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缘闭壳龟(学名:Cuora flavomarginata)是龟鳖目地龟科闭壳龟属的一种。别名黄缘盒龟,又称君山金龟、金头龟、夹板龟、断板龟、克蛇龟、食蛇龟、呷蛇龟、山龟等,旧称摄龟。头顶光滑,橄榄绿色。嘴上缘有勾,头侧眼后有一条明显黄色线纹。背甲高,呈棕红色,具有一浅棕色脊棱。腹甲黑褐色,其四周及背甲腹缘黄色,因而得名。背腹甲以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叶亦以韧带相连,可分别向上关闭背甲,头、颈、四肢及尾均可缩入壳内。肛盾单枚,前端有不达末端的纵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黄缘闭壳龟的:形态特征、分布栖息、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物种保护、主要价值、养殖技术、相关知识等介绍

中文名

黄缘闭壳龟

别名

君山金龟、金头龟、夹板龟、断板龟、克蛇龟、食蛇龟、呷蛇龟、山龟

拉丁学名

Cuora flavomarginata

分布区域

分布于日本、中国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龟鳖目

地龟科

闭壳龟属

黄缘闭壳龟

体长

17~20厘米

体重

雌性1500克左右,雄性900克左右

简介

黄缘闭壳龟包括中国黄缘闭壳龟(学名:Cuora flavomarginata flavomarginata)和日本黄缘闭壳龟(学名:Cuora flavomarginata evelynae)两个亚种。黄缘闭壳龟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华中、华南区以及琉球群岛。

黄缘闭壳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 第3卷 爬行动物 上》(2021年),极危(CR)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0年),濒危(EN)级别。黄缘闭壳龟(仅野外种群)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黄缘闭壳龟集食用、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于一体。黄缘闭壳龟体形古典优美,色泽典雅,且性格温驯,是国内外养龟爱好者竞相养殖的名龟。同时,黄缘闭壳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被誉为动物的“活化石”,是研究爬行动物起源、演化的良好材料。

形态特征

黄缘闭壳龟一般体长为17~20厘米,属中等体型的龟种,其头背皮肤光滑,吻短。背部隆起较高,如球状。背甲长度为11厘米~17厘米,宽度为9厘米~15厘米。背甲呈长卵形,脊棱明显,背甲各盾片的同心纹清晰;肛盾单枚,中线上有一条不达末端的沟缝;腹甲前后以韧带相连,胸、腹盾骨片亦以韧带相连,腹甲向上可关闭背甲。黄缘闭壳龟成龟雌性为1500克左右,雄性为900克左右。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四肢略扁,前肢前缘具覆瓦状圆形大鳞。前肢五爪,后肢四爪;尾短,尾基及腹后方有疣粒。雄性比雌性尾长,交配器距背壳较远。黄缘闭壳龟头部呈橄榄绿,沿头侧各有一条明显黄色线纹;体背棕红色,每枚盾片的边缘色较深;脊棱浅棕色,腹甲黑褐色,其四周及背甲腹缘黄色。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缘闭壳龟分布于日本和中国的华中、华南区。

其中,中国黄缘闭壳龟分布于台湾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重庆市等中部及华南地区。日本黄缘闭壳龟分布于琉球群岛。

黄缘闭壳龟

栖息环境

在自然界中,黄缘闭壳龟栖息于丘陵山区的林缘、杂草、灌木、河流、湖泊等潮湿处。黄缘闭壳龟喜弱光,厌强光,除饮水、摄食、交配外,很少在强光直射处活动。白天多隐匿于安静、阴暗潮湿的树根下及石头缝中。

黄缘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是半水栖性龟类,游泳能力差,不能长时间生活在水深超过50厘米的水中,否则有可能会窒息死亡。黄缘闭壳龟若长时间不饮水,会缺水死亡,所以栖息地离清洁水源不远。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缘闭壳龟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龟类,在野外以昆虫、蠕虫、软体动物为食,如天牛、金叶虫、蜈蚣、蜗牛、蚯蚓、蛞蝓、蠕虫、青蛙、小鱼、小虾及各种动物内脏等。当动物性食物缺乏时,也食谷实类和果蔬类。人工养殖时其喜食蚯蚓、黄粉虫、蝇蛆及动物肉和团状鳗鲡饲料、颗粒状黄鳝饵料,不喜食带皮的死鱼虾,在浅水也捕食小活鱼。

节律行为

黄缘闭壳龟是变温动物,生活受温度影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冬眠期,4月气温上升后开始外出活动。6~10月,为黄缘闭壳龟的旺食期,当11月气温开始下降时,黄缘闭壳龟的采食量慢慢减少,逐渐停食进入冬眠期。

黄缘闭壳龟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黄缘闭壳龟白天隐蔽于洞内或水草较多的潮湿的地方,傍晚活动较为频繁,晚上趴在浅水处伸展四肢休息。夏天当池水浅时,黄缘闭壳龟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常常会钻入沙堆。

社群行为

黄缘闭壳龟有群居的习性,常两个或更多个在一起穴居。[19]黄缘闭壳龟较其他的淡水龟类胆大,不畏惧人,不过在受惊时会把头尾及四肢缩进壳内,然后把壳紧紧合上,抵御天敌。除交配季节外,黄缘闭壳龟同类很少争斗。

黄缘闭壳龟

生长繁殖

生长

黄缘闭壳龟在野外条件下7~8年达到性成熟,但在人工条件下可提前1~2年达到。性成熟后,雌性个体仍保持生长状态,一般重可达1500克左右,而雄性个体在性成熟后生长速度缓慢,极少有雄性个体的体重超过1000克。

繁殖

发情

在交配季节,黄缘闭壳龟雄龟比较活跃、好斗,常相互咬架。交配前,成熟雄龟围着雌龟打转,或紧跟雌龟前后爬行,或用嘴咬住雌龟背甲的前缘左右前后摆动,或爬到雌龟前面摇动头部,还从鼻孔中快速喷出气体或液体,并发出极具特色的鼻音不断地向雌龟求偶,促使雌龟发情。

产卵

黄缘闭壳龟的产卵季节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一般4月中旬开始多在草丛下交配。怀卵1~5枚。在凌晨和傍晚,一般在疏松的沙土中,卵分批成熟产出,每次成熟2卵,子宫两侧各存一卵。产卵时雌龟先用后肢扒一个深3厘米左右的穴,前肢支撑着不动,约25分钟产下,产后用后肢半弧形地扒沙土覆盖卵。覆盖沙土时四肢左右摆动,幅度很大,左右扒沙土盖卵的直径达27厘米,覆盖的沙土要比平地略高些。黄缘闭壳龟蛋的孵化周期为2.5~3个月左右,孵化率为45%~95%。黄缘闭壳龟有吃卵的现象。

黄缘闭壳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泛捕滥杀,黄缘闭壳龟的野生种群日益减少,种群面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以前,野生黄缘闭壳龟曾在河南、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广泛分布,野生数量大,自然种群稳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野生黄缘闭壳龟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到2010年以后,野生黄缘闭壳龟数量已经十分稀少,野生种群处于濒危状态。

致危因素

在自然界中,黄缘闭壳龟遭受天敌的伤害和威胁有限,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其栖息地的干扰破坏和人类的大量捕抓。其次,黄缘闭壳龟不像黑颈乌龟、黄喉拟水龟等其他龟类,有着较强的繁殖力,他们的生殖机能与繁殖力非常低,主要表现在产卵量低、受精率低、孵化率低、成活率低等“四低”现象,目前此问题已被科研人员攻克。

保护级别

黄缘闭壳龟被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 第3卷 爬行动物 上》(2021年),极危(CR)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生种群)(2021年);

《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2019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野生标本商业目的零限额)(2013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0年),濒危(EN)级别;

中国安徽、河南等省也均将黄缘闭壳龟列入《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黄缘闭壳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法律规定禁止对其猎捕、杀害;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2004年,中国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中国信阳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救护中心投入使用以来,科研人员努力攻关,解决了繁殖、疾病防治等系列问题。

2018年,中国浙江省嵊州市竹溪乡设立黄缘闭壳龟栖息地保护区,嵊州市竹溪乡人民政府和竹溪乡黄缘闭壳龟栖息地保护办公室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对违反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活动单位和个人,如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挖沙等情形,按照条例进行相应的处罚和罚款。

主要价值

黄缘闭壳龟可食用、药用、观赏及科研。目前被利用的黄缘闭壳龟均为人工养殖个体。中国苏州以此龟制成“断板龟片”“断板注射液”。黄缘闭壳龟体形古典优美,色泽典雅,且性格温驯,是国内外养龟爱好者竞相养殖的名龟。同时,黄缘闭壳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被誉为动物的“活化石”,是研究爬行动物起源、演化的良好材料。

养殖技术

饲养池条件

饲养池分土池和水泥池两种。池子一般可建在紧靠河边、塘边,周围有树木遮蔽的地方为好。池四周要筑起围墙,上面用网片覆盖,以防蛇、鼠、鸟等敌害袭击。黄缘闭壳龟是用肺呼吸的爬行动物,因此池子要呈锅底形,四周形成一个向内倾斜的浅滩,要在浅滩上堆集一些小沙堆,供其产卵、孵化。池中央水深应保持在50~60厘米,并投放少量杂草或水浮莲,供黄缘闭壳龟隐蔽和避暑。

黄缘闭壳龟

饲养管理

黄缘闭壳龟是变温动物,其摄食和活动范围直接受温度影响,随气温升降而变化。人工饲养应根据其生活习性进行饲养管理,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黄缘闭壳龟潜伏在池底沙处,不食不动,处于冬眠状态;当气温上升到24℃以上时,开始摄食,尤其在5~10月间,食欲最为旺盛。每天投喂量为其体重的5%~7%。饲料应投放在池的四周或浅滩的饵料台上,春秋季中午前后,炎热季节在下午5~7点投放饲料。投喂后,要及时打扫食场残饵,以防腐败变质。

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别名

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鱼》中,提到一种叫“摄龟”的动物。晋代的郭璞在注语中曰:“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四十五,也介绍了这种龟,别名叫做“夹蛇龟”(或写做“呷蛇龟”)。晋代的陶宏景称为“鸯龟”,葛洪《抱朴子》叫“虫龟”。这些都是黄缘闭壳龟在古代的别名。

分类演变

1863年,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将黄缘闭壳龟归为盒龟属(Cisstoclemmys)。黄缘闭壳龟一度在20世纪早期被归入摄龟属(Cyclemys),在20世纪30年代归入闭壳龟属(Cuora),并被大多数学者承认。尽管罗杰·布尔(Roger Bour)和平山仁(Ren Hirayama)提出了大量的形态学证据,证明黄缘闭壳龟不同于闭壳龟属的其他龟类,但他们的假设并未被认可,而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这个名字多年来逐渐为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