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Chongq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是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重庆市首批学风传承基地、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地。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荣誉、校园文化、校园环境、行政管理等介绍

中文名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外文名

Chongq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成立日期

1984年

所属地区

重庆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525000007842374432

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明德路3号(重庆大学城)

办学性质

民办

主管部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占地面积

903亩

学生人数

11000余人(截至2023年5月)

教师人数

600余人(截至2023年5月)

现任领导

文厚润(党委书记)、刘东燕(校长)

校训

立德、崇志、笃学、善行

院校代码

12820

专业数量

43个

机构类型

综合类

简介

学校始建于1984年,最初由重庆市高等教育老年工作者协会70举办,是重庆市首批高职院校之一;2005年6月,转由重庆鸥鹏实业有限公司举办;2008年11月更名为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020年5月更为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903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设有8个二级院(部),43个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专任教师540余人。被评为教育部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重庆市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高校章程建设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学校等。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重庆科技进修大学,是重庆第一批民办高校之一。

1988年更名为重庆科技专修学校。

2001年升格为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最早具有高职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之一。

2007年成为重庆大学城全市唯一入驻的民办高校。

2008年更名为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2010年顺利通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全面评估,是重庆市高职单独招生试点院校之一。

2011年经市教委、市财政局批复为重庆市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重庆市18所民办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示范(骨干)院校。

2019年,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专科院校贯通分段培养智能产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渝教高发〔2017〕22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9年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专科)院校贯通分段培养智能产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渝教高发〔2019〕2号)文件精神,经重庆市教委同意,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与市属本科院校达成协议,决定从2019年起,开展贯通分段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项目(以下简称“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工作。

2020年5月20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的请示》(渝教文〔2020〕40号)文件批复同意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由重庆欧鹏实业有限公司举办,更名后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单位性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学层次等保持不变,学院依法依规完成非营利性登记手续。由重庆市教委加强对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的业务指导,督促学院举办方依法规范办学,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院办成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

2020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省级人民政府审批设置实施专科教育高等学校备案名单,全国新设立专科教育学校56所,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是其中之一。

2021年2月2日,2021年高校增设国家控制的高职(专科)专业审批结果公布,同意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设置学前教育专业。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8个二级院(部),开设43个专业。构建了土建类、装备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和设计艺术类五大专业群。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智慧城市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学院

有建筑工程技术、装配化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

环境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数字展示技术、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学前教育方向)、风景园林(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方向)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数字工程学院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房地产营销学院

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应用、财富管理

建筑管理学院

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物流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教学建设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满足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装配式建筑、工业机器人、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设备与智能化、建筑信息化、虚拟现实技术、艺术与设计、经济管理和基础实验10大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室143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三等奖1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育创机器人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师资规模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教职工600余人,专任教师540余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30余人,高级职称170余人,国家级人才2人,市级英才2人,市级劳动模范1人,入选沙区双千双师计划3人。

合作交流

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发起成立了重庆建筑科技(国际)职业教育集团、重庆市菁英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与德国政府研究协会共建重庆中德未来工厂研究院;与翰海睿智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美国Cloudera授权大数据培训基地共建大数据学院;与美国Word Viz公司等共建了虚拟现实技术中心;与阳地钢(北京)装配式设计研究院、中兴教育、华龙网、猪八戒网、华数机器人集团等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德国萨克森州建筑协会、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等实施合作办学,实施“2+2”等学历或技能联合培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与企业共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装配式建筑、工业机器人、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设备与智能化、建筑信息化、虚拟现实技术、艺术与设计、经济管理和基础实验10大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室143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

科研资源

大学图书馆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总量达70.49万余册,生均85册。现刊506种,过刊5千余册,报纸27种。电子资源本地镜像约20T、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约50T。馆藏文献以建筑、经济、金融、艺术等学科最为丰富,人文社科类和科技类图书各占一半。

科研成果

学校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首批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卫星园,顺利通过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市级专家评审。学校新组建4支科研创新团队,其中智能建造科研团队被立项为市级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取得历史突破。全校发表高水平论文69篇,纵向项目立项16项,横向项目23项;出版专著5本,新增发明专利5项,开展科普活动10余场,举办市级大型科技创新大会5场。

学校荣誉

经过四十年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已发展成为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重庆市“双高”建设培育学校、首批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卫星园、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重庆市首批学风传承基地、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地等;被评为教育部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高校章程建设试点学校、高校知识产权“贯标”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单位等;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三等奖1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育创机器人实践教学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园文化

校徽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校训

立德、崇志、笃学、善行。

校园环境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校占地903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设有8个二级院(部),43个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明德路3号(重庆大学城)。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标志建筑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行政管理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文厚润

校长

刘东燕

党委副书记

李 果

副校长

何培斌、李 果、周俊华

纪委书记

李 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