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英文名: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缩写:CMU),简称“首医”或“首医大”,位于北京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学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首都医科大学的:学校历史、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校排行、学校荣誉、校园文化、学校校区、标志建筑、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首都医科大学

别名

首医大、首医 (CMU)

外文名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成立日期

1960年9月12日

所属地区

北京市

地址

右安门校区: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主管部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占地面积

1.51平方千米

学生人数

全日制在校生15187人(截止2023年4月)

教师人数

学校和附属医院教师6651人(截止2023年4月)

前身

北京第二医学院

现任领导

校长:饶毅

校庆日

每年10月第四周的星期六

校训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校歌

《首医之歌》

院校代码

10025

专业数量

本科专业26个

简介

北京第二医学院,即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于1960年在北京设立。1985年,学院正式将其名字改为首都医学院。该学院在1986年被列入市级重点院校的名单。1994年,北京第二医学院更名为首都医学院后,再次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在2001年2月,北京联合大学的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北京职工医学院被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截止到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总共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下设了26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5187人,教师队伍6651人,学校设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且设立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历史

北京第二医学院

196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1960年初,北京市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同年6月,提前招收归侨学生124名,暂借回龙观安定医院分院的空房补习文化课。1960年9月12日,该校在蓝靛厂隆重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十年动乱,北京第二医学院遭受严重破坏。“文革”初期,教学被迫中断,建设陷于停顿。1970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举办了各种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外科医师班和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建立中专系。1972年起正式招收三年制大学生。1970年7月起,该校开始恢复招生,先后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等多种短训班。1972年秋季起,该校招收三年制大学生。为加强该校临床教学工作,1971年12月,北京市批准北京宣武医院为该校附属医院。1976年5月,该校部分七三级学生随北京医疗队赴延安地区开门办学。1977年,恢复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1982年,该校与日本川崎医科大学建立友好关系。1983年,该校成立口腔医学系。

首都医学院

1985年8月,北京第二医学院迎来其首次更名,自此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86年8月,更名后的北京第二医学院被列入市属重点院校名单。199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友谊、朝阳、同仁、天坛、安贞、儿童和口腔医院确定为该校附属医院。1991年11月,重新组建了由卫生局、首医和各附属、教学医院领导参加的该校临床教育委员会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首都医科大学

1994年2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北京第二医学院第二次改名,正式改名为现名,即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3月7日,北京市高等医学院校调整工作会议在该校召开,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宣读了市教委、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职工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的通知》。2001年9月,经市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在各附属医院设立临床医学院。2002年,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首都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燕京医学院。

2002年7月,该校举行新并入二级学院授牌仪式。并校后,该校新成立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和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3月,该校在原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院。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该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11月,该校举行揭牌仪式。2011年3月5日和3月25日,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相继挂牌成为该校的附属医院。2012年8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国际转化神经科学联盟、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成立,11月,首医大入选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5年4月,成为卓越医生 (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高校之一。2018年4月,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2019年12月,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成立,这也是由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其余5所医学院校发起。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综合实施方案成果公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选址位于大兴新城生物医药基地组团东北角,占地约72.55公顷。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主校区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还设有22所临床医学院(其中20所为附属医院),39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39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下设了26个本科专业,13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

学院

专业类别

培养方向

科类

学制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阶平班)

医学

5+研究生培养阶段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阶平班)

医学

5+研究生培养阶段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5+3”一体化)

医学

(5+3)年

临床医学类

儿科学(“5+3”一体化)

医学

(5+3)年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5+3”一体化)

医学

(5+3)年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

医学

5年

临床医学类

精神医学

医学

5年

临床医学类

儿科学

医学

5年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

医学

5年

临床医学类

眼视光医学

医学

5年

医学技术类

医学实验技术

医学

4年

基础医学类

基础医学

医学

5年

医学技术类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

医学

4年

医学技术类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方向)

医学

4年

药学院

药学类

临床药学

医学

5年

药学类

药学

医学

4年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预防医学

医学

5年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

管理学

4年

护理学院

护理学类

护理学

理学

4年

护理学类

助产学

理学

4年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类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4年

生物医学工程类

假肢矫形工程

工学

4年

医学技术类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理学

4年

中医药学院

中医学类

中医学

医学

5年

中药学类

中药学

理学

4年

医学人文学院

法学类

法学(卫生法学方向)

法学

4年

燕京医学院

医学技术类

医学检验技术

理学

4年

医学技术类

医学影像技术

理学

4年

医学技术类

卫生检验与检疫

理学

4年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方向)

管理学

4年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北京郊区定向)

医学

5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预防医学(北京郊区定向)

医学

5年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北京急救中心定向)

医学

5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学院

燕京医学院

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

注:其中三个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国际学院无本专科专业,资料来源

有22所临床医学院(其中20所为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产医学院)、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医学院)、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康复医学院)、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潞河临床医学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3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的分类,该校拥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对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此外,学校还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在全球范围内,学校有12个学科进入了ESI学科前1%的排名,其中3个学科进入了前1‰的行列,5个学科更是进入全球前5‰。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心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

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

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

进入ESI学科前1‰

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进入全球前5‰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

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生物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神经病学、儿科学、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部分)

临床护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危重症、麻醉、心血管内科、病理科、检验科、感染病科、精神病科、妇科、产科、皮肤科、康复医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

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眼科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针灸学、中医传染病学-培育学科(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医传染病学-培育学科(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急诊学、临床中药学、中医络病学-培育学科、中医神志病学-培育学科

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基础医学

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全科医学

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

注:资料来源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4月份,首都医科大学以及其附属医院共有6651名教职员工,其中包括5名院士,1020人担任教授,1627人担任副教授;此外,有1115名教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511人则被聘为硕士生导师。学校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1名市级教学名师、4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等专家教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忠镐、赵继宗、王松灵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德民、王辰

国家级教学名师

徐群渊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王松灵、李巍、杜杰、施焕中、张罗、吉训明、范志朋、伊龙、曹彬、张晨、李汇华、郝峻巍、王成硕、杨旗、金紓兵、陈瑞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刘怡、王伊龙、杨旗、鄢丹、张晨、郝峻巍、陈志国、卢洁、李兵辉、紓兵、陈萍、吴燕、谢萍、洪韬、金薇娜 王思、徐俊疾

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王拥军、曹彬、崔勇、吉训明、张罗、陈志国、王伊龙、杨新健、范志朋、卢洁、刘亚欧、刘怡、曹春梅、金耔兵

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陈彪、魏文斌、薛富善

国家青年拔尖人才

杨旗、郝峻巍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韩德民、王松灵、魏文斌、周兵、李勇杰、王振军、陈彪、薛富善、张罗、李巍、于炎冰、施焕中、周玉杰、张生、辰、王振常、崔湧、吉训明、鲜军舫、曹彬、耔兵、王成硕、赵性泉、聂绍平、张永宏、白玉兴、张鸿祺、曹春梅、尤红、鄢丹、王向东、梁庆丰、李子孝、翟振国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罗、吉训明、陈志国、王伊龙、曹彬、崔湧、范志朋、卢洁、刘怡、刘亚欧、曹春梅、金子兵

国医大师

柴嵩岩、金世元

全国名中医

危北海、陈彤云、钱英

教学建设

截止2023年4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8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学校还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除此之外,学校建有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17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还有6个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

首都医科大学还有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40项、优秀奖1项。

教学团队建设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生理学教学团队、全科医学教学团队、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团队、外科学教学团队、神经生物学教学团队、神经病学教学团队、儿科学教学团队

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团队 临床医学教师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神经病学教学团队、免疫学教学团队、生理学教学团队 全科医学教学团队、儿科学教学团队、神经生物学教学团队、外科学教学团队、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团队、物理学教学团队、内科学教学团队、医学人文学教学团队

注:资料来源

专业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类、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类、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儿科学、中医学 、中药学、康复治疗学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基础医学、中医学、假肢矫形工程、儿科学 中药学、康复治疗学、法学(卫生法学方向)、精神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听力语言与康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方向)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类、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假肢矫形工程

注:资料来源

课程建设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传染病学、生理学、神经病学、耳鼻咽喉科学、药物的波谱解析、大学英语、药学安全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智能化虚拟高仿真临床综合能力训练课程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细胞生物学、神经病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全科医学概论、外科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医学心理学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儿科学

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外科学、医学免疫学、毒理学基础、口腔正畸学、神经病学、大学英语、医学影像学、药物的波谱解析、眼科学、传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成人护理学

注:资料来源

平台建设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

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基础与专业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实验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基地群

注:资料来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除此以外,首都医科大学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海外项目培养了从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在基于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前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和学生来到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交流访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拥有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2个由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此外,还有1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和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工程研究方面,设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设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另外,还拥有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类别

平台名称

国家医学中心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 等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北京市脑重大疾病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变性病学实验室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实验室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实验室

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实验室

心血管疾病医学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医疗信息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分中心)

眼科诊疗设备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内源式预防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创新团队

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研究创新团队

国家工程实验室

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3年3月,图书馆收藏的总数量超过849,100册(件),包括纸质期刊杂志2280种。另外,学校的附属教学医院图书馆的藏书量也达到了超过522,879册。在电子资源方面,学校提供了超过50,000种的中外文学术全文电子期刊,以及超过2,350,000种的电子图书。图书馆还有维普新平台、美国化学会 (ACS)电子期刊、Vip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剑桥大学出版社电子期刊(CUP) (创刊年-2016)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服务平台(全球学术快报2.0)、-Emerald管理学全文期刊库 、博看人文畅销期刊、-美国医学会电子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 电子期刊等数据库资源。

学术期刊

首医大学报编辑部目前主办三本期刊,分别是《医学教育管理》和《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本中文刊,以及《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英文)》1本英文刊。

《医学教育管理》

《医学教育管理》中文期刊,双月刊,首都医科大学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该刊物是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常设栏目有中外医学教育比较、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控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临床教学、医德教育、院校管理、医院管理等。《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均收录此本刊物。此刊每年出一期增刊,正刊和增刊均为首都医科大学自主认定的核心期刊。2018-2021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20-2021年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

《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英文)》

《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英文)》(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主要聚焦于神经科学领域,由中国教育部主管,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共同主办。该杂志覆盖了神经科学所有子领域的研究成果、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和精神病学领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一本双月刊学术期刊,创刊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该期刊曾经以《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和《首都医学院学报》的名称出版,直到1996年更名为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学报》。这是一本‘双效’期刊,其作为一本在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中被收录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科研稿件。此外,该期刊已被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库收录。截至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饶毅担任了这份学报的主编。

科研成果

2018年至2023,首都医科大学共承担了3227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项目,其中,有1976项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获得32.27亿元科研经费。学校共获得了152项各类各级的奖项,其中包括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含合报)、33项北京市科技奖、10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4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3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4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3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以及49项华夏医学科技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各1项。一共获得专利授权5511项。

项目名称

获奖类型

时间/年

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参与)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7

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

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2001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2020

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2020

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2018

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

2018

基于听觉保存与重建关键技术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及应用

2018

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2018

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2017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

2017

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及大规模产业化

2017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2014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

201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013

眼耳鼻咽喉疾病CT 和MR 技术创新与应用

2011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2010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010

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2006

脊髓血管病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00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IL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006

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

2005

宫腔镜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2004

腮腺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2003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

2003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

2001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2000

注:资料来源

学校排行

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884名。

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排行中首都医科大学名列301-400名,全国大学排名47名,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2名。

学校荣誉

2006年,学校荣获“2001—2005年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学校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首都医科大学

首医大校徽整体呈深蓝色色调,包含两层圆圈,一个华表图案矗立于小圈中间,华表下方下方缀着1960;两层圆圈中间中英文校名“首都医科大学”和“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旋转围绕中间小圈。关于校徽释义,华表下面1960为学校建校时间,而华表形似十字架,表达医学精神,也象征着首医大地理位置位于北京中心。

学校校旗

首都医科大学

校旗蓝底白字,旗底为校色蓝色、左上角为校徽,中间是中英文校名,旗字为彭真体校名。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学校校训

首都医科大学学校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源自毛泽东题写的名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以及医学典故中的“悬壶济世”和经典著作《中庸》中的“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和《周易》中的“君子进德修业”。校训表达了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即扶助伤患和帮助社会的使命。同时,它也强调了对道德修养和专业学业的高度尊重。学校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校歌

《首医之歌》

首医大校歌《首医之歌》由著名作曲家吕远作曲,由全体首医学子作词,采用G调4/4拍。

《首医之歌》

词:首医人

曲:吕远

美丽校园,医学殿堂,哺育着我们幸福成长。

团结友爱,手足情长,处处飘洒着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责任在我身上,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首医精神给我无穷的力量。

啊,首医,白衣天使的摇篮,人民健康的希望。

载着民族和恩师的重托,我们扬帆远航,扬帆远航,扬帆远航。

首都医科大学

学校校区

右安门校区

右安门校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2022年,该校区本科普通批,分别9个五年制本科专业:眼视光医学、中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9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康复治疗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护理学、助产学;3个“5+3”一体化专业:临床医学、儿科、口腔医学学。

顺义校区(燕京医学院)

顺义校区(燕京医学院)位于顺义区大东路4号,截止2023年,该校区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学院开设多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包括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四年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信息管理方向)。此外,学院还设有定向委培本科专业,包括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北京郊区定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北京急救中心定向)和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北京郊区定向)等。校区还承担着北京地区的全日制二年制护理专升本、贯通培养3+3+2护理(高职及本科段)、贯通培养3+3护理(高职段)、三年制临床医学(北京乡村医生定向)以及二年制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首都国医名师馆

首都国医名师馆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27号。首都国医名师馆是一家特色医疗机构,以传承燕京医学为主,专注于传统中医药、针灸和推拿等诊疗技术与方法治疗各类疾病。该机构汇聚了国内外备受赞誉的国医名师和专家团队,不仅承担培养中医师承人才的教学任务,还为广大市民提供医疗服务。名师馆内设有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皮科、针灸、推拿及理疗等科室,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中医治疗方案。此外,该机构也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医保服务。

花乡校区

花乡校区位于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07号。该校区配有、研究生公寓、浴室、餐厅等场所。

和平里校区

和平里校区位于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2号。

标志建筑

首医大第一教学楼

首都医科大学

第一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31669平方米,地上总共建有12层(面积25669平方米),学生上课主要场所。首医大教学楼群包含第一教学楼和以实验室为主的第二教学楼,两者共同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为学楼群。

首医大国际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

上图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国际学院位于首都医科大学西校区,学院建筑面积三万四千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包含供学生使用的食堂、食品超市、两个标准篮球场和学生活动室等。此外,还有供学生上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室20个,另还包括三个临床桥梁课实验室、两个计算机室和一个语言实验室。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呼文亮

党委副书记

孙力光、张健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黄京红

校 长

饶毅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吉训明、吴兵、徐良、张晨

注:截止时间2023年5月,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院/校长

姓名

任职时间

姓名

任职时间

陈化(党支部书记)

1960年4月至1963年初

吴阶平

1960年至1970年

冯佩之

1963年至1965年

(代理院长)戴士铭

1978年4月至1980年8月

王新春

1965年至1985年10月

陈应谦

1980年8月至1984年4月

杜金香

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

李光弼

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

史炳忠(兼)

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

徐群渊

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

吕兆丰

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

杜金香

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

李明

2004年10月至2017年3月

吕兆丰

2004年10月至2016年4月

尚永丰

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

注:资料来源

杰出校友

姓名

备注

路生梅

曾荣获“中国好人榜”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丁惠国

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韩洪

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凯

北京市皮肤病专家会诊中心特邀专家,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治疗学组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卫生技术系列(中医)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张澍田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张淑文

中华医学会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全国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注:截止2023年4月,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