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英语: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缩写:BFU),简称北林,原名北京林学院,创办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法定住所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条件、科学研究、文化传统、行政管理、校友会及知名校友等介绍

中文名

北京林业大学

别名

北林

外文名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成立日期

1952年10月16日

所属地区

北京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100000400006719W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办学性质

公办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占地面积

13176亩

校庆日

10月16日

校训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专业数量

6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办学渊源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成立北京林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迁往云南,先后更名为丽江林学院、云南林学院。1978年搬迁回京,恢复北京林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由国家林业局划转教育部管理。

截至2022年8月,北京林业大学占地13176亩,全日制本科生13730人,专兼任教师1677人。学校有17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

北京林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

1953年,撤销平原农学院,部分教师和干部并入。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北京林学院。

1960年,北京林学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9年,北京林学院被遣散到云南。

北京林业大学

丽江林学院和云南林学院

1970年7月28日,北京林学院定在丽江建校,更名为丽江林学院。1971年10月9日,北京林学院搬迁至下关,再次更名为云南林学院。1973年,搬迁至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1978年12月31日,北京林学院在北京复校。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北京林业大学

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1年,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协商决定共建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2008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201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签约共建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23年2月,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截至2022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有17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院系

专业

林学院

林学、森林保护、经济林、地理信息科学

园林学院

园林、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土木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农林经济管理、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工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工程、包装工程、林产化工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应用心理学

外语学院

英语、商务英语、日语

信息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理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

草业与草原院

草坪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学院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共有教职工20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86人,包括教授355人、副教授6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

类别

姓名(名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舫、孟兆祯、尹伟伦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孙润仓

国家“863”首席专家

冯仲科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陈建成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何洪文、王博、庞思平、邓志红

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王强、齐飞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温俊宝、张凌云、张春雨、黄华国、宗世祥、石娟、任迪峰、高宏波、庞晓明、王君、夏新莉、陆海、潘会堂、董丽、曹金珍、许凤、蒋建新、伊松林、张学铭、彭峰、王波、曹荣平、张东、崔宝凯、王强、张立秋、王毅力、张盼月、王辉等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余新晓、林金星、许凤、张德强、林箐、崔宝凯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机械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林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 境、林学、草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设计学;

博士后流动站:林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风景园林、生态学、草学;

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林业经济管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生物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科学技术哲学(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学(林产品贸易方向)

教育教学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有1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11项,国家级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3种,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1项。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环境工程、风景园林、园艺、森林保护、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商务英语、地理信息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经济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产品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品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统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法学、日语、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会计学、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教合作;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法国等国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伙伴关系。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藏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生态环境学和园林学类资源为主。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总量197.64万册,电子图书128.60万种,全文电子期刊2.45万种,文摘类期刊1.6900万种,各类学位论文710万种(册),音视频166.12万小时。

学术出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79年创刊,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是林业科学刊物。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版):2002年创刊。开设栏目:“森林文化”“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业史”“园林与艺术”“农林经济理论与实践”等。 

《中国林业教育》:1983年创刊,双月刊,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是全国性教育类刊物。开设栏目:“研究生教育”“探索与思考”“海外传真”等。

《风景园林》:1993年创办,月刊,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是国际性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刊物。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林业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8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3个,林草国家创新联盟2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个。

类别

名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实验室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国家生态定位站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研发中心

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国家科技示范园

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和环境管理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研究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森林保护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城乡园林景观建设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装备与自动化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站

首都圈森林生态站、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站、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站、内蒙古七老图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云南建水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国家林业局质检中心

国家林业局花卉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北京)

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油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刺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木质材科学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污染水体源控与生态修复技术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林植物工程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土保持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十二五”以来,北京林业大学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获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奖一等奖20余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杨树高产优质高效工业资源材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三种特色木本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混合材高得率清洁制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国家技术发明奖:森林计测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木质纤维生物质多级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文化传统

北京林业大学的象征有校标、校徽、校旗、校训等。

校标

北京林业大学校标为同心圆形。外环上方为“北京林业大学”字样,下方为“BEIJING FOREST UNIVERSITY”;内环中央为“人”字抽象图形,下方为数字“1952”。

北京林业大学

校徽

北京林业大学校徽为印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

北京林业大学校旗采用绿色,印有校标和“北京林业大学”字样。

校训

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和办学理念为“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王洪元

党委副书记、校长

安黎哲

党委副书记

谢学文、孙信丽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涛

副校长

李雄、邹国辉、程武、张志强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党支部书记

陈致生

1952.11-1953.3

院长

李相符

1953.1-1962.12

杨纪高

1953.3-1954.3

胡仁奎

1961.2-1966.12

党总支书记

1954.3-1955.5

甄林枫

1972.5-1978.2

代党总支书记

杨锦堂

1955.6-1956.6

代院长

陈陆圻

1982.1-1984.2

党总支书记

李相符

1956.7-1957.1

院长

阎树文

1984.2-1985.8

党委书记

1957.1-1958.9

校长

沈国舫

1986.2-1993.7

张纪光

1958.10-1960.10

贺庆棠

1993.7-2000.1

王友琴

1960.11-1980.9

朱金兆

2000.1-2004.7

阎树文

1986.2-1987.11

尹伟伦

2004.7-2010.8

米国元

1990.9-1993.7

宋维明

2010.8-2018.4

顾正平

1993.7-1996.12

安黎哲

2018.7至今

胡汉斌

1996.12-2004.1

吴斌

2004.1-2015.7

王洪元

2015.7至今

参考资料:

校友会及知名校友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章程》第五十五条,北京林业大学校友包括在北京林业大学及前身学习或工作过的人员,以及被学校授予各种荣誉学位和荣誉职衔的中外各界人士。

校友会

2005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建立。2014年1月6日,成立北京林业大学校友会。北京林业大学住所为北京市,业务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团登记管理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此外,北京林业大学校友会还建立了还包括林学院、水保学院、园林学院等全校所有学院,厦门、天津、陕西、粤港澳、重庆、海南、青海、河南、江西、陕西榆林、陕西杨凌、青岛、贵州、甘肃、辽宁、河北、湖北、山西、宁夏、安徽等地区的20个校友会。

知名校友

学术界

北京林业大学校友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土保持学家关君蔚,中国工程院院士、园林及花卉专家陈俊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木育种专家朱之悌,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专家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张新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学家、生态学家李文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林资源专家、数学家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家崔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园林学家、园林教育家和花卉园艺学家汪菊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王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