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文: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京师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附中,北京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教育部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是五城学堂,成立于1901年,是继1898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之后,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最早的一所国立中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遵照这个章程五城学堂改为五城中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1922年在著名教育家林砺儒的主持下,北京师大附中率先实验中学“三三”新学制,1923年,学校随大学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截至2023年8月,学校总占地面积4986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811平方米。学校初、高中在校学生3500余人。学校教师大多毕业于北师大和国内外著名大学。7位在职特级教师,6位退休特级教师指导青年教师;8位正高级教师,150位高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4人;博士、硕士近两百人;80多位教师从国外学习一年归来。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成果、合作交流、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区情况、校园风貌、行政管理、杰出校友、所获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别名

“北京师大附中”

外文名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成立日期

1901年

所属地区

北京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100000400002996A

地址

东区: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占地面积

65811平方米(截至2023年)

学生人数

3500余人(截至2023年)

教师人数

教职工400余人(截至2023年)

前身

五城学堂

现任领导

书记:许建勇;校长:王莉萍(截至2023年8月)

校庆日

10月29日

知名校友

钱学森、汪德昭、张维、姜泗长等

校训

诚、爱、勤、勇

办学历史

五城学堂

北京师大附中的前身是五城学堂,成立于1901年,是继1898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之后,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最早的一所国立中学。

五城中学堂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公布,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遵照这个章程五城学堂改为五城中学堂。首任校长陈璧重视办学,聘用了文教名人林纾、王劭廉为中、西总教习,制定管理规范,拓展学业领域,开启了兴办国立中学的先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

1912年7月,五城中学堂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由此翻开了中国师范大学办附中的历史新篇。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引领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首倡全人格教育,率先试行“三三”学制,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学习年限、学科设置、成绩考察、奖惩制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1917年,学校创立课间操制度,此后专门制定了《学校体育正课教授大纲》,编写了学校课外运动、学校运动会、学生身体检查等方面的管理规定。1921年在全国率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2年7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制定了“三三”教学新方案,将中学划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级,每级学制各三年。8月聘请林砺儒担任主任(校长),开始实施新学制,及新的课程标准,自编教材,实验文理分科等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23年,学校随大学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4年1月17日,鲁迅先生来校作“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1935年,抗日救亡高潮中,附中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学生参加示威游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国立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打响,为了能够让学生继续读书,学校部分师生随北师大西迁,首先到达西安。借用西安东大街玄枫桥50余间房屋作为校舍,将这里定名为“国立西北临时大学高中部”,并招收了200多名学生就读。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

1939年,学校又迁至汉中市城固东关外关帝庙内,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在这里购买了部分土地,扩建了宿舍及教室,并将旧庙大殿改为礼堂,新建3间图书馆。1943年,城固的北师大附中停止招生,1945年又辗转兰州建校。1946年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2月,北平市军管会、文管会接管北平师范大学。5月9日,学校与原北师大附中、华北育才中学合并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0月,郝人初校长撰词,音乐家马可谱曲,确定“新校歌”。

1950年7月26日,毛泽东为北师大附中题写了校名。同年8月,受北京市教育局委托,接管私立东方中学、九三中学、中华中学,合并成立师大附中,下分四个部。1952年,学校机构调整,原一部、四部合并,仍叫“师大附中”。原二部成为现在的北京101中学。原三部改为工农速成中学,后改为东城师范。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崔可夫先后来学校指导教学工作。1954年,学校施行“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

1958年,北京师大附中参与“教育大改革”试验,进行教材改革,自编教学大纲、教材。1960年,学校施行“中学五年一贯制”,采用师范大学编写的新教材。1961年11月2日,庆祝建校60周年。中央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副部长林砺儒、市委书记刘导生到校参加庆祝活动。钱学森、王德昭、李伦德、李慧年等300多位校友参加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市南新华街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中央派出的工作组进校,宣布“师大附中是四类学校”,全校师生“停课闹革命”。1967年2月,军训团进驻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6月,军宣队进入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经过整党,党组织恢复。1972年,师大附中由是大领导划归宣武区教育局领导,改名“北京市南新华街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重新恢复和重建各项规章制度。1977年,8月,北京市委批准恢复原校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78年,北京市委决定,师大附中仍归北京师范大学领导,为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撤销“革委会”,恢复了正常的政党领导体制。1980年,学校改建校舍,兴建教学大楼、实验室、礼堂、食堂、大操场、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等。

1986年,学校在国内率先成立学生业余党校,率先赴军事院校军训,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1987年,学校开始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91年,师大附中与日本岩手女子高等学校签订友好交流协定。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准学校与大兴县教育局签订协议,在大兴县黄村建立师大附中分校,约期8年。1993年,日本友人山岸一捐资一亿日元修建的“中日友好研修楼”竣工,在此成立“教育教学研究中心”。1994年,宣武区政府确定学校为“宣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11月2日,学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95周年庆祝大会,有6000多位校友参加,江泽民主席为校庆题词“育才兴国”。李鹏、李岚清、彭佩云、温家宝、李铁映、吴学谦等领导人也为附中题词。

1997年,学校被评为市“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首都人民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庆祝活动。

2001年,北师大附中举办了“百年校庆”活动。2002年9月,学校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首批普通高中示范校,并颁发牌匾。2020年7月,北京师大附中获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2021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北京师大附中本部坐落于北京市中心区-西城区和平门南新华街,截至2023年,该学校分东、西、南区,总占地面积4986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65811平方米。初、高中在校学生3500多人,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32个高中教学班,23个初中教学班。

硬件设施

截止到2023年,北京师范附属中学拥有2个研修室——杏坛古代文化研修室、三味书屋鲁迅文化研修室;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纪念馆;2个实验室——分子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1个学校礼堂——百年附中会堂。同时,还有智能温室、阶梯教室、篮球馆、剧场、阅览室、美术教室、心理咨询室、录播教室等先进配套设施。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8月,北京师大附中拥有400余名教师,大多毕业于北师大和国内外著名大学。7位在职特级教师,6位退休特级教师指导青年教师;8位正高级教师,150位高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4人;博士、硕士近两百人;80多位教师从国外学习一年归来。另外,学校还有在职外教老师7位,其中博士1位,10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4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赵多彪

特级教师、基础教育研究员

陈耀文、赵多彪、王莉萍、武杰、齐宏、刘欣、顾咏梅、李静、梁原草

区学科带头人

刘晓静、周晓明、俞珺、毛玉忠、李凤、刘蔚岚、杜志娴、周雯、王晶、杨文清、张红明、周玮、李靖轩、吴东芽、额尔敦朝鲁、郭玮、刘晓燕、李建芝、李莉、邰美秋、赵敏、胡莹、段超、张迎红、刘晓杰、张建彬、赵昕、张亚、况莉、张成斌、于渊

区骨干班主任

潘星樾、洪梅、王玲、赵伟峰

市学科带头人

周亚

市骨干教师

张洋、罗德建、许洪发、卢晓华、李静、冯健、张丽雅、黄占宁

课程设置

截至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的全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由“基石课程”“志趣课程”“卓越课程”构成。同时,特别开设了钱学森班、科技实验班、人文实验班和中美合作国际化人才项目班。

钱学森班

  “钱学森班”设立于2010年,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点发展的实验班,在高质高效完成国家课程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课程,以及大学特殊招生预备课程。

人文实验班

人文实验班在坚持语文、英语等国家课程特色化实施的基础上,开设了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社科类选修课、语言类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等多种拓展性特色选修课,优先人文实验班学生选择。

科技实验班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设立“科技实验班”,在完成国家课程基础上,开设“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程问题解决”“创意设计实践”四个方向的科技班特色课程。

中美合作国际化人才项目班(AP项目)

项目课程主要包括:基石课程,即国家课程;个性化发展课程,即校本选修课程,与全校同学打通选课;国际化人才专修课程,包括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和附中国际化课程。截至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开设AP项目课程十余门,包括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Capstone等。同时,学校还将国家课程与AP课程内容整合,开设“品历中华文化”系列课程,增加程序设计,歌剧模演、交响乐赏析,网球、橄榄球等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课程。

办学成果

学生成果

升学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栋梁。截至2020年,高三毕业生内每年的高考成绩全部在本科线以上,重点大学上线率97%以上。高考文理平均分连续多年进入全北京市前十。2010年至2020年,该校有近400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大部分同学生均考入国内著名大学。

另外,截至2020年,该校钱学森班高考平均分年年居于高位,2018年平均分达到665.8,2019年两个钱学森班的高考平均分分别是656分、654分。人文实验班北清升学率保持在15%~30%,校内第一名基本在北京市前二十。学生多被北大、复旦、人大、北师大、南开、南大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并选择了中文、外语、经济学、新闻、法律、管理学、国际关系等优势专业。

学科竞赛

截至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在国家和市级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语文、英语等竞赛和其它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如: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总决赛中,该校学生分别获得“初中组全国一等奖”“高中组全国一等奖”。2018年,在全国青少年阅读风采全国大赛中两名学生荣获金奖。第五届全国新少年作文大赛中,一名学生获特等奖。

同时,在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赛、FIRST机器人国际比赛、NHD国家历史学竞赛、AMC数学竞赛、加拿大滑铁卢数学竞赛等国际竞赛中,该校学生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如:2020年美国学术十项全能(USAD)中国区总决赛中,附中AP班代表队获得 金、6银、24铜等共计37枚奖牌。2019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竞赛(CSMC)中,一位同学排名前25%。 2019年美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位同学获得中国区铜奖。

艺体成绩

截至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子在各项艺体比赛中获得佳奖。在2023年环球自然日总决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单项奖2项。在2023年第4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专项奖3项,其中2项入围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2023年西城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初中团体在总分榜、奖牌榜、金牌榜均列第一位。在第二十五届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评选活动中,高中合唱团代表荣获市级金奖。在2019年第十五届“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学生代表分别获得“最佳立场文件奖”“最佳风采奖”。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师成果

2011年至2021年,学校教师共有62个课题立项;2016年至2021年,学校教师共发表404篇论文,出版《健全人格 塑造个性》《建设雏鹰课程,奠定人生基石》《远行者的目光》《穿越时空的声音》等教师著作19本。

2009年,在“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生物教研组完成的课题“中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荣获一等奖。同年,北京师大附中生物组全体教师参与编写的《生命的凝视――生命伦理学青少年读本》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10年,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报告会暨颁奖仪式”上,学校申报的《中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荣获国家级三等奖。

截至202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比赛,收获多项荣誉和奖项,以下是部分成果展示:

比赛

获奖情况

2009年北京市物理教师实验比赛

一等奖

2010年全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全国优质课堂教学评比

一等奖

2010年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学展示

一等奖

2011年第四届全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研讨会

“英语文学赏析课”获特等奖

2012年北京市首届高中教师基本功比赛

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

2023年首届“中学生家史征文大赛”

优秀指导教师奖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2023年,学校与美洲、欧洲、亚洲、澳洲、港澳台等地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2023年6月,中美合作高中课程项目(AP班)合作校——美国德州国际领袖学校来北京师大附中交流访问。2017年8月,受外交部委派,学校2位教师赴驻美国使馆阳光学校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后,于2022年10月离任回国。2018年4月,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校长团来北京师大附中参观访问。2012年,美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校友龙运昌、耶鲁大学William Whobrey博士先后到北京师大附中进行演讲。

自1996年至2023年,先后有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近千名外籍中学生来北京师大附中学习。除接收长期留学生外,学校还接待各国短期团来校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如韩国、日本、法国、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

国内交流

2023年7月,北京师大附中学科专家一行赴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进行帮扶交流。202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马骏校长来北京师大附中调研。2021年10月,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应邀来到北京师大附中与师生交流。同年,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与钱学森先生之子钱永刚教授一行来到北京师大附中,与高三钱学森班同学交流畅谈。

合作办学

2023年5月14日,北京师大附中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基地。2011年至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美国德州国际领袖(环球)学校合作举办中美高中课程项目。

校园文化

校徽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徽整体呈圆形,白、红色为主。内圆里的主图案是学校老校门,下面是一本书,及建校日期1901的变形,主图案的周围是学校的校训。两圆之间是学校的中英文名字。

校训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是“诚、爱、勤、勇”。该校训是在1920年 ,由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程伯庐先生制定的。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校歌

《北京师大附中校歌》于1920年由主任(即校长)程柏庐作词,音乐教师冯草维作曲。

附中,正正章章本校风

我们莫忘了诚爱勤勇

你是个海涵真理无穷

你是个神愿人生大同

附中,太阳照着你笑容

我们努力读书和作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校园活动

截至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如合唱团、金帆舞蹈团、模联、校刊《附中人Further》、机器人社、微电影社、足球社、美式橄榄球社、桥牌社、摄影社、通鉴历史社、动漫社、街舞社、JA 经济社、Twinkle动物保护社等。定期组织开展赴临终关怀医院、宣南文化博物馆、银鹤苑养老驿站、北京儿童医院等志愿者活动,及军训、戏剧节、新年联欢会、附中好声音、篮球赛、足球赛、成人礼、毕业典礼等传统特色活动。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科技游学等钱学森班特色主题实践活动、“江南行”“陕西行”“附中学子时政论坛”等人文社会学科实践活动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校区情况

南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西巷4号。初一学生在南校区就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东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设有世炎楼、砺儒楼、德伦楼等4个教学科研行政楼,科技创新教室、舞蹈教室、科技教室等5个功能教室,及钱学森纪念馆、三味书屋、杏坛、赵世炎雕塑等文化风景。此外,还设有篮球馆、健身房、游泳馆、攀岩墙等配套场馆,及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学校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学生在东校区就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西区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区位于东区对面,设有健吾楼、岱年楼、户外空中篮球场及学生食堂,高三学生在西校区就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校园风貌

钱学森纪念馆

2009年12月10日,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正式开馆。时任总理温家宝为钱学森纪念馆题写馆名,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共同为钱学森纪念馆馆名石揭幕。纪念馆共设有5个展厅,分别为“中华之光”“人生基石”“海外赤子”“科学巨匠”。通过不同形式,如图片、文物复制、事迹绘画、人像雕塑、景观布置、多媒体影音及数字化互动设施等,展示校友钱学森的成长之路。此外,纪念馆门前还矗立有一座高约2米、基座高约0.5米的“青年钱学森”铜像。2021年,钱学森纪念馆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杏坛古代文化研修室

杏坛古代文化研修室是以各种文献为参考,仿建而成的孔子讲学场所。在室内的正前方,有一个供授业使用的台子,其背景是刻有《论语》的竹简。中央挂着一幅描绘唐代画家五道子所绘的“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台子上摆放书案,台下放置蒲团。此外,室内还悬挂着道家、法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肖像画,并陈列了反映诸子百家重要思想观点的语录。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赵世炎烈士像

赵世炎烈士像位于北师大附中校门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中共北京师大附中委员会

职务

姓名

书记

许建勇

副书记

李磊

委员

梁原草、李华艳、况莉(纪检委员)、冯健

行政领导班子

职务

姓名

校长

王莉萍

副校长

梁原草、顾咏梅、李华艳

校长助理

况莉、徐兰

注:以上信息截至2023年8月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郝人初

1949~1953

鲁光

1953~1955

孙建良

1956~1958

王焕勋

1958~1961

刘超

1961~1966

董质彬

1972~1977

刘超

1978~1982

许根琬

1982~1985

卢鲜明

1985~1995

魏义钧

1995~1998

刘沪

1998~2015

历任校长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陈璧

1901~1912

韩振华

1912~1918

张鸿来

1927~1928

赵乃传

1919.8~1919.12

程柏庐

1920~1922

林砺儒

1922~1927

1928~1930

徐金湶

1931~1934

黄敬思

1934~1935

姬振铎

1935~1937

方永蒸

1938~1946

孙照

1945~1946

李兰坡

1946~1949

郝人初

1949~1953

胡一声

1953~1956

郑炎

1956~1958

王焕勋

1958~1961

刘超

1961~1966

1978~1982

陶卫

1982~1984

朱正威

1985~1994

魏义钧

1994~1998

刘沪

1998~2015

注:以上信息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官网

杰出校友

北京师大附中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科学家钱学森、汪德昭、张维、姜泗长、马大猷、林家翘,哲学家张岱年,经济学家于光远,艺术家李德伦、于是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等。据1996年不完全统计,有30多位毕业生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位毕业生曾任或现任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同时,文学界、文艺界、体育界等也有很多做出突出成就的北京师大附中校友。

部分杰出校友名单

领域

姓名

职务

科研届

钱学森

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汤佩松

中科院院士,生物学专家

王德昭

中科院院士,水声学专家

陈永龄

中科院院士,测绘学专家

张钰哲

中科院院士,天文学专家,曾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高振衡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专家

孟少农

中科院院士,汽车工程专家,曾任一汽、二汽副厂长、副总工程师

于光远

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雷天觉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

张维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力学专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

梁守槃

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姜泗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耳鼻喉科专家,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段复学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学系主任

汪德熙

中科院院士,核化学专家,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

马大猷

中科院院士,声学专家,曾任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池际尚

中科院院士,地质学专家

教育届

张岱年

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张岂之

西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关广岳

曾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地质学家

张慕津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体育届

吴树德

第四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单杠世界冠军,国际体操裁判

傅其芳

国家体委第一任乒乓球队教练兼领队

艺术界

胡朋

电影表演艺术家

赵荣琛

程派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德伦

音乐指挥家

叶佩英

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政界

刘导生

曾任北京市委书记

郑天翔

曾任北京市委书记、七机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顾委委员

顾昂然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所获荣誉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被评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被评为2011年度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被评为“2013年度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入选为国家级示范校。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被授予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获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荣获“北京市2022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