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5年3月14日,王立群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在南京度过童年。8岁随父母迁居河南。他在当时就承担起为全家做饭的任务,读完小学,13岁时他进入一所民办中学“新新中学”,为了接受教育,他以干活来换取上课的机会。一周三天,步行十几里,自备干粮,到开封南郊搬砖、提泥巴,他和同学们还给钢厂砸矿石,干完一天活,他们可以在第二天上课。读书对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痛苦时,在图书馆读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十分感动,决心自强不息,他觉得自己的忍耐和艰辛可以通过阅读来倾述与宣泄。

与史记结缘
1965年,王立群第一次参加高考,他的分数达到了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但是由于政审的原因,他没有等到发榜就当起了小学代课老师。1966年,学生们砸了学校的图书馆,学校仅有的一部《史记》被当做“四旧”扔在院子里,他偷偷捡起书开始阅读。1977年恢复高考,但是不准1965年的高中落榜生参加,到了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并将最低学历降至高中,于是他决定直接考研究生。结果他顺利考上了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王宽行先生,成为王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82年,他研究生毕业并留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史记》。之后他每一年都要给学生讲《史记》。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让他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经典,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研究成果频出
1990年,他在《文学遗产》上发表《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一文,率先提出:中国山水散文发端于晋宋地记,并由此影响了唐代山水游记的产生。此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影响极大,被公认为中国山水散文研究的一大收获。核心观点被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996年,他出版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专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研究山水游记文体的通论之作”。
2001年开始,他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陆续发表一系列关于《昭明文选》研究的文章,这是他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的研究,主要是用传统的乾嘉学派的方法,清理文选的注释、版本的源流与演变。2002年,他出版《史记教程》,代表了当代《史记》研究学术水平,是《史记》研究的入门与必读文献。次年,他出版专著《现代文选学史》,并在《文学遗产》上发表《<文选>成书考辩》一文,提出了萧统《文选》是根据当时流传的大量文章总结二次选编的产物。这一论证推翻了流传一千多年的“昭明太子十学士”编篆《文选》说,并为国内外《文选》学研究界广泛接受,被学术界公认为代表了目前《文选》研究的最高水平。2004年,他被聘为河南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2005年,他在《文学评论》第3期发表《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在学界引发深入讨论,成为研究山水游记的最基本的参考文献。同年出版专著《文选成书研究》。
与大众传媒结缘
2005年12月22日,《百家讲坛》的编导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河大领导极力推荐他,因他人在北京,央视选拔组的人员专门为他在开封多等了一天。他连夜从北京赶回,并用二十分钟时间讲了《鸿门宴》中的项羽,一举中选,从此与《百家讲坛》结缘。

2006年4月至6月,他在《百家讲坛》讲述“汉代风云人物”系列,他选择首讲项羽,因为项羽是司马迁倾注了最多感情、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讲他效果必然很好;而王立群在学校教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而《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讲的最多也最熟悉,去讲坛也最有把握。《项羽》《吕后》播出后收视率很高,特别是《吕后》系列的11讲,成为2001年以来收视率之最,同年8月,他以“最学者化”入选《百家讲坛》十大名嘴。制作一期《百家讲坛》,他首先看历史文献,接着看相关研究资料,再写一份带有个人思考和个人特色的讲稿,把讲稿浓缩成一份提纲,临上台前再浓缩为一份宋体1号字的几张纸放在台上。这样一来,讲稿基本在脑海里。在拟标题时,他会考量对观众的影响,带负面效应的标题坚决不用。同年,他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获得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07年入选第二届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
2007年,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成为目前最优秀、最通行的大学教材。同年。他在《百家讲坛》上发表论点:司马相如设计骗婚卓文君,是“欺骗世人两千多年的爱情神话”,一时引起争议。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王立群作为火炬手,在七朝古都的开封进行第一棒火炬传递。同年他高票当选“2008中国魅力50人”,被评选为“湿润之魅”的魅力学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把个人的6万元稿费捐给灾区。2009年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名誉优秀中国专家“,第五批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等。同年被评选为”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原人物“。
近年发展
2009年,他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里,对“焚书坑儒”进行解读,他认为大多数人理解过于片面,应该改成“焚诗书坑术士”,因为《史记》记载的是秦始皇活埋术士而非儒生。此观点被“巴蜀鬼才”魏明伦提出异议。之后,他在《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发表史记研究《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借助对司马相如的历史记载与后人的接受,深刻阐释了历史传播的四个层次问题,此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并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2012年,《百家讲坛》开始播出由他主讲的《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王立群读宋史》系列节目之第一部《宋太祖》新书首发。次年,在电视剧评说节目《楚汉群英会》中,通过英达提问,王立群解答的方式讲解历史问题,可看性较强。
2014年,由他领衔申报的《文选汇校汇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同年他出版专著《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并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
因为成语是历史事件提炼后总结的成果,具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所以他开始研究用成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解读,2014年,他陆续推出《智解成语》系列,他用社会热点及整部书的篇章,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同一个主题—爱情,涉及的成语有几百个。他希望用成语来向人们呈现中国古代爱情的美好,并使他们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2016年,他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他觉得当点评嘉宾可以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是非常愉悦的事情。之后的的第二到第六集他都有参与。网友评价他有风度、有颜值、有才华,言谈举止之间展现谦谦君子之风。
2019年,王立群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贡献教育人物”。同年,他推出《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他不去逐字逐句讲,而是抓住一首诗最重要的地方说,名句、特点,以及作者写诗时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去分析品读。书中,他在介绍王维时,用3个篇章从老中青3个时期来品鉴王维的诗,特别是晚年的王维,他评价为:王维认为走到水的尽头,这就是最好的安排。看看天,看看地。云聚云散、不惊不喜,一山一水一别院,一世一花一人生。他的点评引起许多观众的共鸣。
学术成就
《史记》研究与讲读
王立群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史记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论文一反传统的观点,通过司空见惯的材料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历史的层次”的理论问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从2006年起,王立群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始“王立群读《史记》”系列的讲读,他的讲读建立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将学术性的历史转化为大多数人能够顺利理解、接受的历史,传播到了寻常百姓之家,这是他一项较大的贡献。

山水游记研究
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颇具特色的部分,王立群教授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早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此。1990年,他发表了《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得出晋宋地记为中国山水散文的重要渊源的结论。此文核心观点被写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189页),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通行论断。他发表的《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一文,成为学者研究游记时多次引用的重要文献。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初版的《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研究山水游记文体的通论之作”。

文选研究
《文选》是王立群教授多年来用力甚多一个研究领域。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版专著三部,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在国内外《文选》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研究注重版本、注释的综合考察,特别是《〈文选〉成书研究》,被学界认为“百年现代《文选》学研究中最具前沿意义的成果,也是21世纪国际《文选》学界最重要的创获之一”。
主题思想
讲史特色
他对于自己的讲史有两个原则:第一,广泛的占有各种文献资料,不止是史学的,还要有其他各种相关的资料,通过这些文明的碎片,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第二:对历史的解读一定要站在今天现代人的立场,一定要用现代的观念来解读历史,对丑恶的东西一定要批判、要摒弃,绝不能提倡。他往往从历史的细节入手,文史结合,以小见大,最终提升到理论层面。他将历史区分为四个层次: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接受的历史,对文学传播对历史的改造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古诗词解读
对于古诗词,他从国学的角度,分析评判这些诗的所优所长,捕捉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他有意打破传统的授业方式,以十分贴地气的平时语言,甚至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就诗词的艺术思想、艺术价值,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境、文学追求,展开轻松愉悦又多维度的畅述。对于探幽古诗词中的多种意境,提高读者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作了有益的尝试。他除了侧重文学化的专业解读,还善于透过厚重的历史表象,由这些古诗词联想到作者的思想风骨、精神操守。他曾以《文学传播的力量》为题,录制、申报了教育部精品视频课程,并顺利获批,树立了学术研究与通俗普及结合的典范。
主要作品
著作
出版日期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简介 |
2002年 | 史记教程 | 华文出版社 | 该书评述了司马迁其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实践,概述了《史记》的创作宗旨、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总结了两千多年来“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总结和评价 |
2003年 | 现代文学选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首次提出“划分现代《文选》学流派与《文选学研究分期的标准为研究模式》”,为现代国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普遍性的标准 |
2005-02 | 《文选》成书研究 | 商务印书馆 | 讨论了《文选》成书研究中争议较多的编者、成书过程、成书的影响、与意义以及《文选》成书研究中的方法论四个专业性的问题 |
2007-01 |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CCTV百家讲坛6DVD | 中国国际电视 | |
2007-04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以《百家讲坛》节目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全书分为9个大章,共36集;分别从汉武帝与司马迁、武帝继位、武帝新政、武帝军事外交、武帝朝堂、武帝平叛、武帝弄臣、武帝家庭关系、武帝功过,9大块进行精彩讲评 |
2007年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中华书局 | |
2008-01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 重庆出版社 | 以读者关心的一个个历史疑案为线索,为大家揭开重重历史谜团。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与残酷,分析让人感到深刻真实 |
2008-05 |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此书首次提出山水游记的三大文体要素,充分论述了晋宋地记对中国古代山水散文与山水游记的重大作用,分析了唐宋山水游记的三大模式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分类、结集、流传,并在理论上提出“集团性审美”这一美学范畴 |
2008-08 |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本书以作者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
2008-11、2009-03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下)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2010-12 |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文化札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是作者首次发表的第一部杂谈随笔作品集。史与思结合、古今有机贯通、人文气息浓厚、文字感染力极强。它在历史的大视野中解读现实问题,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日常生活带来人文学的关怀 |
2011-01 |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 |
2011-03、2011-07 | 大风歌 王立群讲汉高祖刘邦(上)(下)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根据多年来对《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的研究成果,为读者全面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读者从他笔下的刘邦和王道,可以借鉴其御人成业之道和历史精华 |
2012-02 | 读史有学问王立群讲史记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是王立群教授积多年研究心得写就的一部著作 |
2012-09 |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 | 大象出版社 | 以《百家讲坛》所作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比电视讲稿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
2012-09 |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大帝 | |
2012-10 | 追问大历史 史记可以这样读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追问大历史: 可以这样读》主要内容有风云气多儿女情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刘邦的心声、哥不是个传说、人非别后心许生前等 |
2014-05 | 读史有研究 | |
2014-06、2014-07、2014-12 | 王立群智解成语1、2、3 | 大象出版社 | 王立群结合时政和当前社会现象,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钩沉历史,以古喻今,既介绍了成语背后的故事 |
2014-08 | 现代《文选》学史 | |
2014-09 | 《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 | 《< 文选 >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对《文选》的研究分为三大块,一是研判《文选》李善注,所占篇幅 ,用力最多。二是对《文选》五臣注进行了研究。三是对几个重要传世版本做了重点研究 |
2015-09 | 王立群智解成语 | |
2015-12 | 中国脊梁 王立群解读华夏历史人物 | 本书为王立群在央视的讲座文字整理稿,集中讲述了中国历史上10位圣贤英雄,讲述他们为民请命、马革裹尸、一往无前推进改革等的英勇故事 |
2016-07 | 千古一帝秦始皇(上下册) | 全书不仅展现了秦始皇作为中央集权制开创者所创建的雄伟霸业,也对秦始皇其人功过是非进行了多方面 的评述 |
2017-01 | 历史从未走远 王立群读史札记 | |
2018-01、2018-06、2019-06 | 赏诗如风—王立群品读经典诗1、2 人间烟火皆是诗: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3 | 第1本,收录唐、五代、宋词词作35首,多为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名家经典之词,第二本,收录唐宋诗词30余首,多为婉约抒怀之作,第3本则将赏析的内容放在了宋诗上,甄选宋代有代表性的诗歌31首,王立群从词人的生平经历、词作的社会背景与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角度出发,赏读唐宋词厚重、稳健、浓郁之美。全书除了经典诗词展示与鉴赏部分,在每首词后附有相关的典故原文、相关诗词链接及名家词评 |
2019-01 |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 | 全书以刘邦从平民起兵至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经历为线索,全面还原了布衣天子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并讲述了和其有紧密联系的项羽、张良、韩信、萧何、陈平、曹参等秦末汉初著名历史人物的不凡生平,展现了秦末乱世群雄逐鹿,楚汉争霸的风起云涌之盛势及汉初天下大定广封诸侯的升平景象 |
2019-09 |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 | 东方出版社 | |
2022-09 | 读史记,成大器 王立群读史少儿版 | |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5月8日
论文
发表日期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 期数 |
1990年 | 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 | 文学遗产 | 第1期 |
1998年 | 司空曙诗集版本考 | 文献 | 第2期 |
2002年 | 先唐学士考 |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 第7期 |
2003年 | 《<文选>成书考辩》 | 文学遗产 | |
2004年 | 《<文选>次文类编序研究》 | 文学评论 | 第3期 |
2004年 | 从綦毋邃注看宋刻本《文选》注的演变 | 文献 | 第3期 |
2005年 | 超越旧成说 开拓新领域—关于《文选》研究的断想 | 文学遗产 | 第2期 |
2005年 | 昭明太子十学士与《文选》成书 | 新国学 | |
2005年 | 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 文学评论 | 第3期 |
2011年 | 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 | 文学评论 | 第6期 |
电视节目
日期 | 节目名称 | 角色 | 备注 |
2006-04-18 |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 主讲人 | 9集 |
2006-06-16 |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 | 主讲人 | 11集 |
2007-01-06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主讲人 | 37集 |
2008-05-06 | 百家讲坛:千古中医故事 | 主讲人(与孙立群、钱文忠、纪连海、郝万山合录) | 16集 |
2008-06-08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 主讲人 | 48集 |
2011-02-24 | 百家讲坛:大风歌 | 主讲人 | 45集 |
2012-03-29 | 风追司马(纪录片) | | 探索.发现2012年第89期 |
2012-08-24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1宋太祖 | 主讲人 | 40集 |
2013-01-01 | 楚汉群英会 | 解说(英达提问,王立群解说) | 25集 |
2013-10-16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宋史2之宋太宗 | 主讲人 | 41集 |
2013年 | 第15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 点评嘉宾 | |
2014-04-06 | 最爱是中华 | 导师 | 14期 |
2015-01-25 | 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1屈原 | 主讲人 | 1集 |
2015-01-28 | 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爱国篇4苏武 | 主讲人 | 1集 |
2016-02-12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 | 选评嘉宾 | 10集 |
2016-03-14 | 百家讲坛:文景之治 | 主讲人 | 20集 |
2016-05-27 | 人说山西好风光 | 嘉宾 | 19集 |
2016-05-30 | 百家姓 | 嘉宾 | 12集 |
2017-01-29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 选评嘉宾 | 10集 |
2017-08-26 | 中国戏曲大会 | 选评嘉宾 | 7集 |
2017-09-03 | 中国戏歌 | 嘉宾 | 8集 |
2017-10-05 | 绿水青山看中国 | 嘉宾 | 9集 |
2018-03-23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 | 选评嘉宾 | 10集 |
2018-05-17 | 百家讲坛:读《史记》说比干 | 主讲人 | 2集 |
2019-02-05 |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 选评嘉宾 | 10集 |
2020-01-28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 | 选评嘉宾 | 10集 |
2021-02-13 |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 | 选评嘉宾 | 10集 |
2022-02-03 | 2022中国诗词大会 | 选评嘉宾 | |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5月8日
负责重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02BZW023)
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选>学文献辑考研究》(0329)
获得荣誉
日期 | 奖项或荣誉 |
2002年 | 河南省劳动模范 |
2003年 | 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现代<文选>学史》) |
2004年 | 河南省社会科学二等奖(《先唐学士考》) |
2006年 | 河南省高等学校第二届教学名师 |
2006年 | 河南省教育十大师德标兵 |
2006年 | 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
2007年 | 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
2008年 | 河南省优秀名誉专家 |
2008年 | 魅力中国50人(温润之魅) |
2009年 | 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 |
2009年 |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2011年 | 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 |
2014年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2017年 | 开封市首届文化奖章获得者 |
2019年 | 河南省突出贡献教育人物 |
以上资料来源截止日期2023年5月8日
任职情况
时间 | 任职情况 |
| 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会理事 |
2004年 | 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
2006年 | 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 |
2007年 | 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 |
2012年 | 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201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16年 | 华文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南方人物周刊》:他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在他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观众有了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的体验。他让《史记》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普及到了寻常百姓的家里。
河南大学新闻网: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一个不平凡的文化传播学者。
《河南日报》:在他看来,高深研究与通俗普及并不矛盾,将知识分享给大众应是与研究并重的责任。
佘正松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边塞诗研究专家):他的《关于<文选>研究的断想》既有启发性,又有针对性、紧迫性,对《文选》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运熙(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他对过去百年来《文选》研究具有全面的了解。他的《现代<文选>学史》是近年来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文选》和《文选》学研究正在进一步迈向深入。
人物轶事
突击高考
在他1979年报考河南大学时,他从空分厂工程师那里借到《俄语》教材,硬“啃”一年,考试时竟然过了及格线;考前三天,拿着开封市委宣传部编印的政治经济学小册子突击复习,最后一天看了看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结果考了91.5分。最难的是《文学理论》,他在之前没学过,于是下笨功夫读、背、抄,诗词、基础知识、文学发展概况等,他写下的抄本足足有七十多厘米的办公桌那么高,考试成绩也过了线。
幽默点评与解读
在第二期《中国诗词大会》中点评曹操的《短歌行》时,他说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苦闷心境,概括起来就是“宝宝心里苦啊”,他用90后的网络用语,精准地解读了古代的诗歌,让观众们会心一笑。
2019年,在第四季的竞赛中,王立群解读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他说:“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李商隐和晚宴中的一位美女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引得主持人董卿和台下观众边笑边鼓掌。接着,他又话锋一转,“但要是这么写下去,李商隐就不是李商隐了,他一定要在这个完美的遇见中,给读者写一丝遗憾,这其实是一个完美的遇见和一个无奈的转身”。
个人生活
王立群的父亲毕业于齐鲁大学英文系,母亲毕业于女子师范学校。他的母亲经常鼓励他要有骨气,要努力,并教他背诵孟子那段著名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高一的时候,王立群返回老家替父亲照顾病重的祖父,他学会了锄地、种植、收割,各种农活都干过。直到祖父病故后,他才回到开封继续上学。
争议
司马相如“窃妻窃赀”之争
他通过细读《史记》《汉书》,司马相如衣食无着时,县令王吉邀他去临邛县,他变卖家当,买了豪车华服去了,王吉天天去看望司马相如,引起了卓文君父亲的注意,于是组织了一个饭局,邀请包括司马相如在内的上层圈子各色人物。因为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不能开口说话,王吉让他抚琴一曲,才有了“琴挑文君”的故事。他又发现宋代以前诸多名家称司马相如“窃妻窃赀”,所以做出了“司马相如设计骗婚卓文君”的观点。《百家讲坛》播出之后,引起关注。成都记者打了许多电话给王立群,卓文君故乡邛崃市“文君文化研究会”也紧急找寻资料批驳王立群的观点。
研究与普及之争
有些人认为学者应该在象牙塔中安安稳稳研究学问,他有不同的解读:研究是过程,而普及是目标。对学者来说,将知识分享给大众是与研究并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