登陆作战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日本陆军的这些新型舰艇演变成了日本从朝鲜和新加坡航线的石油运输船。

两栖攻击舰

冷战前期

两栖登陆作战在早期过程中必须要直面敌方的海岸岸防火力,还对登陆场的地形、潮汐等情况有较大的挑剔度。但随着二战后直升机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舰载直升机能够避开重点防守区域将兵力输送到敌人后方,大大减少伤亡的同时还能有效打击敌方重要点位。因此,美国在50年代提出了“垂直包围”的登陆作战理念,将部分登陆部队和装备通过舰载直升机等在敌海岸后方纵深地带快速实施垂直机降作战,进行首波登陆作战。与水平登陆相比,垂直登陆更容易达成作战突然性,能够更快速地上岸立足,为后续大规模登陆创造条件。美国随即便开始将二战航母改装成两栖攻击舰,并进行了最早的垂直攻击试验。

1958年,美国开始建造第一代两栖攻击舰,即“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首艘“硫磺岛”级于196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共计建造了7艘。“硫磺岛”级和航空母舰一样采用了全通甲板,舰长约为180米,宽度约为31米,满载排水量约2万吨。它可以搭载约20架直升机和一个由约2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组成的加强营。在1955年至1961年期间,美国还改装了5艘二战时期的航母为两栖攻击舰,与“硫磺岛”级一样,它们都编列为“直升机平台登陆舰”(Landing Platform Helicopter,LPH)。然而,这些舰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坞舱,因此无法使用登陆艇来运输大型作战装备。这也意味着一旦士兵登陆后,他们将无法获得有效的重火力支援,很容易受到敌方火力的压制。

美国海军作战部有感于“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的不足,同时美国海军两栖舰艇种类繁多,除了“硫磺岛”级外,还有两栖船坞舰、两栖指挥舰、两栖货运舰等舰种,作战时指挥调度麻烦,且一旦损失某一型船就会影响作战部署的完整性。1971年,美国开建了硫磺岛”级的下一代、“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在“硫磺岛”级的基础上大幅度放大舰体,满载排水量达39,000吨,是“硫磺岛”级的2倍多,增加了泛水坞舱,坞舱能够容纳4艘LCU通用登陸艇或者6艘LCM机械化登陆艇,使其具备了船坞登陆舰的能力。美国海军将“塔拉瓦”级重新编列为“突击直升机登陆舰”(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 ,LHA),攻击性质陡增。

冷战后期

作为两栖攻击舰的实际应用者,美国海军陆战队不满足于单纯的运用舰载直升机进行航空作战,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将原本用于远征作战中前线机场快速起飞的近距空中支援用战斗机AV-8“鹞”式开始在两栖攻击舰上搭载,以对垂直登陆过程中的舰载直升机进行掩护,加强垂直登陆过程中支援火力。到80年代初,AV-8“鹞”式升级为AV-8B“鹞Ⅱ”式,作战能力更进一步。两栖攻击舰也从这时起又逐渐具备的轻型航空母舰的一些能力。

继“塔拉瓦”级之后,美国海军基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对AV-8B“鹞Ⅱ”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的高度青睐,同时更快速高效的LCAC气垫登陆艇也即将问世,为了更好地搭载AV-8B和LCAC,美国海军在80年代末通过放大“塔拉瓦”级舰体,扩大机库、拉长坞舱,推出了“黄蜂”级两栖攻击舰,1989年首舰“黄蜂”号服役,其满载排水量达4.1万吨,舰长达257米,能够搭载20架AV-8B战斗机和3艘LCAC气垫登陆艇。相比同年开始动工的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只有4.2万吨,舰长261米。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数量达到了8艘,编列为“直升机船坞登陆舰”(Landing Helicopter Dock, LHD),相较于“塔瓦拉”级,“黄蜂”级在设计过程中就将操作垂直起降战斗机视为基本要素,除了扩大的舰载机库外,舰桥外形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战斗机起降,强化了雷达通信设备配置以提高航空调度能力。

现代发展

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性,开始发展两栖攻击舰。英法两国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开建了其第一种两栖攻击舰,也就是后来的英国皇家海军的“海洋”号和法国海军的“西北风”级,尽管他们的排水量都较美国的两栖攻击舰小很多,仅2万吨左右,但仍然是其两栖部队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进入21世纪以后,非传统的海上威胁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战略威慑、非战斗人员撤离、人道主义救援和海上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逐渐增多。然而,仅凭借先进的驱护舰或航母编队是无法完成这些任务的。另外,驱护舰与航母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而与此同时,两栖攻击舰的能力则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它们的不足之处。

两栖攻击舰

此后,韩国、西班牙、中国、土耳其、意大利等国都开始纷纷建造自己的两栖攻击舰。其中,最新的中国海军075型两栖攻击舰和意大利海军的的里雅斯特级两栖攻击舰都是能够比肩美国两栖攻击舰、排水量达3-4万吨的大型两栖攻击舰。同时,随着F-35B战斗机的问世和不断成熟,一些国家兴建两栖攻击舰也是为了除了进行两栖作战外还能够搭载F-35B战斗机充当轻型航空母舰使用。性价比高、反应速度较快、部署具有灵活性、能力较全面,能满足低烈度战争中遂行任务的需求,这些优点使以两栖攻击舰为代表的海上大型载机平台日益成为新一代轻型航母的主体。

基本设计

船体设计

两栖攻击舰相较于传统舰艇,外形高大方正,多采用方形舰首,舰岛和航空母舰一样,均为右置舰岛。水线上的舰体宽度跟总舰体宽度相差不大,使得外形上看都像是“方盒”,这样一来可以获得更大的内部空间,扩大机库和车辆甲板以及坞舱的面积,以容纳更多的舰载机和车辆物资。部分两栖攻击舰采用民用滚装货轮的设计思想和标准建造,如法国海军的“西北风”级,除甲板与动力舱等重要部位采用军用标准外,主要的船体结构均采用了结构简单、造价较低、结构强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民用标准。极大降低了的造价,使结构变得相对简单,有益于保养改装。

两栖攻击舰

动力设计

两栖攻击舰的动力配置普遍不高,航速较慢,一般作战舰艇最大航速约30节左右,而两栖攻击舰的航速明显慢很多,多为20节左右。 主要是因为相较于航速,两栖攻击舰多用于远程海外作战,更需要充足的续航力来达成远距离航行的目的,两栖攻击舰舰体方形系数大,海军部系数低,航行阻力大,航速和续航力两者不能兼得;而且,航速降低后动力系统的体积也相应缩小,有助于腾出空间。如英国的“海洋”号两栖攻击舰虽然满载排水量超过了2万吨,但主机仍然采用的是皮尔斯蒂克PC2-6柴油发电机,最大马力2.4万匹,与很多护卫舰装备的规格相似。

两栖攻击舰

船电和武器设计

两栖攻击舰一般都需要搭配护航舰艇,警戒和防御主要交由护航舰艇完成,因此和航空母舰一样,舰载船电设备和武装配置普遍不高,只装备基本的搜索雷达和自卫武器。如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上仅装备四门20毫米机炮和4挺12.7毫米机枪,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配置稍高,例如“黄蜂”级装备了“海麻雀”“拉姆”近防导弹和“密集阵”近防机炮,但也都是近程自卫武器。早期“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曾经尝试在舰上安装大口径火炮,航空甲板前端两侧与舰尾共设置了三门MK-45型127毫米54倍径舰炮,用于对岸火力支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役后,美国海军发现两栖攻击舰安装舰炮岸轰的使用机会太少,后来进行了拆除。

两栖攻击舰

甲板设计

全通式的航空甲板是两栖攻击舰的关键定性指标,也是两栖攻击舰被誉为“准航母”的来源。在航空甲板的设计上,各国两栖攻击舰大多采用相对方正形状贯穿艏尾,以最早的“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为例,“硫磺岛”级服役初期使用的主力机型是西科斯基CH-34“乔托克”直升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仅6吨,体型相对较小,因此“硫磺岛”级的航空甲板采用“之”字形施划了八个圆形直升机起降点,能够同时进行8架直升机的起降。后来随着直升机体型的增大,如CH-46和CH-53的服役,“硫磺岛”级的航空甲板直升机起降点改为在一条直线上的五个,之后各国两栖攻击舰的航空甲板施划基本沿用该设计。另一个设计变革是“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引入,垂直起降战斗机在起降过程中发动机会向下喷射高温气流,灼烧甲板,造成甲板变形,两栖攻击舰未解决该问题,将航空甲板进一步加厚并采取铺设隔热材料或涂层的方式解决,“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在设计之初因为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到“鹞”式服役后,专门回船坞进行了相应改进。也有部分两栖攻击舰为了能够让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更顺利的起飞,在航空甲板的前端增加了一块滑跃甲板,如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级。

两栖攻击舰

运载设计

两栖攻击舰的运载能力较高,运载空间主要由航空甲板、机库甲板、车辆物资甲板、人员甲板和坞舱组成,其中,机库甲板、车辆物资甲板和坞舱较大,机库能够容纳直升机或固定翼舰载机,并设有升降机通向航空甲板,车辆物资甲板则设有升降机或坡道通向坞舱,坞舱一般设置在舰尾,并有舱门,航行时关闭防止上浪,使用时舱门打开,下沉舰尾段坞舱开始进水,停泊在坞舱内的登陆艇就能直接驶入大海,而车辆和物资可以通过升降机或坡道直接驶入坞舱的登陆艇中。是否拥有全通式的航空甲板是两栖攻击舰与船坞登陆舰的主要区分方式,也是两栖攻击舰相较于船坞登陆舰航空运载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形式。如美国海军的“黄蜂”级和“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可支持三十到四十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而“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运输舰则一般只能操作二到四架大型直升机。必要时,航空甲板也可以用于容纳各类物资,部分两栖攻击舰如英国的“海洋”号没有设置坞舱,但可以在两舷悬挂登陆艇,使用时使用吊机放入水中。

两栖攻击舰

服役事件

苏伊士运河战争

英国在1956年将英国皇家海军的“巨像”级轻型队航空母舰的“特修斯”号(HMS Theseus,R64)和“海洋”号(HMS Ocean,R68)临时改装为直升机母舰,在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两舰使用韦斯特兰“旋风”和布里斯托尔171型直升机在90分钟内将皇家海军陆战队的425名陆战队员和23吨武器弹药——1个完整的陆战营输送到塞得港内,以很小代价夺取塞得港,取得战斗胜利,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垂直登陆作战。这时候,世界各国海军开始意识到两栖垂直登陆作战理论的重要性,纷纷加快研制两栖攻击舰的步伐。

两栖攻击舰

入侵格林纳达

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越南战争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只是作为人员物资的运送舰使用。1983年,美国为维护其加勒比地区霸权而对格林纳达发动的武装入侵,两栖攻击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1983年10月23日,美国海军派出“独立”号航空母舰和“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的“关岛”号隐蔽驶抵格林纳达附近海域,在该岛周围50海里范围内建立海、空封锁区。25日拂晓,美军在格岛东北部和西南部同时发起突袭。在东北部,以“关岛”号为首的两栖攻击舰所载海军陆战队搭乘直升机和登陆艇上陆,仅2小时便控制珍珠机场,随后占领其南面的格伦维尔兵营,并派出部分兵力沿格岛北岸绕至西岸的大马尔湾登陆,配合空降小分队成功营救被软禁的英总督保罗·斯库恩。这是越南战争以来美军实施的首次重大行动,也是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首次作为主力投入到战争中,使用两栖攻击舰采取垂直登陆的手段迅速开展了有效压制,为入侵格林纳达速战速决提供了保障,也验证了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性。

海湾战争

共有6艘“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和3艘“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参与了海湾战争,是历史上出动两栖攻击舰数量最的战争。但在战争中,尽管在伊拉克摆出了抢滩登陆的姿态,迫使萨达姆将主要兵力沿海岸部署,为时任美军中央总部司令的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实施侧翼攻击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担心可能产生的巨大伤亡,施瓦茨科普夫并未命令直接实施登陆,而且后期海湾战争进程太快,纵深推进迅速,真正执行的两栖登陆作战也非常短暂。在战争中,这些两栖攻击舰也被用于搭载扫雷直升机用于清扫伊拉克布设的水雷,“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特里波利”号就作为美英联合反水雷部队的旗舰,担负着在波斯湾北部海域的扫雷任务,“特里波利”号还被水雷炸开了一个4.8米×7.5米的裂口被迫回港维修。

干预利比亚

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内战,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英法美等国开始武装干涉利比亚。英法美除了派出空军战机和航空母舰对利比亚境内军事目标展开打击外,英国皇家海军“海洋”号两栖攻击舰(HMS Ocean,L12)和法国海军“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次舰“雷霆”号(FS Tonnerre,L9014)也开赴锡德拉湾进行支援,其中,“海洋”号搭载着五架英国陆军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雷霆”号两栖攻击舰搭载着“虎”式武装直升机和“瞪羚”直升机。两舰还带有医疗救助队,在锡德拉湾设立了救助中心。该行动也是英国陆军直升机首次部署在海军舰艇上对外作战,期间,英法武装直升机开展了多次对陆打击行动,摧毁了利比亚的一些军用车辆、设施和通信设备。

“好人理查德”号火灾

2020年7月12日上午,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军港内进行升级改造施工的美国海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USS Bonhomme Richard,LHD-6)突发大火,火灾持续燃烧了4天才被扑灭,该舰的低层舱室、飞行甲板、舰岛、桅杆等严重受损。根据事后调查报告显示,该舰失火时正接受搭载F-35B战斗机的重大升级和维护作业,现场杂乱无章,易燃物存放不当,舰上87%的消防站设备有问题或缺乏维护,舰员“缺乏基本的消防知识”,起火10分钟后,舰员才按响火警警铃。17人被认定负有直接责任,包括舰长等多名军舰指挥官;另外17人被认定负有间接责任。起火后,某些火点的温度导致一些部位的金属熔化并向其他部位蔓延。而修复该舰的成本已经远超出其建造成本,修复这艘军舰的成本高达25亿至32亿美元,还将要耗时5到7年。相比之下将其拆解只需要花费大约3000万美元,美国海军最后决定将“好人理查德”号退役拆解。

舰型区别

与船坞登陆舰的区别

外观上,两栖攻击舰有类似于航母的通长甲板,俗称“小平顶”,更像是轻型航母,可搭载更多的直升机和垂直起降固定翼作战飞机。船坞登陆舰不具备通长甲板,通常只在舰尾布设能够容纳1-2架直升机的几班,搭载的直升机相对较少,不能搭载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从作战使用上看,两栖攻击舰突出攻击,通过各型直升机甚至是垂直起降战斗机,如过去的鹞式现在的鱼鹰以及未来的F-35,并搭载海军陆战队,可以利用直升机绕过敌方岸防,直接在后方机降,使得敌对方海岸纵深几百公里的范围都成为了打击区域。因此,两栖攻击舰特别适合于特种作战,也可以取代过去伞兵的任务。船坞登陆舰主要用于两栖登陆作战,主要通过释放气垫登陆艇和两栖坦克冲向滩头突击,与两栖攻击舰相比,两栖攻击舰机库大甲板大飞机多船坞小,船坞登陆舰船坞大甲板小机库小飞机少。

与航空母舰的区别

外观上,航空母舰与两栖攻击舰的虽然都具有通长飞行甲板,但航空母舰的的飞行甲板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形,而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为长方形。作战上,航母的主要以舰载机为攻击武器对海上、陆地、空中目标进行打击,依靠舰载机群执行封锁、支援、拦截等任务,主要执行夺取制空权,从而夺取制海权和最后战争的胜利,而两栖攻击舰用则来执行大规模远距离的登陆作战任务,是两栖作战兵力投放的核心装备,可以在航母和其他海军武器的掩护下执行向海岸上投送兵力的战略任务。航空母舰为决战型舰只,对航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才用核动力或者大功率涡轮机,航速很高且能够满足舰载机顺利起降的要求,航速一般超过25节。两栖攻击舰对航速要求不高,只要能够行驶大登陆作战海域就行,航速较低,一般低于20节。

特例

“圣乔治”级船坞登陆舰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服役的“圣乔治”级船坞登陆舰,外观上完全和两栖攻击舰一样,采用右置舰岛、全通甲板设计,但其满载排水量仅约9,000吨,舷宽仅20米,虽是全通甲板设计,但舰岛占去甲板宽度半余,仅在舰岛前后各设置一个直升机起降点,舰岛一侧甲板仅可容纳旋翼折叠后的直升机,不具备正常两栖攻击舰较强的航空操作能力。相比同吨位的传统构型两栖舰艇例如新加坡的“坚忍”级登陆舰,这种设计能换取更大的舰面空间,航空甲板面积更大,虽不能操作更多的直升机,但可用于堆放物资的空间更多。因此只能视为是采用全通甲板的船坞登陆舰,日本模仿“圣乔治”级建造的“大隅”级登陆舰、意大利以“圣乔治”级为基础外销阿尔及利亚的“卡拉特·贝尼·阿贝斯”号(Kalaat Beni Abbes,L-474)和卡塔尔“方舟”号(Al Fulk,L-141)也是如此。

两栖攻击舰

日本直升机驱逐舰

此外,日本在2009年-2011年以“直升机驱逐舰的名义”服役了两艘“日向”级,随后又在2015年-2017年服役了两艘更大的“出云”级。它们的外形与两栖攻击舰基本相同,都采用了全通甲板设计,日本在建造时声称它们是以搭载反潜直升机进行远洋海上反潜作战的直升机母舰。但他们仍有较大的物资容纳空间,也可以携带攻击直升机掩护携带的运输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执行两栖登陆任务。只不过没有坞舱,无法搭载登陆艇,在这点上与“硫磺岛”级类似。而且,日本的“出云”级已经在进行F-35B战斗机的搭载改装工程,攻击性质将更加浓厚。

两栖攻击舰

型号列表

世界各国两栖攻击舰与基本技术情况列表

 国家 

设计国

舰级

 舰名 

 舷号 

满载

排水量

 坞舱 

是否配有固定翼舰载机

 服役日期 

 状态 

退役两栖攻击舰

 美国

美国

科芒斯曼特湾级

布洛克岛号

LPH-1

24500

未完成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硫磺岛号

LPH-2

18000

1961年8月26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冲绳号

LPH-3

18000

1962年4月14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埃塞克斯级

拳师号

LPH-4

33400

1959年1月30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埃塞克斯级

普林斯顿号

LPH-5

33400

1959年3月2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卡萨布兰卡级

忒提斯湾号

LPH-6

10920

1959年5月28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埃塞克斯级

福吉谷号

LPH-7

33400

1961年7月1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瓜达尔卡纳尔号

LPH-8

18000

1963年7月20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关岛号

LPH-9

18000

1965年1月16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的黎波里号

LPH-10

18000

1966年8月6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新奥尔良号

LPH-11

18000

1968年11月16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硫磺岛级

仁川号

LPH-12

18000

1970年6月20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塔拉瓦级

塔拉瓦号

LHA-1

39000

1976年5月29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塔拉瓦级

塞班号

LHA-2

39000

1977年10月15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塔拉瓦级

贝洛森林号

LHA-3

39000

1978年9月23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塔拉瓦级

拿骚号

LHA-4

39000

1979年7月28日

已退役

 美国

美国

塔拉瓦级

贝里琉号

LHA-5

39000

1980年5月3日

已退役

现役两栖攻击舰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黄蜂号

LHD-1

40500

1989年7月29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埃塞克斯号

LHD-2

40500

1992年10月17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基萨奇山号

LHD-3

40500

1993年10月16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博克瑟号

LHD-4

40500

1995年2月11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巴丹号

LHD-5

40500

1997年9月20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硫磺岛号

LHD-7

40500

2001年6月30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黄蜂级

马金岛号

LHD-8

40500

2009年10月24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美利坚级

美利坚号

LHA-6

45000

2014年10月11日

服役中

 美国

美国

美利坚级

的黎波里号

LHA-7

45000

2020年7月15日

服役中

 中国

 中国

075型

海南号

31

40000

2021年4月23日

服役中

 中国

 中国

075型

广西号

32

40000

服役中

 中国

 中国

075型

安徽号

33

40000

服役中

 法国

 法国

西北风级

西北风号

L9013

21300

2005年12月18日

服役中

 法国

 法国

西北风级

托内尔号

L9014

21300

2007年4月1日

服役中

 法国

 法国

西北风级

迪克斯梅徳号

L9015

21300

2012年3月12日

服役中

 埃及

 法国

西北风级

萨达特号

1020

21300

2016年6月2日

服役中

 埃及

 法国

西北风级

纳赛尔号

1010

21300

2016年9月16日

服役中

 日本

 日本

日向级

日向号

181

19000

2009年3月18日

服役中

 日本

 日本

日向级

伊势号

182

19000

2011年3月16日

服役中

 日本

 日本

出云级

出云号

183

27000

2015年3月25日

服役中

 日本

 日本

出云级

加贺号

184

27000

2017年3月22日

服役中

 西班牙

 西班牙

胡安·卡洛斯一世级

胡安·卡洛斯一世号

L61

27500

2010年9月30日

服役中

 澳大利亚

 西班牙

堪培拉级

堪培拉号

L02

27500

2014年11月28日

服役中

 澳大利亚

 西班牙

堪培拉级

阿德莱德号

L01

27500

2015年12月4日

服役中

 土耳其

 西班牙

阿纳多卢级

阿纳多卢号

L400

27500

2023年4月10日

服役中

 韩国

 韩国

独岛级

独岛号

6111

18800

2007年7月3日

服役中

 韩国

 韩国

独岛级

马罗岛号

6112

19000

2021年6月28日

服役中

 巴西

英国

海洋级

大西洋号

A140

20700

2018年6月29日

服役中

待役两栖攻击舰

 美国

 美国

美利坚级

布干维尔号

LHA-8

45000

预计2024年

建造中

 美国

 美国

美利坚级

费卢杰号

LHA-9

45000

预计2030年

建造中

 俄罗斯

 俄罗斯

23900型

伊万·罗戈夫号

1901

40000

预计2028年

建造中

 俄罗斯

 俄罗斯

23900型

米特伦凡·莫斯卡伦科号

1902

40000

预计2029年

建造中

意大利

意大利

的里雅斯特级

的里雅斯特号

L9080

33000

预计2023年

试航中

未来发展

未来,两栖攻击舰将朝着增加吨位、通用化和系列化发展。仅有增加吨位,两栖攻击舰才能确保足够的作战能力。大吨位一方面增加了舰上燃油负载,使其能在中远海区域长时间活动,持续执行作战或非作战任务;另一方面,随着舰艇吨位的增加,舱内空间、甲板面积和甲板层数也增加,可以运输更多兵员和装备,从而大大提升综合作战能力。两栖攻击舰在设计上要比航母更灵活,可以根据各国不同需求进行研发和制造。因此,通用化和系列化也成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必然趋势。可以先研发满足两栖攻击舰本身需求的基础模块,然后基于该模块不断延伸出更大吨位的船型。例如,荷兰的“执行者”两栖攻击舰设计概念包括“执行者8000”和“执行者13000”等系列设计,通过在基本的“执行者”版本上进行发展,可以推出更大的两栖攻击舰。两栖攻击舰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发展可节省大量费用,并方便维修和使用。

注释

[a]

这是美国海军早期使用二战航母改装的两栖攻击舰

[b]

该舰原为英国皇家海军的海洋号,2018年3月24日退役,同年热舰移交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