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史迪威(JosephWarren Stilwell,1883—1946)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美国陆军四星上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约瑟夫·史迪威的:人物经历、人物轶事、后世纪念、社会影响、人物评价等介绍

中文名

约瑟夫·史迪威

本国语言名

英语

别名

JosephWarren Stilwell

国籍

美国

性别

出生地

美国佛罗里达州

出生日期

1883

去世日期

1946

去世地

美国旧金山

主要荣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毕业院校

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

简介

约瑟夫·史迪威在42年的职业军旅生涯中,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11年至1944年之间,约瑟夫·史迪威曾五次来华,对中华文化、中国社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是当时美国军界有名的“中国通”。任内曾实地考察并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后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于1944年奉调回国。同年晋升为陆军上将。

约瑟夫·史迪威在中国一共生活了12年,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23年8月8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举行。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约瑟夫·史迪威1883年3月9日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的种植园,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

约瑟夫·史迪威是家中长子,从小活泼好动,喜欢各种体育活动。不过精力过于旺盛的史迪威,经常惹麻烦,在一次高年级舞会上,以他为首的一群孩子,洗劫了舞会的茶点部,连校长贝克博士也挨了拳头。父亲觉得约瑟夫·史迪威需要一些纪律的约束,将他送他去了西点军校。在这段时期,史迪威展现出语言天赋。他痴迷体育的热情,在大学里似乎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1904年,约瑟夫·史迪威从西点军校毕业开始了军旅生涯,辛亥革命爆发六个星期后,在菲律宾服役的史迪威,利用假期来到了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1911年12月9日,当史迪威带着对中国的疑问和好奇离开时,他决定要学习中文。1919年,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史迪威成为了美国驻华首任语言教官。

中国经历

1920年至1923年,约瑟夫·史迪威作为美国陆军部派往中国的第一个语言教官初次出使中国。 此后,1926至1929年以美国驻天津第十五步兵团少校营长的职务、1935至1939年以美驻华大使馆上校武官的身份又两度来华。曾在华北华语学校学习中文,研究中国历史、宗教、经济和军事,也曾在美国在山西设立的红十字会筑路工程队任总工程师,负责修筑从汾州到军渡的公路。他目睹过中国的军阀长期混战以及华北事变后日本法西斯的侵华凶焰和国民党的不抵抗劣迹,在第十五步兵团刊物《步哨》,上经常撰写有关中国的文章,并经常把中国的形势写成报告给美国参谋部。由于约瑟夫·史迪威以他的对华报告和能讲汉语、识汉字的条件,被美军参谋部视为陆军中的“中国通”。

期间,1938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后与李宗仁会面,了解到中国军队物资的困窘之后,史迪威向来访的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洛辛·巴克提出了以贷款和军事装备支持中国的建议。12月,美国政府通过进出口银行安排了2500万美元给中国的贷款。

真正能体现出史迪威比较客观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结下了友谊的,还是他的第四次出使中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史迪威以中将军衔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12月至1944年8月,为了打通中印公路和配合美军在南太平洋的攻势,史迪威指挥国民党驻印军(前后达五个师)进行了缅北战役。彼时,日军侵占缅甸、切断中国海上国际交通线已一年有半。驻守在缅北靠近印度的是日本精锐的第十八师团。他们在此挖壕筑垒,惨淡经营,构成一道颇为坚固的防线,加之这里丛林密布,道路险峻,交通不便,给作战带来一定困难。史迪威指挥部队充分利用握有的制空权,在崇山峻岭中步步推进。他还常到士兵中间,与他们分吃口粮,一起商量在丛林中碰到的问题。这些使他得以制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指挥多次出其不意的突袭和漂亮的围歼战,取得歼灭日军第十八师团,打通中印公路,收复缅北重镇密芝那的胜利。被美国军部擢升为四星上将。

缅印经历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亚洲联合作战很快在同盟 国中达成 了共识。 1942 年元旦,应蒋介石之 邀,约瑟夫·史迪威被美国政府选为赴中国的指挥官。3月 6日 , 史迪威来到重庆 ,首次拜见蒋介石 被任命为中国驻缅军总司令。然而同时 , 蒋也任命了第五 军 军长杜聿明为 中国驻缅军总司令。 当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时 ,杜聿明笑着回答,让 美国人 留在战争 中的唯一有效方法 , 就是给他们一 些名义上的指挥权。史迪威匆匆飞到重庆质问 。蒋介石立即飞到缅甸宣示史氏权威。一 周后 , 还给约瑟夫·史迪威发了一枚官衔图章 , 只是上书“ 同盟军总参谋长”。缅甸的抗日军队中。英国人想溜,中国人欲守,而约瑟夫·史迪威却决意反攻大干一场。但是这个行动还没有来得及实施。4月伊始,日军凭借其空中优势向盟军发动猛攻,20日,腊戎防线告破。史迪威想组织力量再战,可军心涣散、斗志全无,而远征军主力早已悄然归国,他竟一无所知。约瑟夫·史迪威最终拒绝了蒋介石的营救,决定退守印度。于是他身先士卒率领残部走入了险象环生的原始森林。5月24日,他们最终抵达目的地。

退守印度的约瑟夫·史迪威训练出一支勇敢善战的中国远征军,经过浴血战斗,在印缅战场上屡次击败日军。

支持抗日

约瑟夫·史迪威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但是蒋介石集团却把盟国租借给中国抗日的军用物资占为己有,准备内战。这些与约瑟夫·史迪威希望从速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意图发生矛盾,所以史迪威对国民党政权表示不满和愤慨。称蒋介石为“贪婪、固执、可憎的小响尾蛇”,并多次要求美国政府以租借物资为砝码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迫其积极抗日。史迪威希望中国各方面的抗日武装能够联合成为一强大的作战力量。主张改组国民党政府,撤走封锁抗日根据地的军队,把租借物资分配一部分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曾对马歇尔说,得想办法把武器交给共产党,他们是要打仗的。

约瑟夫·史迪威采纳其政治顾问的意见,增加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曾经帮助“保卫中国同盟”将募集到的医疗器材运交八路军。1944年7月和8月,在他的努力下,美国观察组分两批到达延安,9月,史迪威本人也表示了访问延安的愿望,并为统一指挥国共两党军队抗 战作出准备。史迪威的言行一部分出于对蒋政权腐败无能的厌恶,一部分也是为中共抗日精神所折服。

被召回国

约瑟夫·史迪威他与蒋介石的性格矛盾,几乎否决了他们成为一对好搭档的可能性。人们很容易在前线遇到史迪威。他总是穿一件非制式的运动衫,脚蹬美国大兵靴,戴一项一战时的硬边战斗帽,叼着烟斗,用熟练的汉语下达命令。这样一位职业军人不能和蒋介石很好相处。

但是,由于约瑟夫·史迪威主张在中国战场对日军采取更加积极的进攻战略,大幅改革国民党军队的管理系统以提高战斗力,并认为应该平行援助共产党的抗日部队,令蒋介石大为不悦,三次要求罗斯福总统约瑟夫·史迪威调离中国,最后迫使史迪威不得不收拾行装回国。离去前,约瑟夫·史迪威退还了国民党政府授予他的“青天白日勋章”,并给朱德总司令发了一封告别电,表示由于不能与中共所发展的优良部队在一起而深感遗憾。

1946年10月12日,因患胃癌在美国旧金山逝世。朱德总司令在发给史迪威夫人的唁电中说:“中国人民丧失了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记着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他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

人物轶事

  • 重庆指挥抗日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不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当时的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中缅印战区盟军战争委员会美方代表等职。史迪威居住在重庆嘉陵新路63号,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直至1944年10月。期间,1943年10月,史迪威率领中美盟军展开缅北反攻战。

约瑟夫·史迪威

作为战区参谋长和美军总司令,指挥作战的同时约瑟夫·史迪威要常常往返于重庆、印度和缅甸处理战区事务,经常乘坐的专机C-47也被人们称作“乔大叔的战车”。

在抗日战争时期,约瑟夫·史迪威指挥中美军队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开辟了驼峰航线、修筑了滇缅公路,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 史迪威公路

“二十四拐”位于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是滇缅公路组成部分,俗称二十四道弯,又称史迪威公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约瑟夫·史迪威

后世纪念

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23年8月,约瑟夫·史迪威诞辰140周年,与其有着深厚渊源的重庆市举行多项活动纪念。史迪威将军外曾孙女苏珊.科尔和南希.米尔沃德一 行出席。

8月8日,由重庆史迪威博物馆推出的“伟大的朋友——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上,192张照片,60余件实物,呈现了史迪威将军主要生平事迹和军旅生涯,展示了史迪威将军在华期间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热爱。同日,重庆举行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通过举行研讨会、图片展等活动,铭记共同抗战岁月,传承中美人民友谊。

社会影响

史迪威家族长期以来为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往作出的贡献。此外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期间与朱德同志结下了深厚友情,此后数十年间,两人的后代保持密切联系。2023年8月8日,两人的后代共同在 重庆史迪威博物馆种下一棵桂花树,希望双方的友情长久延续,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能万古长青。

人物评价

在所有美国人中间,约瑟夫·史迪威称得上是颇受中国人欢迎的人。(《时代》期刊评)

史 迪威将军的死,不仅使美国丧失了一个伟大的名将,而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了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水远记得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朱德总司令唁电 评)

在战争年代,史迪威将军促进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所传递的友好交流、团结合作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美国驻华大使馆代表 评)

约瑟夫·史迪威放弃美军驻欧洲部队总司令职位,来到中国,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他开拓了世界屋脊的驼峰航线,建设史迪威公路,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华军事物资,协调同盟军关系,做出历史贡献。(《重庆与世界》杂志 评)