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1889年1月25日—1935年7月16日),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生于广东潮阳。导演、编剧、戏剧评论家及演员。

自1910年,郑正秋开始从事剧评活动,在《民立报》上发表《丽丽所戏言》,这是他的第一篇剧评文章。1913年,他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同年,郑正秋创建新民新剧研究所,推出他编写的首部家庭戏剧《恶家庭》,该剧被称为“新剧中兴之奠基作”。自此,他正式开始从事新剧创作及演出。

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并主演了中国最早的“喜剧片”《劳工之爱情》。次年,他创作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剧本,为国产片第一次带来超过外国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1928年,他又编写了多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形成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创作热潮。此后,他编导或参与演出多部影片,如《姊妹花》《自由之花》《女儿经》《热血忠魂》等。其中,他于1934年自编自导的剧情片《姊妹花》,是他家庭伦理情节剧的巅峰之作。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于上海病逝,享年46岁。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郑正秋的:人物经历、个人生活、主要作品、荣誉奖项、人物评价、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郑正秋

外文名

FangzeZheng

原名

郑芳泽

别名

伯常、药风

性别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广东

出生日期

1889年01月25日

去世日期

1935年07月16日

出生地

上海

毕业院校

上海育才公学

职业

导演、编剧、戏剧评论家、演员

代表作品

《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姊妹花》《劳工之爱情》

重要奖项

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开拓者”

婚姻状况

已婚

家族成员

俞丽君(妻)郑小秋(长子)郑二秋(次子)郑三秋(三子)郑又秋(女)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郑正秋本名伯常,1889年1月25日(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上海一个潮州籍商人的家庭。3岁那年,他被母亲张太夫人从上海带回上盐村。后为了求学,他又随母亲返回上海,在嘉定人庄乘黄门下学习。10岁时,他便进入育才书院就读。但他自小身体羸弱,又因其父让他服用鸦片来减轻病痛,年幼的郑正秋自此染上毒瘾。在14岁那年,他经西医诊断确诊患先天性心脏病和肾结石,经治疗后仍留下病根。

因身体原因郑正秋从育才书院肄业,开始跟随父亲经营郑洽记土栈生意。1903年,上海育才学堂演出的一场新剧《张文祥刺马》,引起郑正秋的兴趣,让他与戏剧艺术和电影创作结下不解之缘。在1907年前后,郑正秋因不善经营,前往湖北改入仕途。但因他不喜官场,便返回上海。在此后两三年里,郑正秋开始出入剧场,交往艺人,研习戏剧艺术。

演艺经历

从事剧评

郑正秋于1910年在友人夏月珊的启发下,以正秋为笔名在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上发表长篇评论《丽丽所戏言》,这是他的第一篇剧评文章。郑正秋的评论采取语录体形式,夹叙夹议,公正直言,因此受到《民立报》主编、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亲自回信以表赞扬。《丽丽所戏言》的发表,在当时的戏曲界引起极大反响,更加坚定了郑正秋走戏剧这条道路。不久,郑正秋就成为上海滩有名的剧评家,并加盟《民立报》,开始从事改良戏剧的事业。

1911年2月,于右任聘请郑正秋担任《民立报》附刊《民立画报》撰稿人兼编辑。同年7月,郑正秋办《民立画报》,他亲自主笔剧评。《民立画报》停刊后,郑正秋又任《民权报》附刊《民权画报》的"记者",一直到1913年5月。在这期间,他发表多篇"戏言""伶评""观剧记""菊部新闻",还发表了短篇小说《侠伶》和赞颂黄花岗烈士的《铁血鸳鸯》。《铁血鸳鸯》是郑正秋的第一篇新剧故事,是他对中国戏剧本创作的都一次尝试。后来,郑正秋给中国戏剧本命名为“时事新剧”,在话剧中融入重大事件,令剧本创作常写常新,观众更加喜闻乐见,使话剧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启蒙”的作用。

编演新剧

初试电影拍摄

郑正秋于1913年与经营三、张石川等人联合组建新民影片公司,为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影片《黑籍冤魂》,但中途因为胶片断档而停拍。公司成立后,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故事短片《难夫难妻》,该片由亚细亚公司出资,新民公司负责具体拍摄,于1913年9月底在上海新舞台首映。影片取材于郑正秋家乡广东潮州地区的婚姻习俗,通过描述盲婚哑嫁的整个过程,讽刺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落后愚昧。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本只有1000多字,但却是郑正秋专门为电影所创作。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郑正秋负责指导演员的表情动作。所以说郑正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电影编剧和导演。

走上新剧舞台

郑正秋拍完《难夫难妻》后,亚细亚影片公司停办,新民公司的演员面临失业危机。郑正秋为摆脱困境于1913年组织新民新剧研究所(新民社),借兰心戏院演出他自己编写的新剧《恶家庭》,这是一部将家庭中的恶现状演绎地淋漓尽致的家庭戏。该剧的表演浅显且情节妇孺皆知,因此受到男女老幼的喜爱,剧本连续编演到10本之多。《恶家庭》开启了文明戏由反映社会革命转向描写市民家庭生活的风尚,被称为“新剧中兴之奠基作”。继《恶家庭》一炮打响后,郑正秋又接连编演了《驯悍记》《马介甫》《恒娘》等,这些剧大多追求廉价的舞台效果,剧目意义不大。

后续,郑正秋吸纳有经验的演员加入,逐渐形成以汪优游、徐半梅等为骨干的强大阵容,使新民社成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话剧团体,并将上海的文明戏剧团逐渐带向商业化的道路。而郑正秋也以正秋、药风为艺名,登台参与演出。

复兴新剧功臣

在新民社的带动下,民鸣、启民等一大批新剧团在上海纷纷成立,至1914年上半年,形成一个新剧的“中兴”时期,郑正秋也就有了“复兴新剧功臣”的称号。但随着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新民社在坚持一年后,于1915年初被民鸣社正式兼并,半月后郑正秋毅然离开,在汉口创建了大中华剧社。同年,他编演了政治新剧《不可说》《隐痛》,都体现了他"借戏场为教育场"的主张。在《隐痛》中对袁世凯的卖国行为进行抨击,引起极大的社会轰动。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郑正秋编演了揭露袁世凯和军阀丑行的新剧《新华毒》《八十三日皇帝梦》,以及赞扬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这些新剧展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挽救新剧时期

自1918年5月至1921年11月,郑正秋为挽救新剧日趋商业化、庸俗化的颓势做出诸多努力。他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戏剧画报《图画新报》。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郑正秋还编演了多部主张解放妇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剧,如描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卖国奴》,抵抗帝国主义的《救亡声中美人心》等。同年,他创办了新民图书馆,并发行了《药风月刊》《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学生运动。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即使有郑正秋等少数人的努力,也很难挽回新剧的没落命运。进入20年代,新剧逐渐被现代话剧所代替,而郑正秋也逐渐把精力逐渐转回电影创作,并取得了他意想不到的成就。

拍摄电影

主演最早喜剧片

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明星电影公司,把拍摄滑稽短片作为公司最初的尝试。同时他还设立明星影戏学校,担任校长。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后,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推出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大闹怪剧场》等影片,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劳工之爱情》,该片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的影像资料,展示了中国电影由滑稽短片向故事长片的过渡历程。郑正秋在《劳工之爱情》饰演主要角色祝医,虽然影片只有22分钟,而且是一部无声片,但郑正秋把多年的戏剧舞台经验熟练地应用在影片的场景中,使得该片经得起后期中国电影批评界的不断审视。

开创通俗社会片

明星电影公司成立后不久,郑正秋就提出拍“长篇正剧”的主张。1923年,他编导出家庭伦理片《孤儿救祖记》,剧本取材于中国的社会生活,讲述女主人公不怕艰难智救祖父的亲情故事。在这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郑正秋提出商业电影要具备一定教育作用的制片思想,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通俗社会片的影片模式。《孤儿救祖记》自首映后的半年时间,一直在全国影院循环播放,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24年至1927年上半年,郑正秋参与编剧、导演的作品多达10余部。这些影片按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伦理片,一类是反映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影片。1924年,他参与编剧了《玉梨魂》《苦儿弱女》《好哥哥》等剧,《玉梨魂》剧本改编自“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徐枕亚畅销10万余册的同名骈体文言小说,由王汉伦、王献斋、杨耐梅等主演。《好哥哥》讲述的是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乡民刘德胜一家的悲惨故事。影片主要表现刘大宝和小宝两人的兄弟情,侧面也体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次年,由他编剧的《小朋友》《盲孤女》等影片相继上映,《小朋友》改编自法国小说《苦儿流浪记》,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批判的内涵。而电影《盲孤女》通过女主翠英在工厂做苦工的前期剧情,真实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的悲惨生活。

除此之外,郑正秋还相继编写了《上海一妇人》(1925年)《小情人》(1926年)《挂名夫妻》(1927年)《二八佳人》(1927年)等八九部作品。在这些影片中都体现出他重视妇女问题,为那些被压迫、被欺凌的妇女声援的进步性。其中,《挂名夫妻》是郑正秋继《玉梨魂》之后,根据鸳鸯蝴蝶派小说改编的第二部影片,同样也是阮玲玉初登影坛的“处女作”,该片被拍成十大本,阮玲玉因此成名。

编导武侠影片

从1927年下半年到1929年末,郑正秋编导影片15部,大部分是侠男义女之类的武侠片、侦探片。在1927年,他就参与编剧了武侠片《侠凤奇缘》。次年5月13日,他又推出了根据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多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该片在上海中央大戏院上映后深受观众欢迎,在首映的三年内连续拍出18集。在它的影响下,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00多部武侠神怪片,形成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创作热潮。接下来,郑正秋还参与制作了影片《黑衣女侠》《侠女救夫人》《刀下美人》等。

郑正秋在编导电影的过程中,发掘了很多优秀的演员,胡蝶就是其中一位。她原本是其它电影公司里不出名的小演员,但郑正秋却看到她背后的演员潜质,花费重金将其签入自己公司名下。在1930年至1931年,郑正秋编导的《桃花湖》《碎琴楼》《红泪影》等多部电影中,胡蝶担任女主角色。凭借这些电影胡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皇后”。

编导进步影片

为顺应民众观影需求的变化,于1932年郑正秋等人决定聘请夏衍等人为编剧顾问,共同创作带有鲜明进步倾向的影片。这使得明星公司的电影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也为整个影坛带来了新的气象。同年,郑正秋为宣传抗日爱国运动,自编自导电影《自由之花》,该片由胡蝶、龚稼农、夏佩珍等共同主演,讲述了主角痛恨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郑正秋编剧思维的改变和进步。1933年,郑正秋为了更好的执行共产党的电影运动方针,建立了上海电影文化协会,并被选为执行委员。并在《明星月报》上发表《如何走上前进之路》的重要文章,文中他提出了反帝、反资和反封建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同年,其编导的电影《春水情波》上映。

郑正秋自编自导的有声影片《姊妹花》于1934年上映,这是现存的唯一一部能看到的郑正秋导演的影片,也是他家庭伦理情节剧的巅峰之作。该片根据他的两幕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而成,由当时影星胡蝶兼饰孪生姐妹大宝、小宝两个人物。影片票房总收入达到20余万元,并创下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60余天的空前纪录,郑正秋凭此电影再度达到事业上的高峰。后续,由他参与拍摄的电影《女儿经》《热血忠魂》相继上映。

遗作上映

1935年7月16日晨,郑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46岁。后期,由他参与编剧的影片《歌儿救母记》《春水情波》相继上映。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郑正秋祖上是广东潮阳人,鸦片战争后,他的祖父郑介臣举家到上海经商,在小东门开了家郑洽记土栈(鸦片批发栈),靠倒卖烟土生意成为当地巨富。父亲郑让卿光绪间顺天府试进士第三十一名,当过江浙盐运使,后调任三穗知府。

郑正秋的妻子名俞丽君,两人育有三子一女,长子郑小秋,次子郑二秋,三子郑三秋,女儿郑又秋。长子郑小秋是一名演员、导演。1923年,郑小秋出演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师生关系

郑正秋还有三个有名的学生,一个是蔡楚生,1929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副导演兼美工师的身份协助郑正秋工作,他拍的《渔光曲》成了国际上首次获奖的影片。另一个是胡蝶,她是郑正秋亲自挖掘和培养的演员。还有一个就是阮玲玉,她是在郑正秋主持的中国第一所电影表演学校——明星演艺学校的学生,郑正秋认为她具备成为好演员的潜质,后来阮玲玉果然成了一个真正的悲剧影星。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郑正秋难夫难妻1913郑正秋一个小工人1926郑正秋小情人1926郑正秋二八佳人1927郑正秋梅花落(上集)1927郑正秋梅花落(中集)1927郑正秋梅花落(下集)1927郑正秋北京杨贵妃1927郑正秋白云塔1928郑正秋黑衣女侠1928郑正秋侠女救夫人1928郑正秋刀下美人1929郑正秋血泪黄花1929郑正秋战地小同胞1929郑正秋碎琴楼1930郑正秋红泪影1931郑正秋玉人永别1931郑正秋春水情波1933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编剧作品

郑正秋难夫难妻1913郑正秋新娘花轿遇白无常1913郑正秋劳工之爱情1922郑正秋张欣生1922郑正秋滑稽大王游沪记1922郑正秋孤儿救祖记1923郑正秋大闹怪剧场1923郑正秋好哥哥1924郑正秋苦儿弱女1924郑正秋玉梨魂1924郑正秋上海一妇人1925郑正秋最后之良心1925郑正秋盲孤女1925郑正秋早生贵子1925郑正秋小朋友1925郑正秋一个小工人1926郑正秋小情人1926郑正秋挂名的夫妻1927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参演电影

郑正秋劳工之爱情饰祝郎中1922郑正秋张欣生饰欣生母1922郑正秋诱婚饰高泽民1924郑正秋苦儿弱女饰周一平1924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其他作品

上映时间

作品名

主演

类型

1925年

《空谷兰》

张织云/王献斋/杨耐梅

其它-说明

1925年

《可怜的闺女》

张织云/宣景琳/王吉亭

其它-鸣谢

1926年

《她的痛苦》

杨耐梅/黄筠贞/谭志远/朱飞

其它-鸣谢

1926年

《好男儿》

宣景琳/王献斋/谭志远

其它-鸣谢

1927年

《为亲牺牲》

张织云/汤杰/黄君甫

其它-说明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中国电影开拓者”获奖2005年《人物》评选中国电影百年“最具影响力人物10强”获奖2005年

人物评价

《新剧史》记载:“郑药风,号正秋……癸丑秋七月,首创新民剧社……以回天之力,底于中兴。”

话剧活动家朱双云:“岁癸丑,郑君正秋倡办新剧,双云多有擘划,新剧之盛,与有力焉。”

《人物》杂志:郑正秋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谢晋导演指出:“该片(《难夫难妻》)的编导郑正秋、张石川当年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中国电影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中国近现代作家冰心:“在整个电影界,以至整个艺坛上,这是山颓木坏,何等不幸的惊耗。受到重大损失的,岂但就只明星公司。”

后世纪念

故居

郑正秋故居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村,于2017年8月申报为第六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铜像

2005年,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杰出电影人获得“中国电影开拓者”称号,并在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树立铜像,作永久纪念。

纪念碑

2005年11月30日,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郑小秋、沈浮的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影艺苑”揭幕。

纪录片

2001年8月18日,央视新栏目《记忆》开播,讲述在二十世纪昭示和影响了中国人言行和思想的人物故事,郑正秋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