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49年,革命前辈创办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是学校的前身;1995年,校址迁移并启用中华女子学院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2021年,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2年,学校占地105961.44平方米,有教职工480人,全日制在校生4564人。有直属院系(数15个),25个本科专业 ,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历史沿革
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49年7月,中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接管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同8月,经中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学校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50年7月,学校的400名学员毕业,由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工作岗位。
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
1950年7月,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干部学校,是中国民主妇联培养妇女干部和妇女人才的基地。
1961年3月,中国妇联书记处停办妇女干部学校。
1978年9月,康克清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提出恢复妇女干部学校,中国妇联党组成立恢复妇干校筹备组,邓小平同志亲自协调学校恢复办学。
1979年3月,学校恢复办学。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
1984年3月,学校更名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同年7月,学校成为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举办两年制大专班,创建并开办三个系,分别是妇女运动、学前教育管理、法律。
1987年8月,学校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招收中国社会各界的女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时举办。
1990年春节,中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率书记提出要选择新校址,把学院扩建为女子大学。
1991年6月,经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小组评估,学校列入A级院校。
1993年1月,中华女子学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的议事日程。
中华女子学院
1995年8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成人高校制,是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同年12月,学校由地安门迁址到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9月,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签订研究生协议,分别是联合培养社会工作、女性学、会计学、法学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方向。
2010年,学校根据《方案》进行教学机构调整,设立七个二级学院和三系二部。
2011年3月,学校成立中华女子学院理事会。
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学校首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
2019年,学校把学院建设成为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的基地,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
2021年11月5日,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2年,学校有直属院系(数15个),25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
院系情况 | 专业分布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审计学、市场营销、养老服务管理 |
艺术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表演 |
文化传播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 汉语国际教育 |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 |
社会工作学院 | 社会工作、社会学 |
法学院 | 法学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国际教育学院 | / |
计算机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
外语系 | 英语 |
女性学系 | 女性学 |
金融系 | 金融学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 / |
体育部 | / |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学校有教职工48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9.67%,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的比例 为96.28%,“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19.01%;联合国教席主持1人,国家督学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教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省部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4人。
师资情况 | 姓名 |
联合国教席主持 | 刘利群 |
国家督学 | 李明舜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部分) | 郭国庆、孙晓梅 |
国家教学名师(部分) | 高晓虹 |
省部教学名师(部分) | 刘梦、张李玺、张丽琍、李明舜、孙晓梅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学校有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学科建设 | 学科名称 |
专业硕士授权点 | 法律、社会工作、教育 |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学校有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2021年获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北京市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门;有多个教学基地。
教学情况 | 专业/课程/团队/基地名称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学前教育、法学、 女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 |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社会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级教学团队(部分) | 社会工作教学团队 |
省部级教学团队(部分) | 学前教育教学团队、妇女干部能力提升项目教学团队、女性领导力项目教学团队 |
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 | 《社区工作》、《妇女发展政策》 |
北京市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 | 《刑事诉讼法》、《计算机应用技术(Python)》、《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女书·书法》、《妇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部分) | 《移动媒体交互与视觉设计》、《家庭社会工作》、《女性创业学》 |
教学基地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基地、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暑期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院校的英语培训项目,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赴美社会调研项目等学生交流项目;学校与地方妇联建立合作,2020年与建德市妇联、重庆市妇女联合会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推进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的合作,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纸质图书72.75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55.22册,电子期刊148.01万册,学位论文846.61万册,音视频28167.13小时,各类型数据库185个;图书馆以妇女、社会性别研究方面的特色馆藏建设为重,为记录和保存中国妇女发展,设有中国女性图书馆,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历程,并以特色搭建学科交流的平台。
学术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第一家以探索和研究妇女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由中国妇联主管、中华女子学院主办,1991年面向国际公开发行,学报打造了一系列女性/性别、儿童、家庭栏目,如女性与法律、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性别研究、国外妇女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史研究、儿童发展研究等,将持续重点打造“女性与法律”栏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学科扩展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学校有实体科研机构3个,非实体科研机构33个,研究院2所。
科研平台 | 平台名称 |
实体科研机构 | 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心、中华女子学院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非实体科研机构(部分) | 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性与性别研究中心、女性文学研究中心 |
研究院 | 家庭建设研究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 |
学术成果
2学校在01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项;有学位论文 846.61 万册。
学术成果 | 项目名称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年) | 指称化理论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名+动”定中结构研究 |
碳排放总量调控、结构调整与增长调速的相容模式及调谐机制研究 |
城乡空间正义研究 |
性别议题的媒体表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研究 |
巴赫金文论中的“外位性”思想研究 |
社区养老服务“医养护”一体化路径研究 |
超大城市生人社会的熟人社区建设研究 |
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综融性服务模式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6年) |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建设探究——以北京高校为例 |
中国儿童暴力强制报告制度建构研究 |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016年) | 北京市妇女社会组织在精细化治理中的角色研究 |
其他省部级项目(2016年) | 中国基金会审计监督效果研究 |
校园文化
校训
学校校训是崇德、至爱、博学、尚美。
校徽
校徽内围主体造型由三颗心组成,象征崇德、至爱、博学。三颗心形交叉组成的“女”字,外围为中英文校名组合,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李明舜 |
党委副书记 | 刘利群、赵浩、任翠茹 |
纪委书记 | 任翠茹 |
党委常委 | 王练、薛小丽、周应江、韩燕、张霞、叶水平、李莹 |
院长 | 刘利群 |
副院长 | 王练、薛小丽、周应江、韩燕 |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至时间2022年 |
历任领导
学校时期 | 党委(组)书记 | 任职时间 | 校(院)长 | 任职时间 |
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 (1949—1950) | 田秀涓 | 1949.09-1950.07 | 刘清扬 | 1949.09-1950.07 |
全国妇联妇女干部 学校(1950—1961 1978—1984) | 陈舜玉 | 1951.07-1955.01 | 刘清扬 | 1950.07-1955.01 |
陈舜英 | 1955.01-1957.07 | 陈舜英(兼) | 1955.01-1957.07 |
张志专(兼) | 1957.10-1961.03 | 张志专 | 1957.10-1961.03 |
— | — | 田秀涓(兼) | 1979.03.-1980.08 |
张志专(兼) | 1980.08-1982.08 | 张志专 | 1980.08-1982.08 |
何林青 | 1982.08-1984.07 | 何林青(兼代) | 1982.08-1984.03 |
王庆淑(兼) | 1984.03-1984.07 |
全国妇联管理干部 学院(1984—1987) | 何林青 | 1984.07-1986.12 | 王庆淑(兼) | 1984.07-1987.08 |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 学院(1987—1995) | 安树芬 | 1989.03.-1995.08 | 王庆淑(兼) | 1987.08-1988.09 |
桂智贞 | 1989.08-1995.04 |
回春茹 | 1995.04-1995.08 |
中华女子学院 (1995—至今) | 安树芬 | 1995.08-1999.03 | 回春茹 | 1995.08-2004.03 |
莫文秀(兼) | 1999.03-2008.09 |
范继英(兼) | 2008.11-2012.02 | 张李玺 | 2004.03-2014.07 |
张李玺 | 2012.04—2014.07 | | |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至时间2022年 |
校友情况
姓名 | 校友情况 |
韩静 | 北京网晋科技有限公司CEO、北京合众行科技有限公司CEO |
张朝阳 | 就职于京东数科前端研发部门 |
吴桂英 | 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截至时间为2022年 |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学校有校本部和北校区两个校区。
校本部
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创新路20号,主要为本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和高职一、二年级学生住宿、学习、生活管理服务。

所获荣誉
201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8年,在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协会第五届理事长大会暨工作年会上,学校获“2017年度北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
2021年,北京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为学校颁发组织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